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宜城医院手术室 安徽 安庆 246002)
【摘要】目的:探讨层流手术室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采用清水和500mg/L 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两种方法的清洁效果。方法:选择层流手术室千级1间和万级1间为实验组;百级1间和万级1间为对照组,在术晨和手术后,实验组采用清水擦拭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术室物体表面(包括麻醉工作台面、监护仪、器械台、电刀车、托盘架、嵌入式药品柜、控制面板、墙面),对照组使用84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比较两组采样物表菌落计数。结果;两种方法擦拭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符合卫生部消毒技术标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层流手术室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采用清水擦拭可保持其清洁效果,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消毒液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对已被血液或体液等有机物污染或疑似污染的物体表面必须使用消毒液擦拭。
【关键词】层流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水;消毒液;清洁
【中***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43-01
层流手术室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是层流手术室常规工作之一。由于层流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并不能清除和杀灭吸附在手术间物体表面的细菌[1],所以其物体表面的清洁质量直接影响手术室感染控制。我院于2007年建成层流手术室4间,符合国家标准《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02》要求,于同年10月投用运行。早期我们使用500mg/L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笔者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我们对层流手术室内与手术患者接触少的物体表面(包括麻醉工作台面、监护仪、器械台、电刀车、托盘架、嵌入式药品柜、控制面板、墙面)采用两种不同的清洁方法擦拭,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普通手术室6间,层流手术室4间,其中百级1间、千级1间、万级2间,均为正压手术室,内走廊、无菌室、麻醉复苏室10万级,外走廊30万级。层流手术间固定放置物品有:手术床、母子无影灯、麻醉机、监护仪、电刀、中心吸引架、器械台、器械车一套、嵌入式药品柜和器械柜共3个、脚凳和小圆凳若干。选择百级和万级层流手术室两间为对照组,选择千级和万级层流手术室两间为实验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擦拭与手术患者接触少的物体表面(具体物表以上已述)。
1.2 方法
1.2.1 选择同样条件,室温20~25℃,相对湿度40%~60%,两组手术类别、人员流动基本相同,专人采样,采样和培养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排除其它干扰因素。术前30min开机自净运行;进入手术区人员按照规范穿无菌洗手衣裤、二次更鞋,注意手卫生,手术物品提前定位准备,术中尽量控制人员出入、减少开关门次数,从而减少无效活动,限制参观人员(人员过多会使新风量减少而影响空气洁净度)。
1.2.2 物体表面清洁擦拭方法 对照组:术晨,手术间责任护士使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的棉质抹布擦拭手术间物体表面,工人使用浸泡于消毒液的专用拖把拖地。实验组:术晨,手术间责任护士使用层流手术间清洁抹布,擦拭手术间物体表面;手术后,巡回护士对手术间物品进行肉眼直观判断是否有血液、体液污染,如有污染则不列入样本数,先使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的棉质抹布擦拭消毒,再用清水擦拭,工人及时拖地,方法同上;如无血液、体液污染,巡回护士则按照术晨方法清洁擦拭物体表面,样本数列入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一旦结束立即清理污物,尽可能减少污物在手术间停留时间,连台手术必须在自净时间完成方可进行。
1.2.3 物体表面采样及监测方法
1.2.3.1采样时间 分别于采用清水或消毒剂擦拭完成且净化系统开启30min后,患者入室前即手术前;手术结束后物体表面已擦拭即术毕整理期。
1.2.3.2采样物体与面积 选择与手术患者接触少的物体表面即麻醉工作台面、监护仪、器械台、电刀车、托盘架、嵌入式药品柜、控制面板、墙面,物体表面≥100cm2时,取100cm2;物体表面<100cm2时,取全部表面。如采样点有血液或体液污染,则剔除不参与。
1.2.3.3采样方法: 根据《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2年版)》,采样者洗手、戴帽子口罩,对手术间墙面、固定物品表面采样,用5cm×5cm标准灭菌规格板置于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并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即1支棉拭子涂抹1个规格板),按无菌操作原则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洗脱液的试管中。立即送细菌室,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取1ml洗脱液置于无菌平皿中,倾注普通营养琼脂,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7℃培养箱48h,观察结果。
1.2.4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不同时段细菌培养合格率。根据规范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 cm2 为合格。
1.2.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物体表面不同时段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见下表。
两组物体表面不同时段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
3 讨论
3.1 手术室无菌环境保护包括空间环境和人员环境两方面,层流手术室是环境保护的主要装置,其基本机构能将空气中漂浮的微生物控制在一定范围,使手术患者处于无菌状态[2] ,但它本身并无消毒灭菌之功效,尤其对物体表面。如果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不到位则成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有多种微生物,如果术后清洁消毒不彻底,通过间接接触也可以引发SSI,所以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SSI控制很重要,不容忽视。
3.2 传统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的弊端: 传统方法即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84消毒液属于含氯消毒剂具有强大的氧化和氯化作用,能有效杀死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包囊,但其消毒效果受浓度、温度、pH值、有机物的影响,长期应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它对人体皮肤黏膜的刺激性、金属器械的腐蚀性以及环境破坏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手术室,它和其它消毒剂、麻醉剂、手术用药等有害气体混合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气溶胶中,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因此探索一种经济、有效、可行的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3.3 清水清洁手术室物体表面的效果: 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术前和术后清洁方法,郭爱华报道[3]层流手术室未被有机物污染的物体表面选择清水擦拭有效可行,既能达到环境质量要求又能减少消毒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破坏,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舒适安全的室内环境。赵小平等[4]对比研究了清水、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3种溶液擦拭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除菌效果,指出对于非感染手术,清水、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均可保持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除菌效果。笔者通过实验,层流手术室在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洁方法使用清水或消毒液效果均可达到消毒技术规范标准,表1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清水擦拭手术室物体表面有如下优点:取用方便、成本低,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良好;清洁效果不受浓度、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效果可靠,长期使用不会损伤皮肤,利于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长期使用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但在临床工作中受到抹布清洁度的干扰因素影响。
层流手术室采用清水擦拭仅对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有效,而对有血液、体液等有机物污染的表面清洁效果比消毒液清洁效果差,存在一定的污染隐患[5]。因此临床工作中,易被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的手术床垫、托手架、垫、踏脚凳等,必须使用消毒液擦拭以达到标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而麻醉工作台面、监护仪、器械台、药品柜、控制面板等物品与手术患者接触机会少,可用清水代替消毒液擦拭,保持其清洁效果,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消毒液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魏革,陈少桃,林华,等. 洁净手术室的环境管理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0,17(4):25-26
[2] 肖兰香,周玲莉.空气层流无菌室不同状态下洁净度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1-332
[3] 郭爱华.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方法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6):42-43
[4] 赵小平,伍玲令,许红英,等.不同清洁消毒方法对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除菌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6):1569-1570
[5] 倪乐丹,郑淑智,李晓璐,等.综合措施用于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的效果观察[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27(3):354-35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层流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方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