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民众的生存、生活问题,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需要、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报道对民生关注是新闻报道理念上进步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公信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生存权和话语权,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生,新闻报道,民生关注
一、民生的含义
《荀子.哀公》里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中提到:“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里的庶人指的是百姓,也就是民,孔子认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由此可见,民的力量非同小可。此后,孟子的民本思想又将民的地位提升到“民为贵”的层次,而“社稷次之,君为轻”。关于人民的地位,马克思还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古往今来的这些思想家和***治家们虽然对人民的地位有着各自的理解,但是这种理解是置人民于一个重要的高度之上的。
那么民生是什么呢?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溃”,这里的“民生”是指百姓的生活、生计的意思。1924年孙中山在有关民生主义的演讲中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机、群众的生命。“社会的生存”,这是孙中山扩大了的民生的含义,是当时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这里所说的民生是它的本来含义:关乎人民,也就是百姓的生活、生存、生计的一切。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需要得到了满足,困难得到了解决,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安定感。在我国,对民生的关注有着历史的延续。古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为“民生之多艰”而哀悯;新中国建立之后,说“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始终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十六大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在十七大报告中,专设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章,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民生问题设专章论述,可见其重要性。
二、新闻报道中民生关注的意义
国家在***治上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落实到新闻传播事业上,就表现为新闻报道中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改革开放是我国新闻传播观念改变的一个分水岭,从摒弃“阶级斗争工具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观念不断地更新,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地发展,各种媒体在各自的新闻报道中更多地对民生加以关注。关注民生,旨在关注民众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需要、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报道中民生关注有以下几点意义:
首先,是新闻报道理念上进步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新闻报道中对民生的关注实现了新闻报道理念上的两个转变,一是,新闻报道从报道大人物大事件为主转变为以小人物小细节的报道为主。“群众利益无小事”,关乎百姓的事实就是重要的事实,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报道的。大人物大事件是新闻,但是小人物小细节的故事同样具有新闻价值。二是,记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开始用平民视角去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所谓平民视角,通俗一点讲,就是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不能用盛气凌人的口吻去评头论足。新闻报道中对民生的关注不是做秀,而是真正用心去体恤百姓,新闻报道要走群众路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群众的语言。邓拓曾经深刻地指出:“群众是怎样生活的,怎样进行斗争的,让他们自己所经历的过程,就很完美地形成一种自然的结构;他们讲述自己的事情,往往同他们自己最熟识的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出各种比喻,那就是最好的最自然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人为本”是我国***和***府在十六大上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新闻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探求如何对民生进行有效的报道,“民生新闻”就是这一探求的积极结果,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在***的新闻***策下,更多更贴切地关注民生民情的当代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的新概念新闻,简而言之,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新闻媒体应在民生新闻的采写上多下功夫,力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民生关注可以提高媒体的竞争力和公信力。在市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经济大形势下,媒体经营有着双重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换句话说就是,媒体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需求,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对受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也要取得经济上的良好收益,这是媒体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经济上的收益是以良好社会收益为前提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本着对社会对受众负责的态度,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认可,赢得了受众也就赢得了市场。新闻报道对民生的关注可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简言之就是指媒体在受众心中形成的信任感和可靠度。现如今,公信力是媒体的一种软实力,媒体树立的公信力越强就可以越好地引导舆论。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注重对民生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媒体与百姓的距离,可以增强百姓对媒体的信任度和支持度。
第三,新闻报道对民生的关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生存权和话语权,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社会的建设。生存权是人最根本的权利,媒体的新闻报道关注民众的生存环境,关注民众生存中遇到的问题,设置有关民生问题的议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讲,维护了民众的生存权。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和人民的“喉舌”,民众的话语权是通过媒体来实现的,如果媒体没有真正地为百姓着想,不去关注百姓的生活,那么百姓的心声就无法通过媒体传达,***和国家的***策方针的落实情况以及百姓对***策方针的感受就不能顺畅地传递,“下情”就无法上达。如果媒体能够当好***和人民的“喉舌”,既能够传达***和***府的声音,又能够保证人民声音的通畅传递,那么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最后,新闻报道中的民生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新闻媒体把目光对准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公平、城市拆迁等热点焦点问题上,不仅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缓和各种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0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5
[3]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新闻报道中的民生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