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在说诗实践中之所以给予“情”以充分重视,就是想从“情”教来建立人道,最终将人的心理情感导向对仁德的追求,使人性朝着善的方向流化,从而实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结果。
关键词:性情 温柔敦厚《诗》教
“性”字与“情”字在《尚书》和《论语》中已经出现。《孔子家语》等书中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并已有“感情”之意了。如《孔子家语・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①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回避“情”,而且很重视“情”。但我们从传世文献中可以得知,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并没有充分反映到其说诗实践中。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则弥补了这个缺憾,为我们深入认识孔子诗学提供了新的材料。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以“性情”说诗
1.闷。《邶柏舟》闷。(第26简)《邶风・柏舟》
2.厌。《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第23简)《小雅・鹿鸣》
3.戚。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第4简)(曰:“《小雅》是也。”)
4.悯。(《相鼠》)……恶而不悯。(第28简)《{风・相鼠》
5.忧。《绿衣》之忧,思故人也。(第16简)《邶风・绿衣》
6.患。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第4简)(曰:“《小雅》是也。”)
7.悲。《谷风》悲。(第26简)《小雅・谷风》
8.愿。《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第19简)《卫风・木瓜》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第14简)《周南・关雎》
9.耻。《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第8简)
《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仿之乎?(第9简)
10.善。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第21简)
《宛丘》曰:“洵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第22简)
11.美。《文王》,吾美之。(第21简)
《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第22简)
12.好。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24简)
(《关雎》)……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成求女之)(第14简)好,反纳于礼,不亦能已乎?(第12简)
13.喜。《m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8简)
《猗嗟》,吾喜之。(第21简)
《猗嗟》曰:“四始反,以御乱。”吾喜之。(第22简)
14.怨。《北风》不绝人之怨。(第27简)
(《{风・柏舟》)……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第19简)
(《小雅》,少德)也,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也,少矣。(第3简)
15.恶。《小宛》其言不恶,少有悸焉。(第8简)
(《相鼠》)……恶而不悯。(第28简)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24简)
16.悦。《关雎》以色喻于礼,……(第10简)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第14简)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24简)
《烈文》,吾悦之。(第21简)
《烈文》曰:“无竞维人,丕显维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第6简)
17.思。《绿衣》之思。(第10简)
《绿衣》之忧,思故人也。(第16简)
《关雎》之已,则其思益矣。(第11简)
《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畅,其思深而远,至矣!(第2简)
18. 敬。《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第5简)
《清(庙)》,(吾敬之)。(第21简)
(《清庙》曰:)“(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第6简)
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第15简)《召南・甘棠》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第24简)
19.爱。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第15简)
(《燕燕》)……情爱也。(第11简)
如此,《何人斯》绝之矣,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第27简)
《扬之水》其爱妇烈。《采葛》之爱妇。(第17简)《王风・扬之水》
20.情。孔子曰:“诗无离志,乐无离情,文无离言。”(第1简)
《燕燕》之情。(第10简)
(《燕燕》)……情,爱也。(第11简)
《燕燕》之情,以其独也。(第16简)
《m杜》则情喜其至也。(第18简)《唐风・m杜》
《宛丘》曰:“洵有情,而无望。”吾善之。(第22简)
21.性。(吾以《木瓜》得)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喻也。(第20简)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其本。”(第16简)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第24简)
二、“性情”与“温柔敦厚”的《诗》教
“《诗》教”说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孔颖达疏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②“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此说的“温柔敦厚”是“《诗》教”的结果,是从《诗》的接受效果立论的。③
《诗》教,能使人“颜色温润”、“情性和柔”。但这并不是因为像孔颖达说的那样是“《诗》辞美刺讽喻以教人”④的结果。《诗三百》中并非都是“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之作。那么,为什么通过《诗》教,就会养成人们“温柔敦厚”的品格呢?郭店楚墓竹简中记载的有关“性情”哲学和上博简《诗论》以“情”说诗,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孔子的人性观
先秦时期有关人性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囿于文献的缺乏,长期以来,有些学者认为这两种人性观都是中国人性论史上的首创,并非发端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论语》中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明确讲到“性”。孔门弟子或孔门后学往往把此命题理解为人性有善恶。王充《论衡・本性》:“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不善。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性书》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新出土的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谈到“民性”即人性的问题。第十六简孔子论《葛覃》:“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其本。”认为返本溯源为一般之人性;第二十四简论《甘棠》:“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将爱恶的延伸也视为一般之人性;第二十简论《木瓜》:“(吾以《木瓜》得)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隐志必有以喻也。”将“币帛之不可去也”视为一般之人性。由此可见,孔子的人性观既别于孟子的性善论,又有别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认为人性是“无分于善不善”的。(《孟子・告子上》)因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都是发端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的,是对孔子人性观的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篇,则继承和系统化了孔子的人性思想。《性自命出》篇是子思所作,⑤其中提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⑥的人性论命题。所谓“其性一也”,就是从人性之无分善恶,并具有自主性和可塑性的自然状态而言的,外部教化根据它以发生作用。不难看出,这正是沿着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路的。
(二)“性情”:仁德实现的基础
既然孔子认为人性是兼有善恶的,那么其恶的部分能否转化为善呢?对此,《性自命出》篇指出:“凡性,或动之,或逆之,或交之,或厉之,或绌之,或养之,或长之。凡动性者,物也;逆性者,悦也;交性者,故也;厉性者,义也;绌性者,势也;养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⑦这里所说的动性、交性、厉性、绌性、养性、长性则暗示出性是可以向善转化的。在孔子看来,通过以《诗》为教就可以使人性中恶的一面向善流化,具体的方法就是以“情”说诗。
《性自命出》篇载:“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⑧在这个“天―命―性―情―道”的逻辑结构中,“性”是居中的关键,命与情,乃是性之所自出与所出,而“道”即人道,则生于情⑨。关于此点,郭店楚简《五行》篇也有揭示:“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安则温,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亲则爱,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⑩这里的“忧”、“悦”、“安”、“乐”、“温”、“亲”等都是表征人的性情的词汇,该篇最终将人的内在情感落实到“仁”德上,便充分说明性情在人的道德实现途径中的基础作用。从以上的道德生成途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说诗实践中之所以给予“情”以充分重视,就是想从“情”教来建立人道,最终将人的心理情感导向对仁德的追求,使人性朝着善的方向流化,从而实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结果。
注释:
①张涛.孔子家语注译[M].三秦出版社,1998:335,337.
②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8-1369.
③陈桐生.论《诗》教.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C].中华书局,2002.
④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68-1369
⑤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C].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⑥⑦⑧{10}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5,105-06,105,78.
⑨“凡道,心术为主.道四术,唯人道为可道也.其三术者,道之而已。”“所为道者四,唯人道为可道也。”分别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106、107页。可见,此处所讲的“道”为“人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性情”与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