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以明确,才能确保研究走上正轨。文章从“土墩墓”的名称问题、“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问题、“土墩墓”研究中的“分研究区”问题等等诸方面,对土墩墓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土墩墓”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概括。

关键词:苏南地区;土墩墓;墓葬研究;墓葬特点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udun tomb”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archaeology studies on Wu Culture which locat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ut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 history.It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udun tomb” as ou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proceeds.

Only after we have specified some problems in the study in the first place can we make sure that all the research will fall into place. This article covers lots of aspects of “Tudun tomb”, such as how to name it、the diferrence between “one Dun with one tomb” and “one Dun with more than one tomb”、 “the separ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so on. The article has a discussion on this special site too. Finally we made an explorative summery on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Dun tomb”.

Key words: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Tudun tomb; The research of the tomb;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

一、 前 言

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南部,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平原地区,常能见到凸出地面像馒头状的大小土墩,而这些土墩又常成群连片地集中出现,经考古人员数十年来的研究,现已确认这些土墩大多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古代墓葬,也就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墩墓”(1)。这类土墩墓据其内部结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用石块垒砌墓室的土墩墓,称之谓“石室土墩”(2),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山巅及浙江北部太湖之滨; 2.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称之谓“土墩墓”,遍布于江苏南部及皖南地区。本文所讨论的土墩墓为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区域限定在江苏南部地区。这批土墩墓的时代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特点和有关C14测年数据综合推断分析,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3)。这些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特色,它与同期的吴越地方性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目前江南地区保存较为理想的商周遗址发现、发掘较少,而土墩墓又分布广、数量多、持续时间长、保存状况好,因此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大课题。又由于江南地区各省对土墩墓发掘工作的不平衡,目前尚难对土墩墓遗存作出总体考察研究,这还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科学发掘工作。本文仅就江苏南部地区的土墩墓作一探讨,试***阐明苏南土墩墓的有关特点并揭示土墩墓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将土墩墓的研究引向深入。

二、 苏南地区土墩墓的研究历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史学界为探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钱塘江畔长江三角洲吴越两地的历史,于1936年在上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了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揭开了吴越文化研究的序幕,发现了一些带几何印纹陶因素的遗址和墓葬,这对江南原始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4)。

***初期,华东文物工作队、南京博物院和江南地区各市文物部门在吴越文化遗址和墓葬的研究上做了些被动的工作,零星发掘和采集了一些标本。如1954年6月,丹徒烟墩山发现的宜侯簋和一大批青铜器、原始青瓷器等重要文物,拉开了***后研究吴文化高潮的序幕(5)。1961年10月曾昭、尹焕章同志联合撰文《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6),文中对吴文化文物、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有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吴越文化研究资料的不断丰富和研究的深入,为针对性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如句容浮山果园(7),高淳顾陇、永宁(8),溧水柘塘、乌山(9)等地土墩墓群的发掘,对吴文化研究曾产生过某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研究土墩墓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土墩墓研究中存有许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完善,考古地层学开始在土墩墓发掘中被具体运用,使苏南土墩墓的考古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发掘工作,如90年代初发掘的丹徒南岗山、金坛连山、丹阳大泊等土墩墓群,人们便开始对许多传统认识进行反思,依据科学的考古材料提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全新观点,将吴越文化这一特殊遗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历程,这一千古之迷目前正在逐渐被我们所破译和阐述。

广布苏南地区的土墩墓遗存极为特殊和复杂,现据其所处地形和地势分析归为两大类型,即“平原类型”和“丘陵山地类型”。“平原类型土墩墓”以丹阳、武进、江阴、溧阳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这些土墩墓均分布于平地或水田之中,其土墩在地势上显著高出地面,总体呈缓坡馒头状,因常年遭雨水冲刷及农业耕作的人为破坏,土墩的高度正在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已夷为平地。这些土墩墓常以组群的形式出现,每群均相对集中分布,数目多少不等,一般十余座或数十座,个别达百余座。土墩的大小不尽相同,但每群中均有一座或数座相对高大的土墩,与其邻近的中小型土墩形成明显的区别。现存土墩的底径一般为7~8米,最大者达80余米,土墩高度不等,一般为2米左右,有的高度竟达10余米。由于这一类型土墩墓所处平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都较为发达,故目前土墩的人为破坏和夷为平地的情况极为严重,其土墩墓的原始数量、风貌、布局已有极大的改观。如武进淹城附近千家墩,据当地村民说原有大小土墩100余座(10),在期间平整土地的运动中毁平了绝大部分,当时墩内出有原始瓷器和几何印纹硬陶,估计这类被毁土墩应为墓葬无疑。目前这一带仅存数座较高大的土墩,从现场调查分析看,这类土墩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数座相对集中分布,若再考虑到以前毁平的土墩在内,当时这一带的土墩当以群为单位出现,形成大墩联带小墩的格局,这些较大土墩的周围或附近常有水池(塘),有些土墩就位于四周环水的岛上。据平原地区地势观察和分析,这些水池(塘)当与土墩墓有直接的关系,应是就近取土筑墩而形成的土坑遗迹,与土墩属同一有机的整体。小墩取土相对较少,或集中于大墩附近取土,数千年变化之后,当年的低凹之处便会逐渐淤平或被近现代人有意识填平造田而不存在。高大土墩墓因其土方工程量浩大,形成的取土坑塘相应也大,难以淤平而得以保存至今。在考察这类池塘形成过程时,我们应考虑到当时的集体合作、筑墓取土地点相对集中的情况,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那些小墩附近无池塘或坑时会有帮助。经过上述分析推理,可以说苏南地区平原类型土墩墓群当属就地取土堆筑而成,土墩附近常伴有水池塘坑存在,这正是平原类型土墩墓的一个显著特点。

“丘陵山地类型土墩墓”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小山岗、山脊沿线,总体以群为单位集中出现,一般几座或数十座,个别达百余座。经考古工作者数年来的调查、发掘,丘陵山地类型土墩墓目前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以镇江以东丹徒县沿长江地带的山顶分布,简称“山顶类型”。这类土墩墓规模大、有清晰、规整的墓坑并常有成套青铜礼器出土;另一类是广布苏南内地的丘陵山区,简称“丘陵类型”,这类土墩墓总体规模小、分布密集、随葬品以几何硬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主。下面分类叙述:

