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史籍出发,探讨唐代前期灵州在唐西北边境的战略地位,以及灵州在民族融合、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力求将唐前期的相关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唐前期 灵州
唐代灵州,在今宁夏宁武西南,《禹贡》所载古雍州地,“以州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大业三年,改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七年改为都督府。唐代称灵州或为灵武郡,领县六,隶属唐关内道。灵州因其战略位置和作用在唐西北边境处于重要地位。
一、灵州作为“四战之地”支撑西北边境
灵州在长安西北,史载:“灵州在京师西北千二百五十里”,自隋末以来多次防御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按照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集》标注,灵州之北为突厥,西南为吐谷浑、吐蕃,东北为铁勒各部。在唐初经营西域的战略格局下,唐所控制之西域与本土呈“哑铃状”,唐本土与西域连接通道狭窄,沿灵州向西经过凉州、甘州、肃州、沙州到达西域,其战略态势为突厥和吐蕃所夹击,并多次与唐发生战争。灵州是拱卫京师的北大门,灵州与鄯州、凉州呈三足之势,是唐防御突厥、吐蕃以及连接西域的战略要道和战略支撑点。若以灵州为大本营,向北则可作为对突厥作战的桥头堡,向西则成为支援凉州方向战事乃至保卫河西走廊东段安全的关口之一,向西南与鄯州遥相呼应,应对吐谷浑、吐蕃对内地的威胁,向东北则支援对铁勒诸部战事。可以说,灵州是名副其实的“四战之地”。
灵州分别领回乐、灵武、怀远、温池、保静、鸣沙六县,其治下地形地貌较为复杂,黄河自灵州穿行而过,又有贺兰山在保静县西,史载:“…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南北约长五百余里,真边城之巨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储也”,可见,此一河一山不仅保障灵州百姓生活安定,也是安定边防的有利条件。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置朔方节度使,领单于都护府,夏、盐等六州,定远、丰安二***,三受降城”。朔方节度使治所设在灵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统御统经略、丰安、定远三***,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朔方节度使治下地域辽阔,远超过灵州范围,而延伸扩展至灵州东北部的关内道大部。
二、灵州既是民族融合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区域
上文可见,灵州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周边少数民族众多,通过唐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加速了民族的融合,安定了唐西北边疆,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传播。
1.铁勒部内附,太宗幸灵州。历史上少数民族内迁的发生,大多是由于战争原因,其中以中原王朝出兵征服少数民族,然后迁入内地或者因少数民族***权***,部分部落内附两种情况为主,太宗幸灵州当属前者。史载:“二十年,太宗遣使江夏王道宗、左卫大将***阿史那社尔为瀚海道安抚大使,右领***大将***执失思力领突厥兵,代州都督薛万彻、营州都督张俭、右骁卫大将***契何力各统所部兵分道并进;太宗亲幸灵州,为诸***声援……太宗至灵州,其铁勒诸部相继至数千人,仍请列为州县。北荒悉平。”
太宗幸灵州成行与贞观二十年,而早在贞观十六年,铁勒夷男部遣使通婚,太宗发诏欲与夷男会于灵州,后因夷男虽欲亲聘,但因“先无府藏,调敛其国,往返且万里,既涉沙碛,无水草,羊马多死,遂后期”,太宗欲幸灵州而未果。此次***治婚姻也因为夷男聘礼远道而来耗损过半,被认为是轻视中国,故而最终太宗下诏绝其婚。
江夏王道宗等进攻薛延陀灭其大部,其后咄摩支继任可汗并率余部归于故地,因“敕勒九姓酋长,以其部落素服薛延陀种,闻咄摩支来,皆恐惧,朝议恐其为碛北之患”,于是太宗遣李世与九姓敕勒共***之,“己丑,上手诏,以“薛延陀破灭,其敕勒诸部,或来降附,或未归服,今不乘机,恐贻后悔,朕当自诣灵州招抚。”故而太宗幸灵州,乃是欲最终解决薛延陀,灭其不降者,招抚归附者,以平定铁勒各部,安定北疆。
此处关于太宗至灵州时间,史籍记载有所不同,《唐会要》云:“十一月。太宗至灵州。铁勒诸部俟斤颉利发等诸姓至灵州数千人”,《旧唐书》记载:“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 ,《资治通鉴》记载:“九月,上至灵州,敕勒诸部俟斤遣使相继诣灵州者数千人” ,《资治通鉴》尚记载十月太宗幸灵州而还,因此太宗幸灵州时间应为贞观二十年九月。其后,铁勒诸部至灵州尊太宗为天可汗,“咸请列其地为州县”。太宗赋五言诗曰:“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并勒石与灵州。此后,契、回纥等部相继内迁,贞观二十一年,唐分置各部为六府七州。此为民族大融合之盛况,灵州以战备而震慑北荒,却因少数民族内附形成的民族融合而使边防更加稳固。
2.大非川战败,吐谷浑内迁。关于吐谷浑迁徙入灵州一事亦可证明灵州在民族融合方面的历史贡献。显庆三年,吐谷浑与吐蕃相互攻伐,后吐蕃大***攻占吐谷浑,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吐谷浑残部避于凉州,唐以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大总管讨伐吐蕃,护送吐谷浑部回故地,唐***至大非川因郭待封不服从薛仁贵调遣,未能屯辎重于大非岭上,反而跟进,遇吐蕃主力而丢失辎重,后勤补给断绝,唐***大败,而薛仁贵等三人免死除名,吐谷浑故地尽没于吐蕃。此后咸亨三年,“徙吐谷浑于鄯州浩水南。吐谷浑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寻徙灵州,以其部落置安乐州”。
铁勒部和吐谷浑的内迁至灵州,正是灵州周边***治环境复杂的体现,亦是战争推动的结果。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民族融合,既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又巩固了边防,也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大趋势。灵州是唐代边防战略要地,在唐代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代灵州研究对唐前期的***治、***事,以及后期的藩镇等问题,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 坤(1977-),男, 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治理论教研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前期灵州战略地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