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的身世,人们总是会充满好奇心。而我们这里要探究的,则是对于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一群体的职业出身背景情况,具体地说,就是想了解他们在成为知识产权经理人之前都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又是如何走入知识产权领域的。
第三代经理人
腾讯专利运营总监李富山将他和他同时代的同行们称为中国“第三代”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在李富山看来,与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历程相匹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应该是国企的老前辈们。在上世纪80年代《商标法》和《专利法》颁布实施以后,实际上是有一波知识产权热潮的。只是由于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或者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他们那个时候有什么专利或商标管理吗?但李富山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所谓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来说其实就是利益管理和财产管理的问题,虽然有些技巧上的变化或是基于外部形势所产生的一些语言表述及理解上的变化,共性的东西是没有太大变化的。
第二代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当时为了加入WTO,我国做了很多法律的修改,企业也开始不断地向外走,那时就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进入知识产权领域。还有一些大型国企当时也在做知识产权,但还没有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第二代人开始从境外对知识产权法律监管的需要来做知识产权管理。
“到我们应该是第三代,突然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大部分的问题是由内到外所面临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承受的知识产权压力,另外原来外部的压力变成我们内部管理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以后,基本上知识产权管理都是放在全球化视野下在做,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李富山说。
外企先行一步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悉数涌入中国。“洋人”不仅带来了高科技和新产品,也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和管理经验。最值得肯定的是,在这些国际大公司中成长起一批优秀的中国籍知识产权管理者,他们也是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群人。
飞利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众所周知,飞利浦拥有一个世界领先的知识产权管理团队,它的历史已接近90年,员工数量达400人之众,拥有强大的全球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由利浦很早就在中国开展了知识产权相关业务,为国内知识产权行业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材,因而被业界誉为中国企业知识产权领域的“黄埔***校”。
专业的人才源于专业的团队。目前担任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与标准部首席知识产权顾问的张高祥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2001年,即中国加入WTO组织的那一年,张高祥加入了飞利浦中国知识产权与标准部,是飞利浦知识产权与标准部在中国招聘的第一位专业人士。在加入飞利浦之前,他曾在耐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其在中国市场的品牌保护工作。他在飞利浦中国知识产权与标准部的第一份工作是负责飞利浦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商标事宜,特别是品牌保护工作。此后,他又先后从事过专利撰写、审查意见答复、PCT流程、侵权分析、第三方侵权主张抗辩、专利诉讼、专利许可、标准的知识产权***策制定及公司业务并购及拆分的知识产权事宜等相关工作。迄今为止,他已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积累了十余年的实战经验。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张高祥反复强调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坚持的工作信条:“对知识产权的创造性运用是基于对相关商业活动的精深理解。”
现任松下中国知识产权部部长任峰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取得了工学的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在当时大阪第二大规模的专利事务所,主要从事电器领域的专利申请实务工作。由于国籍的原因,任峰在1998年时回到中国考取了专利人资格证。
专利事务所的工作经历,让任峰有机会与松下结缘。“我当时在事务所主要做的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相关的专利业务,因为松下是我们的客户,我和松下也有不少的合作,当时松下已经开始重视在中国业务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希望在专利方面进行强化,希望我能够加入。”任峰向本刊记者介绍说。
