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但是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以来都是摆在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中作者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可是语文素养到底该包含哪些内容呢?《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它既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更包括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到底该从何入手,又该如何具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看似基本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却是一条漫漫长路,无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这条长路上,上下求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辉煌灿烂文化的古老的国度,先人的智慧和文明通过文字传承下来,其中最经典的便是古诗文,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便自然离不开古诗文的滋养。但是现在的孩子们处在一个“文化速食时代”,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对古诗文的掌握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一的学生我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强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学习,从学习内容上来说:
首先,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华夏文明浩如烟海,古诗文的数量更是大得超出想象,对十几岁的学生而言,自然该有先后有重点的进行学习。课本中选录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既文质兼备,又有很强的典范性,认真深入地学习这些文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古诗文上,课堂上,领着学生诵背、探究、交流,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每一篇古诗文,同时对经典篇目、经典段落能够熟练背诵,并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鉴赏性文章。
再次,适度扩充,开阔眼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这说明“熟读”“三百篇”是个前提,可见,语文素养的培养,是离不开量的积累的。课本中的选文,固然经典但数量上是不够的,为此我尽量的给学生扩充内容。一般来说,首先是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比较好的就拿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来学习、研讨。我还选取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篇目,比如庄子的一些带有寓言性的小故事等让学生自己学习,感悟其中的智慧闪光点。
第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本中选的,课堂上讲的,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数量有限,仅仅掌握这些是远远不过的,教师们绝不能是“授之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在讲解时,更侧重方法的指导、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雨霖铃》时可以从中找出送别诗常用的意象:长亭、雨、酒、杨柳等,再找些送别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意象。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情感,再对比其他送别诗看看同为送别,其情感有何不同。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面就拓宽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也一定会有很大提升。
第四,学以致用,深化认识。古诗文再怎么学习,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都是死的,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运用的日常写作中来,笔者在教学时常常鼓励学生们把学习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或者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古诗文中所描写的画面、所传达的情感,有时还试着让学生自己创作古诗,效果也非常好。
从学习方式来说:
首先,激发责任感。在开学第一堂课上,就给学生们讲解了我们祖先曾经创造的足以令后人们骄傲和自豪的绚烂璀璨的文明,然后又将了许多现在已经遗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我们这遗失了可是国外却有很多人在学习,从而唤醒学生们了解、学习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些东西不仅是提高自身语文素质所必须的,更是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万万不能推卸的沉重责任。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持久地学习动力。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朗诵指导,甚至一些篇目还和学生一起学家的吟诵,也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来吟唱,然后比赛看谁唱得好听,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来唱。用现代曲唱古代诗歌,一度成了同学们的一大爱好。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起学习的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让学生养成出声诵读的好习惯,在诵读中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情感;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诵读、记忆古诗文的好习惯,化整为零,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更多的内容等等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竞争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所以我在一次古诗文的默写考试后,按成绩将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平行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体现竞争精神同时又极具个性的组名。老师每天布置背诵内容,每组组长负责督促考核本组组员背诵,六个小组定期展开比赛,给以适度的精神、物质奖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学习任务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出色完成了。
第四,定期考核。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不断调整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重点关注对象,从而保证学习内容的有效性和学习效率的高效性。考核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所体现。
第五,考核形式多样化。可以采取个体背诵、默写的方式,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还可以是知识竞赛的形式,还能够写作的形式,总之,需要我们用多样化而非单一的形式,用生动活泼而非刻板沉闷的形式来考核,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使学习成为其内在主动需求,从而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经过高一一年扎实地积累,学生的古诗文积累了一定的数量,文学鉴赏甚至写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进入高二后,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了扩大学生阅读面,倡导学生深入而个性地解读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具体做法有: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师者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然后对其中的积极内容和因素进行有力引导,和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见解,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时提倡大家从自己喜欢的内容入手,每天坚持阅读至少半小时,并把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老师也坚持和学生们一起读同一本书,一起写阅读笔记,一起交流体会。这样做的结果是同学们的阅读热情高涨,常常就某一个问题与老师进行个别而深入的探讨。
第二,同学之间互相推荐阅读内容,每天课前三分钟让一位同学来推荐一本自己看过的书,包括内容简介,书评,自己的阅读感受、推荐理由等。同龄人的阅读兴趣比较相似,同学的推荐更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大家同读一本书可以更方便更广泛地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可以在某一个时段,针对同学们同读的一本书,选择几个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的研究。比如有段时间班里读《红楼梦》的同学比较多,就根据同学们提供的研究问题选定了“《红楼梦》人物研究”“《红楼梦》诗词研究”“《红楼梦》饮食研究”等几个大的研究方向,在“《红楼梦》人物研究”这个大方向下又有不同的人物研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探讨,形成有一定深度的读书报告,效果也十分好。
教师推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加大了自己的阅读量,关注一些学生们可能会感兴趣的书籍,有选择地把其中比较好的文章推荐给学生,老师的推荐往往更能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阅读课的开设。每周一节阅读课,阅读课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们自由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可以大家一起研读1――2篇文章,就阅读感受进行现场交流,有时候,大家会就几篇同学们写的比较好的读书报告或者读后感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
第五,读书笔记。每周检查一次的读书笔记上记录的是学生阅读时摘抄的好词好句和随时显现的阅读灵感等,每周收来后先随即发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可以在上面就阅读内容进行留言交流体会,老师再在上面进行点评,这个读书笔记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研讨的平台,很多同学通过它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第六,善用假期。每次放假都给学生布置阅读内容,尤其是寒暑假,是难得的宝贵时间,因为这个时间段学生可以阅读在日常学习中难以完成的长篇巨制的阅读。让学生们在假期阅读,然后以读书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把收获记录下来。
经过三年的学习,我明显感觉学生水平的提高是单纯教授课本所不能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对作品的理解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方式,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在潜隐默化中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也必然会有大大的提升。于是,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也便有了丰硕的收获。这些语文素养对以后的学习所起的作用也必然是不可估量的。
语文素养的培养可谓长路漫漫,而我必将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山东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