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的佛教、道教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册封正使夏子阳则更为详细地描绘了圆觉寺所藏经书之种类来源:“琉球国王宫之右有寺曰:圆觉。制颇宏敞,其中所藏有国初所赐《四书》《五经》《韵府》《通鉴》《唐贤三体诗》诸书。佛经如《华严》《法华》《愣严》之类,亦间有之”。②琉球册封使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列举了各寺的职能,主持僧名及所在地点,其中的佛寺有:临海寺,为国王祈保所,僧名盛满,僧旧名定海。奥山、龙渡寺,僧心海始辟之。护国寺、国王祈祷所,旧名安禅寺,亦名海山寺,亦名三光院。另有广严寺、西福寺、东寿寺、清泰寺、善与寺聚在那霸。圣现寺、神德寺在泊村。圆觉寺在王宫之北久庆门外,国王本宗香火所在。万寿寺、八景寺、天界寺、与禅寺、广德寺、建善寺俱在首里。在琉球,除了王宫府衙之外,寺庙是琉球最重要的的建筑。举国寺庙林立,宗教盛行,与闽人三十六姓密切相关。琉球国不仅建造了诸多的佛寺,还筑造了道观。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张学礼作为册封正使出访琉球,在琉球他见到了中国的三清殿,“那霸之东北三里有三清殿”。③张学礼写下这么寥寥数语,已揭示道教在琉球的传播发展。那么琉球道教是何人传入呢?“冲绳学之父”伊波普猷认为是肇始于闽人三十六姓,他在《孤岛苦之琉球》一书写到,“冲绳道教思想浓厚,实因三十六华裔移民而起。”可证张学礼所记这个三清殿与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有关。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齐鲲使琉球后对琉球佛寺、庙供奉的神像做了具体的描述。他说,“久米圣庙,首里三大寺外,每处不过室三、四楹而已,所供神佛像多奉自闽中先师、关帝、天后外,有辨才(亦作戈)天女(即中国门姥,在圆觉寺国人云神,昔著灵异号辨戈天女,能易水为盐,能易沙为米,以御外患。某天使至故称辨才天女遂不验)、大士(各寺多有)、天满大自在天神,三首六臂天孙不动王(善兴寺);雷声普化天尊(护国寺);手剑而立不动尊(安禅寺);龙神(天王寺)诸像”。④齐鲲这里提到的“神像多奉自闽中”,跟移居琉球的闽人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还担任琉球国进贡中国的使团人员,在中琉的交往过程中传播宗教文化,许多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人作为赴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他们在宗教文化的传播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言而喻,琉球国佛寺林立的局面,佛教繁荣的局面都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功劳。
二、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国的天妃信仰
除了佛寺、道观外,琉球国其它的记载,较为主要的是天妃信仰。据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天妃宫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妃宫———天使馆之东,门南向。前广数十亩,有方沼池。宫门前石神二。如门甬道,至神堂三十步许,堂内有崇祯六年册使杜三策、杨伦‘慈航普渡’匾;顺治六年谢必振,‘普济万灵’匾;康熙二年(癸卯)册使张学礼,王垓‘普济群生’匾。大门上书,‘灵应普济神祠’则万历三十四年册使夏子阳、王士祯所立也。两旁皆民房,国中案牍多储于此。”“上天妃宫,在久米村。……宫在曲巷中,门南向,神堂东向,门旁亦有石碑二。进门,上甬道。左右宽数亩。缭垣周环。正为天妃神堂,右一楹为关帝神堂,左为僧寮。阶下,钟一所,大门左有神堂,上飧供龙神”。①天妃宫所供奉的神灵是海上保护神妈祖,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居民最主要的保护神之一。出海讨生活者几乎都信奉妈祖,希望得到她的庇护。琉球的妈祖信仰同样是随着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琉球的,据《球阳》记载,“昔闽人移居中山者创建(天妃)庙祠,为同祈福”[1]。对琉球人信仰天妃的情况,琉球闽人程顺在《指南广义》记录了琉球使者在出航或返航之前都要恭请天妃保护的祈文,“请天妃登舟祝文:兹奉国命,进(接)贡入闽,请驾登舟,用保安宁;兹奉圣旨,返我王庭,请驾登舟,用保安宁。”“请天妃入庙祝文:维兹进(接)贡舟已至闽,敬请法驾就位驿庭,兹以闽返,已抵东溟,请就原位,敬谢慈仁”。显然琉球的进贡船或接贡船已敬奉天妃,亦设天妃神龛,日夜上香,以祈平安。自此天后也成为琉球人航海的保护神,而琉球国是个岛屿之国,可以推断信仰天后人数之多,风气之盛[2]。
三、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国的风水地理的应用
