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质文明高速驶进的今天,精神文明却越来越追不上和谐发展的轨道。文章从纵向阐释了弗洛姆、孔子二人关于“爱”的主要观点,从横向比较了观点中的异、同,以求启迪人们内心深处的“爱”。
【关键词】弗洛姆;孔子;爱;仁爱
二十一世纪物质文明极度膨胀,纵观社会发展的精神领域,关乎道德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这给沾沾自喜的人类敲响了警钟。
一、关于埃里希・弗洛姆“爱”的思想简析
埃里希・弗洛姆,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代表著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在这些代表作中,弗洛姆用天才的思维粉碎了传统观念中对“爱”的束缚,他认为“爱”并不是无师自通的先天情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一种能力和艺术。
(一)弗洛姆之“爱”产生的社会背景。自1926年弗罗姆接触佛教起,他便狂热于禅宗研究。在他积极投身于***治***事业以后,理论却陷入了虚无,致力于“爱的说教”,并逐渐向宗教神秘主义沦陷。当时,人们形象地称他为“人类梦想家”。弗罗姆自认为,“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点,是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起点,更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感,这在《爱的艺术》中有所体现,弗罗姆指出:“任何关于爱的理论,必须以人的理论,人类生存的理论为起点。”
弗洛姆时代的德国乃至整个世界皆***不安,于是,他提出了“如何拯救人类”的问题,这是产生弗洛姆“爱”的大背景。除了当时盛行的禅坐以外,弗罗姆指出应该超越对患者做消极的***和拯救,重点培育他们主体性的“爱”。
(二)关于弗洛姆“爱”的思想。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自主的行动。此外,“爱”更应该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体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手段。关于弗洛姆“爱”的思想主要有:(1)“爱”的特征:主动。(2)“爱”的本质:给予。(3)“爱”的几种形式:兄弟之爱。弗洛姆认为,兄弟之爱是一种狭窄、虚假的“爱”,是扩大了的利己主义。母爱。弗洛姆认为母爱是真爱的楷模,因为母爱的实质是关心和责任,不参杂任何欲望和功利的杂质。。弗洛姆认为是排他的、自私的“爱”。自爱。弗洛姆认为自爱是个体的人对自己生命、自由、成长、幸福等因素确定的自主的“爱”。信仰之爱。在弗洛姆看来信仰上帝就要像信仰慈祥的父亲一样自然,用一种很本真的爱。(4)怎样去爱。弗洛姆提出,爱,要专一、要有耐心;要有信念、要训练和约束自己;同时要在爱的三个原则(责任、尊重和理解)的指导下全力以赴,铸成一种不灭的精神。
二、关于孔子“仁爱”思想的简介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孔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没有统一的文明和制度去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致使社会一直在动荡中恶性循环。孔子提出“亲亲”“仁、民”“爱物”仁爱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劝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二)关于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包括:(1)父慈子孝之爱。父慈子孝之爱即孝道,泛指晚辈对长辈的爱戴。孝在《论语》中主要表现为:父对子要养、要教,子对父要养、要敬。(2)兄爱弟敬之爱。兄爱弟敬之爱即“悌”。子曰“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这种“爱”主要是指手足之情,泛指平辈之间的相互尊爱。(3)对他人、国家、自然普遍的爱。这种“爱”起源于家庭内部、延至社会体系,伸展至整个永恒的自然宇宙。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信”、对国家的“忠”和对自然的“热爱”。孔子一直主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常言道:无“信”则不立,“信”是人爱人的基本表现。孔子认为人类应该像热爱自己的母亲那样去爱自己的国家,即《论语》中所体现的“忠”。“忠”,即公正之心。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忠”主要是指心系国事、忠心不二地辅佐君主,体现的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仁”字从“人”到“二”,暗含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这种关系主要是靠“爱”来维系的,横向应该延展至人与社会之间,纵向应该渗透进人与自然乃至整个宇宙,此时的“仁爱”即大“爱”。
三、弗洛姆的“爱”与孔子“仁爱”思想的比较
(一)出发点不同。孔子身处春秋战乱时期,他提出“仁爱”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劝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和残酷无道的刑杀,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巩固当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力***改变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
弗洛姆,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企***用“爱”的桥梁来沟通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学说,他从揭露人性的缺陷出发,以“爱”为支点,力***调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观。
(二)内涵和外延不同。孔子的“爱”是一种博大的无区别的爱,即“推己及人”的爱。而弗洛姆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行动的爱,是有区别的爱。比如,弗洛姆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而在孔子那里,父对子要养、要教,子对父要养、要敬,这是一种自然的伦理轮回,是没有条件的。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兄弟之爱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弗洛姆却将其视为狭窄和虚假的爱,他认为兄弟之爱是由异化成形的。
(三)弗洛姆“爱”的思想与孔子“仁爱”思想的交叉点。尽管弗洛姆与孔子二人身处不同的世纪维度和不一样的国家,但他们的“爱”中都凝聚着同一个精华,即责任和给予。
孔子认为“爱人”不因其表现或实现方式有差而改变,“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的“爱”,即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无偿的“爱”。这就要求,社会中的个体都应该扛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尊重他人、服务社会。弗洛姆也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除了给予之外,还明显地包含着其他一些基本的因素,即: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述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2] 杨林.爱是什么――述评弗洛姆《爱的艺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1(5).
[3] 丛娟.”爱的艺术”的深层探索――弗洛姆《爱的艺术》的重新解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
作者简介:唐凡淇(1986.02- ),女,甘肃陇南人,西南科技大学***治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弗洛姆之“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