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识与感官

摘 要: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起源是不仅是中国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美学文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对美的认识和对“美”性质的理解。中国原初审美意识应该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感官感受,这种感受主要体现在味觉和视觉上,经历了由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追求这一转变过程。

关键词: 审美意识 感官 味 色

人是从自然界来的,但人又超出自然界,成为社会的存在。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审美感官,包括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中枢。这些感官似乎与动物相似,但实际上人的这些器官在世界历史演化中已经人化。人类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感情驱动下,既离不开理性判断和创造性想象,又依然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感觉来与客观世界建立审美关系。

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提出――以“味”为美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宋代徐铉注曰:“羊大则美,故从大,无鄙切。”[1]《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2]后来徐铉又补注“羊大则美”。由此,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先生在《中国人的美意识》里明确指出:“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就起源于‘肥羊的味甘’这种古代人们味觉的感受性”[3]可知,这种“羊大为美”的说法体现着古老的以味为美的观念,。正是由于味美而甘才让人产生了精神上的愉悦,产生了美的感觉。“美”字最初是与味觉联系在一起的。

“味”在《说文解字・口部》中释为:“滋味也,从口未声。”而“滋味”即“美味”,《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滋味”;高诱注:“滋味、美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在把“美”释为“甘、美味”这点上是共通的。凡给人带来味觉满足与享受的对象,都称之为“美”。

古代学者把“味”、“美”通释,以“味”为“美”的思想大量存在于古代文化典籍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味”为“美”的审美取向。《孟子・告子上》:“口之于味也,有同奢(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理义之悦我心,犹当豢之悦我口”,“理义之悦我心,犹当豢之悦我口”尤其揭示了中国古代以味觉美比况义理美,以美为一切快适对象的民族特色[4]。臧克和在《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中通过大量文字考证揭示说:“在古代人看来,将‘美’字的渊源义理为‘盛大’,自然就可以将‘甘味’即与饮食味觉的感觉统一起来考虑。”;“我国古代人审美价值判断活动滥麟与饮食有密切的联系。”[5]因此,我国古代以“味”为“美”这一审美取向既是有据可考又是符合实际的。

“味”是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孕育、产生和形成它的深厚土壤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最初审美意识。先民认为舌是能识别甘甜的器官,加深了对味美的认识,只有亲自品尝,才能知其美味与否。

来看看“味”字群。该字群涉及的与美有关的文字有:

味:《说文・口部》:“味,滋味也。”本义指滋味,味道。五官相通,转指鼻子闻到的,形声字,从味声,即气味,再转指心灵上的感受,即体会,体味。用作名词,指使人感到有意思,可体味的。

旨:《说文・旨部》:“旨,美也。从甘匕声”指滋味美好。用作名词指美味食物,后又指包含的意思意义,又引申为上级的意见、主张。《诗・邶风・谷风》:“我有旨畜,亦以御冬。”《毛传》:“旨,美。”《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郑笺》:“酒美而旨鱼又多也。”

甜:《广韵・添韵》:“甜,甘也。”会意字,从甘从舌,会意字。金文在口中加点表示食物。篆文从匕从甘。酸甜苦辣咸五味中之中,甜使人感到舒适,用于抽象意义,引申为感觉舒适、愉快。

甘:《说文・甘部》:“甘,美也。”指事字,像口中含有食物。“甘”本是“含”的表意初文,甘美之物是人所爱含的东西,引申为甜,后引申为味美,后又引申为美好、动听。又由味美引申为使人称心满意。

尝:《说文・旨部》:“尝,口味之也。”繁体作L,形声字,从旨尚声。本义是辨别滋味。由辨别滋味引申为吃,由辨别滋味又引申为试一试。用于抽象意义表示经历,曾经接触。

羹:《说文・弼部》:“羹,小篆从羔从美。”

肥:《说文・肉部》:“肥,多肉也。”《战国策・秦策》:“田肥美,民殷富。”

x:《说文・酉部》:“x,酒厚也。”《淮南子・主术训》:“肥x干脆,非不美也。”

