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网络暴力第一案”吸引了众多媒体。
一个死亡博客引出了网络的“人肉搜索”,并引发网民在现实中做出过激行为。2008年12月18日,被称作“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王菲告大旗网、天涯网与个人网站“北飞的候鸟”索赔名誉权、隐私权一案,在朝阳法院落槌。
法官一审判定,大旗网与“北飞的候鸟”创办人张乐奕侵权成立,赔偿王菲精神损失等9367元并在网站公开道歉,而天涯网因在合理期限及时删除了相关内容,被判免责。
“婚外情”
200年年12月29日晚,北京女白领姜岩自杀身亡。之后,其在自杀前两个月内所写的博客被披露,爆出丈夫王菲的婚外情。随后,大旗网等三家网站予以转载、传播,王菲的个人信息被披露,并引发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王菲控告3家网站侵权。
根据王菲的自认及他与姜岩父母的协议,可证实他与原同事东某曾有“婚外情”行为。
2008年12月18日,王菲未亲自到庭,但其“婚外情”行为依然在判决中首先被提出批评。
法院认为因王菲婚外情属实,且大旗网的相关言论是姜岩家属的陈述,故不能认定其对王菲构成诽谤。
但法院同时表示,公民的个人感情生活,包括婚外男女关系属个人隐私范畴。张乐奕和大旗网将此事实在网站上披露,公布了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和住址等个人信息,并与其他网站相链接,扩大其传播范围,引发了众多网民的批评言论,侵犯了王菲的隐私权。
之后,网民又发动了对王菲的“人肉搜索”,并对王菲进行密集的、长时间的、指名道姓的谩骂,甚至有网民到其住所张贴、刷写侮辱性标语等极端行为。判决称,张乐奕和大旗网对王菲的影响已从网络发展到现实中,干扰其正常生活并明显降低了他的社会评价,侵犯了王菲的名誉权。
法院指出,在被告网站披露情况前,姜岩的博客已为公众知晓,张乐奕和大旗网的行为并非扩大影响的唯一因素。法院据此酌定了赔偿金额。
同样作为被告的天涯网,被法院判决未构成侵权。主审法官表示,王菲前,天涯网已将相关文章及回帖删除,履行了监管职责,故不构成侵权。
张乐奕的人当庭提起上诉。
案件由来
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从住所24层高楼跳下身亡。自杀之前,她将博客密码告知了朋友。
之后,姜岩的姐姐得到了博客密码,将姜岩关闭了2个月的博客公开。博客中,披露了丈夫王菲的婚外情,并透露了王菲的姓名、工作地址及他与女性东某的合影。
2008年1月,天涯网出现《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帖,姜岩的朋友张乐奕也注册“北飞的候鸟”网站,并与姜岩的亲属朋友先后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描述评论姜、王的交往和婚姻。大旗网制作了题为《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BLOG日记》的网页,其中使用了王菲姓名、照片等。随后,王菲遭到网友人肉搜索,更为详细的个人信息逐渐被披露。甚至有网友到王菲及其父母住处刷写“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
面对媒体
宣判后,记者与王菲在电话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记者:法院判决两家网站对你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王菲:我很满意。虽然我没去法院,但一直在家里看庭审直播,所以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结果。
记者:这一年来经历的事,通过判决获得的赔偿和道歉能弥补吗?
王菲:我并不在乎赔偿有多少,只是想通过判决来给自己正名,之后能清清白白地做人。
记者:从2007年12月29日至今,你的生活因此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王菲: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的家人也从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选择坚强面对。
记者:法院认定你存在婚外情的行为,并给予了批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菲:之前的报道都是不了解我的,这件事发生后,我成熟了很多。
记者:多年的夫妻,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后悔吗?
王菲:…一我不想说这个问题,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幸福。
此后,王菲不再接听电话,他通过短信告诉记者:“关于我的私事我不想再说什么,这对已经过世的她也不尊重。……真实的情况只有当事人清楚。……我从来也不想与人对簿公堂,不是因为我理亏,是因为我问心无愧,我没有必要向大众解释什么以求得相信与支持。……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争议
2008年12月18日宣判后,朝阳法院以快递形式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工信部采取更加有效、适当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民言论的监管。
建议指出,张乐奕的“北飞的候鸟”2008年1月11日注册并开始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但直至2008年4月2日该网站才向有关部门申请备案,2008年4月23日才获得批准,在长达103天里,该网站脱离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张乐奕的行为违反了互联网备案的相关规定。
法院建议工信部督促下级***单位查处张乐奕的违法行为,并完善互联网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建议工信部加强对网民言论的适时监管,对“人肉搜索”等互联网新生事物进行适时引导。
在之前的判决中,主审法官在针对天涯网不侵权的判决时表示,网友每天向论坛上传海量信息,虽然网站对文字设定了监控和审查过滤措施,但中国文字丰富多样,网络语言在不断变化,不雅言辞不可能全被纳入监控范围。网站的技术手段也不可能事前逐一审查网友的所有留言。
此案的审理过程以及司法建议均通过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加强对网民言论的适时监管”的司法建议,在网民及部分业内人士中引发了争议。
互联网公司员工殷先生赞同此建议,他认为,网络与现实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让网友随意发表他人隐私和侮辱言论,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王菲。”
但媒体工作者陈女士则担忧,如果网民言论被监管,则是对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践踏,也会影响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如果发言被监管了,那‘周老虎’再出现,肯定会成为真老虎!”
而在全国律协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董永森眼中,他所担忧的则是网络侵权的风险和成本太低,难免再度发生类似的案件。
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刘德良称,目前可通过过滤、屏蔽等技术手段来监管网民的违法言论,如黄色信息、指名道姓地诽谤、谩骂等。但姓名、电话和住址等个人信息,未被《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划入侵权范围,而工信部不是司法机构,不能裁定上述言论是否侵权,也就无从监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暴力第一案引发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