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藏着一间原汁原味的教堂。来到熙熙攘攘的一德路上一个拐角处,看到在不大的广场后面耸立着这座石室圣心大教堂,心情有些激动。从外观上看,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据说,教堂奠基于圣心瞻礼日,故命名圣心大教堂。它于1888年竣工,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被称为“石室”或“石室圣心大教堂”。它是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而成,有着“远东巴黎圣母院”之誉。
高耸的教堂映衬得自己是何其的渺小。教堂的左中右分别是对称的尖形拱门,层层退入。在左右尖券门两侧的石墩处清晰可见“JERUSALEM 1863”和“ROME 1863”刻字。据说是教堂的法国传教士明稽章回法觐见法皇拿破仑三世,得50万法郎专款,于是专门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来泥土修建,特意雕刻是为了纪念立于东方的耶路撒冷,兴于西方的罗马。
顶着艳阳围绕教堂走了一圈,仰望尖顶石塔,四面分别镶有以圣母玛利亚命名的罗马字样铜钟组,据说这几具大铜钟是从法国运来的。正面中间是硕大的玫瑰花窗,楼顶的出水口改成了中国狮子造型。
双塔尖顶上的十字架默默地屹立在这块充满血泪史的土地上,见证了近百年历史的洗礼。记忆又回到那些旧事儿上,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攻陷广州。1861年,中法不平等条约规定,法国人至通商各口岸租地建礼拜堂学房,恭亲王奕忻被迫与法***府鉴署附加协议,确定建立广州圣心大教堂。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机撞上了塔尖避雷针,部份拿破仑时期的彩色玻璃被震碎。在期间,所有宗教油画被撕掉,彩色玻璃花窗被打碎,经书、讲道用的跪板、长椅被堆成小山焚烧,石壁石柱被烧得爆裂。历经这些摧残,石室的大部分建筑物可谓破败不堪,1979年7月,市***府开始重新筹备开放石室。自此古老的大教堂,才重新焕发青春,迎来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游客纷至沓来的景象。2004年7月,石室教堂第三次大修开工。据说,此次大修花费达2000万元,修复的花窗全部换上专门从菲律宾定制的特殊玻璃,更说这些玻璃“价比黄金”,700平方米共耗资430万元。而玻璃***像主要以耶稣诞生、耶稣受洗、最后晚餐等约60个圣经故事为主要内容。同时,大钟也被修复,并开始运行,逢正点会自动敲响报时,声音可传到几公里外。
下午三点,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钟声,沿着中间的过道,步步迈向祭坛方向。眼前神圣而壮丽的教堂内从大门向祭坛方向,两旁整齐排列的长椅以及纵向束柱把空间分为中厅和侧廊;中间尖形肋骨般的十字型拱顶,两侧凌空斜撑的飞拱和飞扶壁,令人有种升腾、向前延伸的空间感。傍晚时分,千余支小蜡烛般的吊灯燃亮。石室圣心大教堂仿佛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无论你站在何处都望得见它那上帝般慈祥的身影。
拜干爹场景蜡像
北方人认干爹干妈,在广东叫“契爷”“契妈”。“上契”是城乡一直流传的风俗,是人们之间建立起的血缘和姻亲以外的一种伦理关系。所以上契的仪式十分认真和隆重。
太公分猪肉场景蜡像
每年春秋二祭,祠堂内进行“蒸尝”分胙,即“祖宗赐食”,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太公分猪肉。一斤几两的猪肉却是祠堂福利和奖惩的体现:族中每位男性成员都可分到一份,德高望重或对家族有功者加奖一份,而犯了族规的人会被剥夺分猪肉的资格。
自梳女蜡像
清代珠三角洲地区有些妇女为了反对家庭包办婚姻,往往通过“梳起”仪式,自己将辫子绾成发鬃,表示永远不嫁人,独身到老。主张“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衣服自己缝,自己的生活自己理,自己的苦乐自己享”。民间称这些妇女为“自梳女”,又称“姑婆”。其居室中的台椅、茶柜等家具形式独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石室圣心大教堂 经过洗礼的城市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