如此等等,凡是给人们带来味觉满足与享受的对象,古人均以“美”指称之、释之。

从上可以发现,古人认为生活中能引起味觉器官的愉悦性的事物(即食),即是美的。对古代审美价值判断中常用的字类做的字源考察,发现中国古代审美价值判断活动的产生同饮食、种的繁衍和对物产丰盛的追求有密切关系,这些体现审美活动的字群的字源也与初民生殖崇拜的祭祀活动发生联系,表现出将视觉美与味觉美统一在一起的特点。中国古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早期特点是史前先民将饮食与生殖视为一体的长期信仰的自然结果。与审美判断有关的汉字字群的价值取向内容正是“食色合一”观的体现。

在整个人类的认识和审美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将美感与联系在一起,所以将五味、五声、五色并列共举,而以五味居首,可见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产生于日常饮食活动中味觉对美味的悦乐。“味”作为含义深刻的范畴,体现为一种由实到虚的过程,也是中国原初审美的起源。

二、美与色的关系――色是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美的感受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视觉占有主导地位。对原始造型符号更有意义的是,视觉在生物机能层次上就是积极的探索活动,它由此形成视知觉的真正内涵,即使在视网膜的层次上,也不含有机械复制的成分,而是选择性的。“色”是色觉和触觉相结合的美的感受。

1.“色”的本义和视觉美感

人类色彩意识的萌发,大约是在15―20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此时的原始人类已开始运用劳动工具开创生存空间,并初步具有了审美意识,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的符号,具有早期的宗教和审美的价值。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遗址中,除举世震惊的猿人头盖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其中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有着更不同寻常的意义,“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他们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6]不仅如此,在山顶洞人的墓中还发现尸体的周围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的痕迹。

大量的资料表明在不同的时期、地域和民族,这种使用红色颜料(可能是赤铁矿粉末、红色赭石粉末、红色植物液体或用血液混合了动物的脂肪)的状况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据了解,一些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7]“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8]

“美”往往用来表达由“色”引起的感受。“色”,古来与“食”并称,是人生最重要的欲望之一(《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注云,言人之甘食悦色者即性也。《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由“色”所引起的官能的悦乐感,严格地说,是视觉和触觉的两种官能感受的统一。

那么,所谓“色”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说文》说:“色,颜色也”,段注云,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说文》色部段注)。然而,近代《说文》学者中,有的人从“色”字的篆文和甲骨文的形状来判断,认为它表示把人放在膝上,其本义是“女色”;有的人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其字形是人在人上,是表示男女性器官相合的甲骨文的异体,其本义是“男女***”[9];也有的人认为,其字形表示“人体下部之欲”,其本义是之意,而男人欲望的对象是女人,所以“色”有“女”意,女的貌美,所以“色”又有“颜”意,由此,“色”更进一步引申为表示美丽的五彩[10]。然而不难看出,不管是上面的哪种解释,“色”都是“悦目”即视觉的对象。

再看看《说文》一书中关于视觉感受性的“语义场”: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徐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王筠曰:羊大则肥美。许意盖主羞字从羊而言。……凡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主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

肥,多肉也,从肉。《肉部》

Z,色好也。从女,从美,美亦声。《女部》

媚,说(悦)也。从女,眉声。《女部》

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后。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尾部》

羲,已之威仪也。从我、羊。《我部》

如果这样来解释“色”的意义,那么人们看到这样的“色”而产生喜好的感受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荀子》所谓“目好色”,《淮南子・说林训》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都可以证明这一点。然而,在《说文》里,“好”训“Z”,“Z”字解作“色好也”(女之颜形美)(《说文》女部,好、Z字段注)。所谓“好色”,所谓佳人之体、美人之面“悦目”,就是说“色”而生“美”,即由“色”引起的美的感受,倾心于感受的对象。在这种场合,表达味觉感受性的“美”字,也用于表示对“色”的感受性了。

