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国”是个古国名,是中国商周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龙岗坪。本文兹通过各方面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试探求古艾国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艾国;艾子国;宁州;修水
古“艾国”究竟在哪儿呢?《宋史·郡县志》记载:“分宁,古艾地也,县西一百二十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又明嘉靖《宁州志》有言:“艾城在州治西一百里崇鄉四十九都龍岡坪。”下文又有对龙岗坪的注释:“春秋時為艾子國,自漢以後為艾縣,隋開皇九年省入建昌,今故城存焉。”可见宁州(即今修水县附近)古为艾地。
最早提到“艾国”的是《逸周书》。《逸周书.世俘解》有言:“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俘艾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叙述了周朝在战争中擒获霍侯,俘虏艾侯的历史事件。既有艾侯,便确有艾国了。由此可见艾国在商朝时期是以侯国的形式存在的,且是商朝所分封的亲属国。郦道元《水經注》有:“氵买水出豫章艾縣,吳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出居於艾是也。”也能证明艾地于春秋时期已然得名。南宋罗泌《路史》有云:“艾,商侯爵,有艾侯鼎。”黄长睿《钟鼎遗文》更是记载了商艾侯鼎铭。其铭云:“維元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錫爾侯,豐爾稼穡,使爾子子孫孫永保用享。”铭文进一步证明了罗泌所言不差。而鼎是中国古代***权的象征,有鼎必有爵位,可见艾地作为商朝时期的侯属国是不错的。
但文献中常见的却是称古艾地为“艾子国”。明代钱希言的《九十九曲洞天记》有言:“尋求厥自意者,與艾子國牽連,或云此即艾子國也。國何以名艾子?春秋,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移即此地與,不可知,然莫可考也。”钱希言以明人而论国之名“艾子”不可考,可见关于古“艾国”的历史陈迹,确已湮没无闻了。
明代宁州人周来轩曾著《修水备考》一文,其文之序言称:“宁,南昌属州,在春秋为艾子之国。”明嘉靖年间进士張鏊写过一首名为《登鳳山》的诗,其中有“鳳山之麓艾子國,彈丸眇眇何時封。”明末清初的任暄猷在《宁志旧序》中有言“矧分寧為洪都一州,古稱艾子,居吳頭楚尾,介在萬山,氣候亦異,從來鐘毓豪傑,代不乏人。”清代宁州人万承风在《铜爵瓦砚记》中写道:“此則云艾城,艾城者,甯迤西地,即古艾子國遺址也。”宁州知州張耀曾在《纂輯甯志舊序》中有言:“寧州,古艾子國。山深谷遂,疆圉繡錯,握吳楚之樞紐,作荊襄之屏蔽。”宁州知州方沆在其《修江再入豫章逢七夕四首》中表述:“乍起眉開,色翻成剡,曲游江縈,艾子國壞。”更在其《西略循行記》中说道:“次杉市巡檢司過河至龍岡坪,相傳艾子故城在焉。”周季凤更是留下了:“(宁州)春秋稱艾子”之语,意即修水县在春秋时期为艾子国。清乾隆《宁州志》中也提到了古艾子国:“周敬王二十七年吳艾子國:城在治西一百里龍岡坪,其世系封爵莫可考。春秋時魯哀公二年,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即此。今城址猶存《一統志》。”上述几条文献中称艾地为“艾子国”的均为明清时人,方沆的“相傳艾子故城在焉”更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似乎方沆不仅不很确定艾子故城在龙岗坪,且亦不很确定“艾子”这一称呼是否得来有自。“相传” 到底是始自何人、源于何时,今时的我们似乎不得而知了。
但将以上若干条文献连系起来,却好像可以将艾国商周时期的历史联结起来。在经历了由商到周的朝代变革之后,艾国依然存在,只不过由侯国变成了子国。不仅如此,在商周时期特别是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复杂局面下,谁又能说艾侯国和艾子国在地理上一定是同一处呢?艾国很可能是在战争中渐渐迁徙、被吞并进而消失在历史舞台的。那古“艾国”又是怎样走向消亡的呢?
