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学热带动了国学经典的回暖。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国学课程,力求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寻找儿童――中华民族的希望所需要的精神根脉,并盼望着学生能够受到语言的熏陶。通过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留下一点我们民族的印记。
苏轼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使其自觉性和自制力得以提升,长期的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短期来看,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校内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淳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来看,这些经典可作为学生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而奠定他们一生中具有更高远的智慧和优秀人格与秉性的基础。
一、文化认同,让国学经典在环境中熏陶学生心灵
学生接受国学经典教学的滋养,应该首先从吸收校园环境的文化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纳入学校管理,积极营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校园硬环境处处皆经典。同时为学生更好吸收国学经典的内涵,学校注重国学经典开设的课程、活动等软环境的建设,让校园时时有雅言。
1.一砖一瓦,一角一落,展现硬环境的精心打造
①“读书角”“雅吟小隅”,经典古诗词上墙,上楼梯,入草坪,入青园。抬头是唐诗,低头见宋词。漫步校园,浓浓文化扑面而来。教室里,有各班精心开辟的“沐浴书香”“班级精彩”“故事角”的精美设计,诗意的插***,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视觉环境。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悠扬的古诗吟唱是学校上课铃声,精心凝神学生们进入上课时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伴着轻松的铃声,学生们踏进了餐厅享受午餐时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铃声的响起,代表了午间休闲时间的到来,学生们可以在学校中放松身心。学校“小太阳”红领巾广播站,利用周三广播时间播放古诗故事,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古诗词录音讲座。让学生们耳朵听到的,脑子想到的,空气里飘荡的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章精粹。学校为学生们学习国学经典提供了古诗风韵的听觉环境。
2.课程落实,时间保证,提供有效的软环境支撑
国学经典课程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诵读国学经典是青龙小学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学生每周定时相约经典,在国学的土壤中吸收精粹,荡涤心灵。
①晨诵传韵。每周四晨读,语文老师进教室,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以读课文、课标要求的古诗文为主。形式多样,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积累优秀诗文。利用周四晨会课“沐浴书香”,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每周读书交流会。
语文老师还要利用晨读和课前两分钟,根据下发的各年级优秀诗文背诵目录,组织学生诵读,并在期末组织优秀诗文人人过关背诵活动。
②午读品香。每周三利用午间休闲时间,各班由语文老师组织本班开展读书方法指导活动。阅读指导课要着眼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各班语文教师结合必读、选读书目,结合学生阅读进程,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以“好书推荐、心得交流、疑难讨论、名篇鉴赏”等形式开展阅读指导。各班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周制定好班级读书活动计划,精心设计每次活动流程。
③课堂省神。每周四利用班级少年宫活动时间,各班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五年级学习《论语》,六年级学习《孟子》,让全体学生能在国学经典的精神滋养中自省、自立。
二、多姿多彩,让国学经典在活动中滋养学生心灵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教学的开展,结合传统文化、开发地域特色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获得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1.国学经典与传统节日相融合“诵读经典”
学校根据“我们的节日”为主线,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为内容的班级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诵读展示,激励学生提高国学素养,加深文化积淀。在活动中学生们诵读经典、传承经典,以赛促读、以读促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2.国学经典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发现经典”
学校所在的塘桥镇是一个悠久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结合“群众文化月”活动主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经典”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诵读塘桥名人创作的古诗词,以学校为单位书写塘桥名人创作的古诗词,在“找”“读”“写”的过程中,学校新市民学生感受着张家港的文化,浸润着塘桥镇的经典,吸收着心灵的滋养。
3.国学经典与舞台演出相融合“演绎经典”
学校结合六月艺术节开展国学经典汇报演出,各个年级排练一个国学经典作品,用海选的形式择优进入六一的文化演出。经过评比,一年级的《三字经》,五年级的《满江红》,六年级的《山的那边》在学校六一演出中绽放光芒。演出的学生们用充满智慧的、感人传神的表演诠释经典,传承经典,让国学经典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样的融合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更为学生编织了快乐多彩、底蕴丰厚的童年。
“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国学经典的长河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三、知行合一,让国学经典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心灵
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学校通过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努力使经典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1.践行《弟子规》,在好习惯中做好学生
《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习惯养成方面具有宝贵的经验。学校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具体的行为养成目标。如:主动问好有礼貌,行进守序快静齐,文明课间十分钟,干干净净每一秒等。课前两分钟时间教室里会传出《弟子规》吟诵的声音;放学回家路队行进中,《弟子规》一路伴随,一路回荡。如今,班级中乱扔废纸垃圾的现象少了,课间同学交往过程中大家吵闹的行为少了,因为学生们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学生们知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2.践行孝道,在好行动中做好儿女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的孝举名扬天下。学校搭建“学做小黄香”评比舞台,鼓励发现每日懂得体贴、感恩父母的学生。“一声温暖的再见”“一句真诚的谢谢”“一个体贴的拥抱”“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四个一”的具体行动评比,促进学生能够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在每天的生活中,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学做孝顺儿女。
“百善孝为先”。学校结合感恩教育,在国学教学过程中阐释为孝之道,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中,组织“感恩在行动”的主题活动。开展“今天我当家”“抱一抱父母,说声我爱你”“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把国学经典中关于“孝”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学生自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家校牵手,促进学生形成孝行、孝品。
3.践行“泛爱众,而亲仁”,在好修养中做好公民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学校通过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开展,号召全体学生“善待社会,善待身边每一个人”,让学生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成为社会合格的好公民。
“爱心月”上,学生们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有需要的人。与***巩留手拉手活动中,学生爱心结对,书信往来,物品援助,让他们学会关爱别人。“小小志愿者”在行动,每周都会有学生志愿者在校门口放学时间指挥,疏导交通。践行国学经典,从最初的引导,有时甚至是一点点强迫,到最后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修养的养成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由学生到公民的转变。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在校园中推行国学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童年阅读的时空,在他们精神最需要滋养的时候,诵读经典。这必将让学生充满智慧,积淀学生整个生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推行国学经典活动,将民族经典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活动中进行动态解读,并与现代思想融合。不仅传承了它的过去,更滋生出新的未来。在文化认同、活动积淀、知行统一的有机融合中实现了学生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2]王小宁.提倡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人民***协报,2004-11-15.
[3]许嘉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4]吕亚芳等.开展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倡议书.光明日报,2003-1-15.
[5]谭新***.学校国学经典教学实践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国学经典:滋养学生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