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外滩源是上海外滩源综合改造计划中有最大规模历史建筑群楼的区域,也是目前上海已完成的最大规模的历史建筑群修缮工程。洛克・外滩源的发展目标,是不仅在地理上,也在都会时尚文化层面,成为大上海不遑多让的中心座标,进而比肩世界潮流。有如纽约的第五大道和苏荷区、东京的表参道和银座、伦敦的梅菲尔和牛津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和拉丁区
外滩不是地名,外滩是一个世界。上海的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以陆家浜为界,上海人把上游叫作“里黄浦”,下游叫“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外黄浦滩的河滩就叫作“外滩”。现在,这些地理上的分布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150年的历史风云,已经把外滩变成了上海的名片,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座标。
在这个背景下,洛克・外滩源这一项目可谓占尽天机,它东临圆明园路和33号公园绿地,西靠虎丘路,北濒苏州河路,南达北京东路,卓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梳理上海文化之根的首席,亦可在此见证新世代外滩及上海国际大都会的卓然风采。而在上海都会的营建部分――黄浦江及改良后的苏州河水岸一体开发中,洛克・外滩源也同样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说,这一地区汇集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中的精彩之作,周边还有原英国领事馆、联合教堂、益丰洋行等14幢风格各异、流派纷呈的优秀近代建筑作品。
亚洲文会是这批建筑作品中的典型作品。成立于1858年的亚洲文会,从19世纪中期以来即是上海公共文化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曾在上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今,这幢虎丘路上的历史建筑将以新的面貌散发出迷人艺术气质,成为上海新的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
2005年,在亚洲文会大楼基础上,外滩美术馆由曾主持柏林“博物馆岛”设计的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执掌建筑修缮和设计规划重任。为了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护这栋历史建筑,大卫在主要建筑立面上都以1932年建成时的原貌为依据进行修缮。但另一方面,大卫也考虑现代美术馆的功能需求,将上海外滩美术馆向东进行了扩建,创造出一个首层面向博物院广场开放,顶层为室外露台的崭新东立面。
上海外滩美术馆自2010年成立以来,相继举办了蔡国强、曾梵志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当代艺术家个展,还举办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日以继夜”展,如今又迎来著名艺术家张洹在国内的最大个展,整个展览筹划历时两年,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艺术家个人创作史上具有较大的突破,也是对当代美术史的一次挑战。蓬勃活跃的上海外滩美术馆正以现代化的艺术展出方式将原先的亚洲文会大楼焕发出新的光泽。
包括亚洲文会在内,洛克・外滩源现有的11栋历史建筑,主要代表了不同时期的3种建筑流派,不仅是上海东西文化交融的象征,更是亚洲建筑历史骄傲的集中呈现,也体现了建筑美学推陈出新的风潮。
奢华的安妮女王风
“安妮女王”风格起源于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一种以装饰为主的建筑风格,多采用非对称平立面、形式多样的屋顶、大量细部墙体及单层门廊等表现形式。安妮女王风格以其高贵华丽的建筑外观,精致奢华的细部装饰,赢得亚欧美等主要国家名流贵胄的钟爱。1900-1910年间,外滩的建筑受安妮女王风格影响,代表建筑为安培洋行和圆明园公寓。
安培洋行 建于1907年,由通和洋行设计,砖木混合结构,内部仍保留着花饰精美的楼梯栏杆、扶手和平台扶手。多家知名机构曾经入驻,如二战后的巴拿马公使馆、安培洋行、橡胶业同业公会等。
圆明园公寓 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多家知名洋行曾经入驻该公寓。包括谦信洋行(1882)、汉成洋行(1935-1948)、亚洲花边厂(1948)等。
纯形式美的折衷风
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该建筑流派不讲求固定的模式,只讲究比例的均衡,较为注重纯形式美。折衷主义建筑以19世纪中叶的法国最为典型,代表作为巴黎歌剧院――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建筑,立面模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还加入了繁琐的雕饰。
协进大楼 建于1923年,由会差建筑绘***事务所设计建造,作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
中实大楼 建于1929年,由通和洋行设计,外立面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折衷式建筑的结合,曾是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中国实业银行是中国近代的一家银行,南京国民***府时期的四小行之一,也是当时的发钞行之一。
哈密大楼 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Moorhead&Halse)――曾经是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上海跑马总会大厦(今上海美术馆)就是他们的作品。该大楼曾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重要单位。建国后进驻的重要单位有新华通讯社、文汇报社等。
现代化的装饰艺术风
这是一种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这个时期美国的城市与工业发展显示出新世纪对机械文明的崇拜,摩天大楼在各地拔地而起,建筑风格渐渐告别19世纪末新古典主义风潮,走向现代化。该派建筑重视几何块体、重复线条,以及曲折线的表现形式,融合了立体派、表现主义、未来派以及构成主义等当代艺术流派的特点,还包括工业文明所兴起的机械美学,并采用明亮而对比度较大的颜色。
光陆大楼 于1925年筹建,1928年竣工。建筑平面成扇形。底层西面为戏院,内部装饰精美,楼座设包厢,其余为办公、公寓大楼,结构处理的技术水平较高。建成初期叫光陆大戏院。 1930年代中期到1940年初至少有8家电影公司进驻该大楼。世界众多著名电影公司,如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美国福克斯影片公司、华纳第一国家影片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等均以光陆大楼为总部。
真光大楼 由当时沪上著名匈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于1930年竣工使用。
广学大楼 建于1932年,翌年竣工使用,于1887年由英国长老会传教士所创建。1892年改名广学会,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
女青年会大楼 建于1933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先生设计,全称“中华女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大楼”。该协会由中国传教士华铨夫人等创建于1923年,是中国第一个女青年会组织。
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曾经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院的所在地,由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于1874年建立。它曾经是远东地区中国标本和文物收藏最富、影响最大、功能最全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被誉为“上海文博之根”。租界工部局甚至于1886年把路名也由圆明园路改名博物院路。当时上海的《***画日报》介绍说:“该院任人游览,不取游资,诚开通智识之一助也。”
今日所见的亚洲文会大楼于1933年在原址重建开放,馆舍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院各项业务活动的水平和机构的社会影响。在随后半个多世纪中,亚洲文会大楼在促进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交流、普及科学知识以及丰富市民生活方面贡献卓著,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东方学和汉学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院与当时国际重要博物馆均建立了藏品交流和业务合作关系。后曾一度租给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社和江沪大学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建筑美学风潮看洛克.外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