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形成的定性思维,一些本该由我国媒体大显身手、“吸引眼球”甚至引领话语的机会却频频地“被转移”给境外媒体。鉴于当今国内外局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倡导中国媒体加强世界性眼光,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
从现在开始,对于那些实力还很薄弱的媒体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警醒的时刻。外面世界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石油危机、自然灾害以及经济危机等等那些曾经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全球性新闻元素,现在已经越来越逼近在我们周围。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新闻资源喷涌的宝库之中。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定性思维,一些本该由我国媒体大显身手、“吸引眼球”甚至引领话语的机会却频频地“被转移”给境外媒体。而从某些国内媒体为了争夺有限的广告“蛋糕”而采取的各种努力劲头来看,我们的媒体并未看到这个“新闻宝山”的存在,而是继续“耕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它们既没有改变传播形式也没有在内容上进一步创新。更确切地说,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并没有真正感触到“世界性”一词的精神和实质。但是,鉴于当今国内外局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倡导中国媒体加强世界性眼光,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
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视野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它们的主要议题就是对即将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模式的预想和判断。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69年美国***治家布热津斯基的《两代人的美国》。布热津斯基在该书中预言,世界在历史上将变成“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世界”,即“地球村”模式或“全球化社会”。①
事实上,全球化思想并不是布热津斯基的首创。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建立全球性的市场公用空间的概念。18世纪末法国大***时期的卢梭和狄德罗等思想家也曾经提出建立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理性王国。马克思在1884年的《***宣言》中更是预言到了开拓世界市场和世界性生产和消费的趋势②。
经过百年的洗涤,这些思想和论断已经发展为一种理想目标,即世界一体化,形成共同体,达到整合和融合后的和谐③。但是,这只是一种理想追求,全球化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趋同,更不是同质化。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粉碎了这个梦想,如今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使得整个世界充满着***和冲突。
这种全球化所造成的各种后果,并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从新闻学的理论研究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新闻业务上的全球视野这种提法。“全球视野”与管理学的某种模式相联,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调动各种因素。这种管理模式凭借某种技术革新的成果,试***将全球结构形成一个单独而巨大的市场,从而将世界上的国家单元转变为更加宽泛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本质上,世界性眼光只与这一进程中的地理纬度或地缘纬度的概念有关。比如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卫星电话,CNN或BBC能够将其节目覆盖到全球大多数国家,从而使其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时,能够向本国或国外的受众传播世界新闻。
加强世界性眼光的机会
宏观上看,三个趋势给我国媒体改变其局限的眼光创造了机会。
第一,全球性的媒介理念为我国媒体加强世界性眼光提供了思想准备。信息全球化理念早已形成。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就从电子传媒的视角出发,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人类走向“新部落”――地球村的预言。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 40多年后这种预言真的由想象变为现实。由于互联网、卫星电视等媒体的国际化发展从而促使处于七大洲、五大洋的人和物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人们感觉世界变小了、相互离得更近了,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紧缩”。如今,“地球村”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当下最为著名的词语之一,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极富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思想。
第二,中国的媒介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将促使那些拥有全球性话语权的媒介巨头的关注点发生转向。从2009年10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媒体生存日艰,全球媒体业版***进入变革重组期。由于人们接触信息存在着认知的问题,那些曾经喜爱关注他国状况的人们如今也不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遥远他乡的问题上了,关注自身、增加就业才是他们此时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在美国,仅仅18个月内,普通家庭就损失了其净资产的20%,从2007年年中最高时的64.4万亿美元缩水至2008年年底的51.5万亿美元。这种状况促使如今的美国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冲击时,根本无暇顾及他国的信息。所以,从整体上看,美国的三大新闻网在其24小时的节目中,明显增加了本国的新闻含量(除一些预定的全球性问题如哥本哈根会议这种议题之外)。通用汽车CEO杰夫・伊梅尔特曾说:“现在,如果你将全球化放在美国进行公众投票,那么很可能他会输。”
