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一个被高楼环绕的院落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周边农牧区藏族孕产妇来此分娩,它是国内首个藏式自然分娩中心。浓郁的民族特色让农牧区孕妇的分娩体验感受到了“家的气息”,一批对住院分娩心存顾虑的农牧区孕产妇放弃了高风险的家庭分娩传统。人们期待自然分娩中心成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新生力量。
过去十年,通过推行住院分娩等措施,我国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至21.7/10万,较1990年的 88.8/10万下降了75.6%,提前一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目前,全国住院分娩率已达96%,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西部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东部的2.6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东部的3.1倍。如何让地处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农牧区或山区的孕产妇及时获得安全舒适的分娩服务,如何在推广住院分娩之外探索一套有效的补充机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提升重点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成为亟待考虑的议题。 医生在照顾青海省同仁县自然分娩中心的新生儿。
她们为什么回避住院分娩?
在同仁县自然分娩和培训中心遇到多福东时,她正在中心待产。2012年多福东曾在卫生所分娩第一胎。这一次,由婆婆带队,她和丈夫孩子一起从80公里以外的泽库县赶来,一家人带了糌粑,每天还可在公寓式产房煮酥油茶。
多福东说:“我很多朋友都说在这里生孩子不用害怕,跟医生护士也容易沟通,还有阿卡念经,为母子平安祈福。婆婆也支持,我们就来了。”
黄南州卫生计生委主任卓尕加回忆说,早些年在牧区推广住院分娩难度特别大,要提升0.5个百分点都特别难,主要就是家里的老人反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母亲往往在家里生三四个孩子,所以总觉得家里好,认为孕妇不是病人没必要去医院,更何况去医院还要花钱。
分娩中心负责人才让吉说,牧区孕妇在家分娩是比较危险的,主要是因为医疗和卫生条件落后,无法及时接种***苗提高新生儿免***力。但是不少孕妇到了医院,看到剖腹产或者其他病人接受***,心里很害怕,觉得生孩子像生病了似的,心里有畏惧感。
“很多婆婆之所以会带队陪儿媳到自然分娩中心分娩,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产妇心里觉得温暖,很放松”,才让吉说。
在自然分娩中心,医生护士都是藏族,产妇和医护人员沟通起来非常方便,中心还会为产妇播放好听的藏族音乐,用正规的藏药进行产前和产后辅助调理,孕妇和家人有***的居住空间,同时还有僧人遵照传统诵经。 自然分娩中心待产公寓外观。
自2009年8月运营开始,分娩中心的医护人员已达到11人,截至2014年底共迎来2985个宝宝的诞生。最忙的时候,才让吉曾创下24小时内为11个宝宝接生的个人记录。
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的科研人员对这个项目进行了评估。他们对114位就诊孕产妇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发现牧区孕妇不像农区孕妇那样有机会接受产前检查,她们通常会一直工作到临盆,甚至存在在野外分娩的情况。她们之所以会一直坚持劳作到最后一刻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坚持劳作会使胎儿不至于长得过大,这样有利于分娩。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越多人知道分娩这件事,准妈妈们的分娩痛苦就越大,所以很多准妈妈不愿意到医院分娩,尽量保持分娩的私密性。
调查还发现方便、舒适和低成本是大多数牧区妇女坚持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比如说可以睡上藏式热炕,吃上家里的饭菜,还有女性亲属陪在身边。美中不足就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没有办法得到专业的医疗救助。
参与调查的孕妇中,有41.2%的人没有上过学, 三分之二的孕妇表示分娩地点由她们的母亲或婆婆说了算。大部分人乘坐摩托车或汽车,花上30多分钟到2个多小时来分娩中心生产。她们表示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藏族特色,比如在墙上布置唐卡,在分娩过程中燃香诵经,在新生儿的舌头上放置麝香或黄油片等。
由于分娩中心紧邻州人民医院,如果遇上高危产妇,分娩中心立刻就能用救护车转院***。目前,孕妇分娩已被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每个孕妇自然生产的费用基本都被合作医疗支付,不会有经济负担,所以参加调查的孕产妇对分娩中心的满意度很高,5分制下平均打分为4.76分。 青海省同仁县自然分娩中心的发起者、青海省藏医院名誉院长、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贡却坚赞手持由他设计的活页卫生保健教材。
先进的公共卫生理念
自然分娩中心最早在欧美出现,虽然欧美国家大力推广住院分娩,依然有一些准妈妈对住院分娩心存顾虑,她们也认为孕产妇并非病人,而且医院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病患之间的交叉传染。可是回到家庭分娩的传统又担心一旦出现意外就得不到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分娩中心就在欧美市场上应运而生。
