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山海经》中,与炎黄二帝同时代的夸父就姓邓。邓姓虽然是我国较早的姓氏,有史书记载者始多,但邓氏宗族真正的勃兴应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正史宗族中最为显赫的,当首推邓禹一门。
邓禹(2-58年),字仲华,东汉初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自幼读经,十三岁时能诵诗。与汉光武刘秀游学长安,相处甚密,相友善。
新莽末,反莽者四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邓禹,他却不愿投奔刘玄。当他听说刘秀在河北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便激动不已,立即杖策北渡,追至邺投奔刘秀,建言道:“方今海内大乱,人思明君,于今之计,莫如招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公必及天下。”刘秀听了十分高兴,便令左右呼邓禹为“邓将***”,常在左右,参与决策。
不久,王郎起兵,割据一方。邓禹率兵数千人,前往出击,击败王郎的横野将***刘奉,攻克广阿。佳音传来,刘秀大悦,下令慰劳邓禹将士。接着,又令邓禹率兵击铜马***,大获全胜,生获铜马大将,平定河北。
赤眉西入关,与更始争夺长安。邓禹任前将***持节,率精兵二万,西进长安。邓禹自选将***,以韩歆为***师,李文、李春、程虑为祭酒,冯情为积弩将***,樊崇为骁骑将***,宗歆为车骑将***,邓寻为建威将***,耿沂为赤眉将***,左于为***师将***。遂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
邓禹自箕关入河东,河东都尉守关不开,禹攻十日,破关而入,获辎重千余乘。进围安邑,数月犹未攻克。此时,更始大将***樊参率数万人,从大阳夹攻邓禹,邓禹闻讯后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遂率兵攻樊参,乘其不备,一举攻克,大获全胜,且将樊参斩首。更始闻讯,大吃一惊,遂派王匡、成丹、刘均等联合,率十余万人,再次攻禹。邓禹只好迎敌,不料出师不利,骁骑将***樊崇战死,适值天黑,士卒战疲,***师韩歆等劝邓禹,趁夜返回,从长计议,禹坚决不从。次日,王匡等率全***直奔汉营,邓禹下令***,大破更始***,王匡弃***西逃,邓禹率轻骑直追,俘获更始将***刘均、河东太守杨宝、持节中郎将弭强等,收得节六,印绶五百,兵器不可胜数,遂定河东。
河东大捷,刘秀大悦,遂于部(今河北高邑)南即帝位,派遣使者拜邓禹为大司徒,封酆侯,食邑万户。当时,邓禹年仅24岁。
河东平定后,邓禹渡汾阴河,过黄河,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市)。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率众十万,并动员左冯翊兵,于渭北衙(今陕西白水县)拒汉兵。邓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更始***。是时,赤眉***入长安,所过之处骚扰百姓,百姓失望。闻汉***人关,纪律严明,长安百姓望风扶老携幼,以迎汉***:“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后汉书・邓禹传》)于是,邓禹名震关西。
当时,汉***诸将皆劝邓禹西攻长安,邓禹不以为然,称:“赤眉新拔长安,财富充实,锐不可当也。我***人数虽多,粮草不多。现上郡(今陕西榆林)、北地、安定三郡,土广人稀,多谷多畜,我宜北上养士,以观其势,再订计划。”遂引***北至旬邑。汉***所到之处,颇受欢迎。
汉光武认为关中未定,邓禹入而不进兵长安,便下令邓禹进攻长安,以安人心,邓禹仍持己见,分兵两路,一路北上攻上郡,一路守旬邑。
建武二年,汉光武帝派遣使者至关中,更封邓禹为梁侯,食邑四县。时赤眉西走扶风,邓禹乃率***南行,进***长安。屯驻昆明池(今西安西郊),大飨士卒。且率诸将斋戒,择吉日,祭祀高庙,收十一帝神主,循行西汉帝陵,为各陵置吏士守祀。
邓禹祭高庙后,引兵东南,指蓝田,与延岑相攻,未克,邓禹复至云阳,寻食,汉中王刘嘉至云阳降汉。但此时,汉***久战,急缺粮食,人心不稳。恰逢赤眉再入长安,邓禹只好率兵再战,兵败,退至高陵,***士无粮,将士食枣菜。汉光武遂征邓禹东返,以阳夏侯冯异代邓禹。
冯异奉命西讨赤眉,相遇于华阴,多次交锋,互有胜负。建武三年春,邓禹率车骑将***邓弘等东归,至华阴与冯异相会,邓禹建议,两家联合共攻赤眉。冯异主张以义劝赤眉,邓禹、邓弘不从。邓弘便主动出击,赤眉佯败,弃辎重逃走,每车运土,土上散些豆类,汉兵饥饿,争相抢车,寻食。赤眉乘机杀回,邓弘***大乱。此时,冯异来救,邓禹也来援。方解围。冯异建议邓禹休战,待机进攻,邓禹不听,与赤眉再战,赤眉来势凶猛。士气旺盛,邓禹***大败,死伤三千余人,邓禹逃脱,士气低落。邓禹自动交还大司徒、梁侯印绶。汉光武下诏归还梁侯印绶,拜右将***。