“山顶类型”――镇江以东长江南岸的沿江地区的土墩墓多位于海拔40余米高的小山之巅,北依长江南望平川,气势十分宏伟,较为典型的有烟墩山(11)、磨盘墩(12)青龙山(13)、北山顶(14)、乔木山的母子墩(15)、双墩一、二号墓(16)、粮山一、二号墓(17)、王家山(18)、四脚墩(19)等(***一),经发掘清理后知这些墓均随葬有大量青铜礼器,凿山为穴、封土堆很大,其时代多为春秋、战国时期。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判断这类大型土墩墓应是吴王陵墓或皇室成员的墓葬,从所出青铜器上的铭文看也与史载相吻合。这类土墩墓均为“一墩一墓”,有规模宏大的墓坑(石穴)。石穴的发现首次对土墩墓平地掩埋无坑说提出质疑,导示人们土墩墓有坑存在的可能性。从已发掘的墓中出土器物种类及组合看此类墓葬主人身份应为当时地位较高的上层贵族或国君,这与腹地丘陵山区或平原类型土墩墓墓主身份区别甚明,说明其时土墩墓之间或墓主人之间应有一定的等级差别存在,反映墓主人生前拥有财富的不同。沿江地带土墩墓中常有铜器和精美玉器出土,更反映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权力。在丹徒谏壁至大港沿长江南岸低山丘陵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土墩墓,据考古发掘并结合墓中出土有铭铜器断代研究,推定此类土墩墓多为吴国的陵墓区(20)。如1954年6月在丹徒大港县龙泉乡下聂村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墓,经郭沫若先生和唐兰先生的考证,丹徒附近为吴国都邑所在,其中“虞侯”墓即吴国第五代国君周章,武王时封虞侯,康王时改封宜侯(21)。1982年发掘的大港乔木山的母子墩西周大型铜器墓,随葬有大批青铜器,据出土的伯、簋判断墓主为吴伯,亦即墓主为吴王,母子墩在年代上晚宜侯一世,墓地与宜侯墓相近,估计可能为周章之子熊遂,是吴国的第六代国君(22)。1987年发掘的大港青龙山大墓位于海拔74米的小山巅,北临长江南望平川,气势宏伟,与之临近的粮山、王家山春秋铜器墓和背山顶春秋大墓均有较多的青铜礼器和兵器出土,该青龙山大墓现存有高达8米、底径60米的封土堆,墓室为开凿山岩而成的巨型石室,其工程的难度及规模是迄今为止苏南地区所仅见。墓室长12、宽7、深5.5米,附有一长方形的斜坡墓道。据发掘知该墓在下葬不久就遭大规模的盗掘,墓室内显得杂乱无章,许多器物残缺不全、支离破碎、多已移位。发掘者从墓坑规模和残存的少量随葬品判定其墓主人身份绝非等闲之辈,至少应是某代吴王(23)。1984年发掘的大港背山顶春秋墓其墓室结构仍是石室,平面呈刀字形,墓室内也遭毁灭性盗掘,在墓道内发现了一些残存的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批带铭铜器,这为确定墓主及身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背山顶墓主为春秋晚期的吴王余昧(24)。另外在苏州西郊浒关镇1994年发掘的真山墓位于海拔76.9米的山巅,有浅而简单的石穴,石穴总体建造粗犷,墓上有较大的封土堆,封土堆内叠石防盗,高达8.3米,动用土方达1万余立方米,其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此墓早年遭到毁灭性的盗掘,随葬器物仅出极少量的残存玉饰件和原始青瓷,玉饰件组合关系复杂、作工精美绝伦,反映出其豪华一斑,据发掘者的研究时代属春秋中晚期。从此墓早年被毁盗及其规模宏大分析,盗墓者具有复仇、报复性因素,此现象与吴越历史记载相吻合,残存随葬品的精美更说明墓主人生前身份很高和不平常,推测此应是某代吴王或其贵族之墓(25)。就目前所发掘的镇江丹徒长江南岸沿线吴王陵和苏州真山吴贵族墓的一系列结构看,此区域吴陵的风格特征一脉相承,墓均位于山巅,面临长江、平川形成居高临下的宏伟气势;各墓都有***的封土堆,有的封土堆经夯打或采取在封土内垒石防盗的措施。墓葬规模的大小与封土墩有直接的关系,此似乎反映墓主生前的身份,这类墓经科学发掘的都发现有规模宏大的墓室结构,尤以石穴坑无可辩驳地说明墓坑的存在。大型墓均因早年(一般都是在下葬不久)被盗而毁坏严重,似为复仇性盗掘所致,此与风云变幻的吴越争霸历史相印证。另外墓中残存的一些青铜器说明墓主人生前身份之高贵,更为珍贵的是有一些青铜器上的铭文能与历史文献相应证,如宜侯簋、背山顶铜器群等,反映出当时历史的一般概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资料。总之这类沿江山巅土墩墓都是一墩一墓、都有墓坑和葬具及丰富的随葬品,虽多被盗掘,但从其残存的状况、规模看,这类墓葬的主人应属当时社会的上层或执权贵族,并与同时期的内陆地区贫民土墩墓有明显的区别,从另外一面也说明这两类土墩墓之不同。

1990年秋,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镇江丹徒大港横山馒儿墩、石桥华山大笆斗和小笆斗三座大型土墩墓进行了发掘。这三座土墩墓均有规整的竖穴深坑,坑内发现了木质葬具痕迹,这些墓坑都是平地堆土后挖成,即为熟土坑。其中小笆斗的墓坑还有一条斜坡墓道,这与中原地区西周墓形制相似。出土器物以原始青瓷为主,有少量的印纹硬陶,据土墩和墓坑规模及随葬品可知墓主身前地位应低于山巅出铜器的土墩墓,但两者的风格、习俗完全一致(26)。

