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
康有为、梁启超当年传播维新思想的万木草堂在他手中重显人文光彩;一段只有数百米的文德路在他亲手打造的东方文德广场带动下成为活力绽放的文化商圈;曾经松散经营的商家和文化企业被他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不断整合行业资源、推动区域文化城区发展的文化行业商会。
如今,他的文化地产经营思想已经成为传统商业地产与文化产业园区运行模式的颠覆版,而倍受社会各界关注。
郭建基的十年磨一剑,就这样改变了一个区域的文化氛围,也改变了他的生意与生活。
从健壹景园三楼雅间看过去,西山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近在咫尺。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共有两颗灵牙留传人间。其中一颗,初传于当时的乌苌国(约在印度北部苏瓦特河流域),后经由和田、南京、长安,辗转而至北京西山灵光寺。这一路走来,就是一千多年沧桑风雨,佛牙舍利在历代递相兴亡中隐而复显。
当日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王齐国在座,郭建基一直倾听着王先生关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的一些见解。座谈结束后,他走到正对佛牙舍利塔的阳台上,要求给自己拍照留念。临走时,郭建基索要了健壹景园服务案例手册和服务人员随身携带的服务卡,表示一定要让公司的人好好学习一下这种贴心的服务流程和专注于客人动态需求的服务意识。
郭建基学陶瓷出身,并在建材行业积累了事业基础,十年前与一块地皮的缘份,他的生意和生活跟辉煌一时的广州文德路联系在一起。从此,郭建基与海内外文化界人士过从甚密,并将各方智慧凝聚到项目的规划与开发中。
如今,他一手打造的东方文德广场、万木草堂等文化地标已成为汇集文化名流与相关文化产业机构的开放平台,由他作为创会会长的广州市文德文化商会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商会组织的先驱。
结缘文德路
十年前,郭建基在文德路拿了一块地,两年后又拿到另一块。
这两块地合计约二十多亩,均位于广州市最核心的北京路商圈内,每天人流量达50万人次,可谓寸土寸金。
如果按传统商业地产开发模式,那就是盖房子,卖房子,尽快回笼资金,再找新的地皮。但是对文德路的了解日益深入后,郭建基觉得,如果只是在这里盖一些房子,将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因为这个地段实在太特殊了。
历史上文德路就因其字画店铺林立、文人雅士汇集而博得“中国四大文化名街”的称号。距文德路咫尺之遥,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传播维新思想的“万木草堂”。据一些史料记载,孙中山等民国元老常年在文德路一带活动,中共的领袖人物,也在文德路有过或长或短的生活经历。比如说,青年时期的常常在文德路买书,探索中国救亡之道,而和***则不仅在这里举行了结婚仪式,还长期生活在文德路。如果追溯更早期的文化积淀,作为一个***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文德路在古越国与南汉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年的越王宫与汉王宫遗址均在文德路附近。
“拿地前后花了五年时间,完成设计、施工、建造刚好又是五年。业界说我这是十年磨一剑。在此过程中,慢慢接触文德路历史多了,使命感更强了。总觉得简单地盖完卖掉,太浪费了。因为文德路是广府文化核心所在,如果在盲目开发中破坏掉,广州人的文化记忆将不复存在。”
就这样,郭建基转战地产领域第一个项目一做就是十年,他也没想到,这个项目不知不觉会把自己带入以复兴文德路为已任的漫长愿景中。
为了做出文德路的文化内涵,他不惜倾其所有。
他请来上海世博园中国馆主设计师倪阳来主持东方文德广场的建筑设计,进入装修阶段又邀请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和香港著名室内设计师陈俊豪来担纲。不只设计理念和风格要求做到文化领先,包括广场内部的安保、灯光、音响系统全部都要求是顶级配置。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完美的文化建筑一定需要持续投入和精心打磨。”郭建基不认同东方文德广场是在“烧钱”的观点,“我做的是文化,是艺术,不是单纯的生意。”
三大行业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如屈原这千古名句亦难以曲尽的万千滋味,为了复兴文德路,郭建基于“十年苦读”中历经百转千回,最终随着东方文德广场建筑群的崛起而修成正果。
“作为华南最大的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东方文德广场的亮相不仅是对传统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颠覆,也是对文化创意产业最终沦为传统房地产项目运作模式的颠覆。”
一位文化创意产业界的资深人士分析说,郭建基实际上在东方文德广场开发中做了三件事,但是带来了三大行业创新:
第一件事,提供了一个创意生产空间。作为一个集艺术家公寓、文化艺术品展示拍卖和交易、艺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东方文德广场虽然占地面积只有15000平米,但是巧妙地将68000平方米的艺术家公寓、25000平方米的文化产业写字楼、30000平方米的商业中心,以及包含800多个停车位的配套功能设施整合在一个建筑群落中。东方文德广场不仅建筑风格辉煌大气,而且功能布局宜居、宜商,也适合各种文化产业交流与交易活动,这种服务业态是以方便商家与艺术家的生活、创作、交易为核心服务目标的,自然受到相关群体欢迎。
