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乐府上承,下启唐诗宋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又一高峰。汉乐府继承了先秦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的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汉乐府用亲切朴素、生动灵活的文学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两汉时期农耕、狩猎、采集、纺织等生产劳动方式,描绘了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
关键词:汉乐府;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不仅继承了国风、楚辞的精神,而且开启了唐诗、宋词的辉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汉乐府诗包括从民间采集的歌谣和文人依乐府曲调所作的口语诗,反映的是汉代最真实的社会生活。
(一)生产活动
两汉乐府诗多采自民间,对下层百姓的劳动生活有许多直接的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生产生活状况,其涉及的生产劳动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1.农耕
自古以来农耕就是下层百姓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方式,中华民族的华夏文明也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农耕主导着多民族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西汉初年,到处都是饥荒,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重视农业成了汉统治者的共性。在汉代农耕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苍梧多腐栗,无益诸***粮。(《东光》)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小麦谣》)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战城南》)i
从以上诗句可知,在汉代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有栗、小麦、大麦、禾、黍等。其中“大麦”、“小麦”为面食,一般被北方人所喜爱。“栗”指黄米,“禾”指小米,在汉代“禾黍”泛指庄稼。除农作物种类外,耕种的方法在汉乐府中也有反映: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陌上桑》)
三月桑蚕,六月收瓜。(《孤儿行》)
由此可见,“犁”“锄”已是当时社会的农耕工具。“三月”“六月”等词语表明,汉代百姓种植作物已有了自己的时间规律。农耕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的定居趋于稳定,推动着经济、***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汉代的农耕经济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对整个汉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与演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2.狩猎
汉刘向《列女传・楚庄樊姬》有:“庄王即位,好狩猎”的记载。可见,中国的狩猎传统自先秦就有。在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之后,狩猎仍是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两汉乐府所反映的狩猎生产,无论是从目的还是方法上,都与前生了很大变化。
蓬首狗,逐狡兔。(《思悲翁》)
工用雉阳强,苏和弹。(《乌生》)
从“蓬首狗”可知汉代的人们已经开始借助狗来猎取猎物了。“阳”即阳产的硬功。“苏和弹”是用苏合香和泥做成的弹丸,苏合香相传是西域月氏国所产的一种香料。从“阳”和“苏和弹”可见汉代狩猎工具的先进。
3.采集
采集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最初的采集是为了满足吃、喝等生理需求。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采集的方式与目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乐府诗中也有反映采集这一生产活动的诗句: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董娇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罗敷喜桑蚕,采桑城南隅。(《陌上桑》)
上山采蘼芜,下山遇故夫。(《上山采蘼芜》)
从诗中可知,采集这一生产活动的劳动者主要是女性。这些女性采集的东西主要有“桑”“莲”“蘼芜”等。其中蘼芜是一种香草,叶子可用来制作香料。采“桑”是为了养蚕,用蚕丝来做衣物。“莲”也并非人们填饱肚子的主食。可见,在两汉时期,人们采集已不是单纯的为了食用,人们的追求在不断提升。从采集工具来看,“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可见,汉代女子已经开始注重对采集工具的装饰。从采集场面来看,“鱼戏莲叶间”,可见,采莲姑娘已把劳动的欢乐带进了江南的荷塘。
4.纺织
中国的纺织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墨子・辞过》中就曾言:“女子废其纺织而文采,故民寒”。从出土的汉代裙或袍等纺织品来看,上面都绣着各种纹理的***案。可见,汉代的纺织业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常熟的阶段。汉乐府中也有许多关于纺织的描述: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上山采蘼芜》)
十三能素织,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
这些诗句都是通过“织缣”“织素”等词语对纺织进行直接描述。其中“缣”是黄色的绢,“素”是白色的绢。“机”指的应是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比较盛行的踏板织机。从乐府诗中女子纺织工具和纺织成品的描述中,我们可知汉代纺织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
(二)生活活动
在历朝历代,衣食住行永远都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汉乐府作为汉朝这一丰沃土壤生长出的一朵奇葩,其内容必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衣,即服饰
由于儒家思想是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强调三纲五常,汉朝的服饰从款式上讲相对比较保守。不过随着汉代农业、纺织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服饰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汉朝的衣服主要有:袍、褥、裙等。这些在汉乐府诗中都有记载。裙的描写在汉乐府中就有很多:
缃绮为下裙(《陌上桑》)
《释名・释衣服》指出:“裙,下裳也。”其中“绮”是有花纹的绸缎,“缃”是指杏黄色。意思为罗敷穿着杏黄色绸缎的裙子。
“著我秀夹裙”“朝成绣夹裙”“拦裙脱丝履”(《孔雀东南飞》)
其中“裙”分别为刘兰芝在被驱遣回娘家时,在缝制嫁衣时,在赴清池自尽时所穿。可见“裙”在刘兰芝的日常穿着中是很常见的。而刘兰芝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足以见得裙在汉代社会的普及程度。