“丘陵类型”――指镇江丹徒沿长江南岸土墩墓之外的丘陵山地,即非沿江地区之土墩墓,仍以群为单位集中分布,因该类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不便,故目前这类土墩墓总体保存还较为完整,群组关系基本反映出土墩墓的原始风貌,这对总体研究土墩墓的布局状况及其规律具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丘陵类型土墩墓目前广布苏南各市县,数量庞大,今日所称土墩墓有80%以上就是指该类型,据目前的遥感考古调查状况看(27),此类墓主要集中于茅山地区,尤以丹徒南岗山、吕坟山水库,金坛薛埠连山、茅麓茶场,句容春城、浮山果园、天王寺(28),溧水乌山、柘塘、沙塘庵(29),高淳县顾陇、永宁、下坝(30)等地最为集中,经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该区域或多或少地都开展了一些工作,对其结构特点现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将历年的发掘情况简单总结回顾如下:

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群(31):1974~1977年,南京博物院、镇江市博物馆等单位为解决土墩墓遗存的有关问题开始了发掘工作,浮山果园一带土墩集中且保存好,多分布于山脊上,据有关材料知三次共发掘土墩七座,清理墓葬53座,出土陶器、几何印纹硬陶器共约500余种。所谓“土墩墓”的名称、特点结构均由此批材料而提出,当时认为是“平地堆土掩埋,无坑、一墩多墓”等的认识一直延用至今。

高淳县顾陇、永宁土墩墓群(32):1977年南京博物院在高淳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的顾陇、永宁乡清理土墩四座,“一般不见墓坑和葬具,仅能根据随葬品的排列状况来判断其是否为墓葬。”在此类判定墓葬标准的前提下,四座土墩内共清理墓葬31座。

溧水县柘塘、乌山土墩墓群(33):1972~1979年镇江市博物馆等单位在县城西北的柘塘、乌山一带清理残损土墩6座,发现了一些墓葬和随葬品,其中乌山1、2号墓中还出土青铜鼎,时代属西周,乌山土墩墓为一墩一墓、柘塘土墩为一墩多墓。

丹阳平原地区土墩墓(34):丹阳境内关于土墩墓的考古发掘工作既已进行过几次,有大夫墩、泰山溢洪河一、二号墓、大仙墩、导墅、蒋墅、皇塘等,有的资料尚未公布,土墩附近都有水塘存在,属取土建墓遗迹,有的土墩分布较零散,现今以河阳大夫墩及大泊的两座土墩墓为重点介绍,基本反映出这一区域内土墩墓的一般特点。1993年发掘的大夫墩墓外观呈高大的馒头状,底径60、高12米,动用土石方1万余,属一墩一墓形制,该墓有规整的梯形土坑,坑内后半部有石砌室(35)(***二、三)。1993年3~6月发掘的丹阳大泊两座土墩墓(36),其中DⅠ为西周墓,一墩一墓有长条形土坑,坑长4.70、宽0.8~1.26米,坑深1.60米,墓坑建于夯实的垫土上,全墩土均夯实(***四、五)。DⅡ为春秋墓,有浅坑,墓坑规则,出土少量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以上述几处土墩墓的发掘看,丹阳一带平原类型土墩墓均为一墩一墓,有规整墓坑和成套随葬品。

丹徒南岗山土墩墓群:南岗山土墩墓群原始状态保存好,基本反映出土墩墓的原始布局,1990年10~12月,南京博物院在此发掘了14座土墩,出土几何印纹硬陶、原始瓷及陶器等共118件,这批土墩墓据发掘结果看,均为一墩一墓组成,有些墓还有规整的墓坑和祭祀坑存在,成功地运用考古地层学首次确认土墩内建墓过程中的祭祀遗迹存在,严格区分墓葬与祭祀物之间的迹象,为探讨多年来在土墩墓研究领域中一墩多墓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依据和材料,对传统认识和研究提出质疑,在土墩墓的深入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六、七)。

金坛薛埠连山土墩墓群:连山一带土墩墓分布十分密集,保存较为完整,为了解该区域内的土墩墓状况及结构,1991年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此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座土墩进行了发掘,为解决茅山东麓土墩墓群的性质、特点首次提供了一批全新的资料。这次发掘的三座土墩,再次运用考古地层学,成功地将祭祀器物与墓的随葬器物相区别,确定为一墩一墓,且每墩内的祭祀器物和随葬器物时代相同,更说明是建墓过程中的祭祀遗迹即边建边祭。综观分析,发现墩与墩之间有着稍微的时代差别,此与当时分墩建墓过程相吻合。具体分析连山土墩墓内的分布状况是,墓葬均位于墩的中心底部,很规整,虽无墓坑但见有石棺床或简易石棺床,成组有规律摆放随葬器物,发现人牙等迹象,祭祀物均分布墩边缘且成堆放置,无规律,高低落差大,夹杂于封土层中,反映出边堆边放的一般状况。所有这些祭祀器物都围绕土墩中心出现,连山土墩墓的祭祀遗迹再次验证南岗山土墩墓发掘结论的正确性(***八、九)。

三、 土墩墓发掘方法的探讨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各种考古学方法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土墩墓发掘方法的改进也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相适应。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保证了所获资料的准确性,客观真实的材料是研究结论正确性的前提。回顾苏南土墩墓遗存发掘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五六十年代

在本阶段苏南地区各地曾零散出土一些土墩墓遗物,考古工作者在当时仅做了些被动的采集、收集保护工作,基本属于“见物取物”。而对其认识是或归湖熟文化或归原始文化之中。故本阶段的研究属于资料少、文化属性不明。

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

随苏南地区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不断出现,人们已开始关注土墩墓文化属性、特点的研究,为解决一些问题各地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有目的有选择地发掘了一批土墩墓遗存,揭开了研究土墩墓的新篇章。据发掘的一批土墩墓资料,正式提出“土墩墓”这一名称,划定其特点是“平地堆土掩埋、不挖坑、无葬具、一墩多墓,时代约当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这在当时对促进土墩墓遗存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首次统一了人们对土墩墓遗存的认识,这是我们现在研究土墩墓的人都应予以重视和考虑的。当时进行发掘的方法有探方法、分深度下挖法等多种(***一),但这期间的发掘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不断发掘过程中凡是见遗物出土都冠以墓葬名之,可以称之为“见物定墓”且不管数量多少,每堆器物都定其为墓葬,且定墓无统一的标准,尤其不考虑作为墓葬的一些基本条件或标准,如墓坑的有无、葬具、墓向、层位关系、随葬品布列特征规律、分布位置等诸多墓葬因素,这样势必形成一墩内埋有多座墓葬的现象和认识。本阶段发掘的土墩墓以句容浮山果园、高淳顾陇、永宁溧水柘塘、乌山等为主。我们今天在考察和研究土墩墓时,对本段材料务必加以分析使用。

