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水平及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很难在一节课中自始至终安静的集中精力投入学习,也不能要求学生整节课都在活动,因为这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堂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课堂没有生气,死气沉沉;要么活泼过分,满堂喧哗。因此,在上课时做到“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学生学起来有劲,教师上起来省心,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如何能使课堂动起来呢?这就要改变以往老师单纯地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局面,变学生静止地“活动”为动态的活动,即要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只有他们充分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充分生机,学生才能在其中愉快的学习,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里的“动”有着不同层面的含义。
一、 “动”起来的课堂才会高效
1、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这是对“动”的最本质最浅显的理解。而这种“动”我们在课堂上也用得比较多,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老师就要多设计一些游戏,通过各种游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乘法口诀时,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把一句口诀分成三部分,通过“找”这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个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习,“动”中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生字也可以拆成几部分,让学生通过“找朋友”的方式来识字或是让学生针对某个生字编谜语。这些活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2、让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动起来,我们往往要通过一些有形的手段来进行检验,在这众多的检验手段中,我们更多的还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即在学习中,通过“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为学生创造一个对话的课堂,把他们所想的大胆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之间能自主地交流沟通,畅所欲言,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热情之手。当然,此过程也是伴随着其他一系列活动展开的。我在上《草原》一课时,先这样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去美丽的草原游览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机提问:伴随着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酒泉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表题、画***、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霎时,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去解决。
二、动中求静,静中思学的课堂才会高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讲究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就像高明的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一样,来调节学生的大脑,减少疲劳。这就要求教师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在动静交替中进行。
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中,要充分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动中求静,静中思学,放飞学生的思维,这样课堂才会高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师营造的氛围中来,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音乐都是有生命的,他们或是音乐家内心的反映,或在给我们讲述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或是对一处美景的速写,通过音乐,我们似乎就能看到音乐家的内心,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同学们仔细听听,看看你们能从其中看到什么或是明白什么?(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闭目细品。)
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文章中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动静结合,韵律和谐的课堂最有效
一堂课下来,学生光是静静的思考、学习,会造成精神疲惫而走神,影响学习效率;或者总是不停的活动,学生也容易产生体力疲劳,造成劳而无获,而且总是动的课堂也是无序的课堂。所以我们必须在一节课上既有动又有静,讲究动静结合的艺术。比如一节课的开始,以诙谐的语言或生动的故事导入,先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在学生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数学思考,容易走神的时候,教师要抓紧时机再让学生动起来,开展游戏活动,动手实践等,注意动静交替,能有效地防止课堂教学后期容易产生的精神分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找规律》,我创设了参加森林联欢会的故事情境,先是自己和几个同学扮演小猴和小兔跳跃入场,学生一下子兴趣高了,很快地融入其中,通过观察发现动物们的排列是有一定顺序的,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动物布置漂亮的会场,学习理解规律。然后就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用所学的方法来涂联欢会入场券,***设计有规律的***形。最后小组再表演有规律的声音、舞蹈。这样“动—静—动”结合,既避免了形式上的热闹,又打破以往那种注入式、枯燥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课堂的掌控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既能静下来倾听和思考,又能动起来实践和游戏。这样动静和谐的课堂,会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