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宝山是中国现存的一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它的产生与发展乃至衰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教义宗旨颇具独特性,可谓集中华民族传统宗教观念大成的中国道教,在它长期生长和流传的土地上,大概不会在短期内消亡。事实上,我们已切身感受到,道教文化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深深渗入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过或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相继撰写发表“巍宝山道教艺术初探”、“从道教神谱认识巍宝山供奉的诸神”系列文章的基础上,本文拟对巍宝山道教缘何于清初开始兴盛?为什么由全真道龙门派独领?作一初浅的探讨。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几度兴衰。至元代以后,道教的诸多流派逐渐汇归于正一、全真两大派。正一派为符诸派的总合。全真派则被视为丹鼎炼养的代表。全真派亦称全真道全真教,其创始人为金代道士王重阳。这时,全真道的教义教制已与以往的道教有不少创新。首先受晚唐北宋以来“(儒释道)三道合一”思潮影响,在教义及修持方面极力标榜“三教圆融”思想。其次在修持方面不提倡道教传统的外丹烧炼和符驱鬼之术,主张清静自然,重视心性、性命的修养。三是要求信徒必须有克己忍辱,清修自苦精神,并立有严格的戒律,如视酒色财气为修行的大敌,禁止杀生、偷盗等。王重阳门下著名的七大弟子为马钰、号丹阳子;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邱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孙不二,号清静散人,世称“全真七子”。七大弟子相继去世后,其门徒又各立门户,繁衍出七个支派。即马钰门下的遇仙派、邱处机的龙门派、谭处端的南无派、刘处玄的随山派、王处一的嵛山派、郝大通的华山派、孙不二的清静派。七派中以邱处机的龙门派势力最盛。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过程中,还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组织形式、规章制度,仿佛家丛林,修建了宫观,并要求弟子们出家修行、受戒。由此,确立了全真道的一整套丛林制度,道教大规模的宫观建筑开始出现。元代,由于统治者倡导、提携,全真道兴盛一时。至明代全真道的***治地位下降,宗教活动受限制,其势力远不及元代,道教各派也相继衰落。到了清初,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日得到清廷许可,公开传戒度人,整顿教规,恢复了全真道初期的教风,龙门派再度振兴,影响较大。东北、西北、江西、广东、四川、云南各地都有全真道,大规模的道教宫观丛林出现。其间,巍宝山也有全真道其它派别活动,但终以龙门派独领数百年。
巍宝山道教最早的流传年代民间有汉代孟优、扬波远,唐代吕洞宾的仙话传说,其实缺乏史实记载,难以考证。巍宝山古建筑群中,各观清康熙、乾隆后才有相继建盖的记载印证。四川、湖北等地许多全真道士也在清代才云集巍宝山传道。从前,南诏土主庙下有一片山要叫“邱祖林”,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是邱处机诞辰日,这天,山中道人都要在此举行活动,纪念邱祖师。初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长春洞”就得名于邱处机的道号“长春”。山中供奉“儒释道”三教教主的“道源宫”,直接宣扬了全真道教义。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的吕洞宾也供奉在巍宝山“吕祖阁”(培鹤楼)中。据传,清代康熙年间,巍山流行瘟***,有神人指点患者需到巍宝山朝拜神灵。朝拜后,果然患者痊愈。自此,朝山成为当地百姓消灾祈福的宗教活动流传数百年。这一切印证了当年全真道龙门派在巍宝山发展兴盛的历史。一九九四年五月,巍宝山全真道龙门派人圆义,号上中老人羽化后,巍宝山全真道龙门派传承中断。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在巍宝山得以兴盛绝不是偶然的,民间广泛流传的“老君点化细奴逻”等系列仙话传说,早已造就了氛围,有了道教立足的根基;在门派道徒抢机遇,千方百计寻求发展空间,扩大其影响是重要的因素;再加上清廷认可,***治气候适宜,所以说巍宝山随清而兴,因道而名。正一道讲究斋醮祈禳,符咒印剑。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主要传教活动方式。可以娶妻生子,不必出家,虽实行斋戒,但不是斋期也可以饮酒吃肉。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正一道士们忙碌的身影。
[史海漫游主持廖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