第三阶段:八九十年代迄今

土墩墓遗物出土日益丰富,为解释某些研究疑点,主动考古发掘不断开展,对土墩墓文化属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前进,随着各方面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不断涌现。伴随中国考古学黄金时期的到来,考古学方法也在日趋完善,认识和揭示古代遗迹的手段更科学规范,资料更准确和客观。在土墩墓的发掘中注重考察总体布局的同时采用“四分法”和“二分法”,首先总体测量、观察分析土墩墓分布的特点,慎重地选择发掘点,一般选定有代表性的土墩墓进行解剖发掘,在具体到土墩墓时,大型墩、中型墩、小型墩都给予考虑和发掘,做到选点和发掘的土墩墓具有最大限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总结以往发掘方法得失的基础上,结合土墩墓存在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适宜土墩墓发掘的新方法,一般以土墩中心最高点取正方向将土墩划分为四部分,先选择对角的两部分发掘,密切注意东西、南北剖面的地层变化情况,分析推理当时土墩营建过程;平面观察遗迹现象,研究遗迹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有关条件和要素确定遗迹的性质,即“是墓非墓”。经过多例发掘总结发现土墩中心底部都有一座具墓葬特点的遗迹,我们定其为墓葬。对一些小型的土墩墓则采用“二分法”,其原理和过程与“四分法”同。通过以上的发掘可以从根本上保证研究资料的准确,在此科学严肃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上再利用器物类型学进行综合研究,这样就基本阐述了土墩墓的原始结构和状态,揭示了土墩墓的一般特征,使长期以来难明的土墩墓特点逐步明朗化,以丹徒南岗山、大港横山、石桥华山、金坛连山、丹阳大泊等地为代表。确认土墩墓的结构为“一墩一墓”和部分墓葬同时有墓坑和葬具存在,这些特点也与同时期长江沿岸的吴王室土墩墓结构相呼应和联系,同时发现土墩墓存在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并提出有进行分区研究的必要性。这期间以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与土墩墓发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土墩墓的研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四、 “土墩墓”研究中一些问题

1. 关于“土墩墓”名称的探析

自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发掘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首次提出“土墩墓”这一名称,定其为“一墩多墓,平地堆土掩埋、不挖坑”等一系列特点,这是基于当时的考古发掘手段所提出来的,长期以来这种观点一直占据土墩墓研究领域。现经大量的发掘研究认为,有关“土墩墓”这一名称的提法较为含糊,目前在苏南各市县分布有许多土墩,仅从其外形观察与土墩墓完全相同,但经过发掘后则其内涵大相径庭,无论其时代或结构均不属土墩墓之范畴,有的就是汉代墓葬或晚期封土墓。有的汉墓外观与土墩墓相同,若不发掘而仅从其外观考察则很难判定其时代,因此,在讨论土墩墓是不能仅据土墩外形观察的,更应结合墩内结构和出土物来综合分析,至少应揭露或发掘其中一部分。从目前有关土墩墓发掘材料看,欲给土墩墓下一个完整科学的定义目前似乎并不成熟,但考虑到广布于苏南地区的这一特殊遗迹现象,在尚未统一认识之前姑且可仍用“土墩墓”这一名称,但必须将其时代和器物特征作其补充说明,在认识那些未被发掘的土墩遗存时,必须考虑“非土墩墓因素”的存在,亦即“似土墩墓的非土墩墓”。

在考古发掘中确定墓葬的一般标准是以埋葬和处理尸体而形成的遗迹而定,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1)墓坑、 (2)人骨、 (3)葬具、 (4)随葬品、 (5)封土等。针对土墩墓遗存的特殊性,在认识和研究土墩墓时更应注意土墩墓群现象,具体到土墩时尤要分清层位关系,墓葬在墩中的具置、器物摆放规律及器物组合状况等诸多方面,只有将上述各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才能揭示出土墩的本质并将土墩墓的研究引向深入。

2.“一墩多墓”与“一墩一墓”的辨析

以往发掘“土墩墓”时常常是见器物群就定其为墓葬,很容易就形成一墩内埋有很多墓,十几座或数十座,结合土墩的形成似乎就认为土墩墓就是因不断埋入墓时堆土而形成,那么墓愈多堆土就愈多,土墩相应就大,这就是一墩多墓的基本认识。经数年研究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的发掘证明,土墩墓的中心底部常有一座且只有一座墓葬,各墩之墓存有大小之别,有些地区还有墓坑,墓坑规模较大且十分明显,墓内器物陈放有一定的规律,器物成组成套出现,反映出墓主人在该土墩内的主导地位,即建墩完全是为了埋入此墓。另外在土墩的封土层内常散见三五成群、错落有致的器物,不成组和套,多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这类遗迹出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无坑,器物夹于土层中,多有高低落差不平之感,甚至发现同一件器物散见于高低两处,如:1977年秋南京博物院在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发掘的ⅣM2,所谓M2有几个特点,当时已引起发掘人员的注意,(1)随葬器物放置东北高西南低,有明显的斜度,高低落差达0.77米;(2)有一件原始瓷豆的豆盘与豆足分出两处,相距0.80米,高低落差达0.15米。这更说明埋放时器物随地势高低之差而滚动形成(***一一)。就此分析判定这类遗迹当不属墓葬,应是在建造土墩时举行某种祭祀活动或仪式的遗存,每堆或每群器物当属一种仪式或一次活动不同仪式的遗留迹象,如丹徒四脚墩M4的祭祀情况(***一二)。鉴于上述认识,我们目前在研究土墩墓时首先必须全面校对以往所谓一墩多墓材料,绝不能被一墩多墓的表象而蒙蔽,不然就会误入一墩多墓的歧途,难以考察土墩墓的本质。只有采取科学的、审慎的态度来研究土墩墓,才能恢复土墩墓的本来面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考古研究者的基本职责。近年南京博物院在句容天王等地发掘的一批土墩墓就有一种现象:墩底部中心有一座较大的墓葬,土墩外侧边缘有数座晚期墓葬打破土墩,一致朝着中心墓葬排列的现象,这正好说明边缘的数座墓葬与土墩墓的最初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再说数人同时死亡的可能性也很小,边缘墓葬的埋葬深度也不合常理,故这种墓葬形式与“一墩多墓”观点存在很大差异。