就这样,任峰于2001年正式加入松下日本本部,成为松下知识产权部门招聘的第一位中国籍员工,在总公司知识产权部负责与中国相关的知识产权业务。2005年左右,松下开始大规模开展中国业务,并开始强调本土化管理。此时已在松下日本总部工作五年的任峰受命回到中国强化知识产权部,并于2006年开始主持松下中国知识产权部的工作。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成长起来的知识产权职业经理人,刘永刚在这个行业已经摸索前行了近九年。机械专业出身的刘永刚是一个典型的务实派。自2004年进入知识产权行业开始,从一名研发部门的知识产权工程师,一直做到今天的艾默生电气中国区知识产权经理,负责这家500强企业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业务。
2001年,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学汽车专业的刘永刚也面临毕业前的就业选择。“那时候,我们很担心入世会冲击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正巧听了一个关于TRIPs协议的讲座,觉得知识产权作为比较新兴的行业,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刘永刚说。带着对这个行业模糊的判断,本科毕业后,刘永刚进入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了两年。2004年,他进入艾默生集团在深圳的一家子公司――艾默生能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知识产权工程师。
一年多以后,一个幸运的契机,艾默生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上海恰有一份适合他的职位空缺。艾默生电气在中国有四十多家子公司,有研发(工程)团队的就有二十多家,而作为艾默生电气中国区的总部,要打理这么多家子公司的知识产权业务,则更具有挑战性。就这样,从深圳到上海,刘永刚在艾默生实现了从知识产权工程师到知识产权经理的角色转变。
审查员的背景优势
根据本刊此前所做的一项调查,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中,有近10%曾经从事过专利审查工作。相比其他背景的经理人而言,专利审查员出身的经理人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他们接受过正规管理体系下的良好培训与实践历练,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审查程序,他们的加入对于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无疑是有利的。
曲晓阳便是专利审查员出身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中的典型代表。在“第三代”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当中,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东北亚区知识产权部总监曲晓阳可称得上是“资深”级人物。早在1984年,中国的第一部《专利法》诞生前夕,曲晓阳就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前身――中国专利局,从事专利审查工作,并从此开始了他的知识产权职业生涯。
在外人看来,专利审查员是一份十分枯燥的职业,但曲晓阳却说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在审查工作中可以看到新的技术,寻找已有技术进行对比,观察其中的差别,将这种差别通过逻辑抽象成为一个法律问题,再按照《专利法》进行分析,这种模式充满了乐趣与挑战。
1991年,曲晓阳被调至中国专利局国际合作部,参与中德合作项目工作。这段经历不仅令他的德语水平日臻熟练,而且国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全面锻炼。
离***际合作部后,曲晓阳又调入专利复审委员会,在无数件专利复审与无效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升,并学会了协调冲突的能力。
1999年,曲晓阳到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当时中国正在加紧谈判筹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专利制度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时的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几乎是空白的,在国际化的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具体应该怎么做?在中国企业中完全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于是他决定加入工业界,在经历了国内国外五次面试后走入西门子公司,开启了从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新历程。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知识管理中心知识产权经理徐伟锋也曾经有过八年的专利审查员经历。2002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举办了首届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从90多个培训对象中挑选26人赴美国培训三个月。这一消息令当时还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的徐伟锋看到了知识产权的未来前景。“我关注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培训信息,觉得知识产权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未来会有很多的计划和***策导引性的措施,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在国内是一个朝阳性的行业。”
