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在山东省科技创新与奖励大会上,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振东与山东大学热科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林,共同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年已70的赵振东,30多年相伴小麦育种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育成的济麦系列优良品种,近10年就在中国中原和北部地区推广种植3亿多亩,增产小麦103亿公斤……
赵振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13亿人的饭碗。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吃好饭……
终结优质小麦进口史
1965年,赵振东从南京农林学院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了***。18年后,他回到了故乡山东。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他钟爱的麦田。
为什么是小麦育种,而不是玉米或者其它作物?有一件事为赵振东作了注脚。刚到济南时,母亲用白面粉为赵振东做面条,结果和好的面怎么也擀不出面条来,学农出身的赵振东立刻明白母亲是用的芽面,面粉是发芽了的麦子打出来的。他知道,粮食不充裕是当时的国情。
“现在我们的高楼大厦越盖越多,马路越拓越宽,其实,不用统计数据,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耕地在逐渐减少。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提高单产是农业科研工作者永恒的话题。”赵振东如是说。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选育高产品种,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在连获几次大丰收后,中国粮食有了剩余。但面粉加工业、工业用优质小麦依然大量依赖进口,随后国家把培育优质小麦品种的事列为攻关课题。从那时起,赵振东率领山东省农科院的小麦育种人员加入攻关队伍。
“高产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高产”成为小麦育种科技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那时候,我们的面粉加工业大量进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小麦。他们的小麦以小麦面包烘烤品质优异而闻名,但引进的优质小麦亩产量特别低,仅仅200公斤左右。”赵振东回忆说。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即使培育高品质小麦,也不能舍弃高产,但高质、高产却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在做实验研究时,许多杂交组合高产,但是质量较差;有的组合品质表现优异,但是产量低。一次次组合,一次次筛选,失败比成功多。
从1984年开始,以赵振东为带头人的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团队开展了以提高小麦面盘强度为核心的小麦品质育种研究。他们以国内空白的强筋(面包)小麦为切入点,育成了高产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当时,这个品种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面包强筋小麦品种。其高产示范田实打产量636.8公斤/亩,创下了优质麦高产的新纪录。
中国优质小麦的进口史随着“济南17”的诞生而终结。这项研究成果也荣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数不清的汗水。“你们可能不知道,除非出差了,赵振东仍然坚持每天到麦田里观察、记录的习惯。他身上体现着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创新和奉献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即使70岁的他,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仍然具有过人的超前意识。”与赵振东一起工作几十年、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正这样评价他。
麦田里的“痴迷”
科学的道路永无止境。有了面包小麦,还可以有面条小麦。赵振东和他的团队继续探索着,让小麦优质、丰产、还有稳产,随后优质丰产稳产的面条小麦“济麦19”宣布出世。它标志着中国优质面条专用小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小麦可分面包和面条专用,那么有没有可能生产一种小麦,面条、面包可以同时兼用呢?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赵振东和团队终于在高产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小麦育种研究中取得突破,“济麦20”出世,将优质、高产和广适有机结合。
李豪圣副研究员是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到山东省农科院研究所工作的。他说,2001年,农科院的工作和科研条件还不是太好,工作环境不那么尽如人意。那年小麦收获后的7月份,科研人员开始进行考种工作。考种,专业的解释就是计算作物单位面积理论产量,它需要对收获的每个单株的麦子麦粒数量、麦粒的形状、颜色、大小、饱满度、均匀度等进行观察和记录,要观察、记录几万份、甚至是十几万份。在那个时期,完全是人工来做。即使科技进步到现在,考种大多数工作都是靠人工来完成的。
李豪圣回忆说,那时大家做考种工作在一面墙没有窗户的房子里,室内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酷热难耐。他看到赵振东一身大汗,旁若无人地研究他的麦子。“那时赵老师已经是60岁的人了,对于科研工作的专注和忘我,给我的触动太大70这就是科学家精神。他在我刚一踏上工作岗位时就为我树立了榜样。”时隔10多年,讲起这件事情,李豪圣仍是感慨万千。赵振东对小麦育种的热爱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济麦20”在山东、河南、河北等8省市累计推广4865万亩,增产小麦9.66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31.8亿元,成为同类品种推广面积最大、创经济效益最高的品种。
2009年,赵振东和他的团队研发的“济麦22”实打亩产达到789.9公斤,创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这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审定和鲁、豫、皖、苏、津5省市审(认)定,连续3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为近30年来中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已累计推广1.17亿亩。