3. 土墩墓分区研究的必要性

土墩墓广布苏南地区,据目前的调查及遥感考古统计大约在4500座左右,这类土墩都相对集中分布,常常是成组集群连片,因此这些土墩墓从地理客观上就已形成了相对***的考古单元(*** 一三)。经数年来的发掘,现已大致清理土墩墓100余座,就总数而言目前已发掘的部分相对较少,且相对集中在某些地区,其中还有一大部分属残损后抢救性发掘,其墓葬结构从发掘资料看,同一土墩内所出器物之时代大致相同,同组土墩墓的时代较为接近,同群土墩墓之间的时间存有先后,在不同群间土墩墓有时代差别,墩应是土墩墓分期的最小时间单位。依墩、组、群的组成部分划分出土墩墓的若干区,归纳总结出发展演变的时代特点,因此在土墩墓的研究中分区尤为重要。1981年苏秉琦、段玮璋同志撰文提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是我国考古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这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考古学理论,对我们研究苏南土墩墓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广布于苏南各市县的土墩墓只有进行科学的分区研究才能正确、科学地揭示出土墩墓的演变规律、发展脉络,将土墩墓的研究推向全新的阶段。

五、 土墩墓的一些基本特点

就目前发掘土墩墓所掌握的情况分析,现将土墩墓的若干特征归纳总结如下:

1. 土墩墓营造的一般过程(***一四)

苏南土墩墓除镇江东部沿长江南岸山脉顶部的外,据目前的发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丘陵山地类型和平原类型,且以前者为多。经发掘知其营造过程大致相同,多属就近取土堆筑而成,故平原类型土墩墓附近常存有水池或水塘坑,这些均是当时建墩的遗迹。丘陵类型土墩墓常成群密集分布,多集中出现于山岗或山脊,布列于山巅,多形成居高临下的宏伟气势。建造一座土墩墓一般有以下过程:规划、选址、平整、铺垫、挖坑、下葬、加盖封土并同时举行次数不等祭祀活动等,形成土墩而完成。

(1)规划:就目前调查与发掘看土墩墓常有序集中分布,墩墩之间存有一定的联系,大小墩之间布列有规律,故此应是事先规划而形成,是在一种计划状态下的遗迹。也就是在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中,规划出一特定的区域做墓地,有一定关系的人群其死后必须葬入这一区域。在规划区内的土墩墓常以片、群、区、组等相对***的单元出现,故各单元墩之间应存有各自的血缘或家族观念。

(2)选址:在规划区域内按一定法则标准,如辈分、血缘、贫富或长幼关系。确定合适的建墓地点后开始营建墓葬,一般均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这与苏南地区潮湿多雨的自然气候条件相适应,丘陵区多选择于小山脊处,形成居高临下的气势。墓建于地势较高的地带,人们从遥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可以寄托哀思或遥祭,使世人心灵得以慰藉。

(3)平整:在选定建墓地点后就开始营建,首先就是平整地面,铲除杂草,据墓葬规模确定范围大小,这一工程以铺垫式为主。

(4)铺垫:在平整铺垫好的基础平面上开始了营建工程,一般选择质地纯净的土进行堆筑,大多进行或紧或松的夯实,铺垫层的厚度和范围与墓葬的规模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具体的铺垫层有夯实和不夯实两种类型,就一般而言,若经夯实,其墓的规模稍大或较大,常开挖有规整的长方形竖穴墓坑,不夯实者的墓坑多为不规则的凹状。利用堆土过程中有意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坑,如淹城遗址内的头墩。在发掘时,不施夯实的土墩,其墓坑较为难辨,早期的发掘更是如此,常以此定其为平地堆土掩埋、无坑,更有甚者竟有人将其追本溯源至苏南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土墩墓无坑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是一脉相承,似乎言之成理证据确凿,可近年的考古发掘看苏南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墓葬有坑的比例在逐渐上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5)挖坑:在铺垫夯实的垫土层上开挖墓坑,墓坑都是地平线之上的熟土坑,因熟土多经夯实,开挖的墓坑均很整齐规则,坑壁光滑平整,大多又经涂泥抹平二次修饰,有些在堆土过程中有意预备留出墓坑位置,形成中间低洼四周较高的形状,后进行有关修整后形成墓坑,还有的墓葬在堆筑垫土时用石块垒砌出墓室而形成“室”结构,如丹阳市河阳乡大夫墩墓(***三)。

(6)下葬:在建好的墓坑或墓室后,将尸体和随葬品置于坑中并同时举行某种祭祀仪式,回填完墓坑。

(7)封土:在下葬完毕后开始封土成堆,在封土过程中都举行次数不等的祭祀活动,故在封土中常见到成堆陈放的器物,这类祭祀器物常堆放在土墩的边缘,有的器物埋放状态呈明显的倾斜,反映出一边堆土一边摆放器物的过程。从目前发掘情况及地层关系观察,祭祀性器物都夹杂于封土层中,土墩墓的封土墩和墓均是一次同时完成,故墩内祭祀器物与墓中随葬器物之时代特点大致相当或相同。