2002年,徐伟锋大学毕业,正值专利局大规模扩充审查员队伍的初年。当时专利局走进高校招揽人才,于是,基于对知识产权的良好预期,包括徐伟锋在内的一批华东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来到了北京。
在专利局工作的八年时间里,徐伟锋曾先后在化学发明审查二部和材料部做过审查工作,期间还被借调进入国际司参与专利战略分析的课题研究。2007年他进入专利复审委员会从事专利复审、无效和行***诉讼工作。
2009年底,在从事了七年审查工作之后,徐伟锋也开始考虑是否要换一个职业。就以往专利局审查员的再就业方向,一般会选择去知识产权公司或者律师事务所。然而,拥有专利资格证和律师资格证的徐伟锋本着“换就要换的彻底”的想法,首先排除了这两个方向。“如果去公司,可能我的收入立马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工作内容可能跟在专利局的时候差不多。我当时就想换一个跟我以前职业生涯不一样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会更倾向于进入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说起自己的考虑,徐伟锋也毫不掩饰表现出他对商业领域的好奇与向往。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伟锋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的领导沟通后,被其即将建立的中粮研发创新体系以及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所吸引,加入了中粮集团研发创新基地筹备组。
与曲晓阳、徐伟锋一样,目前就职于小米公司的张亮也是专利审查员出身,与前两位有所不同的是,张亮属于那种“不安分”类型的人,在毕业后的10年时间里,他先后从事过五份有关联但又反差极大的工作。
2002年,张亮从浙江大学本科一毕业就来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专利审查和复审工作。据他介绍,国知局就权利获取角度而言是全国最精专的地方,但因为工作本身局限于专利的审查、复审和无效的基本博弈,本质上属于扣着专利权本身来做研究。虽然很深入,但是面比较窄,还可能因为思维习惯而存在陷入一个点一直探讨问题的情形。
在国知局工作了三年后,张亮重回校园,开始在北大潜心研读法律,但是,他再一次感觉到了不适。“因为有过工作经历,我读到一年半的时候就觉得学习的内容太脱离社会实际了,于是就投身社会实践。”
于是,张亮进入美国海陆国际律师事务所北京办事处正式开始律师工作生涯。他对记者表示,在国知局的时候,因为身处甲方,不会想到迎合对方,整个与对手交流的过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但是在律所工作,则因为处于乙方的地位,会考虑甲方怎么想,如何迎合甲方的标准。身为甲方的时候,对乙方考虑较少,但是作为乙方的时候,就有很多技巧性的东西。
从甲方到乙方,张亮的心态经历了一次改变,而后他受邀加盟高智发明,开始全面打开思路,进入了第二个重要的转型期。“美国人的知识产权玩的比我们国内好多了,很难拒绝这种职业发展的机会,就过去了。”张亮笑道,“去了那边,纯粹是在一个商业环境里面了,专业的东西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种商业的感觉。”在高智,张亮发现专利本身就是一个资产。高智所做的事就是整合资源,跳出专利本身去考虑如何运营、整合专利武器以便牟利。
对于张亮而言,在高智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他在知识产权这个行业的职业心态已经达到了巅峰――最好的东西已经看到了,职业上最应该做的事情也做了,之后不出意外的话,再没有新鲜和挑战性的东西能够刺激到自己了。基于家庭和职业发展的原因,他离开高智,加入法国电信。法国电信为张亮提供的职位是法律顾问,工作内容并不再局限于知识产权。
在法国电信的工作是张亮的又一次转型。因为他之前的经历都是在知识产权方面。虽然在律所的时候接触了很多公司业务,但那还是一种知识产权律师的感觉。到了法国电信以后,因为没有局限在知识产权上,所以从前学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那段经历对他现在的企业过渡非常有帮助。法国电信有很多专利和许可计划,也让他受益匪浅。“在法国电信的平台上做事情,会感觉方便很多,因为它是真正的甲方,拥有大量资源。觉得有用的东西,你可以去拉取。”
现如今,张亮又在小米开始了新的创业之旅。在不同机构间辗转腾挪的过程中,张亮的角色定位和对行业的认识也不断变化,今天的张亮更像是位商人。
强大的深圳势力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深圳这座城市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且是中外企业竞争最为充分的地方。在这里,成功锻造出一批科技研发实力与知识产权管理较强的企业。伴随着这些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一大批优秀的知识产权经理人也脱颖而出。中兴、华为、腾讯、比亚迪等是其中的典型企业,而王海波、王活涛、李富山、赵杰等则是这些优秀知识产权经理人的缩影。
王海波如今已经是国内知识产权界的“名人”。现任中兴通讯公司法务部副部长、知识产权总监的王海波,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兴通讯公司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十二年,经历中兴知识产权战略和业务重点的若干次变革。在他的带领下,中兴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2011年中兴通讯的国际专利申请已累计达到1.1万件,LTE/3G、云计算及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领域占比超过60%。据2012年3月WIPO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兴通讯2011年的PCT申请量一举超越松下公司,居全球首位。
