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笔在意先”?

摘 要:如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一般,一幅绘画作品的完成,从构思、起稿、制作直至完稿的整个过程,有着自然而正常的顺序。在中国画写意作品的绘制过程中,由于该画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本身特有之属性,加之作画者行笔时偶尔在意念上的“走神”,很可能会使得画面上出现一些有违既定思路和预设的笔墨倾向。这种由“走神”带来的“意外“,很可能蕴藏着一个全新的契机。由此使得画面意蕴产生别致一新的景况。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创作;意在笔先;构思;画面构***;创作规律

中***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Ideas before the Pen" ? "The Pen before Ideas"?

YU You-shan

“意在笔先”之说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普通道理。凡对中国画有些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幅写意画的完成,从构思酝酿到落笔定稿,画者在心里总会大致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不论是深思熟虑的抑或是随兴即发,它都会统领着整幅作品勾、皴、点、染的每一道工序。在很多情形下,一幅作品的行笔着墨不消多少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写意画的特性不容作画过程有过多地思索和修饰)但在此之前蕴存于胸的设想、思索和对画作的一个总的期许可能是漫长的。当然,这种作画前的经营和整理对任何一个画种来讲其实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唯独中国画非要强调这种从意念经营到行笔落墨的过程顺序单拎独挑成“意在笔先”的说法,这里除却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诸因素的渗入不言,我想从绘画的工具、材料之特性这一点来阐析,就不难理解前人为什么要如此较真地将“意”和“笔”的排序看得那么重要了。

其实这也很好解释,任何一个有些笔墨体验的人都清楚,由于生宣的遇水即晕、对羊毫狼毫行运的轻重缓疾枯湿浓淡反应之敏感,这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作画者笔墨操控既设置了制约同时又提供了可以尽兴恣意发挥的余地。是制约还是发挥,这要看画者临案即时的驾驭和把握。若要驾驭顺畅、把握得当,皆有赖于蘸笔掭墨之前对作品的意思和最终完成效果了然于胸,亦即人们通常熟识、业已流行千年有余的“意在笔先”。个中缘由不言自明,毋须赘言。我所感兴趣的是,有时候某些在大家看来顺理成章的道理,如果真要细细辨析,也可能会发现较之先前早已形成的定论完全相反的现象来。比如,依我看来,“意在笔先”在一定条件下则完全有可能转换演化成“笔在意先”。

蕴蓄着或浓或淡或多或少的墨色在宣纸上时快时慢的运行,毛笔有时无由地会停顿、转向,在腕力、指力作用下,提按也会产生轻重的变化,出于习惯,执笔的姿态和角度亦会不经意间由正转侧,至于枯湿燥润、顿挫抑扬更会在画者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形下或隐或现。此时出现的这些“无由地”、“不经意”、“未曾预料”等都是指偶发的下意识的意外现象。这与其说是受画者主观意识控制的结果倒不如说更多是因为生宣、水墨、毛笔这些中国画工具材料本身具有的特性作用使然。

虽然说任何一个画者在动笔之前,对其构思的作品大致都会有个预设:从章法、物体的比例、朝向、轻重乃至墨色的枯润浓淡在脑海里预先有一个比较恰当妥贴的安排,在具体运笔施墨过程中也会力***沿顺着先前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个基本的作画程序无一例外地适用于古今每个画者。但如同每样事物发展到一定的时候都会蹊跷地发生令人捉摸不定的逆转一样,这几百年来看似铁定的“意在笔先”之规律在某些时候会不期然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转换,也就是说,行笔施墨居然会悄然潜移到意识感知的前面,反客为主地导引着画者有意无意间顺应笔墨在宣纸上呈现的状态而行进和变化。这听起来有悖常理,似乎与正常的绘画作品之制作完稿顺序完全背逆,但我相信,大多数画者在作画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随着笔毫在宣纸上或正或斜、或顺或逆的运行,提按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干湿的变化,浓淡的转化等等等等都会使画面出现一些先前不曾料想到的效果。而这种超出原定设想的“意外”不是坏事――假如画者当即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由纸面到笔端再转至指腕直抵内心的瞬间反馈,他会本能加经验地捕捉到新的原先不曾预设的笔墨态势的走向和意***。经由这个“意外”的牵引、诱发,走笔铺墨偏离了原有的设定,“将错就错”地顺势另辟蹊径,在不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的构思和框架的前提下,使得画面的某些部位呈现出更加新奇、更加自然的样貌。而之所以说是新奇、自然,全因为是偏离了原有的规划,突破了既定的思路,摒弃了惯常的套路,及时而恰当地顺应不期然而然的意外效果并任由它蔓延和生发,导引着画者随着这新的“意外”之诱引与暗示干湿浓淡、粗细曲直一气呵成。此刻,画者的思维暂时“短路”、作画思绪瞬间的空歇(有点像俗称的‘物我两忘’或曰‘思维滞后’),而最终完成的笔墨样貌由于“意外”,偏离了原先固有的轨迹,这个“偏离”从客观上讲,自然而然地剔除了人为的因素。