关于墩内祭祀器物堆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人们常将封土内祭祀器物堆(群)划归为一座座墓葬,即将封土内器物堆看成是逐次埋入的墓葬,从而形成“一墩多墓”的认识,似乎是土墩的形成与埋入墓葬有直接关联,就是土墩越大墩内墓葬单元愈多,或墩中墓葬单元多,其封土墩必定很大,但此种认识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相抵触,如在丹徒南岗山发掘的一批土墩墓中,有两座极高大的土墩,墩中没有发现墓葬,而那些相对低矮的土墩均是“一墩一墓”,很有规律。足以说明土墩规模的大小与墩内所谓“墓葬”多少无关。从上述情况看,我们在讨论土墩内遗物群(堆)时应从考古地层学入手,观察分析此类器物群的出土状况及分布规律,明确界定其层位关系,考察其分布位置,分析器物组合,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在南岗山、连山等地的土墩墓发掘中,通过多例结构观察分析,确定各土墩中心底部的遗存为墓葬外,边缘部分的器物堆群均不是墓葬,不具墓葬的条件,应是在建造土墩时的祭祀器物堆,是举行某种仪式的遗存。这类器物多夹杂土层中,结合土墩的平面和高度分析观察,器物堆多位于土墩的边缘。这些遗物堆无坑和葬具,陈放散乱无规律,多为几何印纹硬陶且很破碎,此更说明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检查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的资料,在一座土墩中发现一器物堆存在明显的高低落差,其中一件豆盘和座分离两处,更说明此堆器物是在堆筑封土时随坡度而放置,因高低落差器物滚动而成,更足以说明此器物群不属墓葬(***一一)。另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少数土墩墓封土堆①层下,近底部边缘部分是会发现一座或几座有坑墓,从墓葬的基本要素和条件看,此确属墓葬,这是否对一墩一墓的认识产生质疑,其实不然,考察此类墓必须从起初建土墩墓分析起,从考古地层学上分析,此墓应是起初土墩墓修筑完成后而埋入,即埋葬此墓与起初建墩埋墓和祭祀是两次行为,最初土墩完成时确属“一墩一墓”,墩内或存有祭祀遗迹,以后年代久远或出现贫穷者需下葬,因建一个完整的土墩需花费较多的劳力和时间,一般贫穷者或社会中低收入者难以承担,故此类人就只好有选择地依托原有土墩下葬,现不妨暂称之谓“借墩葬”,这类墓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存有时代先后关系,结合器物特点同样能反映出来这一点,这种情况不应与一墩一墓特点相矛盾,一般情况下这类“借墩葬”墓规模较小,时代较土墩中心之主墓晚,存有一定的时间空缺,看来埋入此墓时应是在原先土墩墓已荒芜或无人照料的情况下进行,而绝非“一墩多墓”之所谓。

2. “土墩墓”的群组规律

就目前调查、发掘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土墩墓均相对集中出现在某一地区,分布地带地势相对较高。山地丘陵类型土墩墓更以山脊或小山岗平台为主。土墩墓出现往往成组集中涌现,若干组又形成区,若干区又形成群,若干群又形成片,故土墩墓群的总体构成特点似可归纳成“片群区组”。经数年来的发掘知每一相对集中的组单元内土墩墓的特点和时代相对一致,这应说明其墓主人生前相互之间应有着某种联系,或是同一宗族。推而论之,这些墓主人生前为葬入该地时就有事先安排和规划。就总体墓群来说,每一组每一群应有相对统一的界定区域。因此我们说“土墩墓”这种葬俗是当时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一种丧葬仪式,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3. 一墩一墓

综观目前清理发掘的土墩墓遗迹,在认识祭祀遗迹的前提下,“一墩一墓”是其核心。通常土墩墓的主墓均位于土墩的中心底部,有的有规整的长方形熟土坑或有葬具遗迹发现,这类主要常有配套成组的随葬品并呈有规律摆放,如器物集中出在足部,或身体两侧,而墓中最为精美的原始青瓷类器物显著集中于头顶部,这类随葬器物多在一定范围内的同一水平面上反映出同时下葬所致。封土堆中零散分布出土的器物群不具备墓葬特点,应不是墓葬而是在建筑土堆时的祭祀器和某种仪式的残迹,从发掘情况看,每座土墩墓的封土堆均是一次连续堆完成,故墩内祭祀器物堆(群)间不应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结合出土器物特征分析,这类器物也不存在时代差别,另据一墩多墓者的认识看,土墩墓是因逐渐埋入墓葬堆土而形成,墓葬越多其土墩越大,反之较大土墩内墓葬必定很多,仅目前发掘看,墩的大小与墩里“墓葬”多少无直接关系,有些低矮的小土墩里就发现多座“墓”,而有些大墩中墓很少或不见,据此看,封土堆的形成与埋入墓葬无直接关系,一墩多墓之说也就难以成立。另外在一些土墩中还发现一些晚期墓葬,从考古地层学上分析,这类墓位于墩边缘①层下,打破土墩,其时代应晚于土墩本身。这应是土墩墓完成后若干年当时贫穷者依托埋入,不妨称之谓“借墩葬”,这类墓中出土的随葬品相对较少;墓葬规模一般不大,这与其借墩葬入的身份也相符。再从其器物形式特征上看,这类墓中的随葬品与土墩中心主墓和祭祀器物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这类墓葬从埋葬方式、时代、考古层位等方面都与最初营造土墩墓的初衷不一致,故后期埋入的虽是墓葬但不应是“一墩多墓”的依据,第二次或以后埋入的墓葬与开始建墩埋墓无直接关系,因埋入墓时土墩已空或已经荒芜,故不能将以后埋入的墓归并到土墩墓系统内来认识,更不能与墩内墓葬相提并论而提出“一墩多墓”。若现今有坟墓埋入,过数百年后能否将坟解释为“一墩多墓”呢?时至今日,是我们对土墩墓“一墩多墓”加以认真总结分析的时候了,绝不能再用“一墩多墓”的认识来发掘和研究土墩墓。

4. 土墩墓的墓室及葬具

就目前发掘的一批土墩墓资料细加甄别,绝大多数土墩墓内均有墓坑或简单葬具存在,且近年随着考古地层学知识的普及和发掘水平的完善,有坑土墩墓发现的数量急剧增加、增多,这一现象对早年所谓无坑平地掩埋说提出了质疑,尤其是对封土堆内祭祀器物的认识,“一墩多墓”的迷雾已逐渐散去,发现的墓葬都位于土墩中心底部,就目前看有“熟土坑”、“石棺床”,有的坑中还见木质葬具残迹,在丹徒南岗山、薛埠连山、句容浮山果园等地都有发现。就“石棺床”而言,发现较少,有此种石棺床的墓一般规模较大,石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石块密集垒砌而成,呈规则的长方形,上有随葬器物和人骨残迹(见***九);另一种是以少量石块按一定规律横竖相对成排等距分布而成的长方形,即石块与石块间存有较大的间隔,据此推测此石床之上应搁置棺木葬具方能下葬(***一五)。在近年的发掘中又发现一种“石”,如河阳大夫墩土墩墓,此墓规模较大,用石块垒砌成规整后室,前半部似用竹篱木类材料建成,此类墓结构独特。一般常见的夯土坑,即“熟土坑”,以泰山溢洪河1号墓为代表,坑壁光滑平整,均经涂泥抹平修饰,夯土结构坚硬,这是近年发现的典型“熟土坑”,个别地区还见一种“烧土坑”,此应是一种较特殊的葬式,推测此类坑应是在土坑下葬时局部曾用火烤形成,或为燎祭的遗迹,或谓一般土坑只要举行燎祭就会形成此种遗迹,这应是熟土坑的一种变形。

