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关键业务应用,常常以银行交易系统和电信计费系统为例,其共性是对系统RAS(Reliability、Availability、Serviceability)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为任何系统故障都可能造成业务中断,损失不可估量。RAS是关键业务应用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的应用选型上,很多用户并不是按照RAS的标准来选择,而是将性能比如TPC-C等值放在主要位置。
性能测试参考度有限
以往在选择小型机系统时,TPC-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许多IT专业人员将TPC-C视为衡量真实OLTP系统性能的有效指示器。但由于TPC-C模型的测试原理,TPC-C值的大小与系统的服务器和客户机的性能都有关系,也就是说,同样的服务器配置和不同的客户端将会影响TPC-C值。据TPC负责推广TPC-E的负责人迈克尔介绍,在以往TPC-C测试中,供应商可以大量追加内存和磁盘,通过并行来追求TPC-C性能表现,最终动用的磁盘数量高达7000多块,总成本将近1200万美元,而这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计算机的性能测试当中,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测试基准――Linkpack值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在实际应用中,受软件并行度等因素的影响,超级计算机未必有运行Linkpack的性能表现,Linkpack值的参考价值也非常有限。供应商热衷以Linkpack测试值为依据的世界超级计算机Top 500排名,用于满足市场宣传的需要。但在实际应用中,对最终计算效果起到重要应用的是,软件的并行运行程度以及供应商根据客户的应用环境进行调优的能力。
应用需求发生变化
性能指标的重要性不如以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客户的应用需求发生了变化。小型机诞生以来,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及本世纪的早期,所有的供应商都面临相同的问题:用户急剧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和应用需要小型机快速提升性能。尽管在当时就有权威媒体提出包括可管理性、可用性、价格、性能以及可靠性等在内的5维评价体系,但由于TPC-C值能够结合实际测试出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参考数据,因此在当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但现在,随着用户应用的逐步稳定,硬件性能的飞速提升,很多用户都不再将性能当做第一考虑要素。以北京铁路局为例,从第一个TIMS系统开始,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北京铁路局已开展了40多个应用项目。该局的信息化负责人表示,但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加,系统管理已经成为困扰行业用户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要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应用,另一方面旧有应用项目的稳定运行、监控、备份和容灾,则是困扰用户的更大难题。
因此,应用需求的变化,使可管理型、TCO等成为业务应用人员关注的话题,这也恰好是融合基础设施所要解决的方面。
融合基础设施创价值
为实现更高的ROI、更快捷的业务响应,云计算成为了目前的一大热点。云计算同样面临融合基础设施的管理问题。所有资源都必须能根据应用的需求灵活调配,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实现资源极大程度地利用,在满足绿色节能要求的同时,降低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成本。
模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因为只有模块化,才能够动态满足关键业务应用的需要。模块化可以快速定位故障,配合虚拟化技术,实现业务连续性,保持业务不中断。同时,用户不需要提前购买不需要的计算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投资回报率。例如,在惠普最新的Integrity动能服务器上,用户可以轻松实现从2路服务器到8路服务器的扩展。这对关键业务应用而言,价值巨大:在前期可以只购买2路服务器,当业务需要更大系统时,用户可把新购的2路系统借助Blade Link技术与原有的服务器合并组合为一个新的4路、8路系统。这种灵活性极大地保护用户的投资,同时降低用户使用小型机的门槛。
总之,融合基础设施不仅是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当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融合基础设施也对用户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户具有更加全面的统筹能力,而不是拘泥于单一应用,或者追求单一的技术指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键业务应用选型什么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