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了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和问题类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自我同一性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最后针对目前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自我同一性
1、自我同一性
1.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最初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他提出了人一生成长中的8对矛盾,以及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合理解决会产生的危机,埃里克森提出在青春期我们所面对的矛盾是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这个理论也是他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在青春期之前,儿童的同一性就像是还未被编织在一起的一块块碎布,但是到了青春期结束的时候,这些碎布将会被织成一整块对于个体而言独一无二的布料。这种整合的过程,就是埃里克森所描述的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的危机中的核心过程。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1.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
如今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探寻自我界定的过程会表现为一次彻底的危机过程还是一项更加可控的挑战。因为一般而言,年轻人能接触得到的选择越多,以及必须做出抉择的领域越多,那么在建立同一感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说,在当地中国这样一个青少年要在大量职业中做出抉择的环境中成长,引发职业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要比在小型农业社会中成长大得多,而在后者,每个年轻人会继续耕种他们自家的土地。在如今高速变化的社会,大学生面对着全新的更为复杂的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有与职业计划有关的问题,而且有与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对他人的承诺有关的问题。因而,当前大学生经历长期而艰难的同一性危机的可能性要比以往大得多。
(1)同一性混乱。即以一种不和谐的、间断的、不完整的自我感为特征。个体出现同一性混乱的程度各异,较为轻微的情况是在同一性危机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较为严重的情况则属于心理病理的范畴。同一性混乱还会影响个体的自主性、亲密关系、性以及成就领域。
(2)同一性阻滞。同一性阻滞是指年轻人在建立起健康的同一感之前,可能会出于自愿,也可能会被迫越过那个探索和尝试的阶段。这些青少年会过早地将自身束缚在某一角色或者一系列角色(很可能是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为其设定的)之上,并且将某种特定的身份作为最终的同一性的基础,而不是考虑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青少年并没有被给予了,或者说利用了一段心理社会缓冲期。这种在同一性危机中出现的回避状况称为同一性阻滞。
(3)负面同一性。即青少年会选择明显不见容于他们的父母或者社会的同一性。比如说大学教授的子女不好好读书,却去学音乐;官宦之家的子女总惹上官司等。采用负面同一性,其实是在同一性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标志。虽然采用负面同一性固然也会得到他或她周围的人的承认,但是这并非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式。通常,对于年轻人而言,选择一种负面同一性,是在一种难以建立能获得认同的同一性的环境中,为了构建某种自我界定感而进行的尝试。
2、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
2.1 就业能力的定义
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国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以就业能力的概念而言,西方学者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0)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就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可以认为是学生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一种综合能力。
2.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形势,学校教育;主观因素涵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总结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目标和定位,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就业能力的第一点就是发现工作机会,而后才是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所以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个精准合适的目标和定位。目标和定位具体来说是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职业规划。很多关于就业能力的文献中均提到过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准确,盲目攀比,好高骛远,消极面对就业等等现状。但是较少有研究者深入去追究当代大学生为何会出现这种种现状。
所以同一性教育是时下大学生急需的心理教育,这对他们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莫大的意义。
3、加强自我同一性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自从埃里克森提出同一性这个概念以来,心理学界,教育学界都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同一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将同一性与就业能力结合起来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有研究者基于目前就业难的状况,将中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比较分析;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同一性混乱会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依赖和盲目从众的心理;并且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同一性缺失会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包括攀比心理,自傲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从众心理,急躁心理,焦虑心理,矛盾心理,依赖心理,羞怯心理;还有研究者认为从同一性过度延缓的角度入手,认为同一性过度延缓会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包括矛盾心理,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恋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
基于前人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所面对不同的同一性问题会导致不同的就业心理问题,而从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问题来看,它们的本质即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中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业目标和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3.1 让学生了解自己
清晰的认识自我对于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前文对同一性的定义所言,在同一性整合之前,我们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碎片,能力,性格,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无数个碎片的统一结合才能构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同一性就是这么一个将碎片整合的过程。在整合之前,势必需要对自己的每一个碎片有所认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兴趣在哪里,价值观和人生观又是如何。
关于自我的各个部分,心理学家鲁夫特与英格汉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普通的窗户分成四个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把人的内在分成四个部分:开放我、盲目我、隐藏我、未知我。
对这四个部分的了解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对于开放我和盲目我可以通过通过他人直接表达对自我无意识领域的认知,赢得了更好了解自我的可能性;对于隐藏我和未知我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某些测验而得到,比如16PF,投射测验,职业问卷等。
3.2 让学生接纳自我
在对自己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之后,并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每一点都能完全接纳的,可能只是选择性接纳,或者扭曲了事实来接纳,这种对自我的接纳方式就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因此,在客观的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完整的接纳自己,包括优点和不足。
很多人能接纳自己的优点,但是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甚至还会拿自己的缺点和人家的优点相比较,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产生这种情况需要改变的是观念:要明白人总是有缺点的,只是缺点多少的区别和表现明显与否的区别;千万防止拿自己的短处和旁人的长处做比较。做到这两点,基本就可以完全的接纳自我了。
3.3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和培训
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自我同一性,加强就业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测试,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心理剧等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并且在活动中体会各种职业的不同,以便能更好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在让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清晰认识之后,学校应该能提供相关的培训得以让学生的技能更好的发展。并且为了让学生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咨询。这样,在自我同一性得以整合的前提下,就业能力才能全面的得以培养。
参考文献
[1]Fugate M.,Kinicki A.J.,Ashforth 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O04,Vol65,p14一38.
[2]张波,肖俊涛,陆海杰,吴海霞,朱 琦.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J].考试周刊,2009年第35期上卷,p185
[3]杨青云,汪小玲.论高职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O09年lO月,第9卷第5期,p5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自我同一性教育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