5. 祭祀器物与墓葬随葬品的区别

祭祀器物与墓中随葬品的区别和界定首先应从考古地层学出发来分析,判明其所在的层位关系,再次从器物分布状态、器物组合、器物位置及墓坑的有无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考察分析,千万不能将祭祀器物划定为墓葬,若将墩中发现的祭祀类器物群堆都界定为墓葬,这就势必造成对土墩墓本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对深入探讨土墩墓的特点也是无益的。我们在丹徒南岗山发掘的土墩墓中在墓坑底部就发现有专门的祭祀坑(***六),在丹徒北山顶春秋墓中于刀形墓道的南北两侧平台上发现有祭台遗迹(***一六),说明当时人们在建墓时极为重视有关祭祀活动,也印证了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文献记载,所谓“一墩多墓”现象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祭祀活动在土墩墓营建过程中的普遍存在,不论是大型墓还是中小型土墩墓都有此种祭祀活动,结合此种祭祀过程来分析理解土墩内发现的祭祀器物群也就不足为奇了。

6. 土墩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分析

土墩墓是一种特殊的葬俗,尤以高凸于地表的土墩最明显,这类土墩大小不一,有的很大,底径达80余米,墩高达10余米,气势十分宏伟,其移动土方近1万余立方米。现仅就其工程规模来说绝非短时间内所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就人力来说也非少数人所能完成,必须拥有一定的权力组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能聚集众人共此一事,方能完成。

从目前发掘的土墩墓看,墓主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器物常成组配套出土,有几何印纹硬陶、原始瓷、陶器、玉器等,更有少数墓主人还拥有配套青铜礼器,一般情况下,墓中随葬品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再现,标志其身份,说明其墓主人生前应拥有相当的财富并过着优厚的生活,这也与工程浩大的封土墩相吻合。

在建筑土墩过程中出现的器物祭祀现象,说明墓主人生前家族人员众多,受到时人的爱戴,观其社会势力应较大。从有关发掘资料看,一般一墩内都有数处祭祀迹象存在(***八),据考察此每一器物堆均应代表着一次祭祀活动或一个家庭单元,同时出现多处器物堆应是同时举行的祭祀遗迹,此种多群祭祀物似乎代表着墓主人后代的不同家族(或家庭),即“一家一祭”或“一族一祭”,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墓主人生前家族人员的庞大和一般组织状况,这与墓葬规模、随葬品数量都是有机相联的统一体,从不同的侧面均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社会地位的特殊和拥有的特权,这类墓主人至少是当时社会的中上阶层。

五、 余 论

从外形观察土墩墓与中国坟丘墓有许多相同之处,两者都有高于地表的丘形封土堆,都是墓葬。但从其内部结构和时代来说尚存在较多的差别。就目前考古发掘所认识的土墩墓时代相当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而典型的坟丘式墓葬的出现当在春秋战国之时,故土墩墓稍早于坟丘墓而出现。就分布地域看,土墩墓仅局限于长江下游地区,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遗迹,尤以江苏南部为最多,而坟丘墓广布中国各地。从封土堆内部结构来看,土墩墓均是平地堆土起封,在垫实的封土层内挖筑墓坑而下葬,就剖面来说其墓坑多位于地平面之上,另有些土墩墓存有不挖坑的现象,于平地之上以大小石块铺砌“石棺床”之类葬具。坟丘墓之最大特点是平整地表后下挖墓坑,其墓坑剖面均位于地平面之下,初期是“不封不树”,回填成墓,到春秋时期,人们讲究“事死如生”而实行厚葬,其墓葬规模不断扩大,再则人们怀念先人的需要开始在墓上堆筑封土堆,以封土堆代替商周时期的墓上享殿性祭祀类建筑,早期是将挖墓坑的土方回填后剩余部分堆成,封土堆相对较矮小,后随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甚至以封土堆的大小来标志或显示墓主身份,以后就发展成有目的地到别处取土构筑较大封土堆,再则,因建墓规模的不断扩大,墓坑规模也随之增大,挖坑的土方也必然加多,回填后所剩余土方也会增多,因此坟也就随之增大。封土堆的增大同时也可以防盗掘,起到保护地下墓葬之安全。

长江南岸镇江以东的丹徒大港沿线的山脊地带近年来发掘许多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如磨盘墩、烟墩山、乔麦山、粮山、青龙山、北山顶、粮山等,这类墓葬多随葬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其墓葬总体规模较大,各墓都有规模浩大、规整的墓坑,有的还带有斜坡墓道,墓上有高大的封土墩,与中原同期墓葬特点完全相同,而与同时的江南土墩墓有别,究其原因,结合历史上“太伯奔吴”之事,这类墓当属中原迁来,带来了浓厚的中原的风俗习惯,反映到墓葬上就是坟丘式开挖墓坑的具体反映。在此种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土著居民也开始逐渐吸收采纳,这也就是土墩墓在苏南地区春秋后逐渐消失的原因,也就是中原坟丘墓与当地土墩墓相融合而逐渐取代土墩墓。

注释:

(1) 镇江博物馆浮山果园古墓发掘组:《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考古》1974年第2期。

(2) a.朱江:《吴县五峰山烽燧墩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第4期;b.冯普仁:《试论吴国石室墓》,《吴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c.镇江博物馆:《江苏武进、宜兴石室墓》,《文物》1983年第11期。

(3) 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

(4) 吴越史地研究会:《吴越文化论丛》,江苏研究社 1937年。

(5) 陈邦福:《簋考释》,《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5月。

(6) 曾昭、尹焕章:《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序》,文物出版社,1963年。

(7) a.镇江博物馆:《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考古》1979年第2期;b.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县浮山果园西周墓》,《考古》1977年第2期;c.南京博物院:《江苏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参考资料》(6),文物出版社,1982年。

(8)、(32) 南京博物院:《江苏高淳顾陇、永宁土墩墓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6),文物出版社,1982年。