就藏区来说,在国家提出推广住院分娩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以前,家庭分娩一直是主流。随着住院分娩率大幅攀升至96%的水平,那些能够接纳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基本上已经被覆盖,剩下的孕产妇之所以坚持家庭分娩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医疗设施不足以及对传统文化风俗的坚守。
如果能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分娩中心,那农牧区的藏族孕产妇是不是就可以越过医院分娩这个途径,直接享受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生育服务理念呢?正是怀着这样的梦想,青海省藏医院名誉院长、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贡却坚赞与同仁县的妇产科大夫才让吉开始了自然分娩中心的探索。
在实践中要通过的第一道考验就是得到***府的批准。2004年开始,两人通过各种渠道向***府部门解释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基本一条就是既不违背现有卫生管理制度,又使孕妇有家的感觉同时享受现代医疗的技术支持,而且自然分娩中心不像医院传染病多,产妇分娩没有压力。耗时三年,许可申请终于通过。 青海省同仁县自然分娩中心负责人才让吉(右一)和待产孕妇的家人们聊天。
卓尕加说:”建自然分娩中心,最初主要的担心是老百姓能不能接受?当时很多人都不愿到医院分娩,而且也还没有新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怕经济上对老百姓是个负担。但另一方面,同仁县没有县医院,只有一家黄南州人民医院,如果建一个自然分娩中心,既能按照少数民族习惯,又符合现代医院的发展,牧民也多了一个选择,比在家分娩还是安全,所以就觉得这件事应该支持。”
接下来的考验就是场地和资金。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才让吉把妈妈家和外婆家的土地跟朋友家的土地进行了置换,在六亩地上盖起了自然分娩中心。贡却坚赞则把在美国高校讲授藏医和藏文书法义卖积攒的9万美金全部无偿投入给自然分娩中心。
“最开始的运营困难很大,可是想到他在那边使劲讲课把钱攒下来交给我,我就想着要是一分钱能掰开花,那我也会掰开花,因为他没有必要一定支持妇幼保健事业。虽然我很累很累,但我还是要努力。是他感染了我,要坚持”,才让吉说。
关于资金困难,贡却坚赞有自己的理解。“我总鼓励她要努力让分娩中心自然运转,自给自足。做任何事都有困难,不能总想着伸手要钱,我在国外学的是可持续管理,工作中就要实践这个理念。我的态度是不仅要收费,而且服务好了,还可以收得高些,因为不收费,人们不知道珍惜,收费了,就可持续了。美国有高端的、中端的分娩中心,但是还没有针对最基层老百姓的低端自然分娩中心。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实践。”贡却坚赞说。
经过五六年的运转,自然分娩中心的运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不仅有藏族,还有汉族和回族孕产妇到这里来生产。目前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
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
在才让吉和贡却坚赞的眼里,自然分娩中心不只是为产妇平安接生这点事。它更像是一个培训站,把妇幼保健和卫生医疗知识源源不断地传送给牧区居民,为有限的公立医院资源提供了补充。
发现当地乡村医生大部分是男性,和孕妇存在性别障碍并且对妇幼保健、妇女生产不感兴趣后,分娩中心就加强了与黄南州妇女联合会的合作,目的是培训村医和妇联干部,使他们具备妇幼保健,特别是孕妇产前、产中、产后的保健知识。截至目前,分娩中心已经组织了300多场针对助产士、乡村医生和妇联干部的妇幼保健培训。 一位新妈妈在分娩中心为自己的宝宝哺***。
“把乡村医生聚集到分娩中心培训的好处就是建立起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使周围的村庄和分娩中心建立起一个网络,如果在日常巡诊时遇到困难,立刻就能给老师打电话得到指导。” 贡却坚赞说。
为了向牧区居民普及卫生保健常识,贡却坚赞专门设计了一个活页教材在分娩中心使用。他形容这个教材设计过程为“认字的人要努力让不认字的人看明白”,“比如提到哺***时要干净,我们绘***,然后请10个不识字的妇女来看,如果她们都一致认为这个***是在说要保持干净,那才算过关。”授课的时候,分娩中心的医护人员看藏文讲义,坐在对面的牧区妇女和家人则读***。
为了传播妇幼保健卫生知识,才让吉还在贡却坚赞博士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失落的幸福》里客串了一位妇产科大夫,一些镜头就是在分娩中心实地拍摄。
在这个故事里,男主人公不珍惜自己的家庭在外边乱来,得了病,结果自己和妻子都死了,只剩下孩子。才让吉就通过电视剧向观众传授藏医妇幼保健学和藏医接生学知识。
“妇女要健康,从怀孕到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流产、劳动太重都会形成外部刺激。”才让吉说。
贡却坚赞说:“在这个片子里我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健康信念模式’付诸实践,就是通过案例首先让观者害怕,然后再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才会引起观者的重视,这样牧区妇幼保健的意识和水平才能提高。”
卓尕加认为,推广自然分娩中心很有意义,因为老百姓的需求多种多样,想自然分娩又不愿到医院,家里又不安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自然分娩中心是很好的选择。
贡却坚赞说:“同仁县自然分娩中心的运行模式对提高偏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孕产妇健康水平具有借鉴意义,它调动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可持续的运作模式,弥补了公立医院的不足。这种借鉴意义不只在中国,也适合尼泊尔、印度、孟加拉以及其它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走进国内首个藏式自然分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