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刺激着人们的眼眸,人们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乎“浅阅读”应运而生。相应地,浅层次、快餐式的写作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但时间久了,人们便意识到事情的不妙,很多时候,我们仿佛占有很多信息却没有思想的照耀。于是有识之士便开始呼吁“深阅读”和“严肃的创作”。
成人社会如此,学生的写作亦如是,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和自身年龄的限制,不少学生作文流于肤浅甚至低幼化。如何纠正这种虚假错误的写法并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要求,就成为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包括深邃的思想和层递式的结构两个方面,教师教学时需在这两个方面对学生多作点拨。
一、深邃的思想
深邃的思想在于写作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于前人已有之意上翻出新意。例如众人皆夸周公贤能时,柳宗元却在《桐叶封第辩》中对周公略有微词,“王之弟当封耶,周公宜以时言于王”,批评周公未能及时进谏。阅读这篇文章之后,就有爱动脑的学生反驳柳宗元的观点说:“诚然,为人臣者应及时推贤进能,但为人臣者岂能自由言于王,须知君心难测也。在那个王权至上的社会,做臣子的只能把握进谏的时机,促成好事而已,否则落个“朋***”罪名甚至自身性命难保。能容下魏徵的,也许只有唐太宗而已。而且即使是圣明的唐太宗也有生气发怒,咬牙切齿要杀魏徵的时候,那时如果没有长孙皇后的婉言开导,也就没有流传千古的圣君贤臣的佳话了。”象这样读书写作不囿于名作,多做思考,写出的作文自然能够做到思想深刻。
深邃的思想还在于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隐逸诗人张志和因为一件事被贬就从此离开官场。他为何如此决绝地离开?是他“性本爱丘山”,或如很多才子一样是因为怀才不遇?但如果对张志和多作了解,就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张志和原名龟,16岁参加科举,一考即中,皇帝肃宗赐名为“志和”。入仕后平步青云,任左金吾卫录事参***,虽品级不太高,却是皇帝出行的近臣,后来虽遭贬谪,但不久就被赦免放还,即使他决意隐居,皇帝还赐给他两个奴仆,可见肃宗对他的赏识、厚爱。所以说他的离开,是因为心志清明的他通过一件事就看穿了宦海沉浮无常的规律。朝堂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好像汹涌的波涛,人是落叶浮花不能自主,不是单凭君王的宠信就可以游刃有余、安然终老。而和皇帝的亲近,让他更清楚地了解到肃宗的处境,身为皇帝的肃宗尚且要受制于人,何况作为臣子的人呢?只有桃花灿烂、斜风细雨的大自然能让诗人徜徉,于是他把背影留给了朝堂。如此知人论世由浅入深的阅读写作才能真正读懂其人其作,才能显示习作者思想的深邃。
二、结构的层递性
深邃的思想还需要相应的形式来表现,高考作文的深刻还体现在结构的层递性。学生在写作时不能仅仅在面上铺开,并列式结构虽然形式匀称优美,学生易于操作,但它毕竟是浅层次的铺排,很难显示思想的深邃和思路的逐层深入。好的议论文,应是能对某一“含义”进行层层深入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能够透过现象看出本质,能够从事情的结果挖掘出原因。
例如,对某校校长让学生跪着给父母喂饭这一事件进行评论。很多学生都得出了“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孝’,不值得颂扬,‘孝’在细微处”的立意。这一立意自然准确,但在结构布局时,横式并列结构与纵式层递结构就出现了高下之分。横式结构往往从“‘孝’在一个微笑中,‘孝’在不离不弃的陪伴中……”这些角度铺展开。而有一个学生先摆出现象,“学校的举动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如今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并不少见(例子略)”。接着指出危害,“这些活动只是短暂地唤起人们的感恩之心,活动结束后,有人依然冷漠,甚至变得虚伪,再次上演‘子孝廉,父别居’的悲剧”。然后再次点明实质,“这些活动是有些人追名逐利的噱头,而不是真正的‘孝’”。最后解决问题,“呼吁真正的‘孝’。‘孝’是一种潜移默化,可以在平常生活中渗透着,如潺潺流水般绵长,是自己灵魂的习惯,往往显示在琐碎小事中”。这样的层递式结构很好地显示出学生思维的深度。
在这个失之浮华的阅读时代,我们呼唤作家们捧出厚重深邃的作品,呼吁读者静心品读领略其中的精华。在决定命运的考场上。我们期待读到见解独特、思想深邃的佳作。希望正为未来拼搏的学子们平常读书多思考,写作多用心,争取达到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这一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22666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