所谓人为因素不外乎指的是画者通常的走笔习惯。若一味地恪守那个惯常习性,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特定的套数。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套数对画者来讲并非好事。虽然对每一个画者来说,要完成一件写意画作品,必须具备娴熟老练的笔墨操控能力和相当个人化的画面***示趋向的把握,这种把握与操控能力多是作画者常年累月殚精竭虑花心血、花精力锻造锤炼出来的。经由不断地修饰、润泽,不断地雕琢、磨砺,垒骨搭架地支撑起画者惨淡经营的***示标志,随之底气十足地伴随着画者驰骋擂场、登堂入室。此时的套数起着陪护和壮胆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假如长此以往裹挟这些套数一成不变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场面,应付各家各路的对手,自然会有麻烦;且不说人家腻味,自己也会觉得没趣。所以说,任何的看家本领用到一定的时候,需要换换,需要添加些别的花样。而让人苦恼的是,这种变换也好,添加也好,并不全然由得人们自己;不是下了苦功、花了心力,专心致志、诚心实意便可得来,不全凭力气,也并非专靠诚意。它们的显现,有时很可能是在人们不经意的当口冒出来的。绘画语言上的更新与变换,一般都是在功夫与认识积蓄聚攒到一定时辰不经意地油然而发,很多时候是由画者内心隐蕴的意念、手头聚攒的功夫外加周遭稍纵即逝的某些外在因素之合力,这些内外两方面夹杂在一道的内因外诱起着作用。而这内因与外诱,相比之下,外在的诱发可能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包括先前所讲的“意外”。

需要补充的是,那些偶发的“意外”当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有益的。大多数情况下偏离原先既定设想的后果,通常会被认为是“败笔”。这个不要紧,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具有一定笔墨体验和操控能力的人来讲,面临这样的情形会在潜意识里激活那些平日里积淀在脑海里对笔墨变幻的抉择和筛选。而这个“抉择”和“筛选”在瞬间作出的反应,几乎是依凭本能而非理性,此时本能的应激反应多赖乎画者长年累月运笔施墨中调合笔、纸、手、心非常细微而妥贴的默契。长此以往,这些默契的聚攒、积淀完全浸融于画者的心里。从一定意义上讲,那些了然于胸的枯涩、洇晕、劲爽、温和的笔性墨相已然由材料的物质性转化为画者的心理(甚至是生理)的反应迹象。就作画过程而言,这种心理或生理的反应迹象有点类似于人们通常在偶发事件时的条件反射――遇烫即缩,痒了就挠――虽非理性,但却合理。

这种由“意外”促成的反应,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在一幅画里,执笔游走于纸面上,若一直是湿漉漉地上下来回久了,或者大面积铺墨排面多了,笔底下好像很自然地想朝着相反方向去动作,而无端的产生此类动作的意***,本不是画者事先计划好甚至也不是当即的临时调整,倒更像是毫端与纸面接触互动后,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状态而对相反的、一种未知形态的渴求。这种情况的产生,更多的是由于当时画面形成的纯机理性效果带来的一般反应,与画者原先的构思无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有趣的一种情形),或干或湿的锋毫好端端地在宣纸上走着走着,忽地莫名其妙会有偏差,要么就鬼使神差般的转向或者阴差阳错似的卧倒,如此等等。像这一类的意料之外的突发现象,肯定不是画者一开头便希望获得的,它与画者最初的设想和作画过程中的推想是相互抵触、相互排挤的。