第三,我国受众的传播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变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大众传媒取得了巨大的繁荣,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日益加重。伴随着这种繁荣和影响力,我国受众对传媒的观念和行为也由早期的热情、想象转变为焦灼。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转变是大众传媒“一成不变”的静态思考的结果。由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与时代氛围,我国大众传媒的传播者长期把受众看成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几乎没有认识到受众本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甚至在传播新闻节目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受众的空间归属:既没有考察受众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阶层,也没有思考受众的空间归属。可以说,我们的受众尽管有权选择媒介,但我们选择的媒介同样制约着日后我们“选择”媒介的路径。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扩张和全球化的发展,这种静态的传播思维受到了挑战。如今,我们正在亲历的世界,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生存发展的时空。媒体的巨大拓展,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某些看法。人们已经无法再去评价受众对传媒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受众为了理解社会中的各种博弈,不仅会主动考虑近几十年来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治、经济和社会变化,而且还会将全球各地区国家的整体变动联系起来。可以说,人们的传播需求早就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界线,他们越来越想跨越经济或文化的屏障,不但获取发达国家的信息,而且现在更需要发展中国家甚至非洲某个从没有出现在媒体上的小小部落的信息。
中国媒体世界性眼光的内涵
国际传播的初期,相对来说各国实力相差不大,力量和影响比较平均,但随着经济追求和***治宣传的不断刺激和影响,各国资本开始逐渐进入国际传播竞争之中,于是国际传播活动便开始向强弱截然分明的两极演变:一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媒体开始“合纵连横”、“相互持股”、“联手开发”,逐渐成为“传媒强国”,获得“媒介霸权”;一部分发展中或较为贫穷的国家逐渐失去在国际上的独自声音,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富国”抛过来的信息,成为“传媒孤岛”或“弱势媒体”。基于我国媒体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认为,中国媒体的世界性眼光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国媒体的世界眼光主要指它所具有的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向进行规律性把握及其独特的媒体表述观念和能力。一是体现全局性,即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和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上去把握新闻信息源的本质,阐明新闻事件的国际意义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效应。比如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节目――《直击华尔街风暴》。它全面报道了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来龙去脉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各界对这场金融危机的理性认识,同时还详尽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可能影响,引导观众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提振发展我国经济的信心。二是具备预见性,预见性体现出媒体应有的把握重大事件发展走向的预见能力,它是衡量媒体是否具备提炼国际新闻事件本质规律专业素质的重要指针。在美国刚刚发生次贷危机时,上海文广集团第一财经频道就发出《“断供”是否会诱发中国的“次贷危机”》的报道。及时并带有前瞻性地报道次贷危机的危害,为国内经济界人士准确把握危机进展提供了最及时、全面、权威的资讯。三是要形成独特性。由于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会在同一时间获得同样的世界性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独特的世界性眼光和独特的表述能力,就会出现新闻节目的同质化。这种要求也是世界性眼光区别全球化的一个标志。
加强世界性眼光的策略
在具体的传播策略上,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之路。
首先,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观处理好“把关人”技巧。把关人技巧其实就是人为处理的过程,也即传播者对信息的把关。由于各种利益的纠葛,在传播外部信息时,人为处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压力而形成传播偏见。如日本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的“健忘”,对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的缄口不谈;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是局部地展示现存的负面现象。我们认为,我们的媒体在传播世界性新闻时,必须避免这种不符合本国利益和新闻传播规律的人为处理。
其次,在业务上,缩小知识沟。研究发现,多种因素造成信息传播的知识沟现象,但是受众基于利益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或动机是导致知识沟的主要因素。为了缩小知识沟,媒体需要创新传播技巧。比如通过分众化传播、本土化传播,甚至通过刺激性传播和情景式传播来缩小传播中的知识沟。需要说明的是,知识沟并不能消除,这是因为知识沟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很难避免,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减少。
最后,走自己的路,增强议程设置。在全球一体化传播同质化的背景下,议程设置必须创新,否则受众极易形成“审美疲劳”,影响传播效果。我们提倡媒体要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出发点就是避免主流受众的“审美疲劳”。
无论是面对传媒巨头的扩张时代,还是处在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对我国传媒而言,增强世界性眼光是其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中国媒体的世界性眼光必须区别于媒介帝国主义者的传播选择,所以,基于中国媒体的立场和原则,我国媒体的世界性眼光必须坚持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注释:
① 黄晓钟、杨效宏、冯钢:《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5页。
② 高金萍著:《扩文化传播:中美新闻文化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01-202页。
③赵雅文:《全球化与国际平衡传播》,新华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页。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媒体需要世界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