“襦”一般指短衣、短袄。《说文解字》指出:“襦,短衣也。”扬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ii“襦”在汉乐府中的描述非常多: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妇病行》)
讲述妇人病死后,父亲欲抱孩子上街觅食,却找不到长衣,唯有的短衣也是单的。可见“襦”已是汉代最基本的穿着,并有薄、厚之分。
汉乐府中所反映的汉代人民的服饰除了“襦”“裙”等衣着,还有许多像帽、鞋、铛等佩饰。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陌上桑》)
这里的“少年”指的是普通的青年人,“头”是指束发的丝巾,可见汉代的“帽”应是百姓寻常的装束。
足下蹑丝履(《孔雀东南飞》)
足下无菲(《孤儿行》)
芳以狄香(《同声歌》)
“丝履”是描写刘兰芝脚下穿着丝织品制作的鞋子。“菲”是指草鞋。“”是指一种皮制的鞋。可以看出汉代鞋子的制作材料是很丰富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穿着不同材质的鞋子,可见衣着与人们的身份、地位是息息相关的。
2.食,即饮食
汉代时期,我国的饮食已不再局限于先秦时的单纯性饮食消费上,在饮食习俗、主副食的制作品种、蔬蛋肉类的加工制作及饮食器具的制作和使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乐府所展示的饮食文化,涉及了汉代食物品种、制作方法、饮酒风俗等许多方面。
从食物品种来看,主食以谷物为主:
小麦青青大麦枯。(《小麦谣》)
舂谷持做饭。(《十五从***行》)
禾黍不获君何食。(《战城南》)
可见,麦、谷、黍都是汉代基本的主食品类。汉代的副食包括蔬菜和肉食两大门类。对上层社会而言,“肉”已成了他们饮食的基本内容之一。如:
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皆之。(《乌生》)
对于普通百姓来讲,他们的副食仍以蔬菜为主。如:
三月桑蚕,六月收瓜。(《孤儿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采葵持作梗。(《十五从***行》)
3.住,即居住
住,在任何时代都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居住包括宫室、庭院、堂室、陈设、起居习惯等各个方面。在汉代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居住的条件与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富贵人家无论从房屋建造还是室内摆设方面都是相当的奢华与讲究的。如: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楂树,华灯何煌煌。(《相逢行》)
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陇西行》)
音声何,鹤鸣东西厢。(《相逢行》)
其中虽不无夸张成分,但足以见得达官显贵们在居住方面的奢华生活。从诗中“请客北堂上”可以看出汉代人对“堂屋”的重视。在汉代堂屋要供奉祖宗的牌位,并敬事神灵的存在,中堂之室也是招待宾客的贵重之地和训诫子孙的庄重之所。“中庭”是指庭院中央,在汉代“庭”一般指院落。《秦汉生活掠影》记载:“汉代住宅中的大型院落一般呈正方形。”可见,院落是汉代富贵人家住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楂树”“华灯”是主人对庭院的装饰,反映了家中陈设的精美。诗中“东西厢”专指右边的西厢,是养鹤的地方,汉代富贵人家常在家中饲养珍禽,“厢”就是为饲养而建造。从“门”“堂”“庭”“厢”可以看出汉代住宅规模的发展和扩大。
4.行,即出行
人的出行是经济发展,情感交流不可或缺的纽带,而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出行的便利程度。秦汉时代的人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可以按照陆路与水路交通而分为两大类,陆路以车为主,水路则利用船只航行。汉代的陆路交通工具是按牵引车的畜群种类来划分的,如马车、牛车、驼车。汉乐府诗中对出行的描述并不多,但绝大多数都表现为对车马仪式的铺陈描写。如: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踟蹰青骢马,流苏金镂铵。(《孔雀东南飞》)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陌上桑》)
从“青骢马”“白马”“马尾”“马头”可以看出,诗中人物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二首诗都是通过对马车华丽装饰的描写来衬托主人的高贵与富有。交通工具是出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汉乐府诗中所描述的交通工具的华美,从侧面反映了汉代陆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所谓“旱路资车,水路资舟”,两汉时期,我国的水路交通仍以船为主。
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上陵》)
诗中对“仙人”出现时所乘的船进行了描述,用桂木造成船,用青丝做成绳索来连接船,用木兰做成划船的桨。虽然诗中的船是虚构的,但仍可以看出在汉代现实生活中水路交通工具的完善和进步。
汉乐府继承了先秦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的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我认为,乐府诗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无法复制的珍品,越对其深入研究,越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通过对汉乐府所反映出来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涉及农耕、纺织、采集、狩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等诸多方面,能够简单的了解汉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茂倩主编.乐府诗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2] 陈友冰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赏析[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 王凯旋主编.秦汉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4] 吴德新著.乐府诗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 徐陵选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M].玉台新咏笺注.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吴德新著.乐府诗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8] 朱琼娅.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J].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9] 赵明正.汉代养生思潮、经学诗教与汉乐府[J].辽宁大学学报,第32卷第5期2004年9月.
[10] 庾伟.论汉乐府的艺术风格及其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9卷第6期2008年6月.
[11] 胡如虹.论汉乐府民歌叙事诗[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06年1月.
[12] 彭玉浅.谈汉乐府的社会影响及其历史作用[J].皖西学院学报.第19卷第6期2003年12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汉乐府看汉代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