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夫妇、叶以群、戈宝权4人一组,被安排到一个住处,到住处后发现邹韬奋等几个熟悉的朋友已在。茅盾见屋里有一张漂亮的麻将桌,几个人凑在一起打起了麻将
香港,被誉为“东方之珠”。1842年,英国从大清国手里“割走”这块沃土,经过100年的东西方文化、经济、社会的交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安全、富裕、繁荣的城市之一。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百年繁华一梦销,香港市民第一次过了一个黑色的圣诞节。
民主人士和文化人汇聚之地
1941年12月7日,是个星期天。香港大街上热闹非凡,百货公司、大小商店正在促销各种年货和圣诞礼物,市民们穿梭其间,欢笑声、打闹声、吵架声、砍价声??人声鼎沸。此时的香港,和世界各地硝烟不断比起来,可谓是人间天堂。
12月8日凌晨,飞机轰鸣声惊醒沉睡的香港,空袭警报响彻港岛。香港市民还在睡梦中,九龙启德机场已经被日***占领,出现了黑压压的机群。住在启德机场附近的著名电影导演司徒慧敏打着哈欠,从窗口伸出睡眼惺忪的脑袋,吓了一跳,天空中穿梭飞行着“大红膏药”的日***战机,他大声惊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是日***战机!”
12月7日凌晨4点45分,日***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重庆国民***府对日宣战。1941年12月25日,在经历18天的激战后,港督杨慕琦宣布投降,香港沦陷。160万港九居民身陷日***铁蹄屠刀之下,无路可走。滞留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也命悬一线。
香港当时为什么汇聚了这么多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
1937年,上海沦陷后,一批上海文化界人士来到香港,1941年,皖南事变后,活跃在重庆、桂林等地的文化人又陆续赴港。香港,一时间文化大繁荣,作家、艺术家、名教授、名记者汇聚于此,相继成立很多抗日团体和文化组织,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邓文钊主办,范长江为社长,胡仲持为总编辑的《华商报》创刊;梁漱溟为社长、俞颂华为总编辑的《光明报》创刊;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复刊,金仲华、茅盾、***、夏衍、胡绳、千家驹等参与编委会;张铁生等创办了《青年知识》;张明养主办了《世界知识》;茅盾主办了《笔谈》;郁风主办了《耕耘》;马国亮主办了《大地画报》;***主办了英文半月刊《中国大同盟》等等。
此外,还有范长江、夏衍、黄药眠等主办的国际新闻社;***、胡一声、郑书群等主办的香港中国通讯社;戈宝权、叶以群、高纷等人主办的香港文艺通讯社;夏衍、于伶、金山、宋之的、王莹、司徒慧敏等人组织的旅港剧人协会等等团体。
两种努力:隐蔽与寻找
从1941年12月8日港战爆发,八路***驻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就接二连三收到南方局书记发来的特急电报,要求他将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抢救出来。
香港皇后大道中18号,“粤华公司”茶叶店内,一场秘密会议正在举行。“粤华公司”实质上是“八路***驻香港办事处”, 成立于1938年1月。参加会议的有八路***驻香港办事处领导廖承志、连贯,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粤南省委书记梁广、香港市委书记杨康华、东江游击队***治委员尹林平及中共南方局派来香港工作的李少石、***、刘少文等,此外,***、夏衍、邹韬奋等文艺、新闻界的有关人士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刘少文、梁广、潘柱等人留下来负责香港方面联络营救工作;廖承志当即指派***和叶以群等立即过渡到九龙,通知所有住在九龙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到香港隐蔽起来,等候撤退的通知。通知原住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人立即搬家隐藏起来。
从战事爆发到香港沦陷这段时间,大部分文化人士、民主人士都已在香港隐蔽起来。
司徒慧敏、金山、于伶、王莹、宋之的等把香港中央电影院的地下室作为临时避难所;廖沫沙与胡仲持搬到中环坚尼地道的一座集体宿舍内;蔡楚生和妻子陈曼云躲到跑马地黄泥涌的防空洞;夏衍、邹韬奋、胡绳等则分散居住在铜锣湾贫民区内;戈宝权、叶以群、高纷等人住在九龙森麻实道附近,后来辗转到一家歌舞厅,和茅盾夫妇和其他八个朋友一起隐蔽;柳亚子一家五口由爱泼斯坦送往西摩道***主办的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后来,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夫人经普椿及子廖坚也来此隐蔽;胡风夫妇和儿子晓谷开始住在九龙西洋菜街175号一家郑姓人家后楼里,后辗转到轩尼诗道415号3楼。
1942年元旦,隐蔽在各处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听到两个好消息。一是,日***为解决缺粮问题,准备疏散大批难民回内地。这可是逃脱的好时机。二是,八路***驻香港办事处已同东江游击队接上头,正策划分期分批抢救在港文化人。
在刘少文指挥下,各项抢救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而整个抢救流程中,最困难的是寻找隐蔽各地的文化人。藏起来容易找起来难,这个工作落在了八路***驻香港办事处机要工作负责人、“香港通”潘柱身上。
潘柱首先想到《华商报》总主笔张友渔和在生活书店工作的徐伯昕,几经周折,潘柱找到他们二位,通过他俩,潘柱得到了一条文化人隐藏线索。
潘柱先找到柳亚子和女儿柳无垢,接着又在罗便臣道找到了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爱人和儿子。住在铜锣湾灯笼街贫民窟里的邹韬奋已搬了六次家,茅盾夫妇也几易住所,潘柱找到他们时,真是喜出望外。当时的情况,每找到一个人都相当不容易,每一个人的寻找都是一段奇特的故事。后来很多文化人的回忆录中都记录了这段隐藏与寻找的故事。
在将近一周的寻找后,柳亚子、何香凝、夏衍、邹韬奋、茅盾、胡风、戈宝权、叶以群、胡绳、廖沫沙、千家驹、撒空了、丁聪、凤子、司徒慧敏等几百人一个串一个相继找到。
陆路:文化人大营救的主通道
大批偷渡从1942年1月5日开始,每天都有一批文化人离开香港。
1月9日。茅盾、戈宝权、叶以群、胡绳、廖沫沙等几十位文化人扮成“难民”,由交通员李锦荣带领,避开日***岗哨和检查站,集合到铜锣湾避风塘的海上交通站。李锦荣走向岸边的一艘小艇问:“有黄花鱼卖吗?”船主答:“有。”又问:“论斤还是论条?”答:“你到舱下看看吧。”暗号对上了,李锦荣带着他们跳上小艇。小艇立即把他们送上停泊在避风塘的两只靠在一起的大渔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香港沦陷 文化人大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