换言之,就是说中国人的美意识,在其初期阶段,与由女性特有的多方面的性的魅力而引起的视觉感受性也有深深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色”在人类的黎明时代起就以其单纯的面目证明了它作为一种形象的内在语言而被人类所重视。[11]

2.“色”的引申义和触觉美感

对色彩的兴趣是审美活动起源的重要标志。原始人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就产生了对色彩的感觉和意识,并且日渐将意味赋予色彩。然而,当我们考虑“色”的这种最原初、最基本的意义时,应该想到,所谓“目好色”、佳人之体美人之面“悦目”等等,与单纯的“口好美味,耳好美声”意义不同。因为对“色”的视觉感受的深处,还本能地、下意识地产生触觉性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作为“美”而憧憬、欲求、和感到悦乐。但在那视觉性的东西之外,确切地说,在视觉的深处,却潜藏着触觉性的东西,潜藏着性的接触感觉。

这样看来,中国人初期阶段的美意识,如果就“美”字的《说文》本义来考虑,它首先起源于对所谓“食”的具有特殊味道的感受性,其次与所谓“色”,即男女两性的“性”方面的视觉、触觉感受也有密切的关系。

《荀子・王霸》“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等等,其中的“色”,显然不单是“男女***”或“”,也不是指一般的“女”或女性,它不仅意味着年轻美丽的面貌,还意味着女性特有的各种各样的性的魅力,如丰艳的肉体、纤细的四肢、迷人的容姿、温柔闲雅的举止、动人的音声、夺目的衣裳、芳香的脂粉等等,总之,意味着所谓“美人”所具有的一切主要方面。

《尚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孔安国传“色,女色。”孔颖达疏“女有美色,男子悦之。经传通谓女人为色。”而汉字由女、子两字组成的“好”字,其本义也是美,这就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顺理成章了。

所谓“色”,不仅是指女人的脸形,眉的粗细长短和弯曲度,耳鼻的形状、大小,特别是鼻的高低、口的大小、唇的厚薄、酒窝的有无大小等等,还包括身材高矮,骨骼强弱、四肢和手指的长度和纤细程度、全身肌肉的柔滑和肌理的细腻性,洋溢着生命的丰艳躯体和表面溜滑能给与柔弱的曲线美等等,这些美是视觉的,也可以说是触觉性的美的要素。

与上述有关,在今天绘画和雕刻的领域中,有所谓“柔线”、“竖线”或“暖色”、“寒色”、“冷色”等等,这样,本来是意味着皮肤感觉即触觉性的词汇,也用来形容本来应该是视觉对象的线和色彩的可能性。

所以,所谓“色”仅就字面上看,容易被理解成视觉对象,但实际上,对“色”的感受是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美的感受。

(三)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追求

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需求,显示出人类的审美实践已经从原有的生理活动进入到了社会历史领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美活动一旦脱离了生物性,就可以获得***自由的发展。恰恰相反,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上古社会里,人类的审美活动常常只不过是宗教和伦理活动的附属品罢了。

在这种不断抽象、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审美活动不仅离开了其最初的生理基础,而且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显然,这种具有禁欲主义色彩的“理念”世界,为西方人的审美活动在中世纪倒向神学的怀抱铺平了道路。与西方的审美走向大致同步,在摆脱了单纯的生理之后,中国古代的审美活动也有着向宗教和伦理活动相倾斜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人讲的“美”――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感受是不离开感性的。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从生理到心理、从感官愉悦到精神愉悦的升华,是在满足基本生理生存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的生理机制,乃是形成心理的基础。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逐步形成了心理层面的需求。中国古人认为,在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中,有两大基本的需要,即“食”和“色”。食,乃维持个体的基本生存;色,则维持族类的基本生存,即由两性吸引以繁衍来延续人类。

“食”和“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使人类得以生存延续,还在于在使人的生理得以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心理层面的需要,如基于“食”的美食和基于“色”的爱情。鸟类世世代代以鲜艳的羽毛和悦耳的鸣叫来从生理上吸引异性,而人则在生理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容和情歌等文化形态,这就已经超越生理的层面而上升到心理的层面了。本来是装盛食物以满足实用生理需求的陶器,却被人们加上了纹饰,这也表明了人们从感官愉悦迈向了精神的追求。

总之,中国古代初民的审美意识,就是这样起源于味觉,然后扩大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随之又从官能性感受的“五觉”扩展到精神性的“心觉”,最后涉及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扩展到精神以及物质生活中能带来美与美感的一切方面。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78.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100.

