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他还是一名收藏家,然而确实一名失败的收藏家。
众所周知,他还是位收藏家,可惜是个“反面典型”。由于他喜爱收藏珍品,晚年陷入破产境界,被迫以卖出藏品度日。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过度收藏致破产
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们共有九个孩子,而他是最小同时也是兄弟们中最聪明的。 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回家乡自己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离开莱顿去阿姆斯特丹,30年代就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肖像画,故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时候的伦勃朗就已经成长为荷兰一个成功的画家。他的肖像画风格人物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他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供不应求。他对戏剧很感兴趣,经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1642年伦勃朗36岁时完成了《夜巡》,获得了1600个金币的报酬,那时他的生活顺风顺水,订单源源不断,作坊初具规模,每个学徒每年还要支付给他100个金币的学费。伦勃朗早年得志,当时他的画在荷兰十分受欢迎,故而生活十分优越。伦勃朗的妻子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女儿,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伦勃朗购买了一幢很大的房子,也供给着妻子几个兄弟无度的挥霍。
伦勃朗的收藏兴趣绝不亚于对艺术的热爱。因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伦勃朗开始了收藏,就像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
他是17世纪荷兰共和国艺术市场中的积极参与者,当今艺术市场中有些人玩弄的伎俩,早在那时就被他实践过了。比如,“护盘”,为了让自己的画作和版画在市场上能有个好价钱,他曾经在拍卖场上竞拍自己的作品。再比如,为了吸引藏家的兴趣,他不断推出同一幅版画的新版,声称新的版本有更清晰的***案或是来自更好的材质。
伦勃朗痴迷于收藏,当时的各种评论都记录了他在拍场上的狂热举动。他追逐的拍品不仅仅有绘画、版画复制品,还有众多的杂项:希腊雕塑、兵器、乐器、古旧家具、瓷器、手稿。他曾经以10个金币的价格在拍场上争得了一个贝壳,创下了当时贝壳的拍卖记录。而17世纪40-60年代荷兰共和国拍场上的本土油画作品不过以几十金币成交。因为成了拍场上的“常客”,伦勃朗也懂得了可以和拍卖方“讨论”付款条件,比如分期付款或者延期付款。
伦勃朗的收藏生涯持续了30多年,到1656年戛然而止。这一年,收藏家伦勃朗破产了。
导致伦勃朗破产的原因客观地说有以下几点。除了他过度的收藏之外,最终把他拉入破产深渊的“罪魁祸首”居然也和现今困扰某些国人的问题类似――,金钱房子和女人。伦勃朗在1653年左右在阿姆斯特丹贷款购买了一座三层楼的豪宅,但是不幸房子因为地基沉降不得不进行彻底翻修,否则有倒塌的危险。更加雪上加霜的是,1655年伦勃朗欲迎娶已经怀孕的女仆为第三任妻子,但是却遭到教会和阿姆斯特丹上流社会诟病,因此委托订单数量急剧下降。
实际上,金钱给他带来的困惑早在1642年绘画名作《夜巡》时就埋下。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这幅画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从任何地方来看,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却不以为然,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得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而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伦勃朗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去世了。
《夜巡》在今天已经是无价之宝,但是又有谁知道也就是他导致了一代名画家的由胜转衰呢?人生真是也和作品戏剧性特征极强的伦勃朗开了一个戏剧性的玩笑。收藏、房贷、装修、作风问题,最终导致了收藏家伦勃朗资不抵债,宣布破产。1656年7月25日,伦勃朗迎来了他收藏生涯中最黑暗的一天,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收藏被悉数拍卖,其中包括60张油画,47本版画集,70件雕塑,20本手绘***书,20余件管、弦乐器以及无数来自海外的物件和众多兵器,包括一尊小型火炮。 从豪宅搬出之后,失去了所有的收藏,伦勃朗在重新变得赤贫以后,继续他画家的职业,直到14年之后去世。
苦难造就艺术
但是,很多人说,就艺术价值而言,伦勃朗绘画的顶峰确实在其破产之后产生的,这14年是伦勃朗的作品最有力量的时期。概括地说,伦勃朗的艺术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和他的妻子》、《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
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结交了许多中下阶层的市民,眼界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创造力达到顶峰。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的素描和版画,风格质朴。
《夜巡》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 以马忤斯的晚餐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
从1640年代开始,伦勃朗和他的妻子生有4个孩子,只有最小的一个存活,但他妻子在生孩子后不久去世,他和女仆住在一起,女仆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为此受到教会的正式谴责为“罪恶的生活”。 1669年他在贫病中去世,身边只有女儿陪伴,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
二、晚期阶段(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的团体肖像。 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 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他的画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言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正可以把它们用来了解伦氏的“光暗”的真际。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勃朗光线是一种普遍而善用的光线,用精确的三角立体光,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让其余部分隐藏于光暗之中。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伦勃朗的油画一贯采用“光暗”处理手法,即采用黑褐色或浅橄榄棕色为背景,将光线概括为一束束电筒光似的集中线,着重在画的主要部分。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伦勃朗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他用黑暗绘就光明。 伦勃朗对光的使用令 人印象深刻,他独到地运用明暗,他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末,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
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 伦勃朗自画像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这一幅《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其时,他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蒂土斯掌管"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雇员"身份,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
回顾伦勃朗收藏家的一生时,总能时时反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影子。虽然隔着400多年的时空,但历史还是在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过度收藏,自不量力,入不敷出。据说历史可以告诉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艺不输文艺复兴巨匠 荷兰史上最伟大艺术家 伦勃朗 收藏“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