谈起当初毕业时的就业选择,王海波表示:“人的职业生涯选择充满了偶然性,其实没有谁在自己的生涯之初就会有预先知道自己未来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也是没有这样一个远见的。当时之所以把目光投向了中兴通讯,是因为中兴在通讯行业的成就以及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远见和重视,让我感到自己的兴趣、专业和职业规划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就这样他走进了中兴通讯法务部,并就此开始了十二年的知识产权职业生涯。
“我的从业经历相对比较单纯,很幸运一毕业就走上了知识产权之路。我觉得,既然选择了一条路,坚定的走下去,永远比你在过程中犹豫更有意义。”王海波说。
与王海波相比,的知识产权人生路径则显得更长一些。“我不是在大学毕业以后,而是在大学期间就进入了知识产权这个领域。”王活涛称,“我从上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毕业之后就没想找其他工作,立志这辈子就是它了,就跟找女朋友一样。”
据王活涛回忆,在他毕业找工作那年,深圳当时只有三家公司有知识产权业务,华为、中兴和富士康。他先后在富士康、华为等公司的知识产权部门供职,现为腾讯公司知识产权部助理总经理、专利管理中心负责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同样被称为“知识产权经理人黄埔***校”的富士康,在国内绝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部门刚刚草创的时候,富士康已经拥有近二百人的知识产权工程师团队,其中不乏歪打误撞入行的理工科学生。而正是这所“***校”,培育出了今天很多企业知识产权部门的骨干人才。
李千江的职业生涯便是在富士康开始的。毕业于四川理工学院的李千江,最初进入知识产权领域是在2000年,当时他在深圳富士康公司中央法务部从事专利工作。业内人士都清楚,富士康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属于国内起步比较早的,也有一整套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也正是在那里,李千江完成了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原始积累”过程。
2003年后,李千江转入深圳比亚迪公司,在知识产权及法律部担任电学与通讯专利部经理,负责公司IT产品事业群的所有专利事务。众所周知,比亚迪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知识产权“斗争史”。这家企业正是在经历了与竞争对手无数次的知识产权战争之后才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者,李千江也在这期间得到了锻炼。几年下来,他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企业知识产权实战经验。
2008年6月,李千江进入北汽福田公司,出任法律事务部副经理兼知识产权部部长。至今为止,李千江已先后在三家制造型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十余年,早已从一位知识产权“业余选手”成长为一名“职业高手”。
赵杰的职场人生曾经与李千江有过交集。如今是比亚迪知识产权及法务部高级经理的赵杰,进入知识产权行业已有十年。这十年她是伴随着比亚迪知识产权部的成长一路走来的。而当年初出校园的青涩女孩,已经在工作中磨砺成一位干练的职业知识产权经理人。
据赵杰介绍,理工科出身的她毕业时和一般毕业生一样,都想围绕自己的专业方向,做一些设计工作。2000年,甫离校园的她,怀揣着梦想从北京南下千里之外的深圳。
初到比亚迪,赵杰从事的是设计工作,那时候公司主要发展电池业务,她也是围绕电池做设计。两年的时光飞快流逝,她开始不安于纯粹的设计工作,想要探寻新的职业道路,于是转到行***部门。在那个过程中,她逐渐领悟,纯设计或纯行***,似乎都不是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正当赵杰用力思索自己的前途之时,比亚迪遭遇了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2002年6月,三洋在美国对比亚迪提起了知识产权诉讼!这起案件迅速得到公司的重视,不久后公司便决定,将当时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扩建,成立知识产权部。这对于赵杰来说不啻于一个好消息,既有工科背景,又有行***经验的她直接转入新成立的知识产权部,由此进入了知识产权行业。
“比亚迪也为员工提供了很好的内部流动平台。对于我来讲,虽然一直是在同一个公司,但是因为分别做过设计、行***和知识产权工作,也感觉像换过三份不同的工作一样。”赵杰如此评价道。
意外的知识产权人生
在国内,由于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开设时间较晚,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不多,迄今为止,培养出的毕业生人数很少,且知识产权专业多设置于法学院之下,作为法学的专业方向之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型人才的进入。因此,在今天国内这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理人当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并不多,而且在入职之初便选择以此为业的人更在少数,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歪打误撞进入这一领域的,大家都是边工作、边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着成长起来的。