山东省科技最高奖颁奖大会这样总结赵振东的成就:“济麦系列品种推动了山东及全国的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持续增产及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公众则这样评价济麦系列品种,“济麦系列挺起山东优质麦的脊梁”。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标不是获奖,而是让更多的人吃好饭”
如何让小麦高产的同时优质,而高产、优质的研究永无尽头。赵振东选择了这条艰辛的科研之路。而他也是在这条路上由一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慢慢熬成了古稀老人。
“小麦的DNA比人还要复杂,培育小麦周期长、见效慢,选育个小麦品种大约需要10年时间。人这一辈子也没有几个10年。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培育几个有价值的品种。”赵振东说。
长年的野外工作让赵振东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这与他多年来风吹日晒的野外工作不无关系。赵振东的门牙已经镶过了3次。对于育种工作者来说,咬麦子也是一种习惯。1992年,赵振东的门牙就咬坏了,镶上了新牙,后来再咬又坏了,目前他已经镶了3次。对此,赵振东解释说,一开始硬件条件跟不上,测量麦子硬度却没有仪器,测硬度就得靠牙咬。
对于小麦的执著让赵振东获得诸多荣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赵振东与他的团队荣获国家、省、市的各种奖励已经数不清了,见惯了大奖、小奖的赵振东在被问到下一个的目标时说:“我们农科院的任务是引领和支撑山东省和国家的农业发展,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农业科研的最终目标不是获奖,而是让更多的人吃好饭。”
豁达宽容的长者
小麦育种是一个艰苦而漫长过程,从着手杂交开始,到一个品种形成,需要七八代的实验、鉴定,再到完成区域实验,至少需要十四五年的时间,而人的工作年限也不过三四十年。
对于团队里年轻的科研人员,赵振东非常宽容和豁达。年轻人犯了错,他很少批评,但他又经常与年轻人聊天、交流。他常常说:“要允许年轻人犯一些错误。你们可以犯错误,但不能没思想。”对于年轻一些的科研人员,赵振东就是一个豁达的长者。他的亲和、高尚、勤劳于无声处滋润影响着下代年轻人。
赵振东还常常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想法也比较单,要做出大成就还得靠大家的智慧。”身教胜于言传,赵振东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年轻人,什么才是科学家的品德。
在努力打造流科研创新团队的同时,赵振东还非常关心同事的生活。作物所玉米小麦室主任刘建***曾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生活条件非常困难,收入也不高,刘建***母亲来看病没钱住院,赵振东管吃管喝管住一个多月,还帮着刘建***母亲看了病。赵振东对待下属如同自己的孩子,对待下属的家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赵振东有诸多的荣誉,而他却在不同的场合总会不厌其烦地强调“团队”的力量。山东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老辈育种专家在条件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从“济南2号”到“济南3号”,最终培育出兼具广适性与稳定性的“泰山1号”,推广3.5亿亩。赵振东是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山东省种子站工作的。第二年他到了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几十年里,赵振东得到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关爱和扶持,而他也将这种关爱和扶持传承下去,传递给了团队的年轻人。
赵振东认为,没有团队打不起仗,科研也需要团队。目前,赵振东的团队里有6个人享受***特殊津贴,其中最年轻的还不到40岁。
赵振东欣慰地说:“我们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之大,终于敢说接上了前辈的班,很让人欣慰。”
赵振东还以种麦子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一棵麦子长得再好能打一两二两了不得了,只有整块地的麦子长得好,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搞农业科研也一样,一个人强不算强,只有所在的团队强,才能实现科研高效率,才能育出更多好品种。
育种里读出来的哲学
赵振东被喻为“麦田守望者”。他在小麦育种花去的时间和心血很少科研人员能够超越。忙碌如他,对母亲的照料却从来没有吝啬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赵振东是个大孝子。赵振东兄弟姐妹4个,而他的***亲一直跟着他住在一起,他却从未与兄弟姐妹计较过物质上的付出。
都说育种科研工作辛苦,但无论科研工作多么忙碌,赵振东回到家都会给母亲梳头、洗手、洗脸、捶背,陪着老人聊聊天,说说话,几十年如一日。***亲在赵振东的悉心照料和陪伴下,差3个月就活到100岁。***亲去世后,老人的丧事一切从简。赵振东用他的行动告诉世人:“生前孝顺比死后厚葬更有意义”。
科研工作之余,赵振东喜欢读书。大学里对日本章回体小说《源氏物语》熟读于心,还喜欢阅读哲学书籍,如但丁的《神曲》和《十日谈》。赵振东说,哲学对任何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赵振东仍然以育种工作举例,他说,育种的过程就是淘汰的过程,在不断的多点穿梭选育中淘汰那些产量低的、抗性弱的、适应性弱的,十几年淘汰下来才最终育成现在亩产789.9公斤的“济麦22“。
赵振东还喜欢玩,喜欢相机。早在10年前,他就到了退休年龄,因为科研工作的需要,还是接受了单位的挽留。为了迎接丰富的退休生活,他早早地购买了一个名牌单反相机,谁料到,一直到现在,赵振东都没有时间去研究用一用那个相机。“年龄也大了,想拿也拿不稳了。”赵振东谈起这个,略显遗憾和无奈。“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13亿人的饭碗”
小麦不仅是山东省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河南、河北等北方农业大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今年已经70岁的赵振东沿着麦田的足迹一路走来,一走就是几十年,最后走上了2012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奖台。
赵振东也因此成为自2002年山东省设立科技最高奖以来,继“玉米大王”李登海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农业科研人员。
“我是代表我们农业战线的科技人员获得的这个奖励。”他对采访他的记者们这样强调,“你们不论谁报道,都要把这句话写上。”他说,对于像他一个农业科研人员,粮食安全直接关平国家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让大家更关注和重视农业。
“种粮食就是为了让大家吃饭。我们的国家有13亿人,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13亿人的饭碗,而我只不过尽了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应有的责任。”赵振东如是说。
(本文***片由山东省农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