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没有人能够清楚地了解阿房宫建筑的格局和规模。人们只能跟随着杜牧的《阿房宫赋》去想象这座万世之宫的精美与宏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历史上关于阿房宫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但令人奇怪的是司马迁在详细描述了阿房宫前殿后,对阿房宫的总体规模和形式却只字未提。2000多年来,人们深信不疑:公元前207年,项羽点燃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火。在这场大火中,随着一个王朝的消失,阿房宫这座恢宏的殿宇在顷刻间灰飞烟灭。然而,考古专家的最新发现却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前殿为何无宫殿?
2002年10月,考古专家李毓芳带领阿房宫考古队,在距古城西安不远处一个巨大的土台子上,开始了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一片高大的黄土台地,当地人叫它“邬岭”。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的新朝宫就修建在这片黄土台地上面。当年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要把阿房宫打造成一座比咸阳宫大得多的的宫殿,依照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的气魄,阿房宫始终被人们认为应该是一座始无前例的巨型宫殿。如今在阿房宫遗址上布满了村庄、果园和农田,它的东南部还有一处深深的凹陷。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 但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是楚人一炬吗?
至今,人们仍无法忘记项羽点燃的那场大火,无法忘记司马迁的痛惜:“项羽引兵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从那时起,我们便失去了阿房宫。但是,考古学家在遗址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公元前207年,项羽入关后,不仅秦宫室烧毁,更企***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一切留有大秦印记的东西全部毁掉。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多次证实史书中的记录是正确的。但为何偏偏在阿房宫的遗址中,却找不到证据来印证这段史料?李毓芳查遍各家史籍,其中最早记载那场大火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项遂屠咸阳烧秦宫室,掠其子女,收其珍宝浮财,诸侯共分之。”这就是说,项羽对咸阳实行了三光***策,但没有提阿房宫。在《项羽本纪》里的记载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司马迁还是没有提烧阿房宫。如果项羽也将阿房宫一同毁掉,司马迁在记录这段历史时不会只字不提阿房宫的。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秦始皇修阿房宫只有100年,所以他完全可以到这儿来看一看,有没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究竟是谁让人们深信阿房宫毁于大火?仔细翻阅历史,只有在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时,项羽、大火和阿房宫才被紧紧捆在一起。但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距离秦朝灭亡已经整整过去了1000多年,他不可能见到阿房宫被大火焚烧的真实场面。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提项羽烧秦咸阳宫,却对阿房宫是否被烧只字未提,其中定有缘由。李毓芳认为从考古发现的事实来看,这个缘由或许就是项羽当年根本没有点燃阿房宫,这也是阿房宫遗址没有发现火烧痕迹的唯一解释。究竟是何种原因唯独让阿房宫在那场大火中幸免,这个巨大的疑问又促使着李毓芳的考古勘探向更深一步推进。
新的难题:阿房宫为何会人间蒸发?
既然考古发掘已经证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大火焚烧,那么2200多年的岁月有可能蚕食掉它地上的部分,但地下依然可以保存着大量的物证。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除了极少的秦代瓦片,这座巨大的台地竟然只是一个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夯土堆。既然项羽没有烧毁它,还有什么可怕的力量能如此彻底地摧毁这座宫殿?李毓芳开始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没有发现足够的建筑物残骸,就无法证明这里曾经有过宫殿建筑,更无法证明阿房宫前殿的存在。
就在此时,考古队发现了一条新的线索:在夯土台的侧壁有一个运土的斜坡。这让李毓芳有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为了运输黄土,夯筑地基理应修建一条坡道,甚至宫殿在建筑过程中这条坡道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当宫殿建筑完成后,这条坡道就应该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可以推断:阿房宫并没有建完。
史料中的新线索
为了印证考古发掘得出的结果,李毓芳认为有必要再次翻开久远的历史。当初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的时间是公元前212年,但在公元前209年,他就突然病死在出巡的途中。在这之前,阿房宫和秦始皇陵是同时并行的两大工程,为了尽快安葬秦始皇,秦二世不得不决定停止阿房宫的工程,抢建秦始皇陵。这一年,距离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仅仅不到两年。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长达37年,而阿房宫的工程在进行了两年之后就被终止了。李毓芳找出了那些带有标记的秦代瓦片,这是阿房宫前殿遗址中出土的唯一物证。瓦片上留下的印记证明“大匠乙”曾经在阿房宫前殿的工地上烧制砖瓦。秦始皇陵和阿房宫是同时建的,这两个工程互相之间有冲突,尤其是在秦始皇陵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72万人,这个时期阿房宫同时保持70万人在修建是不可能的。
看来大匠乙没能在阿房宫这里烧制出更多的瓦片,他很可能也被调到了秦始皇陵的工地上。在一块瓦片上印制的是北司两个字,它是秦代制作建筑材料官府的名称,无论是“大匠乙”还是其他的工匠,都由这个机构管理。李毓芳认为,现在我们发现在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的建筑材料上刻着的印记,有相当一部分是同一个官府生产的。至于实际操作的各种类型的技术工人,包括木工、泥瓦工这些人,现在看来,肯定两边是交叉使用的。因为当时文献明确记载,把阿房宫的工程停下来,就是把这批人调去修建秦始皇陵,因为秦始皇在沙丘死了。
秦始皇的死亡足以撼动整个秦帝国,而秦始皇为自己设计的新朝宫阿房宫,这时自然也失去了继续建造的动力。大匠乙在阿房宫前殿的工地上只烧制了不多的瓦片就被调往了秦始皇陵。公元前209年4月,秦二世登上了帝位,《史记》中记载秦二世在抢修完秦始皇陵安葬了父亲后,曾下令旨意:“复作阿房宫。”但此时的秦王朝国运急转直下,恢复修建阿房宫还不到两年的时间,项羽、刘邦带领的起义***就攻进了秦帝国的大门,阿房宫的建造工程不得不再次停止。从此以后,随着秦帝国的消亡,史书上再也不见了阿房宫的踪影。
揭开历史真相
从秦始皇计划修建阿房宫算起,阿房宫前殿的工程总共历时不到4年。由于秦始皇的突然死亡,工程还被暂停了一段时间。这座秦始皇心目中的巨型宫殿,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计、完全靠人力施工的年代,短短的4年时间究竟能够完成多少工程量?考古人员测量出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面积为54万平方米,但这是一个高出地面12余米的夯土台,仅仅夯筑这个宫殿的台基,就需要用650万立方米的黄土。靠人工夯制来完成这座夯土台基已经是一项庞大艰难的工程了,但阿房宫是关系着秦帝国千秋大业的重要建筑,对这个工程质量的要求应该是更加苛刻的。如果4年时间才夯筑出一个前殿的地基,整个阿房宫又何以建成?考古发掘的证据已经呈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阿房宫前殿上,除了三面墙以外没有任何宫殿建筑,阿房宫前殿根本没有建成。
尽管杜牧以诗人的想象借那海市蜃楼般的宫殿警示后人,让人们对它难以忘怀。但这块土地在失去阿房宫后依旧让人肃然起敬,因为这里始终承载着那个伟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