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小说中,令狐冲作为恒山派掌门率领着一群女尼。恒山雄伟壮观,众女尼朴素恬淡,与令狐冲自然无为的性格相得益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事实上,北岳恒山是一座道教名山。
北岳庙因古代帝王将相遥祭“北岳恒山之神”而建,记录着恒山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道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虽不及儒、佛,但它以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顽强地生存了近2000年,并向国外传播,影响深远。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摇篮。山西的名胜古迹中,不乏道教名山、名观、名迹。
道教洞天
道教历来崇尚自然,崇拜名山大川,山西山多,备受道家青睐。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
北岳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号称108峰,东西绵延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
道教称此山为第五小洞天,号“太乙总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济,虎豹走兽。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留有不少道家遗迹和传说。古有道观庙宇18座,称为18胜景。今尚存有北岳庙(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还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岳顶松涛”,“金鸡报晓”,“玉羊游云”,“夕阳返照”等令人向往。
据史籍道书所载,大禹曾巡游恒山,封道经《灵宝真文》于北岳。《灵宝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钟山,得 《灵宝真文》,封之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玄妙古老的中国道教在恒山留下了他们风雨苍沦的足迹。远在春秋时期,太上老君在北岳恒山千佛岭结庐炼丹,燃灯道人演兵斗法;西汉初昌蓉往来于恒山;西汉景帝、宣帝年间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术,留下了千年解不开的谜在茅窟;北魏被太武帝尊为天师的寇廉之在北岳宣扬道教新法,其高足李皎从嵩岳投奔恒山修炼,恒山香火威极一时;唐朝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修炼,名道人管革结庐悟道,致使恒山道教道场香火名扬天下。(《太平广记》) 记载汉唐时期,众多仙真出入恒山,修真传道,使恒山成为道教之福地。
恒山道教主流属全真教龙门派,也有正一教分支和太乙派,丹道、符篆,性、命双修一应俱全。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恒山长期修炼,在恒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踪遗迹和神话传说。《太平广记》谓张果老于隋唐间隐居恒山,有长生秘术,年寿数百。“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时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并赐号“通玄先生”。后归恒山,终老山中。果老岭即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题名,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
此外,中国历代帝王对恒山的祭祀十分重视,唐宗、宋祖等都曾到过恒山巡视、祭奠,或差使臣到恒山朝圣。独特的山势地貌和悠久的文化,使恒山成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胜的别具特色的著名风景区。
道法自然,三教合一
在传统***治观念中,功名利禄皆由争斗而得。在老子看来,这是很不明智的观念和做法,争斗必然有胜有败,老子提出“不争之德”。他认为守住这个道,万事万物、社会人事都不离道,把握了大道、自然,即可充当天下万民之楷模。金庸小说中,恒山派作为女尼为主的派别,属于佛家。事实上,恒山作为道家场所而存在数千年,金庸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其在安排恒山派时仍然沿用的是道家的自然、朴素、恬淡、平易、清静、无为、不争治世、处世的内涵的,而如此安排最主要的是恒山还有一处奇观。
北岳是道教名山,供奉玉皇大帝、北岳大帝、吕洞宾自在情理之中,但是除此之外还供奉着佛家的观音、弥勒及儒家的孔子等等。尤其是三教殿中玉皇大帝、释迦牟尼、孔子并列高台,同享人间烟火,为五岳之奇观。在悬空寺内,有11处佛教殿,5处道教殿,更有1处天下唯一的“三教合一”殿在全寺最高的三教殿内,佛、道、儒三教教祖共居一室,联袂而坐,共受供奉,融洽和谐,形成了真正的“三教合一”的独特宗教氛围,是恒山“和”文化的实证和代表。
中国的文化史,本身就是一部三教融合的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的慧远,道家的陆静修,儒家的陶渊明曾有过东林论道、虎溪三啸的逸闻。但实质上,彼此间还是有门户之见的,尤其是佛道两门。佛教东传中国时,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为求立足,曾奏请汉明帝烈火验经,结果道教经书扔进火盆后化作了灰烬;而佛经不但没有烧毁,而且还在火中放出了金光。从此,佛教取代道教,成为国教。后来一些道教大师为复兴祖教,曾先后怂恿魏武帝、周武帝、唐武宗灭佛兴道。因而在四大佛山中很少能见到道教的踪迹;同样,在道教控制的灵山仙境中,也绝少佛禅之风。而北岳恒山的三教殿却一改古风。三教祖师同列一台,相安无事享受人间香火,不能不说是一奇观。
据传,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为纪念释迦牟尼诞辰,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有诗云: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佛能称士,须知儒释本同源,他认为佛道同源同根,从那时起就在恒山开始举行“四月初八”庙会活动,以此纪念释迦牟尼的诞辰。此后,历史上恒山道人也曾想用道教祖师老子之生卒日期定作庙会日,但查遍所有的经典著作,都没有找到老子生卒日期,因当时“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形成,又想到佛教、道教信徒都来朝拜更能为恒山添香,达到弘扬佛道香火旺盛之宏伟夙愿,只好作罢。后经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宗教变革,逐渐把这一节日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延续下来,成为北岳恒山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
明清两朝,北岳大庙香火达到鼎盛时期,每到这一季节,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善男信女自发地相继登临恒山,竞相祭祀,朝山进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大庙香火缭绕,道场昼夜不断。清代诗人张应薇作诗《四月八恒山会》曰:岳峙溪回第一山,游仙谁不戏层峦,社当四月轮蹄集,朝罢三更士女班,香雾鬓棺硌郏野桃灼灼点烟鬟,他时漫说旗亭会,怎似笙歌洞府间。
至今,每年的四月八庙会,除善男信女来朝山进香活动外,在恒山停旨岭的山民们都要捐资筹款,搭台唱戏,进行旅游商贸交流活动。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恒山作为“道教第五洞天”,吸引了众多的道教名士前来祭拜,近几年,北京白云观道教乐团在恒山四月八庙会期间已经做过多次道场,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也都纷纷慕名前来,大都是河北、内蒙与山西交界的信徒。整个庙会从初六到初九,人数最多的当数初八,日客流量基本在八九千到一万人以上,来自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人来车往奔走如狂,欢笑之声震撼满山翠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恒山:道教洞天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