所谓的“画外音”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手段,也称“无声源音乐”。那么,何来课堂“画外音”呢?我这里说的是课堂上的“题外话”,“课外话“。不乏精彩的“题外话”,“课外话”起的作用犹如一篇文章的弥缝,能使课堂严丝合缝;也如一件衣服的花边,能使课堂添姿弄彩。
一、天籁之音——课堂表扬语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小学的课堂上,表扬话犹如天籁之音,让孩子们陶醉,兴奋。马克·吐温说过:“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而不吃东西。”由此可见,赞美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这一强大的语言武器,给予学生热情洋溢、真挚感人的赞美,使学生耳热心跳、意动神摇,从而在巨大的鼓舞中奋发向上,不断地取得成功。一个真正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褒言赞语在他的心中就会绵绵不绝。
“表扬他,顶呱呱” 这些褒言赞语与授课内容无关,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更不能低估这些题外话。实验证明,七、八岁小孩最多只能***十五分钟。所以小学老师不可能整节课传授知识,总得来点小插曲,画外音之类。在此,使用率最高的“画外音”是表扬话。“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是乖孩子”。小学老师创造了这带有音乐节奏的表扬话,柔如春风拂脸,润如春雨潜心,灵如春泉跳涧,暖如春日溶溶,真正能达到高尔基所说那种语言境界:“不是蜜,却牢牢地粘住了学生。”我不赞同课堂滥用表扬语,但适当的肯定不能缺少!
二、 弦外之音——课堂批评语
学生处于受教育阶段,自然免不了犯点错误,有些是有意而为之,有些是无心而出,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当然应该进行批评。然而到底如何批评呢?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在多种恰当的批评方式中,以诙谐、玩笑的言语来警醒或纠正学生的一些小错误,使学生在笑声中“改邪归正”,确是值得经常一试的。
有一堂语文测验课,我发觉几个同学想犯错误了,于是相机说:“请动脑筋,不要动眼睛。”几个同学知趣地把眼睛放老实了。一个女同学几次想传纸条给后面同学被我看到,我戏谑她一句:“下一次复习时再帮助她,我会表扬你的,请收回你的礼物。” 那位女同学脸红的低下了头。小学生在课堂不时有些“科浑”是司空见惯的,势必产生课堂“画外音”——课堂批评语。课堂批评语,要把握分寸,老师不能因为生气而制造“噪音”,只有运用弦外之音这样的“画外音”,弱化批评的杀伤力,为被批评对象构建心平气和的接受环境,从而及实现批评的效应,又维持良好的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三、 过门之音-——课堂开场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振奋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者带来疲劳。”实践证明,课堂开场语似乎不是授课的内容,也属课堂“画外音”,但好的过门曲能为正课搭一段“引桥”,为整个课堂教学奠下基调。导语,使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的,为进入新课儿讲述的一段简短而富有吸引力的话。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新课和旧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在上《那边绿绿的爬山虎》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今天我从景阳岗打回一只“爬山虎”,大家想不想看?这句话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偷换概念的法则和“武松打虎”的典故,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好奇,这就为这节课奠定兴奋的基调。
四、绕梁之音——课堂急智语
老师课堂上总会遇到“急转弯”难题,这就要考一个老师的教育机智了,这也是课堂“画外音”。古希腊的大哲学加苏格拉底,曾被老婆当着学生脸臭骂一顿,并且用一脸盆水将他浇成一只“落水鸡”。这是非常难堪的,可是苏格拉底抖抖身上的水,平静的说“电闪雷鸣之后,自然是倾盆大雨呀!”一句话引的大家哈哈大笑,于是一场“风雨”也就悄然而过。其实,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尴尬在课堂是免不了的。因此,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在平时用心捉摸,注意积累,善于体会,一旦无心中偶然出错,也能妙语解颐,挽狂澜于既倒。
但是“题外话”毕竟是题外之话,“课外言”毕竟是课外之言,只能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不能反客为主,主次颠倒。它们的运用,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言简意赅
题外话,课外言,妙在讲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话不在多,精炼就行。如过分贫嘴,当讲的不讲,不当讲的哆嗦一大通,故意卖弄口才,不仅会文不对题,主次不分,简单是令人讨厌了。所以,应牢牢的记住这一条,话不可多,适可而止。
2)藕断丝连
上面所举的那些题外话、课外话,可以说,看似离题,实未离题,它是讲课的延伸,是讲课中的过渡或起兴,是调味剂,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太偏则无关痛痒,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橘子红了》的导演李少红说了这样一句话:“《橘》的成功归功于虚幻的画外音”。我们教师也是课堂舞台的导演,我们的课堂的“画外音”达到好的效果,就是为这节课的成功添火加薪,有它一份不可抹擦的功劳。所以,课堂的“题外语”和“课外话”美感应引起我们老师的关注,值得我们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