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汉光武帝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封邓禹弟弟邓宽为明亲侯。中元元年,邓禹复行司徒事,从光武东巡狩,封岱宗。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邓禹为先帝功臣,拜为太傅,进宫朝见,敬为上宾。永平元年(公元58年),57岁的邓禹死,谥日元侯。
邓禹有子十三人,各守一艺。
汉明帝时,将邓禹食邑一分为三,长子邓震为高密侯,邓袭为昌安侯,邓珍为夷安侯。
邓震子邓乾,尚明帝女沁水公主。邓乾卒,子邓成嗣爵。邓成死,子褒嗣,桓帝时位少府。
邓袭嗣子邓藩,和帝时为侍中,
邓珍子邓康,为越骑校尉。顺帝时为太仆,阳嘉三年卒,谥日“义侯”。
邓禹少子邓鸿,章帝时为度辽将***。
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有大志,不好文学。明帝初为郎中。永平六年(64年)为护乌桓校尉,元和三年(86年)拜张掖太守。章和二年任护羌校尉,讲信誉,待诸羌、小月氏以理服人,深得羌人欢迎,纷纷来降,然后率兵击败羌首领迷唐等。迷唐收集散众,西行千余里。之后,邓训罢屯兵,分以屯田,令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坞壁,安抚民心。为大将***窦宪称道。
永元四年(93年),邓训病死,时年五十三岁,羌胡闻邓训死,“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乌桓人“家家为邓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邓训有五子,即:骘、京、悝、弘、阊。
邓骘,字昭伯,邓训长子。初为大将***窦宪属吏。及姐邓绥入官,为和熹皇后,邓骘三迁虎贲中郎将,其弟邓京、邓悝、邓弘、邓阊皆黄门侍郎。邓京早卒。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拜邓骘为车骑将***、仪同三司。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为侍中。
安帝即位后,因邓氏策立有功,邓悝拜城门校尉,邓弘为虎贲中郎将。邓骘常居禁中,参与决策。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封邓骘为上蔡侯,邓悝叶侯、邓弘西平侯、邓阊西华侯,食邑各万户。邓骘以决策功,增邑三千户。邓骘上书五六次辞让。
这一年,凉州羌族兴兵,反抗汉朝。安帝下诏邓骘率左右羽林,北***五校将士,前往征讨。邓骘西行屯兵汉阳,使征西校尉任尚、从事中郎将司马钧等与羌兵作战,大败。时以运输困难,百姓苦役,令邓班师。朝廷以太后故,遣五官中郎将迎拜邓骘为大将***,***到河南,派大鸿胪亲迎,中常侍持酒慰劳,诸侯王、公主等迎于大道。待大将***到京,大会群臣,赐束帛、驷马,邓氏显赫,轰动朝野,人人侧目。
此时,天灾人祸,死者相望,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天下大乱。邓骘等提倡节约,减免老百姓繁重的苛捐杂税,选贤士何熙、羊浸、李合等于朝廷,举杨震、朱宠、陈禅等置之幕府,天下初安。
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邓弘死。邓弘曾给安帝授经,封弘子邓广德为西平侯,封广德弟邓甫德为都乡侯。元初四年,封邓京子黄门侍郎邓珍为阳安侯,食邑三千五百户。元初五年,邓悝、邓阊相继病死,封邓悝子邓广宗为叶侯,邓闾子邓忠为西华侯。
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死,安帝封邓骘为上蔡侯,位特进。
此时,汉安帝先因邓太后久不归***而生嫌怨,有信***母王圣诬告邓氏兄弟曾谋废帝,立平原王刘得,遂废邓氏各侯为庶人,邓广宗、邓忠自杀,邓骘与子邓凤绝食而死,邓骘从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舞阳侯邓遵、将佐大匠邓畅皆自杀。经此一事,东汉名门望族邓氏势力大衰。
桓帝时,邓禹曾孙邓香之女,曾为桓帝皇后,桓帝又封度辽将***邓遵子邓万世为南乡侯,官拜河南尹。及邓后废,邓万世入狱死,其余宗族皆归故里。
《后汉书・邓寇列传》载: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可见邓禹一门在汉代地位之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