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故宫启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修复工程,工作人员意外发现尘封几十年的倦勤斋,内部装潢集绘画、木雕、玉雕、织绣、竹编于一体,尤其是大面积的竹编营造出低调的奢华,为宫内其他建筑所罕见。不多久,所有工种修复人员均已找到,唯独竹编技师没有着落,只因其竹编非同寻常,尤其具有“竹象牙”之称的竹簧器物,制作技艺在民间已近失传。
最后只有一个人勇揭“皇榜”,并且通过专家组考核,进入故宫修复竹编。这个人,是东阳竹编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
惊艳 绝技在故宫重生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东阳竹编,我们决定前往东阳,亲身体验这纤纤竹篾的神奇。一路上竹影婆娑,对于从小在竹林长大的南方人来说,一点也不稀奇,但不同的是,这里不时能看见竹编厂的匾额。
来不及细看,我们直奔何福礼竹编艺术馆。走进艺术馆,触目所见皆是竹,品种甚多,水竹、毛竹、紫竹、慈竹、湘妃竹……门窗、桌椅、灯饰、橱柜,眼前所见,无一不是竹子加工制作而成,凝睇静谛,仿佛眼前尽是潇湘竹影,耳畔尽是萧飒之声。
何福礼正在接待一拨小学生,孩子们问着各种奇怪的问题,“这个刀好大,爷爷你不怕划到手么?”“这个海螺会爬么?”何福礼笑容可掬,一一回答,并带着他们参观,细细介绍:“这是《双龙白鹤鼎》,那是《关爱》……”
看着这个笑得憨厚的老人家,有些难以想象,他就是从平面到立体,以全面而精湛的技艺成为东阳竹编界继“竹编状元”马富进之后的扛鼎者,他就是几次进京修缮故宫竹编制品的东阳竹编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
说起修缮故宫,他微微一笑。“要不是进过故宫,还不知道东阳竹编的技艺曾如此精妙。”2005年年初,何福礼带着弟子进入故宫倦勤斋,开始了修缮。倦勤斋总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技术
难度之高,超乎想象。何福礼从未做过文物修缮,“完全不知道200多年前,那些竹编艺人是怎么做的。”
通过不断摸索,他发现古人是将薄如蝉翼的竹簧雕刻成***案后再粘贴,主要运用的是翻簧雕刻和竹丝镶嵌这两门技艺,可惜的是,这两门技艺已经失传。没办法,只能现学。
或许四十余年与竹的老交道起了作用,或许日日夜夜的摸索有了成果,不到一个月,他就将这两门技艺给恢复了。所有专家组都觉得不可思议,招募何福礼进故宫的故宫博物院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感叹,“老何把东阳竹编断掉的线给接上了。”
尤其翻簧雕刻,何福礼发现所用的竹子必须生长在黄土坡上、生长期为三年的毛竹,且必须秋季砍伐。加工技法更是苛刻,必须严格控制手法的轻重缓急,保证竹簧各处受力均匀,使得竹簧达到“薄如纸、透似娟、软似布”的效果,才能像布一样在凸凹不平的木雕***案上镶贴。
2005年至今,他六次进入倦勤斋,一次进入乾隆花园,用竹丝镶嵌和翻簧雕刻修缮墙壁、床、屏风、乾隆宝座等。当众人对他的工艺赞不绝口,称他为“天才艺术家”时,他已经悄悄将翻簧雕刻和竹丝镶嵌运用到现代工艺品上。“既然已经知道先辈曾留下如此精彩的技艺,自然要利用起来,让更多人认识。”
2011年4月,何福礼在北京举办了一场为期半月的“见证奇迹——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竹编精品展”。50余件作品,从发展轨迹串起东阳竹编的发展历程,有引入东阳木雕使之“锦上添花”的竹编大件,也有运用故宫学来的翻簧雕刻和竹丝镶嵌制作的竹编作品。一生老实的何福礼之所以如此高调,只想告诉大家:东阳竹编很精彩,东阳竹编发展空间很大。
君心 从一场空到滴水不漏
了解东阳竹编的人都知道,东阳有两位竹编大师,何福礼技艺精湛,亲力不辍;卢光华名声在外,教学有方。
