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500~3900年)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78~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主要收获是发掘了1300余座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墓葬,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随葬品。2002年,经过第二轮发掘,确认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址。有结构复杂的建筑基础、贵族墓葬、祭祀与观测合一的天文观测遗址;出土有玉器、铜器及陶制的礼乐器等。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这些重要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龙山时代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华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研究我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32.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距今约4350年)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与八方村之间、颍河与五渡河交汇的台地上。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被发现,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遗址中发现有铜容器残片,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夏代禹的都城“阳城”。 2002~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王城岗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及周围的遗迹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以探索王城岗城址和相关遗存的性质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2004年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并在遗址中部偏北处发现几处大面积夯土基址,进一步表明该遗址的重要性。该遗址有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城与小城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从这两座城的位置看,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部;从两座城的方向看,大城与小城的方向大体一致。
33.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距今4000余年)
位于湖北省的天门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群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三房湾、谭家岭等数十处遗址构成。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发展序列。遗址中心部位有由城垣、护城壕构成的大型城址。出土物中以大量陶器、陶塑工艺品和小型玉器最具特色。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铜块,证明石家河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找到了突破口。
34.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文化遗址(距今4000~3600年)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1960年被发掘。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其中,尤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夏家店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地显出了等级差别,其中贵族墓地出土了代表权力的铜器、玉器和仿中原铜器的彩绘陶礼器,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通过国际通用的考古发掘取样方式和对发掘出的聚落遗址、聚落面积、陶片数量、彩陶数量等指标的统计,发现从兴隆洼文化时期赤峰地区就有聚落分布,经过赵宝沟文化时期,聚落分布开始趋于集中,到红山文化时期得到了升华,到了夏家店文化上层、下层时期聚落和人口分布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大规模聚落的集中分布,远远超过了战国和两汉时期,与辽代基本持平。
35.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距今约3700年)
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距玉门市区20公里,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1976年发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人类文化遗址。该遗址因其出土地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而得名。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在遗址中心边缘发掘古墓葬312座,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陶器、铜器、 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银器。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形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乐器之一,极富特色。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墓葬中男女的装束、发饰、发具等,都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联想其发达的畜牧业,这里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遗迹。
36.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3900~3500年)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该遗址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这里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遗址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宫殿建筑从形制到结构都保留了早期宫殿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该遗址的发现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
37.河南郑州商代遗址(商代早期)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城内及郊外,总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是一处中国商代中期都城遗址,发现于1950年。经考古发掘证明,该城早于安阳殷墟。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为大型都邑,包括周长近7公里的城墙,出土有甲骨文和陶文符号等。众多青铜范模以及青铜大方鼎表明,商代青铜器已广泛应用。郑州商代遗址面积大、遗迹多,特别是城垣与宫殿的发现,表明这里是商代的一个重要都邑。但究竟是商代哪一个王的都城,学者们意见尚不一致。有人认为是仲丁所建的J都,属商代中期;也有人认为是成汤所居之亳,属商代早期。这个问题看起来是地望之争,实际上涉及对商文化及早商文化特征的认识问题。
38.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商代早期)
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乡杨家湾盘龙湖畔,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城址兴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据发掘资料推断,此地最迟在商代二里冈下层时已有居民,二里冈上层时发展迅速,修筑上、下两层宫殿,并在此时修筑城墙,到商代后期急剧衰落。盘龙城的发现对了解商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城内的东北角发现有三座前后并列、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遗址的城外有约100万平方米的商代遗址。其宫殿营建手法与众多商式青铜器说明,商代文明已经突破中原到达长江流域。遗址的南面是居民点和手工业作坊,东、西、北三面均有商代中期的墓穴,发现有奴隶殉葬墓和大批精美的青铜器。经过考古发掘,盘龙城遗址出土了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制作精美,花纹别致,特别是出土的铜圆鼎、铜锁、铜提梁卤和94厘米长的玉戈等,都是中国文物中极为罕见的珍品。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商代的***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39.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商代早期)
位于河南偃师市,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15~740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址内发现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从已发现的遗迹来看,偃师商城内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偃师商城是目前夏商时期布局结构最清楚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40.江西新干大洋州商代墓葬及清江吴城遗址(商代晚期)
位于江西新干县,为中国商代晚期的墓葬和城址。新干大洋州商代墓葬的发现,反映出江西地区在约3000年前已有发达的青铜文明。该墓处于沙土下,棺椁均已腐朽 。椁室长 8.22 米,宽3.6米,棺床位于椁的中部偏西处 。墓主骨骼朽烂 ,仅在棺外椁内发现人牙24枚,经鉴定,可能是殉葬人的牙齿。随葬铜器多在棺外椁内,玉器大部分放在棺内,陶器则多放在东侧的二层台上 。墓中总计出土铜器 480 余件、玉器1000余件 、陶器356件 。从随葬品看 ,该遗址既包含中原商文化的因素,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吴城遗址是南方一处重要的商代遗址。1973年冬至1979年冬,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揭露面积共2000余平方米,出土了一大批文化遗物,发现了一些遗迹现象。尤其是吴城三期文化的确立,为江西青铜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把标尺。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