[3][日]笠原仲著.魏常海译.中国古代人的美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

[4]祁志详.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学术月刊,2002,(1).

[5]臧克和.汉语文字与审美心理.学林出版社,1990:40.

[6]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4.

[7]郭沫若.中国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1.

[8][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894:5.

[9]日・笠原仲著.魏常海译.中国古代人的美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12.

[10]马述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影印本).上海书店,1985,第七卷:57.

[11]邢庆华.色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4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审美意识与感官

学习

探秘基诺山寨

阅读(32)

西双版纳给人的感觉一直很神秘,除了绵延起伏的热带雨林,更多是因为这里聚居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傣族是这里最大的民族,所以人们记住西双版纳更多的是傣家风情,其实在那片热带雨林中,还隐藏着数不清的神秘,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基诺族就生活

学习

鸡蛋碰石头的智慧

阅读(27)

“鸡蛋碰石头”常用来形容一些人不自量力自取灭亡的愚妄之举。可是在发明家看来,弱小战胜强硬,小人物“搬倒”大权威,并不是不可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智慧能够改变双方的状态和形势对比。本文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我是发明家”栏目为考核

学习

网页游戏专用浏览器全接触

阅读(52)

随着网页游戏的高速发展,玩家们会发现自己常用的浏览器玩起网页游戏时已经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了。比如许多游戏都会需要玩家通过几个小号来打资源,提供给大号去发展,但是普通浏览器的Cookies设置却让玩家切换账户时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越来越

学习

飞信2008飞来横福(下)等

阅读(35)

版主手记圣诞节“旅居”中国已经很多年了,但对斗士来说,圣诞节在自己的词典里好像只是一个概念,从来没有好好地体验一下。斗士最为看重的还是中国自己的节日,如元旦和春节等。每当临近这些国人自己节日的时候,斗士总会在心里默默地盘算一下这

学习

蔡国强 他绝不是个烟火师

阅读(31)

1985年,蔡国强独自在泉州实验火药;2008年,为了蔡国强,纽约古根海姆撤掉了包括毕加索在内的所有艺术家展品,将全部三层空间用于展览他20余年的作品;2009年,忙完国庆庆典焰火后,蔡国强最大的个展将在台湾开幕,林志玲与蔡康永早已迫不及待地买下了第

学习

食品行业:有创新,才生存

阅读(34)

香飘飘一杯小奶茶为何能做到10亿?致使像立顿、相约、优乐美等品牌奶茶一直想超越,却只能望其项背,当然这绝对不是偶然因素形成的,而是其掌握了创新的源动力。食品厂家将如何掌握在市场中克敌制胜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营销同质化的今天,产品创

学习

大西洋明珠马德拉

阅读(25)

策划:刘伯峰执行:马远文当2008年欧洲金球奖尘埃落定后,马德拉群岛也随着金球的主人小小罗一道光华万千。作为足坛新王者小小罗的出生和成长地,马德拉从此之后有了一张骄傲的名片,这个面积不足800平方公里的群岛,将因为“先生”故乡的美名,吸引

学习

走进忘忧谷乐以忘忧也

阅读(29)

在四川省宜宾市的长宁、江安两县境内,有一处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丽乐土,那就是万顷碧波、绿浪叠岩、茫茫百里竹海——我国一级环保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中心景区的西南部有一主景点叫“忘忧谷”,它幽深秀丽、