两位大师在技艺上各有千秋,何福礼15岁拜师学艺,自1958年来一直致力于竹编传统技法的传承,他的作品讲究立体造型,巧妙运用竹编技法表现作品质感,造型优美大气。卢光华本是教师,半路出家,擅长用纤细如发丝的竹丝为笔墨,将中国传统书画编织出来,其精细效果和书画神韵相和,可与丝绸刺绣相媲美。
他们两人,正好诠释了东阳竹编的特点:以立体、器皿见长,平面亦不示弱。相比全国其他竹编,技艺上可是最全面的。
何福礼的儿子何红兵向我们演示竹编,细如发丝的竹篾在他手中变得十分灵活,上下舞动,不过十几分钟,竹篮的底部渐渐成型。一边编织一边介绍,传统是六篾起头法,如今也有九篾起头法;传统的编织技法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挑一压二法、挑一压三法、经疏纬密法、编串法等,后来根据花瓶、动物、仿古等需求,有创新出插弹法、贴片法等。
“过去,竹篮都是由将近1厘米宽的篾片编织而成,现在要把1厘米宽的篾片剖成50余根细如发丝的篾丝来编,加上各种编织手法,篮身可有七八种不同***案。”何红兵笑“,你们知道‘竹篮打水一场空’,可知道‘竹篮滴水不漏’吗?”看我们不相信,他立刻端来一杯水,倒入编好一半的竹篮中,果然,一滴也不曾漏出。
至于那些立体器皿,则要先设计一个木胚,再根据胚体进行精细编织,其难度相当大。何红兵拿出一只《海螺》,海螺上趴着几只小虾,活灵活现。“这只海螺用了东阳竹编近20种编织方法,通体遍布皱褶,其凸凹程度在东阳竹编里是最高的。”原来,立体精细竹编里最难的就是凸凹编织,譬如这只海螺,尾端的皱褶采用旋转编织法,背部的则采用纵向编织法,减小竹丝的直径使其更细,编织时竹丝间隙更紧密更均匀。但最凹处连手指头都伸不进去,只能靠纯熟的手感去把握。
除了凹凸编织,体量小巧也很考验竹编艺人的水平。譬如海螺上的几只虾,虽然身长不过5厘米,却融入了穿、插、绕、弹、编五种技法,每只编织耗时五天。
至于平面竹编,难度最大的编织手法是“三十六围角”,它的编织手法比故宫倦勤斋中的“万字不出头”(这里的万是“卐”,是古建筑门窗上的常见***案,很多个“卐”字连起来,即万字不出头)还要难。
致力于平面竹编的卢光华,从传统书画中寻找灵感。他把《兰亭序》制成平面竹编,用竹丝表现“天下第一行书”,引起中国竹编界轰动——原来平面竹编不限于福禄寿喜等字,也不限于花草虫鱼等***。从此,名家书画的承载,多了竹子。
卢光华还成功将竹编书画的双色改为单色,利用光线的折射原理,在单色画面上编出不同色泽***案的神奇效果,使得竹编书画更加清雅。
凌云 曾瑰丽绽放的奇葩
走进东阳工艺精品馆中东阳竹编精品馆,才知道原来竹编也可以这样美。尤其“竹编状元”马富进的作品,大型竹编屏风《九龙壁》气势磅礴、造型生动。《渔翁》造型惟妙惟肖,肌肉脉络毕现,神态栩栩如生。更奇妙的是,欣赏视角不同,渔翁的脸部神态竟然不同……
中国产竹的地方很多,为何偏偏东阳人能把竹子编织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这个问题无从答起。只知宋代,东阳竹编的元宵花灯、龙灯、走马灯开始闻名四方,明清时,东阳竹编上达宫廷成为皇室贡品,下至民间成为最常见的生活用品。
清末,东阳出了一位至今仍被铭记的匠人马富进,他曾为咸丰皇帝的老师李品芳家制作的一对托篮,花上千余工,仅漆工就耗费一年零3个月,精致非凡,如今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制作的竹编工艺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中获奖。1929年他制作的《魁星点斗》在西湖博览会展出轰动一时,获得“竹编状元”的匾额一块。西湖博览会总报称:“竹编人物妙到如此,诚所未见,竹制品中绝无可伦比者。”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东阳竹编均发展蓬勃。更奇妙的是,改革开放后,如同许多企业一般,竹编厂也改制解体,但东阳竹编却丝毫不受影响,而是诞生了一批民营竹编工艺厂,它们或以动物器皿细竹编称长,或以平面中国书画竹编工艺品著称,或以江南民俗风情为竹艺精品题材,或以实用竹编工艺品作大批量生产……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分散在各乡各村、家家户户的竹编个体经营户。