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野生胡蜂蜇人夺命事件在我国陕西、四川、重庆、湖北等地频频发生,数百人被蜇伤,数十人不幸殒命。小小的胡蜂为何如此凶悍,竟频频向人发起攻击?
胡蜂与蜜蜂,习性大不同
胡蜂与蜜蜂虽然都属于膜翅目,蜂群也是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组成的社会性昆虫。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形态和习性方面也有着极大的区别。蜜蜂属蜜蜂科,体型比较小,数量多。蜜蜂是采蜜的,将蜂蜜作为在蜂房中过活的食物,它们的蜂房也比较小。由于长期受人类驯化,它们已适应人类的活动,一般不易主动攻击人类。即便蜜蜂有时候也会蜇人,但因其个体小,蜂毒量少,一般也难以致人死亡。
胡蜂属于胡蜂科,世界上大约有5000种以上,体型比蜜蜂大,身体多数黑、黄、棕三色相间。胡蜂主要吃动物性食物,尤其善于捕食昆虫,甚至还常常捕食蜜蜂,因此也是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胡蜂虽然有时也从各种花卉中吸食花蜜,但它们并不酿蜜,而是只将一小部分花蜜直接喂给幼蜂。有的群居型胡蜂会将小型节肢动物带回蜂巢喂给幼蜂吃,但大多种类的胡蜂会将卵产在猎物体内,幼虫孵化后便可直接食用猎物。胡蜂的工蜂性情暴烈凶狠,螫针明显,排毒量大,有攻击力,伤人事件便主要是这些工蜂所为。
我国有大约200多种胡蜂,其中攻击人类的主要是金环胡蜂、黑尾胡蜂、黄腰胡蜂、墨胸胡蜂、基胡蜂、黑盾胡蜂、黑绒虎头蜂、黑腹虎头蜂、黑虎头蜂等。它们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重庆等广大地区。
胡蜂的攻击力
胡蜂虽然体型不大,但它尾部的尖刺却是致命的,一旦刺入人的皮肤,将其体内的淡黄色液体注入,里面潜藏的神经毒素、溶血毒素等致命毒素便可能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胡蜂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个土名——七牛蜂,也就是说,7只胡蜂就能将一头牛活活蜇死。
科学家发现,胡蜂的攻击力是有区别的。头部有黑色斑点的胡蜂的攻击性要明显高于其他个体。一般情况下,斑点越多的胡蜂攻击性也越强。如果用空手道来打比方,脑袋上有黑斑的胡蜂就是黑带高手。面对“黑带”胡蜂,不仅人类要保持高度警惕,连它的同类也要礼让三分。
胡蜂还是昆虫世界中最优秀的“飞行员”。科学家在珠穆朗玛峰海拔5600米以上的地方发现过它们。据认为这是所有昆虫飞行高度的最高纪录。此外,人们还在横断山脉海拔4400米的地方发现过一个大的胡蜂巢,证明它们可以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正常生活。
胡蜂还能辨识出彼此的面孔。科学家把纸胡蜂放到一个通了电的迷宫里,训练胡蜂将一些同类的面孔***跟安全联系在一起,而其余的面孔***则跟危险联系在一起。当一张友好的、代表“没电”的胡蜂的面孔***在指路时,蜂群会以更快的速度飞到安全的地方,并且犯更少的错误。相反,即使面孔***很相近但若没有那么熟悉的话,胡蜂也不会作出同样的辨识选择。科学家认为,胡蜂的辨识能力主要依靠头上的触角,触角一旦受到损伤,胡蜂分辨彼此的能力就会减退,就像哺***动物失去了灵敏的鼻子一样。
胡蜂生活在多蜂后的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成为“蜂后”的潜力,因此,蜂群内部时常出现打斗,以争夺“后位”。但在冲突过后,它们竟然能辨认出对手的长相,双方不再发生打斗。这样能使胡蜂避免将能量浪费在相互攻击上,从而维持群体间的“治安”与和睦关系。
胡蜂袭人为何多在秋季?
春季,胡蜂个体数量处于越冬后的恢复阶段,一般出现的比较少,所以也很少袭击人;夏季,胡蜂数量虽然比较多,而且群势强壮,但由于植被茂盛,树木枝繁叶茂,便于其在巢穴隐蔽,人类对其干扰和威胁也相对较小。此外,夏季密林中昆虫的数量非常多,胡蜂的食物充足,其护巢的戒备措施也较为松懈,所以它们袭击人的事件也很少;冬季,胡蜂处于越冬期,在北方会完全停止出勤活动,在外界很难发现胡蜂的踪迹,自然也不会攻击人。
只有秋季,外界食物较为匮乏,各种小型昆虫种群数量下降,再加上我国北方秋季开始出现植被枯萎,树木落叶,使胡蜂的巢穴更为暴露,这也会让胡蜂进一步加强戒备,人畜稍微靠近蜂巢时,就有可能遭到攻击。
当秋季来临的时候,胡蜂的食物来源消失了,工蜂的饲喂工作也结束了,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分散了。来年的蜂王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庇护所来越冬,与此同时,其他所有的胡蜂都会逐渐死去。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工蜂既没事干又得不到食物,所以它们便成为了令人讨厌的东西。在它们生命的最后阶段,即在能够冻死它们的寒冷天气到来之前的几周内,胡蜂会漫无目的地消耗着自己的日子,在人类的厨房、果园和野餐地点寻找可以替代的糖源来糊口。在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人类和胡蜂之间的互相打扰,有时候会产生致命的后果,无论是对胡蜂还是对人类。
对胡蜂应如何防范?
