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汉代重视帝王师傅的设置。任帝王师傅者,或为元老重臣,或为忠厚长者,或精通经学。帝王师傅西汉时多位至丞相而成帝后多录尚书事,所受尊崇甚高。
关键词: 汉代 帝王师傅 相关问题
汉代的帝王师傅指两汉皇帝、太子、诸侯王的太傅、少傅、侍讲之师。太傅、少傅属正式的职官设置,侍讲之师虽无定制,而名份不改,且数量最多。下文论任帝王师傅资质中凡以精通经学授某帝、侍讲某帝、授太子、授某王、授诸王而非太傅、少傅者,皆为侍讲之师。
帝王师傅虽无实权,但由于职官级别较高,身份特殊,因而对两汉***治有着特殊影响。对汉代帝王师傅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亦非系统研究,只对相关问题略作探讨,故曰散论。
一、汉代重视帝王师傅的设置
汉初,最高统治者就开始探究诸侯王违法乱纪与有无良师的关系。如武帝元朔中,有人状告梁平王刘襄与祖母李太后争樽,公卿请废刘襄为庶人。武帝说:“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①又武帝时,常山宪王后修及太子勃不法,有司请诛二人。武帝认为:“修素无行,使z陷之罪,勃无良师傅”②。把诸侯王违礼犯法归结为“无良师傅”,实际上就是从反面的教训中意识到了为诸侯王设置师傅的重要性。褚少孙则从正面明确地说:“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③
东汉章帝则认识到建师傅之官对于遵循旧制并稳定统治的重要性,即位之初就下诏说:“深惟守文之主,必建师傅之官。《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④并当即命元老赵为自己的太傅。桓帝时大臣朱穆有与章帝类似的看法,他在劝戒大将***梁冀的奏记中说:“夫人君不可不学,当以天地顺道渐渍其心。宜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得小心忠笃敦礼之士,将***与之俱入,参劝讲授,师贤法古,此犹倚南山坐平原也,谁能倾之!”⑤
关于为皇帝、太子设置师傅的重要性,和帝初即位,窦宪在给皇太后上的疏中中说得最为详细。在疏中,窦宪首先引述《礼记》“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则中道若性”之说,从理论高度阐述天子向善关乎天下兴亡,而天子只有经过学习才能有所成,接着追述了西周、西汉和本朝设置师傅为皇帝传授经学的历史,最后积极推荐了教授和帝的人选,“以崇本朝,光示大化”。⑥
二、任帝王师傅的资质
由于君臣上下都能意识到帝王师傅对皇帝、太子、诸侯王教育辅导的重要性,因此对师傅的选择也极为慎重。总体来说,所选师傅都是沉稳忠厚深孚众望者,而那些轻浮者则无此可能。如宣帝时张敞,虽然历任要职,所至皆有***绩,然因为妻画眉,被视为轻浮之人。元帝即位后,“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将***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⑦概括地说,汉代所选帝王师傅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元老重臣
如西汉初高祖时,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张良为太子少傅。⑧又如东汉明帝时,以邓禹为太傅,诏书中就说:“高密侯禹***之功,……其以禹为太傅。”⑨章帝时,以赵为太傅,诏书中则说:“行太尉事节乡侯三世在位,为国元老;……其以为太傅。”⑩
2.忠实敦厚者
如文帝时,“选可为傅者,皆推(万石)奋,奋为太子太傅”,万石奋其人“无文学,恭谨无与比”。{11}又景帝时以卫绾为河间王太傅,原因就是“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12}后景帝废太子,立胶东王为太子,又以卫绾为太子太傅,其原因是“上以为绾长者”,而且“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13}
3.通律令而温良忠厚者
如宣帝时,以黄霸为太子太傅,而黄霸其人“少学律令,喜为吏”,“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宣帝“以霸治行终长者”,在诏书中称赞说:“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14}再如丙吉,宣帝时亦为太子太傅,丙吉其人,“治律令,为鲁狱史”,“为人深厚,不伐善”。{15}
4.精通经学者
建宁初,灵帝当受学,选侍讲之师,在给太傅、三公的诏书中,就明确提出要推行“章句宿有重名者”。{16}这里所谓章句,即指经学。
在史汉《儒林传》中,以精***学而为皇帝、太子侍讲之师,为诸侯王太傅的记载,可以说俯拾皆是。
《史记・儒林列传》载:“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太傅。”《齐诗》之宗博士辕固,景帝时以廉直,拜为清河太傅;《韩诗》之宗韩婴,“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