看古“艾国”其地的历史沿革。清乾隆《宁州志》中载:“甯自有虞三代,咸隸揚州之域,而年次不可考。周為艾子國,平王以後,為吳,為越,為楚,未有久屬。秦屬九江郡,漢初剖封淮南,及吳,尋為豫章郡。莽改治瀚,晉及隋唐,沿革不一,皆為附治之偏隅耳。至唐德宗時,始析武寧西八鄉,置縣專名分寧,宋仍分寧縣,后改義寧軍。元改為州,屬龍興路,明初為縣,屬南昌府。弘治年間復改為州,國朝因之詳紀年次以俟考覈云。”此段文字将艾地之历史沿革一一细数,条理分明。此外还有旁证,清乾隆初年的刘显祖撰有《艾国拾遗二集》,其中之序将艾名称来历、沿革建制叙述得十分清楚。“艾城為豫章奧區,《左傳》載:哀公二十年,吳公子慶忌出居艾。去州治百里,地名龍岡坪。士城故蹟在焉。春秋屬吳,越并吳,屬越。戰國顯王四十六年,楚威王破越,盡有吳地,艾入楚。秦隸九江,漢封濞於吳地,仍吳。新莽更為治瀚。光武中興,仍名艾,隸揚州。建安四年,孫權據吳立西安及西平,分治西平,去州治百九十里,地名田防,城蹟在焉。……晉改西安為豫章,歷五年,仍艾。自隋入唐,或名豫章,名豫甯,均裁洪州。德宗貞元十五年,觀察使李巽據鄉民鄧廣、支文靖等以縣治遼遠,疏納維艱,奏請於常州亥市建分寧縣治,割泰安,奉武高、崇仁西八鄉屬分寧縣,餘十二鄉歸武甯,艾至是始分治。宋初,仍分甯,稱望南渡,後陞義寧軍。元大德陞州,後改為隆興路,明改洪州為南昌,仍隸縣。宏治十六年,都禦使林俊巡行,見山川險要,改縣陞州,官佐廩餼,全設與府,並國朝因之,艾為吳地,其天文分埜南斗牽牛二星麗焉。分甯入斗十度,故黃庭堅曰:勾吳之區,維斗所直,半入於楚,終屬於越。實據也。按其形勢,地控荊襄,水通彭蠡,為天下勝處,故曰:幕阜几几,吴咮楚尾,其下修水,行六百里,山川之靈,鬱秀於民,嘆語已盡。”在周来轩先生的《修水备考》中,作者历数江西各地建制沿革,然后写道:“我宁自艾,不知几变,剧哉。支郡莫有先之。”综上所述,艾国这一建制是江西各地建制中起源最早的。宁州由周时艾国而始,由古及今,其间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演变过程。但据清乾隆《宁州志》中记载,“甯自有虞三代,咸隸揚州之域,而年次不可考。周為艾子國”,并未提到曾经的艾子国在更早的商朝时期曾为艾侯国,刘显祖的记载中也是以春秋鲁哀公时期“吳公子慶忌出居艾”作为文献可考的艾国历史的起源。由此见艾侯国与艾子国很可能并非一处。艾侯被周擒获这一事件是在文献中找到的最早的关于“艾”的记载,但擒获之后其亲族、其国经历了怎样的迁徙过程呢?何光岳先生的《艾国考》中提到“艾侯被周武王所擒后, 其余族东逃于今山东艾陵, 有投依东夷族徐、奄诸国的意念。”可作为一种参考。到了春秋时期,经历了吴越争霸中的夫椒之战,艾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灭吴,艾又属越;之后楚国又吞并越国,艾又属楚。故可推断在夫差大胜越国将越王勾践俘虏的前后艾子国已被灭,结束了***为国的历史。
艾侯国到底在哪里?艾国因何而得名?世系究竟如何?这些问题从书本文献中恐难得出结论,但古“艾国”还留下了历史遗址和器物,在类似研究材料逐步发现的同时伴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后来人一定会对古“艾国”的历史有进一步深入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罗泌撰.路史[M]. 四库全书本,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
[3] 嘉靖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卷43,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本.
[4] 乾隆宁州志,北京师范大学***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卷11,北京:北京***书馆出版社,2008年影印本.
[5] 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 何光岳.艾国考[J].南方文物,1995,2.
[7] 徐春林. 古艾遗都神奇侯国[N].长江周刊,2009-4-17.
[8] 刘国伟 胡长春.古艾国谜踪[N]. 江南都市报,2008-1-13.
作者简介
龙蓓(1990—),女,江西吉安,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张梦珂(1980--),女,四川,研究方向:考古学及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