学习

元谋土林:来自神秘远古时代的寂静

阅读(29)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元谋是个遥远又神秘、甚至带着点原始和蛮荒色彩的异域之地。在美如天堂的云南,在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些耀眼的光环之下,元谋似乎被遗忘了……而我却不想走寻常路,自昆明一路向北,前往那片被人忽略的角落,探寻那块原始

学习

粟米松仁羹 等

阅读(29)

我的拿手菜粟米松仁羹提供人:淑仪(女,40岁,北京某外企员工)原料:主料有粟米罐头1听(超市有售),松仁40克,鸡蛋2个,其他辅料有水(高汤也可)、油、盐、白糖、味精、淀粉。做法:将锅坐在火上,倒入水(或高汤),烧开后放入粟米羹,等再次开锅后即可用淀粉勾芡,调好汤

学习

胡适?胡适?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胡适?胡适?,内容包括胡适胡铁花,胡适胡氏。“胡适”,从中文字面,其意思可解释为:1、去往哪里?2、怎么去呢?3、如何适应?当今时代压力山大,我们也都面临着这么几个问题要解决,否则就是——4、胡乱适应。50年前辞世的胡适,给我们提供了

学习

丁基橡胶研究进展

阅读(41)

随着国内外多套新建装置的建成投产,未来我国丁基橡胶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今后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生产状况,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拓宽新用途,扩大出口,以确保我国丁基橡胶行业健康稳步发展。关键词: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生产消费丁基橡胶(简

学习

CCTV《文明之路》即将启程

阅读(28)

松下集团赞助中央电视台《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环球纪行》栏目签约仪式于12月20日傍晚在京广中心隆重举行。出席签约仪式的有松下电器广播电视系统公司总经理住谷茂树先生,营业部部长菊地先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

学习

香港电影困兽斗

阅读(29)

乱世武侠情、江湖道义深,香港电影越来越褪去充满想象的浪漫气质,走向黑白难辨、身份不期的现实困境铺陈。东京歌舞町一家狭小的中国餐馆里,一群来自中国东北、天津、广东、香港等不同角落的偷渡客正在做困兽斗,他们面临着警察的追捕、东京本

学习

晚明名士潘之恒的女性审美观

阅读(32)

关键词:潘之恒;女性审美;风尘佳人女性是晚明名士潘之恒的主要写作对象。他对女性的审美从道德、才艺和外貌三个方面展开。通过他的女性审美观能够看出明代节烈风气的盛行、晚明文人集体征色活动的时尚性以及青楼曲艺的繁荣。同时这一审美观

学习

浅谈日本的传统审美意识

阅读(37)

川端康成作为追求新技巧的“新感觉”派登上日本文坛,《雪国》则是作者获奖的三大力作之一。作者在继承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同时又运用了日本古典的传统自然美,酿造了一种虚虚实实的特殊意境。从传统的继承,任务

学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

阅读(32)

本文探讨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研究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

学习

《社戏》中调动多感官描写景物教学片段

阅读(29)

教学目标:品味“月夜航船”,初步学习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专家点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凭借落实――这目标的确定明显受“用文本教语文”的理念驱使。教学过程:师:“我”在平桥村怀念的不仅是社戏,而且还有江南的水乡夜景。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

学习

审美心理学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审美心理学,内容包括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

学习

电影《情人》中杜拉斯女性意识的折射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情人》中杜拉斯女性意识的折射,内容包括电影《情人》杜拉斯,杜拉斯情人电影豆瓣。[摘要]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法国的文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还是剧作家和导演。小说《情人》是她的经典之作,受

学习

三宅一生服饰设计及其审美文化解析

阅读(47)

作者简介:陈娟(1984.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服饰设计与工程研究了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首先从“耻感文化”、“重实用”、“纤细悲怆”与“物哀美”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的民族文化特征,并

学习

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内容包括新时期王蒙小说的意识流倾向,王蒙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兴起于西方,发端于英国,上世纪2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盛行于西方各国。意识流概念从论及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