但是,有经验的人会在这个当口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捕捉这个突发的“意外”并藉此因势利导地顺应它,当机立断利用这个契机作出异乎寻常的反应,由此在画面里也带来异乎寻常的效果。比如在画到人物头发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勾完了脸部五官和外形之后,很自然的会重新换一支稍大些的笔饱蘸墨水来铺头发,尤其是画女性的长发,酣笔涨墨顺势按、撇,湿漉漉的水墨和纯线条的面部勾勒形成对比。这种通常惯用的笔法墨法是会显得很有精神。假如随之而来的脖颈间加上枯湿的散锋来添加毛领或围脖,更使线条、湿笔、枯墨形成反差而相互显衬。但有时同样是连勾带点画完脸部,一反常态地并未重蘸饱墨,仅以原先笔锋剩余的残墨顺势撇出头发,干涩虚淡的几笔似勾似皴分出发型的大致结构;运笔时正时侧、或勾或刮,这样虽少了些通常那种对比明显的浓淡干湿变化带来的视觉反差,但却由于并未故意布置而生出自然顺畅的另一种清新意味。在处理人物形体和陈设背景时也一样会碰到:往往会毛笔在纸走着走着,忽地不知什么原因会或偏离、或停顿、或转向、或按压……而这些偏、停、转、按都会即刻带来形状的变化、方向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出乎意料,但有时候凭直觉马上会意识到这其间蕴育着新的可能性。随即画者会不假思索地依从新出现的变化,条件反射似地跟随着运笔施墨――而这个“依从”、“跟随”几乎不受大脑意识支配,纯受笔锋和宣纸接触后产生的机理效果的启示,进行着貌似漫无目的地游走。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待到画者一旦醒过神来,想重新行使支配和操控时,他会发现之前有点“走神”的“笔墨漫游”还真有点超乎想像、非同寻常的意外效果。而这个“意外效果”倒很可能是平日里反复琢磨、苦苦觅寻而求之不得的。耐人寻味的是,本应该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祈求得来的东西,现实情形中反而颠倒了个个儿:

不期然而然地实现了。

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情况,多半是在画者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出现的。其实,这里也反映出写意画与众不同的一个最大特点:整个制作过程中潜蕴着很多的偶发因素,而这些偶发因素并不受画者大脑思维与手中之笔的控制和调配,出不出现、什么时候出现,无从预知。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才出现那一瞬间于第一时间发现它,逮住它,掌控它。在此就这种可遇不可求之情形的出现和发现,也可话分两头来说。先说出现,我们知道,由于生宣和水墨它们自身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不受控制的变化,即便是老手来面对也是如此。影响这类情况发生的因素很多:有画者的心态、身体状况的,有天气阴晴、气候冷暖的,有纸张新旧、纤维粗细的,有墨汁稠稀、新鲜隔宿的,还有一个听来似乎很荒唐的原因:在有些时候甚至连画中出现一个对画者来讲完全陌生的物象,都对绘制的行进构成舛误。而说到发现,则更有意味。这里,首先得要求画者具备相当的笔墨素质且有过一定的写意画经验;除此以外,还必须修得上好的心态与德性,豁然而从容,机敏而笃定。对画面既有掌控把握全局的能耐,又不乏留意处理局部细微差池的本事(有些时候,这处理和补救画面中那些不太起眼的细小微妙的地方,使之协调并与大局相呼应,难度更大)乃至于一旦画中出现意外,非但可以临乱不慌,而且还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这从画面中“意外”的出现与被发现和捕捉的过程,真有点耐人寻味:它时时潜伏于某个不知道的时段,处处隐匿在某个猜不透的地方,突然冒出又隐隐消退,冷不丁地让你猝不及防――至于它带来的是意外惊喜还是意外祸害,全看画者的了。是惊喜或是祸害,均属意外;怎样来半途截住这个“意外”,调理思路,镇定笔墨,及早的从顿困中缓过神来,轻便而自信地继续行走,哪怕是将思维和意念远远地抛在身后……这种在写意画中不期而遇又正中下怀的笔墨体验,我相信很多人经历过。问题是――你如何来把握它、利用它。(责任编辑:高笑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意在笔先”?“笔在意先”?

学习

百川归大海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百川归大海,内容包括百川东流归大海下一句,百川争流归大海的下一句。用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主题,是指通过对两件以上的事情的叙述和描写,反映出某种社会现象和特定的时代特点,以及某种哲理认识等。所写的几件事与主题关系犹如百川

学习

十大疯狂科学家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十大疯狂科学家,内容包括十位疯狂的科学家,疯狂科学家改造人类。提到科学家应该是被人敬仰的,但是接下来的十位科学家却是疯狂的,所做之事令人惊愕、让人憎恶。1、弗拉迪米尔・德米霍夫:双头狗之父1954年,苏联外科医生弗拉迪米

学习

塞尚的艺术精神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塞尚的艺术精神,内容包括塞尚为什么是现代艺术之父,塞尚谈艺术。【内容摘要】后印象派认为在绘画时画者要用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描绘客观事物,不需要在乎画面中这些客观事物的外形,于是注重于事物的外形、色彩以及体积的构成关系

学习

采油螺杆泵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采油螺杆泵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内容包括单螺杆泵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输油螺杆泵故障与排除。介绍了螺杆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针对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螺杆泵作为一种油田采输工艺技

学习

神秘哀牢山,风情花腰傣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神秘哀牢山,风情花腰傣,内容包括哀牢山花腰傣,秘境哀牢山风情花腰傣。如果把世界看做星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位置,可以凭借自身的光芒无限上升,便摆脱了无数的纷争。这是哀牢山的晦暗和博大,我来过。而在哀牢山下,生活着王

