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民族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几度发展的高潮,在中国建筑历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形成各个历史阶段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本文详细,具体的研究了贝子庙的历史及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古建筑;贝子庙;价值;历史;保护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ner Mongolia nation in history development process, had had the climax of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building up a position in history, form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of the unique national style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f specific BeiZi temple the historical and value.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buildings; BeiZi temple; Value; History; protection
中***分类号: 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贝子庙的历史
贝子庙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侧,为清代建筑,是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文字可考的就有匈奴、东胡、鲜卑、乌桓、突厥、回鹘、***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几十个少数民族。远在秦、汉王朝时期就在这里的一些地区建立了郡、县,促使了中原文化的传入以及汉族人口的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的少数民族时有建朝立国的兴起,时有战争而被其他民族征服、融合,更有几次民族南迁,形成民族间交错往来的大融合、大流动。时至今日,内蒙古境内由蒙古、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在历史上,内蒙古是藏传佛教重要的传播地区之一,从明中叶开始,由蒙古汗王册封***、班禅两大活佛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宗教舞台上。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也随之发展而达到新的高潮,这段时期出现的汉式、藏式、汉藏结合式等与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特色。其中,四世***喇嘛本身就出生在内蒙古,他是一位蒙古贵族,与美岱召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代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播,喇嘛教寺庙(也称召庙)最早从土默特部的美岱召开始兴建,到清康乾时期形成高潮,享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的“召城”誉称。内蒙古其他地区也在清代形成建庙高潮,寺庙遍及各地。
藏汉结合式寺庙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大经堂,它以汉式特有的厚墙小窗、密柱平顶的构制为特点,在二层平定上再建以汉式大木歇山式殿堂及硬山式的廊庑,造型样式灵活多变,几乎没有一处是雷同的。一般殿堂皆为汉式。在汉式寺庙建筑中,也吸收运用藏式的门饰、装修、脊饰彩绘纹样,体现出内蒙古地区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藏传佛教往往以其功能如哲学、密宗、天文历算、医学等学部分别建庙,形成大型建筑群组,还有按***教合一制度建立的寺庙,分别行使宗教、***务权利,建筑风格与一般佛庙又有一定区别,形成内蒙古寺庙建筑的又一特点。
内蒙古民族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几度发展的高潮,在中国
建筑历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形成各个历史阶段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内蒙古民族建筑作为各个历史时代极其重要的文化积累,为我们研究各个时代、各民族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清乾隆八年(1743年)动工兴建大庙,经六年时间大殿落成,据载建造此大殿时,是从北京、张家口、多伦诺尔等地广招大批砖、瓦、木、石工匠,投资白银一万两,又以“积善施工”名义,向每户富牧及一般牧民收取马匹、白银等充建庙之资。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廷赐该庙为“崇善寺”,赐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并颁发证书,许带“都代”(编制内员)喇嘛45人。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贝子庙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朝克沁的规模即这个时期奠定。嘉庆五年(1799年),二世葛根兴建葛根之殿,用时二年落成,即今拉布仁明干殿,又称西庙或千佛殿、赐名延福寺。嘉庆七年(1801年)创建却日庙(哲学院),当时规模较小,主殿即今却日后院的七间殿。道光七年至十年(1826~1829年)又对却日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仅次于朝克沁大殿的重檐二层大殿及附属厢配各殿,今却日殿(东庙)的规模即在这时奠定。五世葛根时于明干殿西新建葛根庙,即今新拉布仁庙,作为葛根居住和接待重要宾客之场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5)组建珠都巴(密宗学部),其后于1918年建成珠都巴重檐二层大殿及曼巴殿(医学部)。1914年到1917年建成丁科尔庙(天文历学数学部)自此贝子庙建成了一座主庙、二座拉布仁、四座学部庙殿的佛教大庙体系。在这200多年时间内还建成了呼***格喇嘛,老笨喇嘛,额温吐喇嘛庙,(皆为活佛庙)及30余座各类庙仓、僧房,这些建筑布列在各庙的东西两侧。
贝子庙自清乾隆八年(1743年)起到抗战前夕的200多年内,营建工程始终未断,经七代葛根(活佛)、六次大规模的扩建,共耗白银174万两,共建各类建筑2万余平方米,极盛阶段,贝子庙总占地面积达1.2平方公里,因贝子庙影响甚大,在周围又逐步形成东商、西商等城镇商贸规模,锡林浩特建市之前的200多年内这里就是以贝子庙作为其地名而扬名海内外。
二.贝子庙的价值
贝子庙之所以成为千里锡林草原上的藏传佛教圣地,是因为作为学部齐全的综合性佛教学府,深刻地影响着这一地区社会***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长达二个多世纪。至今仍在一些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如从事蒙藏医学的专业喇嘛,还在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此外,贝子庙曾积累、保存大量珍贵的宗教文物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等资料,客观上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范畴,贝子庙是把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与民族情感融于一身的特殊建筑物,也是这一地区近300年诸史列入自己活动领域的历史见证,可以说贝子庙的历史,也就是锡林浩特城市发展的历史;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作为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贝子庙,它的建造,可谓内地与蒙古地区、蒙古民族与汉民族共同创建,凝聚了蒙汉民族文化的古代建筑瑰宝。成为
蒙藏医学一直是贝子庙两个世纪以来,在这地区影响甚大,至今一直受到牧民青睐,现锡林浩特市的“蒙医院”,仍以贝子庙喇嘛大夫为主,古老的医学仍在发挥着作用。
在贝子庙的沿革历史中,值得一书的是在***前,贝子庙就成为中共锡、察、巴、乌工委所在地,中国***在这里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内蒙古重要***根据地之一,数百名******为捍卫人民的***权英勇牺牲,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
三.保护、整治原则与定位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重要文物保护项目――明清古建筑群保护之一的贝子庙是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单位,对于它的保护维修立足于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准则,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策为保护的基本原则。
保护与整治的定位:贝子庙保护内容的残损状况分别轻重缓急,采取重点抢险加固、局部复修和内外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保护与整治。
贝子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建设控制地带不断承受建设性破坏,缺乏有效保护机制,现状建筑面临临危、残损、改制的种种不安全状况,经初步勘察和专项调查分析,目前主要面临四大破坏因素,按照目前破坏力度由强至弱排列分别为:
(1)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开发建设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破坏和影响;
(2)不当使用及随意对原状构制改变因素;
(3)年久失修,自然力的破坏性因素;
(4)不当修缮做法的因素。
其中以城镇建设破坏威胁为突出,以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保护范围,还是周边环境的破坏在近十年来明显加快,破坏程度明显加剧。
四.结束语:内蒙古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冬季严寒、春季风大、夏季酷热、秋季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历史的文物古迹遭受着严酷的侵蚀,许多文物古迹需要抢救保护和不断维护保养。此外,全区文博信息化工作滞后,电子信息技术没有推广,对于全区文物行***管理工作影响较大。贝子庙,需进一步规范整合。全面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地上文物保护工作。寺庙规模很大,保存也较为完整。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之风雨侵蚀等因素,急需实施保护抢救维修。我们认为,保护好内蒙古的明、清古建筑具有重要的***治意义,这些古代建筑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塞上明珠古建筑贝子庙保护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