工艺厂加个体户,把东阳竹编的市场搞得红红火火。彼时,东阳竹编的技法达到150多种,工艺品有25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从业人员超多2万人,产品远销欧亚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2004年达到顶峰,东阳竹编工艺品总产值高达2亿元,出口创汇1.5亿元。
幽绝 难道也是竹编的命运?
从沿用了数百年的传统竹编器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畅销日本与欧美的竹编花器,再到新世纪前后兴起的精细竹编工艺品,直至近年刚问世的竹木结合工艺精品,东阳竹编总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不过,竹编受材质所限,始终不能随心所欲发挥想象,加上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东阳竹编技艺也慢慢开始没落。如各种新闻报道,如今从事东阳竹编的艺人均在45岁以上,年轻人几乎不肯学。青黄不接,是所有传统技艺最可怕的局面。
“那是前几年的事。”何红兵说,“这几年人们对东阳竹编越来越认可,经济效益上去了,自然就有年轻人来学习了。”说罢,他又称赞:“可别小看了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学起来不但快,想法也多。”
“经济,是其中一个原因。”东阳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吴海刚说,除了经济效益,也包括对竹编的认知、社会分工细化、蓝领地位升高有关。在这方面,东阳非遗保护中心做过不少工作。他们联系社会广场、各大院校,现场演讲、编织,扩大竹编的影响力,还鼓励各中小学前往竹编精品馆参观,培养兴趣。
***府也帮助竹编大师、竹编厂积极参加各种展会,改善工艺大师和从业者的待遇,搭建平台让企业与院校建立实训基地。
走得更远,大师们的眼界也更加开阔,越发不吝于传承,卢光华带了6个徒弟,一半竹编一半竹雕,各有建树。何福礼的两个儿子也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大儿子何红亮继承了东风竹编工艺厂,二儿子何红兵集木雕与竹编为一体,有自己的工作室。他还带过四十多个徒弟,悉心教学,虽然部分徒弟已经转行,但留下来的均取得不错成绩。他的个人艺术馆更是大开教学之门,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你肯学,必定倾囊相授……
更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美术学院的学生到东阳,或从竹编中寻找灵感,或借助竹篾进行创作,带给东阳竹编一股清爽的学院风,也带给东阳竹编更多思考,更多可能。
说起目前东阳竹编的境况,东阳工艺精品馆馆长金柏松说:“竹编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有大市场,其绿色环保,应用范围很广,只是缺乏开发,没有创意。”
东阳的竹编厂也不少:虎鹿华康工艺竹编厂、迎宾竹编厂、东白竹编厂、大联镇工艺竹编厂、红兰竹编工艺厂、东洲竹编厂、三联后周竹编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产品、技艺,有自己擅长的销售渠道。但创意和营销的缺乏,让东阳竹编在传统的圈子艰难求生。十余个市级以上的工艺大师,能***开发、设计的不过一两个。
创意,需要和时尚接轨。营销,是把创意推向市场的关键。解决之道,除了提升自身修为,外部引进,***府也需要有意识培养。“最要紧是建立品牌意识。”金柏松说,“不能总为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