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伯年是“海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亦是将“海派”绘画推向现代画的重要角色,他自幼学习肖像画,对人物造型把握准确,生活中注意观察人物行为举止并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特征。后师承任薰、任熊两位大家,又吸取陈洪绶人物绘画艺术风格,融汇民间绘画,逐自成一家。任伯年最善于肖像人物画,是绘画史上杰出的肖像绘画大师。
关键词:任伯年;人物画;肖像画;金石
中***分类号:J2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43-01
任伯年,名颐,字小楼,初名润,后改字伯年,号山***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伯年的艺术生涯虽然只有30余年,但却在“海派”绘画中成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绘画道路留下了光辉的历程。他兼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其中以人物画成就最为显著。
一、任伯年绘画艺术背景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绘画的发展已从宫廷画派走向“海上画派”,宫廷绘画创作的毫无新意,扬州画派的草率作品,导致绘画市场直指“海上画派”。以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等为代表左右着绘画市场的走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职业画家集聚于此,由于市场对绘画作品的需求,职业画家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绘画事业的发展。
二、任伯年人物画之“肖像术”
肖像画是任伯年看家本领。绘画作品《任淞云先生遗像》是他在30岁所作,这是一幅默写肖像,是任伯年作品中的代表作,这幅作品的成功是他从小注重培养默写技能,虽然画中主角是任伯年的父亲,是他熟悉的人,但作品表现不仅仅是像主人公,而是要表达出主人公的性情。这里就回归到人物画的前提“传神”。任伯年肖像画需在形准确的基础上达到神态的统一,如果形太过于相似也会成为一种病态,任伯年晚年就发现了这一问题,《蜗牛居士全集・椿阴闲话》记载:“昔陈老莲先生摹周P美女,至再三,见者曰:已似矣。老莲曰:余画不及,正因其似耳。”
任伯年的人物画以“传神”为基础,亦结合自己对绘画的领悟,吸收西方绘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同时代的著名画家亦推崇他的肖像画,如吴昌硕、虚谷、赵之谦沙馥等都成为他肖像画中的人物。如果画家们都找他画自己的肖像,这便是对他绘画技艺的肯定。同治七年二月,任伯年随任薰到苏州发展。在苏州时期,任伯年结实了许多画家,他以肖像写真术闻名于苏州。那时早已名气大震的***寿对晚辈任伯年非常器重,经常为任伯年的作品补笔,在此期间任伯年勤于肖像绘画,出了很多作品,如《饭石山农像轴》、《榴生小像》、《佩秋夫人小像》等。生活肖像画是任伯年肖像画的特色,徐悲鸿经常感叹:“伯年高艺雄才,观察精妙绝伦……”任伯年的肖像画大多以求画者和画友为题材,《仲英先生五十六岁肖像》是一幅对角构***的肖像画,只画出了半身,重在描写人物表情,主人公看着石桌上的书,露出一丝笑意,心情愉悦、悠闲自在,自然到达神形兼备的状态。
《横云山民行乞***》是任伯年现存早期风格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亦代表了他的早期人物画风,此画面部神态刻画生动,衣服线条流畅、精微,将***寿先生画成乞丐行乞的场景,表现主人公***寿不流入世俗粉尘,清贫乐道的态度。
在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浸染,任伯年的绘画进入鼎盛时期。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拥有深厚肖像画基础的任伯年迅速将他的人物画推向市场,造型能力确定再加之金石韵味,巧妙的着色能力,自然在当时代表了整个上海绘画界的艺术特色。任伯年在传统上早期学习陈洪绶,在受西洋画法影响下又有之创新。《酸寒尉像》是任伯年绘画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亦是中西方结合自成一家的风格作品。从《酸寒尉像》这一作品,可以看出任伯年在处理人物面部结构时,已经有了西方的肌肉结构,已脱离传统的面部平面化,他通过运用墨色深浅,表现人物面部凸凹的结构特征,通过笔墨的皴擦、晕染使脸部立体化。任伯年有包容世界艺术的态度,巧妙运用西方绘画的艺术风格,才能摆脱明清人物画面相、神态相似或者一样的弊端。作品中的主人公吴昌硕是任伯年的至交,亦是称自己是任伯年的学生,吴昌硕多次请任伯年为之画像,肯定了任伯年在吴昌硕心中绘画境界之高。吴昌硕为此幅画作题跋自嘲:“予索伯年画照,题曰‘酸寒尉像’,冠服,端立拱手,阙状可哂……。”吴昌硕对此画非常满意,从他的题跋可以看出自己用幽默的方式在调侃自己。任伯年并没有用过多的线条去表现吴昌硕的官服,而是用墨色的深浅染出效果,体现出了他不拘于古法的艺术创作道路。
三、结语
任伯年人物画引领“海上画派”人物画走向鼎盛时期,推动了晚清绘画发展,同时对中国近现代人物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已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着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徐悲鸿一直推崇任伯年人物画,对后来画家如何继承传统和吸取西方艺术指明了方向。然而,任伯年人物画亦有其不足之处,由于上海画家多数以卖画为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难免绘画过于草率,人物处理方面欠佳,缺乏意境之美。而当时更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任伯年与吴昌硕最大的差别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
[1]徐悲鸿.任伯年评传[M].香港:香港出版社,1950.
[2]顾伟玺.“前海派”绘画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3]李谕.任伯年――清末的市民画家[M].台湾:台湾雄狮***书公司,1978.
[4]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任伯年人物画之肖像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