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从初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民族,无论他们在何地,都有一个永恒的寻求意义的需要――衔接时间和空间、体验和事件、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情感,人们创造艺术将它们联在一起,表达除此而外无法表达的东西。”――引言
湘西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悠久、异彩斑斓。这里苗族、土家族等民族交错聚居,民俗浓郁纯朴,孕育出灿烂的乡土文化。湘西民族美术是本土文化中的艺术宝库之一,灿若星辰,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无论是在民俗文化传承、还是在传统技艺传承方面都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散落在湘西土地上的这些烂漫山花,虽然大多数没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但仍以其独特魅力引起了众多专家和有识之士的关注。魏挹澧教授在著作《湘西城镇与风土建筑》一书中提出中国建筑拥有“皇家建筑”和“居民院落建筑”两大体系之后,还提出湘西民居建筑属“乡土建筑”第三体系。她认为湘西乡土建筑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耐人寻味的古制古风。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依恋家乡故土,而且可以为今后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更多的韵味。著名导演谢晋,对湘西古镇古村落同样情有独钟。他很早就见微知著地提出,要重视保护利用古镇古村落。他回忆,当年挑选电影《芙蓉镇》的外景,是从湘南一路作地毯式搜索过来的,到了永顺王村镇感觉特好。王村古镇不大,有古石板街、众多的吊脚楼和马头墙宅院,还有的标语,且民风纯朴,适合拍摄《芙蓉镇》。多年后,当他重返芙蓉镇时,对广场周围新建的几栋现代建筑很不满意。他告诉在场的领导,你搞这些现代化建筑人家不仅不会来拍戏了,就算搞旅游,游客也不喜欢看。著名画家黄永玉对保护湘西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呼吁最多的一个。他感叹古建筑消逝过快,凭儿时回忆,画了民国时期的凤凰八景,题名为“永不回来的风景”,提醒我们要抓紧做好抢救性的保护工作。
一、 湘西民族美术形式概述:
湘西民族美术包括乡土建筑、苗画、土家织锦、银饰、刺绣、挑花、锉花(剪纸)、纸扎、雕刻、陶器、竹艺、印染、服饰等民族美术形式。湘西建筑受地理、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吊脚楼是湘西民居的主要风格。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苗画是清朝时期在单色传统绣花样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画种。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以保靖苗画最为出名,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保靖苗画”。中国文联副***、中国民协***、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冯骥才到湘西进行文化考察,看到苗画后,惊叹保靖苗画是湘西的一张名片,应该设法加以保护和传承。苗族银饰以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苗族银饰的艺术特征是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湘西印花艺术溶合了世代相袭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意识及传统***案中的精华,形成了湘西印花特有的风格。另外还有宗教建筑、雕刻、刺绣、剪纸等等湘西民族美术。这些民族美术传承着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历代先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共同财富,凝聚了先祖的智慧和汗水,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民俗建筑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和再生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责任重大,刻不容缓。
二、 湘西民族美术的忧患:
“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民族的灭绝首先是她的文化灭绝。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患,是我们在自省后文化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必然体现,也是我们对艺术本体及其赖以滋养的文化生态的本质关注,更是对本土文化所面临巨大困境与挑战的深刻关怀。
湘西民族美术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中有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已失传,有的正面临着被连根拔起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利益成为偶像的时代,外来思潮的倾泻、多样性文化生态区域的减少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质疑、淡忘、民族心理的自卑自残甚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都在加速剥离民族文化的内核,充满个性的湘西乡土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恐怕到了只剩下舞台形式的最后屏障了。
目前正处在由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民间艺人及其技能正在变为即将消失的一道风景。几千年来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和民俗风习正面临生存的危机,处于消亡的边缘,然而湘西民间美术随着一代老艺人的去世,以及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和市场化的全面侵袭下,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正逐步走向萧条、衰退和消亡。每每想起这些,不胜唏嘘感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吊脚楼的实物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也许数十年后,历经千年的乡土美术将淡出我们的视野,作为一种远去的文化,实则让人惋惜。