从以上所归纳四种类型的帝王师傅可以看出,在***权初建或时局动荡时为了稳定局势,往往以元老重臣、忠厚长者为帝王师傅。西汉高祖以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张良为太子少傅;武帝废栗太子后以卫绾为太子太傅;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明帝以邓禹为太傅,皆其例也。而一待国家稳定后,精通经学者为帝王师傅则占绝对优势,这显然是因为两汉确立了以经治国的大***方针;当然,精通经学者为帝王师傅,向执***者灌输儒学思想,则又强化了以经治国的理念。至于以通律令的黄霸、丙吉为太傅,显然与宣帝“不甚从儒术,任用法律”{17}的个人喜好有关。而这一情况,在极其好儒的元帝即位后,即完全扭转。
三、帝王师傅西汉时多位至丞相而成帝后多录尚书事
皇帝、太子的师傅由于与皇帝、太子即未来的皇帝接触机会多,近水楼台先得月,往往有更多的升迁机会,有不少师傅最终位至丞相。据不完全统计,以师傅而至相位的有十余人。他们分别是:
太子太傅卫绾,景帝中元六年为丞相。{18}
太子少傅武强侯庄青翟,武帝元狩五年为丞相。{19}
太子太傅高陵侯赵周,武帝元鼎二年为丞相。{20}
太子太傅石庆,武帝元鼎五年为丞相。{21}
太子太傅丙吉,宣帝神爵元年为丞相。{22}
太子太傅黄霸,宣帝五凤三年为丞相。{23}
蔡义,授昭帝《诗》,后为丞相。{24}
韦贤,授昭帝《诗》,宣帝本始三年为丞相。{25}
太子太傅韦玄成,元帝永光中为丞相。{26}
太子少傅匡衡,元帝建昭三年为丞相。{27}
太子太傅张禹,成帝河平四年为丞相。{28}
由以上可以看出,帝师虽无实权,却为其争取相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或者说帝师之位为向相位进***开辟了坦途。少数帝师而不至相位,则为意外。如太子太傅严彭祖“廉直不事权贵”,虽有人劝他说:“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左右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愿少自勉强!”但严彭祖不肯苟且,最终与相位无缘。班固于此不无惋惜地说:“彭祖竟以太傅官终。”{29}
汉代尚书为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之一,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始置,职掌是为皇帝主管文书奏章。汉代大臣任皇帝、太子的太傅、少傅后,往往兼领这一职务,称为“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据不完全统计,成帝以后,以帝师录尚书事的亦有十余人。具体情况如下:
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30}
肃宗(章帝)即位,(赵)进为太傅,录尚书事。{31}
和帝即位,以(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32}
(殇帝)延平元年,(张禹)迁为太傅,录尚书事。{33}
(安帝)夏四月丁酉,太尉冯石为太傅,司徒刘熹为太尉,参录尚书事。{34}
顺帝即位,拜(桓郁)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35}
(顺)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36}
永康元年,(桓)帝崩。窦后临朝,诏曰:“……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37}
(灵帝建宁元年)九月辛亥,……司徒胡广为太傅,录尚书事。{38}
(灵)帝崩于南宫嘉德殿,……皇子辩即皇帝位,……后将***袁隗为太傅,与大将***何进参录尚书事。{39}
(献帝初平三年)秋七月庚子,太尉马日为太傅,录尚书事。{40}
四、帝王师傅受到优待
皇帝、太子师傅,由于经常对皇帝、太子进行教诲,教授经学,与皇帝、太子亲密接触,从而产生浓厚感情,往往礼遇优渥。如西汉孔光曾为平帝太傅,死后“策赠以太师、博山侯印绶,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少府供张,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使护丧事,博士护行礼。太后亦遣中谒者持节视丧。公卿百官会吊送葬。载以乘舆c及副各一乘,羽林孤儿诸生合四百人挽送。车万余辆,道路皆举音以过丧。将作穿复土,可甲卒五百人,起坟如大将***王凤制度。谥曰简烈侯”。{41}又如东汉太傅卓茂死后,“赐棺蝽地,(光武)车驾素服亲临送葬”。{42}对卓茂的尊崇,甚至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43}
皇帝、太子师受到优待,最典型的还是西汉张禹和东汉时期的桓氏家族,张禹、桓氏因为帝师不仅本人受到礼遇尊崇,而且厚泽家人。