(9) 镇江博物馆等:《江苏溧水县柘塘、乌山土墩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6),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 车广锦:《发掘淹城遗址的主要收获》,《南京博物院建院60周年纪念文集》(内部发行资料),1993年。

(11) 肖梦龙:《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二号墓的发掘与收获》,《江苏社联通讯》1988年第1期。

(12)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徒磨盘墩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8期。

(13) 肖梦龙:《丹徒县青龙山春秋大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学习

教育从爱开始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从爱开始,内容包括教育从爱开始全文阅读,教育从爱开始张玉芬。教师要善于以和蔼可亲的教态、亲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让所有的学生亲近你。“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书育人的

学习

试对比分析古希腊与古埃及雕塑的异同及其原因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试对比分析古希腊与古埃及雕塑的异同及其原因,内容包括古希腊古埃及的绘画雕塑,古希腊与古埃及雕塑的相同点。在专制的奴隶制度下的古埃及,法老是整个国家的主宰,埃及的艺术只是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的。粗犷的古埃及雕塑一直

学习

一夜到天明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一夜到天明,内容包括一夜到天明语录,夜尽天明全文。她根本不需要任何人来爱她,因为她的心里,只有汹涌的恨。1我得承认,苏媚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过二十七八的年纪,已经是一家投资管理公司的老总。她本人成熟、内敛、瘦削而

学习

给生命一个微笑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给生命一个微笑,内容包括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全文,给生命一个微笑。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造物主赋予我们高贵生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坎坷。正是因为这许多坎坷,我们可能会一败涂地,也可能会伤心到底;但是

学习

警惕用药成瘾及“恋药心理”

阅读(20)

61岁的王大妈常患感冒,以前常吃去痛片、复方阿司匹林等,吃过以后,症状立刻减轻,精神尚好。时间一长,感觉挺好,有病没病她几乎天天吃,不吃还不行,有点像是犯了大烟瘾,浑身难受。患病需要吃药,这是常识。可是,有时长期服某种药物,除了治病,还会有一种不

学习

免费作文400字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免费作文400字,内容包括400字免费作文大全,他生气了作文400字。这两天没看到艾老师的直播了,最开始的时候以为是他有事情暂时停播。可是一连几天都没有在页面上看到消息。突然就明白过来了。原来是直接转移阵地了,就是开启了

学习

应用VB6.0结合Access2003开发骨髓细胞学检查软件

阅读(3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7.75摘要目的:解决医院检验科传统手工方法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相关信息的登记、报告单填写、资料统计和信息查询工作量大、报告单不够整洁规范、查询统计不便等问题。方法:用Access2003建立数据库及所需

学习

谁是债务人?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谁是债务人?,内容包括谁是债权人谁是债务人,债务人什么意思。该谁付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立即着于调查,并与巴方企业总裁进行了直接沟通。该总裁认为:自身所在企业只是报关公司,不应承担本案项下债务;涉案货物的最终买方为另

学习

怎样防治急性胃炎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防治急性胃炎,内容包括急性胃炎原因与防治,急性胃炎怎么缓解疼痛。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加大,加上饮食不节、使用药物不当等原因,容易患上急性胃炎。急性胃炎是指由不同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甚至胃壁的急性炎症性改变,临

学习

纳税申报制度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纳税申报制度,内容包括4月纳税申报期限,纳税申报制度名词解释。一、对现行纳税申报制度不足的分析(一)纳税申报的法律规定尚显粗陋,缺乏可操作性纳税申报在《税收征管法》仅规定了3个条文,《实施细则》也只有8个条文,只是相当原

学习

王卫国:每次拍美女,等于谈一次恋爱

阅读(21)

许多专职摄影师不服他,服他的,有的也尽夸他的相机和镜头。“十多万的,咱怎么跟人比?”但我倒觉得,与其夸他的镜头,不如夸他这个“老头”。说“老头”,其实有点夸张,老王今年50多岁了,但仍旧很帅,是个魅力老男人。可别小看魅力老男人,他比魅力有优势

学习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内容包括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全文拼音,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

学习

中印边境真相

阅读(199)

本文为您介绍中印边境真相,内容包括中印边境问题历史和现状,中印边境报道全过程。中印两国正在实践着一种超越边境问题发展两国关系的模式编者按:美国《商业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讨论了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崛起,指出两国的幅员和动力足以

学习

漫谈我国饮食文化中的“文人菜”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漫谈我国饮食文化中的“文人菜”,内容包括中国文人菜,中国文人菜的代表。世界上只有中国有“文人菜”,这是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现象。中国人把饮食烹饪当作一种艺术,而中国的文人,又对文学艺术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些文人便自觉不

学习

吉林省医疗卫生监督过程中几个问题分析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吉林省医疗卫生监督过程中几个问题分析,内容包括吉林市卫生监督改革方案,吉林省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方案。2006年6~9月,吉林省卫生厅组织相关人员对全省9个市(州)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共检查了558家医疗机构,发现128家有违法行

学习

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几个问题

阅读(7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几个问题,内容包括谈谈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意义,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经过十多年的对话、谈判和斗争,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

学习

略谈电子文件的几个问题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略谈电子文件的几个问题,内容包括如何看懂电子版的文件,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文件在档案部门收集档案的过程也大量出现。因此我们要认清电子文件及其特点,以及归档前的工作等等问题,才

学习

谈明暗素描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阅读(26)

素描是最基础的绘画形式,学习过程中易产生误区。加强对客观物象形体结构的认识,加深对明暗素描全面因素的理解,把握画面整体关系,学会艺术的表达,能够让学生走向绘画自由之境。明暗素描形体结构全面因素整体关系艺术表达素描是最基础的绘画形

学习

谈谈做好农村工作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阅读(24)

农村工作是一门大学问,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要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工作的切入点,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同时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一、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一要讲实话。一方面,对上级要说实话。是成绩就讲成

学习

《比况短语浅析》中的几个问题

阅读(34)

[作者]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2期,发表了内蒙古民族师院中文系王同志的文章《比况短语浅析》(以下简称《比况》),该文从“结构特点”、“句中功能”、“表义功能”三方面,对比况短语进行了阐述,这对人们理解和使用

学习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阅读(471)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需把握的几个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机遇、新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给公安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任务、新要求,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现代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与时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