三、 湘西民族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还是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归根到底是对民族文化根系的生死捍卫。然而,最为根本的拯救是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能否担当起文化传承的忧患?能否将文化镌刻在心灵?能否延续祖祖辈辈的血脉?从童年起,文化与人共生、根深蒂固。儿童所身处环境中的一切,如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地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成为难忘的情怀,进而内化成生命的一部分。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加强青少年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进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结合实际,我校民族美术传承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挖掘、整理湘西民族美术资料,编写乡土校本美术教材。湘西民族美术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如何把这些艺术宝藏作为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深入了解湘西民间美术情况,我们多次组织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利用寒暑假,双休息日到全州各县市进行采风。对湘西的民族服饰、银饰、剪纸、锉花、蜡染、刺绣、织锦、纸扎、陶艺、雕塑、傩面具及民居等进行广泛的搜集和挖掘,拍摄了大量的***片,记录整理了大量文字资料。面对当地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湘西民间美术无疑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我们把湘西优秀的民间美术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编写、出版,既方便了学生系统学习,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多样性的本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同时,把这一课题放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建湘西民族美术陈列室。民族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它以自发性而产生,以自娱性而存在,以情真质朴和淳美深厚而见长。千百年来,湘西少数民族形成了重自我、重感情的造物观,而民间美术的就是这种感情的最好体现,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了历史的重任。学生通过参观湘西民族美术陈列室,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乡情怀,促进学生对民族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对唤醒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民族民族美术的热爱和关注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3、成立刺绣、蜡染、苗画、织锦工作室。普及学校民族美术教育,把民族美术工作室打造成传承、弘扬民族美术教育的场所,让民族美术教育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激发青少年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树立学习本土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4、加强师资培训,建立传承机制。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一是请专家讲学。我校先后多次请省内外专家进行讲学,力求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发展。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法,鼓励美术教师跟民间艺人拜师学艺,对教师给予必要的***策和资金支持。三是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聘请湘西民间艺人为学校兼职教师,为学校师生授课。让师生掌握和了解民间美术的一些传统技艺和历史现状,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基因的认知。四是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先后组织学校美术教师前往全国各地交流学习,让实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五是组织实验教师编写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和撰写教研论文,使教师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5、将民族美术融入我校“艺术节”和“大地飞花”场地彩画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活动,涌现出民族美术方面的人才,树立了同学们学习民族美术的自信,使学生的美术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更多数同学对民族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的历程和社会发展深远的影响,能够在人们创造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的历史中。
6、开展“远方的家”湘西地区民俗美术采风活动。文化土壤的变异和民族文化艺术在教育中的长期短缺,已导致民族文化的生命内涵在年青一代的认知中悄悄地蒸发与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审美趣味甚至是味觉上的全盘西化。民族美术本来就是民俗用品和生活文化,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孤立难存。民俗的存在,使学生在心灵认同时,将文化镌刻于人格上,使得民族美术一代代承接下来。通过采风活动使学生亲身体念、了解有关于民间美术的由来、发展、演变、技艺和相关事项。传承最重要的是必须留下原生态的根脉,必须严格地保留这些民族美术品种的传统材料、传统工艺。
7、探索学校民族美术活动与市场相结合之路。充分利用湘西旅游景点,把我校学生民族美术工艺品推向市场,打造地方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心理的改变等诸多因素,造成了湘西民族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到了举步维艰的时候。如果不把民间美术变成商业运作,那么它最终只能被淘汰或靠***府救济。这是一种宿命,谁也挡不住。只有转化成商业性质才能重新找到存在价值,才能推广和发扬光大。
如果一个民族,物质上贫穷就会挨打。如果精神贫穷就会自取灭亡。只有物质和精神富裕,一个民族才能会自信、自尊、自强的屹立于民族之林。中央美院吕胜中先生曾指出:对于民族美术的消亡,要从人类文化深层结构的角度去看待它。湘西民间美术已经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如果不及时抢救、保护和传承,就会像大海退潮一样渐行渐远,终归消亡。但愿湘西民族美术不会是“永不回来的风景”,但愿有朝一日湘西民族美术之花能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山花烂漫,回声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