李文奇当初进入知识产权领域就完全是一种机缘巧合。文科背景、管理学专业出身的他,大学毕业南下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并一直工作至今。在研究院,李文奇先从客户服务、客户消费行为、客户解决方案做起,半路出家,转到IP领域。作为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这样一家大型研发机构的知识产权经理,李文奇伴随着中国电信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成长为一名业界顶级的知识产权经理人和咨询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企业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知识产权的问题,企业领导层对于知识产权也逐步重视起来,中国电信也是一样。在这种背景下,李文奇开始就有机会接触到知识产权并开始转做知识产权工作。
“中国电信IP事业的成长,首先得益于中国电信的各级领导对于创新的重视,因为这种重视,让我们获得很多的资源支持。特别是集团技术部、法律部协同作战,对内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对外扶持产业链、打击专利蟑螂,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李文奇说,“很多人觉得领导重视是一句空话,但说实在的,知识产权工作就应该是一把手工程,因为知识产权效益的隐形特征导致在显性上,知识产权只是一个成本中心,如果领导不重视,那么持续的投入就很难得到保证,相关工作就难以开展。”
“我只是一个IP小螺钉,幸运的赶上了中国电信知识产权事业迅猛发展这样一个浪潮而已。”李文奇谦虚地表示。
在过去,若是有人问起,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应该具备哪些基础条件和专业素质,答案可能会是泛泛而模糊的,但在了解了这些经理人的人生经历之后,该问题的答案应该变得具体而清晰了。
北方微电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宋巧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初从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时,她本来打算到大学当老师的,后因意外变故使得她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北方微电子工作。
与国内很多知识产权经理人一样,宋巧丽最初也是研发人员,还申请了10多项国内发明专利,5项海外专利。据宋巧丽介绍,她是公司招聘的第一个等离子体物理专业毕业的人,进入公司以后就专门从事等离子体源的设计,等离子体源的结构是决定等离子体状态的最核心部件之一,因此也是等离子体刻蚀机的机要部件。
宋巧丽说,做研发的时候,因为要考虑到是否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所以读过很多专利,看了以后常常感觉很苦恼:“好不容易有一个想法怎么已经被写出来了!其实从权利要求看,那个想法并没有完全被包括,但是因为不懂,就觉得这个好像也包括了,那个好像也公开了,无路可走似的,只能去学习。”2005年,北京知识产权局服务中心办专利培训,宋巧丽便和领导申请去学习。“我们领导特别有先见,说这么好的机会别你一个人去,当时我们去了5、6个人。因为我听的最认真,最感兴趣,回公司后,大家让我做二次培训,我就给同事们讲专利法和相关的知识。”就这样,宋巧丽成了大家眼中的专业人士,就此和知识产权结下不解之缘。2006年7月,北方微电子成立知识产权部,宋巧丽被抽调出来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事务。
与前几位相比,三一重工的知识产权部部长陈路长进入知识产权领域似乎算不上是“意外”,而更像是“水到渠成”。在进入三一重工之前,他曾经从事了五年的研发设计工作。2000年加盟三一重工开始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当时三一的员工总数不足1500人,而他所在的技术管理部门只有5人,参与的业务包括专利管理、标准化管理、研发项目管理及对外科技奖项申报等技术管理工作。这时的他对知识产权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相信这个行业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于是2001年部门人员扩充时,他主动选择了专利管理的工作,从一个兼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转变为专职人员。这是他知识产权经理人职业的真正开始。
陈路长认为,在完成从一名技术管理人员向知识产权经理人职业蜕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快速突破。起始阶段,他所在部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业务并不多,于是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学习。2001年适逢《专利法》进行第二次修改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工作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策扶持。这期间,陈路长主动参加了由国家、省、市机构组织的大量知识产权现场培训及网络培训。经过高强度的密集学习,他的知识产权专业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加之此前的研发设计经历和在科技管理中积累的经验,他很快将学习到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进行结合,逐渐进入知识产权管理者的职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