学习

翰墨飘香伴夕阳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翰墨飘香伴夕阳,内容包括翰墨飘香溢风采诗句,翰墨飘香最好的对联。近日,笔者收到诗友眭明朗赠送的《江山花木诗书篇》一书,细读起来,发现他的诗词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符合格律。这是他汇集退休后创作的数百首诗词和部分书法作品

学习

落锤式弯沉仪在道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落锤式弯沉仪在道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全自动落锤式道路弯沉检测仪,自动弯沉仪测定路面弯沉试验方法。本文主要对对落锤式弯沉仪的有关原理进行研究,并和贝壳曼梁实验进行了比较,从实验中清楚的表明落锤式弯沉仪在道路

学习

基于TestStand与LabWindows/CVI的通用测试平台开发研究

阅读(82)

本文为您介绍基于TestStand与LabWindows/CVI的通用测试平台开发研究,内容包括主流的测试数据创建方法,teststand测试系统。【摘要】测试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专用型向通用型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测试系统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被测对象型号或系列

学习

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风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内容包括吹皱一池春水原文,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原文。倾城:我很想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理清思路,想想自己接下来怎么过好。事实上,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一年多了。我一直在找出路。2013年,我失去我心爱的人,

学习

皮尔逊Ⅲ型频率分布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皮尔逊Ⅲ型频率分布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内容包括皮尔逊频率曲线纵坐标怎么设计,皮尔逊频率曲线对人体有什么影响。本文简单介绍了皮尔逊Ⅲ型曲线(Pearson-Ⅲ)基本理论知识及绘制方法,并以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管线

学习

汪敏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阅读(25)

汪敏著名收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精品珍藏选》系列丛书执行主编著名书画鉴定家如约到收藏家汪敏家里访问。一进门,笔者一下子就“傻了眼”,只见近百平方米的客厅,除了一条通往内室的小道,一块十来平方米的地方摆着沙发茶

学习

产品设计之美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产品设计之美,内容包括产品设计越简单越好,产品设计解析。美的设计是超越使用功能因素的精神创造,不仅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能带给使用者精神享受,在功能与形式之间达到平衡,让人觉得有浑然天成的舒适感,这是于我认

学习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人性的善与恶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从对立统一规律看人性的善与恶,内容包括人性的善与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人性本恶是人性论的核心思想。【摘要】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暴露的社会矛盾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怎样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矛盾,如何看待

学习

高中女生蔡青的青春表达

阅读(24)

“妈妈,我将来想要做一名律师。”高一时,蔡青自信满满地宣布。“做律师很忙的,你结婚了之后怎么办?女孩子家的,算了吧。”妈妈回答道。3年前,这段母女间的平常对话,让之前从未觉得男女有很大不同的蔡青,突然感到不公与愤慨,“一直是我的榜样的、

学习

《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乡愁》英译文本比较研究,内容包括乡愁最好的英译版,乡愁文本解读。《乡愁》是一首风格典丽的现代诗。余光中先生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学习

巴金《夜鹰与蔷薇》译文赏析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巴金《夜鹰与蔷薇》译文赏析,内容包括夜鹰和蔷薇的思维导图简单,巴金夜莺与玫瑰译文。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大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的译作《夜鹰与蔷薇》堪称杰作。译文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

学习

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在译文中的彰显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在译文中的彰显,内容包括论小说翻译中的女性叙事视角,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研究译者主体性时,除了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时代背景、翻译策略等,还

学习

万用右手定则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万用右手定则,内容包括大学物理右手定则,右手安培定则原理。摘要:电磁学中,为了确定力、电流、磁场或运动向量三元组的方向关系,总结出了若干规则,这些规则本身准确清晰,但是也给记忆、理解和使用造成了不少麻烦。本文分析了麻烦

学习

《荷塘月色》中《西洲曲》译文对比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荷塘月色》中《西洲曲》译文对比,内容包括荷塘月色为什么写西洲曲和采莲曲,荷塘月色原文译文。【摘要】《西洲曲》为南朝乐府民歌,语言清丽,全诗共三十二句,《荷塘月色》引用了其中的四句,以此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本文对朱纯

学习

培根《论读书》的两种汉语译文比较赏析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培根《论读书》的两种汉语译文比较赏析,内容包括培根的论读书的原文翻译,培根随笔的读书心得200字。内容摘要:众所周知,《论读书》(OfStudies)出自英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培根培根之手。其原文全文风格典雅,简洁明快。而好的作品离

学习

《阿Q正传》译文赏析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阿Q正传》译文赏析,内容包括阿q正传译文对比赏析,阿q正传原文节选。关键词:《阿Q正传》赏析词法修辞法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