张禹在成帝为太子时授其《论语》,成帝即位后,不仅对张禹本人尊崇有加,对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张禹为光禄大夫时,为退避专权的大将***王凤而托病不出,成帝“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44}张禹为丞相后,“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归诚,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不胜父子私情,思与女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又禹小子未有官,上临候禹,禹数视其少子,上即禹床下拜为黄门郎,给事中。”张禹为相六年退休,“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罢就第,以列侯朝朔望,位特进,见礼如丞相,置从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户。天子数加赏赐,前后数千万”。张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又近延陵,奏请求之”,成帝舅曲阳侯王根以此地“当平陵寝庙衣冠所出游道,……又徙坏旧亭,重非所宜”而极谏不可,但“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45}。
明帝为太子时,桓荣曾为其少傅。明帝即位后,“乘舆尝幸太常府(桓荣家,荣时为太常),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东平王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若此”。“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a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死后,“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石,其余门徒多至公卿”。
桓荣之子桓郁,又在“永平十五年,入授皇太子(即后来的章帝)经”;后又因窦宪上疏皇太后,“复入侍讲”和帝,“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朱宠,皆至三公。”
桓郁子桓焉,“永初元年,入授安帝,……永宁中,顺帝立为皇太子,以焉为太子少傅,月余,迁太傅,……逾年,……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顺帝即位,拜太傅,与太尉朱宠并录尚书事”,“视事三年,坐辟召禁锢者为吏免。复拜光禄大夫。阳嘉二年,代来历为大鸿胪,数日,迁为太常。永和五年,代王龚为太尉。……弟子传业者数百人,黄琼、杨赐最为显贵。”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桓氏祖孙三代皆为帝师,由于皇帝的眷顾,桓氏家族日益隆盛,甚至桓氏门下弟子都籍此而位至公卿,是典型的门阀大族。故班固于此感慨说:“伏氏自东西京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作帝师,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桓荣之累世见宗,岂其为己乎!”{46}
注释:
①③史记(卷58).梁孝王世家.
②⑧史记(卷59).五宗世家.
④⑩后汉书(卷3).章帝纪.
⑤后汉书(卷43).朱晖传.
⑥{35}{46}后汉书(卷37).桓荣传.
⑦汉书(卷76).张敞传.
⑨后汉书(卷2).明帝纪.
{11}{21}史记(卷103).万石君传.
{12}{13}{18}史记(卷103)卫绾传.
{14}{23}汉书(卷89).黄霸传.
{15}{22}汉书(卷74).丙吉传.
{16}后汉书(卷54).杨震传.
{17}汉书(卷78).萧望之传.
{19}{20}史记(卷22).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24}汉书(卷66).蔡义传.
{25}{26}史记(卷73).韦贤传.
{27}汉书(卷81).匡衡传.
{28}{33}{44}{45}汉书(卷81).张禹传.
{29}汉书(卷88).儒林传・严彭祖.
{30}汉书(卷36).楚元王附刘向传.
{31}后汉书(卷26).赵传.
{32}后汉书(卷44).邓彪传.
{34}后汉书(卷5).安帝纪.
{36}后汉书(卷34).梁统传.
{37}后汉书(卷66).陈蕃传.
{38}{39}后汉书(卷8).灵帝纪.
{40}后汉书(卷9).献帝纪.
{41}汉书(卷81).孔光传.
{42}后汉书(卷25).卓茂传.
{43}后汉书(卷76).王涣传.
参考文献:
[1]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