胡蜂是群居的社会性昆虫,有着较为严密的分工,负责御敌和护巢的是工蜂。一个蜂巢内少则有几百只工蜂,多则有上千只。一旦守卫蜂感觉到敌人对其蜂巢有威胁时,就会发起攻击。攻击人的胡蜂会发出尖厉的声音,刺激其他工蜂的攻击性。胡蜂的蜂毒中就有报警激素,具有挥发性。杀死一只胡蜂绝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这只垂死的胡蜂同样会散发一种信息素,向它的同伴发出遇到危险的报警信号,因此在几秒钟之内这个闯祸的人就会遭到胡蜂的围攻。
因此,预防胡蜂蜇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要远离蜂巢,避免打扰胡蜂的正常活动。首先,人们要考虑尽量减少胡蜂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和村庄附近的分布,通过修剪树木及翻松土壤,减少胡蜂在树上、泥土中筑巢的机会。房前屋后要避免栽种果实的植物,降低招引胡蜂进入宅院的机会。不要在空旷的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吸引胡蜂。秋季野外活动时,人们最好不要涂抹香水等化妆品,以防胡蜂闻风而至,也尽量不要穿花枝招展的衣裙,携带的甜食及饮料要密封好,以免招来胡蜂。在胡蜂分布密集区作业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其次,要适度摘除胡蜂巢。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选择晚间胡蜂夜肓不能飞翔或下雨天不外出时,采用袋装法、火攻法、水攻法、烟攻法、药攻法、灭火器攻击法等卓有成效的实战方法可以消灭蜂巢。
胡蜂在没有感觉到威胁时,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当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人们不必理会。即使它们落在你的头上、肩上时,你只要轻轻抖落即可,不要拍打。如果不慎遭到胡蜂攻击,被袭者一定要就近钻入灌木丛中潜伏,或面朝下俯卧,提起衣领罩住颈部,或慢慢地移动随身携带的帽子、头巾等遮挡颜面和头颈,屏息静气,纹丝不动。此时,即使狂怒的野蜂团团地围绕着你乱飞乱舞,也要保持镇定,耐心静候10~20分钟,待胡蜂散去后再伺机撤离。切忌扑打胡蜂,更不要拔腿狂奔,因为胡蜂对动态的物体极为敏感,而对静止的物体就较为忽视。
万一被蜇,也不要惊慌失措。有的人即使被三五只胡蜂蜇,也仅会发生局部的红肿、辣痛,几日后便能恢复如常;也有人会出现头昏、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人还会发生休克。因此,被蜇后,你要冷静地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先检查蜇伤处,若有毒刺遗留即用镊子拔除,再用拔火罐或吸吮出毒液,然后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或3%硼酸溶液洗涂伤口。如果蜇伤比较严重,可在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同时,尽快到医院就诊。只有同时被大量的胡蜂蜇伤,而且救治不及时,伤者才会有生命危险。
胡蜂伤人事件近来为何频发?
近年来,有关胡蜂伤人的报道就频频出现在报端,范围涉及不仅多达陕西、四川、湖北等17个省(区),而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报道。
造成胡蜂伤人事件频发的原因很多。首先,现在胡蜂营巢的地点越来越逼近人类的生活区或活动区。人类的活动(主要是耕作)范围不断扩大,使胡蜂越来越难以找到更为隐蔽、远离人类干扰的地点营巢。而胡蜂出于防卫的本能,就会攻击它们认为对其巢穴构成威胁的人类。
其次,人们大量种植的油菜以及柿子、板栗等,为胡蜂的繁殖创造了条件。随着养蜂业的迅速发展,胡蜂在夏秋季也常飞临养蜂场取食,形成“胡蜂跟着蜜蜂走”的局面。在养蜂场附近,胡蜂建巢数量多而大。
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界大量而广泛地施用农药,致使许多昆虫被毒死,导致胡蜂的食物匮乏。胡蜂缺少了食物来源后便容易烦躁,于是就经常出现攻击人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栖息地遭到破坏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使很多胡蜂只能筑巢于城镇和村庄周围,甚至有些原来分布于沿海地区的胡蜂也开始向内地扩散。气候变暖使胡蜂越冬经历的严寒天气越来越短,寒冷程度也相对减轻,大大提高了它们越冬期间的成活率,增加了其与人接触的机会。
与它们会跳神秘舞蹈和具有复杂社会生活的“堂兄弟”相比,胡蜂不但不能给人类酿造蜂蜜,甚至还背上了“杀人犯”的恶名。其实,这样的评价对胡蜂是不公平的。在自然界,每一只胡蜂都有自己的工作。作为一类捕食性昆虫,它们主要以其他小型昆虫为食,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为其主要捕食对象,对农田、森林和草场都能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胡蜂对于大农业是十分有益的昆虫,需要加以保护,不宜过度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