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10月20日
地点:北京字里行间书店(德胜门店)
人物:艾恺、许章润、梁钦宁
10月20日,梁漱溟诞辰纪念日刚刚过去两天,在北京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店,腾讯文化和外研社联合举办了纪念梁漱溟的读书沙龙,著名汉学家艾恺、清华法学教授许章润、梁钦宁(梁漱溟之孙)共同回忆梁漱溟。
艾恺:梁漱溟是个活动家
“我要稍微改一下原来对梁漱溟先生的鉴定。”71岁的历史学家艾恺手持话筒,站着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艾恺197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其作品《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近日由外研社再版。
梁漱溟曾经表示自己不是单纯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实践者,艾恺认为这是梁漱溟身上的宝贵品质之一。梁漱溟一直说自己无论写什么东西,无论想什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之所以把梁漱溟称为“最后的儒家”,艾恺解释说:“在近代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
艾恺特别强调了梁漱溟的活动能力。除了20世纪在山东邹平进行乡村建设外,梁漱溟在1941年于香港创办了《光明报》,并发起了民主同盟组织的前身。今天的山东省邹平县已成为中国百强县之一,艾恺说这和梁漱溟当年的乡村教育多少是有些关系的。
许章润:为当下困惑找出路
许章润说:“自己在法学院做学徒做了34年,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时间读梁先生的书,讲梁先生的事,学梁先生的为人。我在海外做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以梁先生为主题。”他称自己没有演说家的风采,因而藏拙求慎,坐着发表见解。
梁漱溟一生为之奔走为之思考的问题有二:一是中国问题,一是人生问题。许章润说:“梁先生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人生问题。艾恺教授讲得很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仁。梁先生一生不以学问见长,却以认真思考人生,以一己之行动见于其思考结果而见长。今天故有的儒家义理,包括它的生命意义的解说,五伦关系的解说究竟还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的话,我们中国人靠什么活着,难道我们仅仅是靠钞票和粮票来过日子吗?”
“梁先生去世,从1988年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梁先生写《究元决疑论》和《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已将近百年。我们今天谈论梁先生,是因为梁先生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不得不去重温老人家百年前的教诲,为当下的困惑找到出路。”
梁钦宁:不干涉也是一种教育
梁钦宁是梁漱溟的孙子。“钦宁”的名字是梁漱溟所起,寓意是“崇敬列宁”。梁钦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祖父的言传身教:“我年轻的时候吃的比较咸,跟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经常看我加酱油。他没有批评我,而是找到一本科普的书让我看。我记得那天我在客厅做俯卧撑,他把那本书给我,让我抽空看一看。那篇文章的题目我今天依旧记得:《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看完文章之后,我自然去学懂它的道理,也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
在梁钦宁眼中,祖父梁漱溟是个宽容的人。“8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西方的舞蹈形式刚刚进入中国。我们父辈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很反感,认为这些舞蹈有资产阶级性质。但是我们年轻人就喜欢这个,我在学校也学了一些招式。回到家中,我给爷爷表演看。表演完了,我问他:‘您喜欢吗?’我记得当时他扶了扶眼镜说:‘你喜欢就好。’他不干涉别人,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梁钦宁说:“1981年爷爷给我写过一封信,我现在念给大家:‘钦宁来信,阅兮,甚好。古训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义亦由你父母给你讲明。我最近给钦东讲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唯身体之主,自然不贪,祖父手字,1981年7月12日。’他教育孩子从来是简简单单,三言两语。但是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最后的儒家”如何教育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