第二件事,搭建了一个产业聚合平台。东方文德广场首先聚合了艺术家等文化产业工作者日常工作生活中离不开的相关商家和文化企业,比如创立于清咸丰年间的文德路老字号三多轩、驰名中外的古玩老字号荣宝斋、香港的文联庄、香港珠宝商会、安徽的红星宣纸、日本的二玄社、中国台湾珍品馆等等;其次是聚合了文化店铺和文化企业的合作与服务群体――文化艺术工作者,东方文德广场的艺术家公寓主要面向海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出售,这些艺术家集聚在一起,不仅是文化商家的消费者,也是高端文化产品的供应者。再次,东方文德广场又成功聚合了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工作者这两大群体共同需要的行业资源,比如从事金融投资、文化艺术品交易、拍卖、担保、艺术品鉴定等国内外权威行业机构的加盟和进驻,不仅为文化企业与文化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行业平台支持,而且提升了整个文德路商业机构的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第三件事也是在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中尤为关键的一点:营造一种文化创意生活的氛围。国内这些年的文化产业项目过于注重“商”的元素,而忽略了“激发人内心向往的文化生活”才是文化产业项目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十年来,全程支持及协办广东省美协成立五十周年,广州画院三十周年庆典、全国画院精品展等大型文化活动,助推青苗画家培育计划为“青苗画家”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场所以及经费上的资助。同时,还通过东方文德广场的运营机构经常性组织各种包括国学在内的公益讲座、论坛、亲子活动与家庭聚会,让建筑群落里的住户及其家人走出封闭的空间,定期交流,互相碰撞,在怡情悦性之余,碰撞出更多创意灵感与合作机会。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商业层面运作,构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社会生活基础。
可能正由于这些颠覆性的开发思路,东方文德广场“烧钱十年”之后,不仅没有江河日下,反而渐入佳境。目前东方文德广场的艺术家公寓销售价格为每平米4万多,已与北京某些黄金地段地产价格持平。
“当前我已没有什么财务压力。本来我做这些事,赚钱就不是主要目的。”郭建基说,他的愿望就是让文德路商圈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是“古老的和东方的”,也是“年轻的和世界的”,在这里构建一个产、学、销一体化的文化产业链条,“只要是和文化艺术有关的,只要是你想到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万木草堂”传薪火
郭建基的另一个身份,是广州万木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以该公司为运作主体,郭建基把东方文德所有的文化活动,都统领在“薪火文德”这个核心品牌之下。
说起万木草堂,又有一段故事。
2009年,当地***府有意复兴万木草堂的文化地位。万木草堂是一个三进三间的小院落,占地面积只有600平米。郭建基去看了几回,在康、梁当年盛极一时的万木草堂(原“邱氏书屋”),百年之后却已几近废弃,“里面阴森森的。”
地段金贵,地块太小,历史上又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这样一块地不是可以轻易动的,郭建基思前想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来做。从***府部门到文化界,他前前后后做了很多调研,征求过多方面的意见,大家都建议说:“这么好的地,别乱做。如果做一般的经营也赚不了大钱,人家还觉得庸俗。”
就在郭建基对万木草堂越来越上心的时候,很多竞争者也加入进来。巧合的是,在最后公开竞标答辩环节,主考官就是郭建基当初仔细请教过万木草堂历史背景的一位专家。事后他才了解到,之所以从公开竞标中胜出,从***府官员到学界,都希望郭建基能在万木草堂的保护性开发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因为当时的东方文德广场已经运作到第七个年头,郭建基对文化地产的创新思想已在当地产生不小的影响力。
“这是一种无形的信任,也是一种空前的压力。”
郭建基回忆说,接手万木草堂之后,他的主导思路就是把这个地方打造为广州闹市区的一块文化净土。
如今,整修过的万木草堂与东方文德广场互为呼应,已经搞了100多场公益讲座,由当地商圈与社区开始,其影响力已扩张到广州社会各界,成为一张“文以载德,薪火相传”的公益活动名片。
因康、梁而盛,因康、梁而隐没于闹市的万木草堂,就这样得以重现当年的人文风采。
“文德商会”聚同行
在只有几百米的文德路,聚集了各种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此前,文化产业对这些商家来说,只是一种生意。生意人扎堆,有助于一个商圈的兴旺,但彼此不免也会有一些竞争中的问题出现。
“人文,人文,有了人,才能谈及文化。”
郭建基认为,一个高端文化商圈的形成,聚集文化名流和行业内的主流商家与权威机构是一方面,能否让这些商家们聚集在一个共有的平台上,共同维护行业形象,为区域及行业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也是文化商圈打造成功的核心之一。
七年前,郭建基就把文德的商家们聚集起来,注册成立了广州首个文化商会――广州市文德文化商会。文德文化商会的成立,使原本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商人和企业家们组织起来,有了一个互通有无、彼此扶持的“大家庭”。同时,也成功吸引了西冷印社等全国闻名的行业龙头加入到文德路商圈项目合作中来。
从一个精心打造的文化地产项目――东方文德广场,郭建基盘活了整个文德路商圈。下一步,他的计划是通过文德文化商会,整合全国文化行业资源,推进以东方文德广场为核心的整个北京路商圈“文化城区”改造项目。
“许多人认为我把上千万投入到文化活动中不值得,我认为许多老板捐钱是一种慈善,而我长期支持文化活动是更大的慈善,因为这将影响人的精神和思想。”
郭建基表示,他的梦想就是“创建更多文化地标,通过文化精英整合社会资源,传承我们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