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始,琉球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了。琉球学生来中国留学,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在国子监学习的官生;一是在福州学习的自费生,历史上称之为“勤学”。和官生同样待遇的有参禅学道的留学僧,他们是我国宗教向琉球传播的最直接者。由于琉球留学生长期生活在福建地区,因此琉球的其他,如关帝信仰、土地信仰、灶神信仰以及驱鬼辟邪的石狮子———“泰山石敢当”的应用,都是琉球留学生即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从福建带回琉球的。大量的宗教文化用品输入琉球,促进了福建与琉球的宗教文化交流;促进了福建与琉球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福建的手工工艺生产,同时也对琉球手工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国宗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不仅在琉球各地建造了大量的佛寺、道观、神庙,还利用自身是琉球来华使团成员身份,回国时将福建的宗教文化用品带回琉球,进一步扩大了福建对琉球社会的影响。据琉球《历代宝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中琉关系档案所载,琉球贡船从福建带回的物品中与宗教文化活动有关的有香珠镯、珊瑚素珠、素珠、香珠、香串、赤厚金箔、乌金炉、古铜香炉、大古铜炉、铜象脚炉、古铜凤炉、古铜彝炉、青铜鼎炉、狮盖炉、龙凤斗炉、紫色古磁炉、铜宣炉、铜鸭炉、大花边宣炉、三脚炉、石拐仙、小石仙、石魁星、檀香哒摩古佛、七宝镀金小佛、古佛、石龙罗汉、石维勒佛、田石仙子、红石吕仙、宝石吕仙、牛角洞石仙、观音、八仙、金线八仙、金线观音佛、蜜蜡琥珀佛头珠、淡画拐吕仙、淡画这些香粉观音、墨塌吴道子观音、须菩提像以及各类的香料,这些香料既可入药,又可用于宗教活动。如线香、束线香、长寿香、金束香、好束香等等[3]。不言而喻,随着福建在琉球的传播与发展,福建的宗教文化用品大量输入琉球。这些宗教文化用品输入,最主要是来华归国时携带。而来华使团,大都是以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为主体,往返路程大都必经福建。随着宗教的不断输入,琉球人对宗教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以闽人三十六姓为主体的琉球进贡使团在福建向琉球的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福建的各类,主要是通过在福州学习的琉球学生传播到琉球的,而这些琉球留学生多是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福建对琉球影响最大的是有关风水地理方面的知识。据史料记载,许多三十六姓的后裔作为留学生到闽学习风水地理的知识,其中最早的是周国俊,影响最大的是蔡温。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琉球国王派遣琉球人周国俊到福州来学习有关地理风水方面的知识。之后,蔡温也到福建来学习。蔡温是琉球历史上杰出的***治家和科学家,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奉命来闽学习风水知识。他到福州后“在福州遍寻地理先生,幸遇刘(希开)先生,就从他精学地理,悉受其秘书及大罗盘一面”。①蔡温回国后被封为国师,借助***治上的优势,使福建的风水地理知识在琉球得到了很大推广。随后,琉球的各类建筑如王府、王陵、庙宇、村落的营建乃至山林树木的种植都应用到了风水地理知识。1848年,琉球国又遣郑良佐、蔡呈祯、蔡大鼎等人到福建学习风水地理。可见数百年来,福建风水地理的思想在琉球广为流行,促进了疏球宗教文化的发展[4]。
五、闽人三十六姓传播宗教文化对琉球社会的影响
宗教文化的交流,增进了福建与琉球的友好关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琉球社会的不断发展。福建在琉球的传播,也给琉球社会传输了先进的中国文化,譬如琉球人对宗教经籍的需求,不仅将福建先进的雕版印刷技术传授到琉球,而且使得琉球人学习、掌握汉语知识诵经念咒。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福建的方言也随着宗教思想的交流而传到了琉球。福建宗教文化向琉球的传播,不仅在思想理念上影响了琉球人,同样,在生活习俗上也深深地影响了琉球人。琉球人所有的岁时行事,几乎都与福建地区相同,中元节、迎送灶神等,凡是与信仰相关的节日琉球也都有。琉球人也有祭祖的习俗,琉球人的墓葬也与福建地区相同,无论是墓形还是葬俗,与福建大同小异。甚至连墓中的压圹符也是从福建传过去的。这说明,福建的宗教民间信仰在历史上对琉球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宗教文化的交流,福建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饮食文化、音乐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琉球,对琉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综上,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社会文明发展功不可没。(本文作者:杨邦勇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闽人三十六姓对琉球宗教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