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不仅需要作家本人具备理性的逻辑思辨能力,同时也有赖于灵感的激发。因此,我们常常能在一部作品中感受到以理性为骨骼、以感性为肌肤的故事脉络。对于80后作家而言,在他们的作品中,读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真挚情感的自然表达。
一、 80后文学的真情流露
关于80后文学的界定,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看到,“媒体一方面促使‘80后’在负面转向正面、非主流转向主流过程中,从小心翼翼逐渐趋向放心大胆乃至随意滥用的地步,同时又将‘80后’简化为一个年龄段出生的中国公民群体的指称”[1]。正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80后文学的概念成为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一方面,我们似乎可以采用单一的出生年代对80后文学做一刀切的划分;另一方面,如以年代作为划分标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还有60后文学、70后文学。由此可见,中国当代文坛的“80后文学”尚属于待界定的概念。
笔者认为,我们不妨以出身年代作为简单的参考标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80后作家们的崛起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他们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开启了新的创作范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孙睿作为80后作家群体的一分子,他创作的《草样年华》《草样年华Ⅱ》《我是你儿子》在年轻一代读者中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孙睿小说创作的情感定位。纵观从韩寒、郭敬明到蒋方舟、孙睿等一大批80后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三个层面的相似性。首先,他们都将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和校园爱情作为自己初登文坛的主要描写对象,对于爱情抱有执著的理想化审美诉求;其次,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着自己对于现有教育模式的反叛,渴望获得实现人生理想的自由表达空间;再次,80后群体的成长环境充斥着金钱、欲望,他们在渴望获得纯美爱情的同时,对社会设定的“”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以上几点在孙睿的小说《草样年华》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正是孙睿作为80后作家群体最为重要的特质。
《草样年华》为读者讲述了一群大学生的校园岁月,在这里上演了周舟和邱飞的爱情故事。对于作者孙睿而言,自己处女作的诞生带有十分明显的偶然性。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在大四毕业准备补考的试卷背后完成这部小说的,或许正是这份内心的苦闷、寂寞促成了小说的诞生。对于读者而言,在这样一部甚少掺杂市场经济因素的文学作品中,他们再一次体验到了自己熟悉的校园生活。在小说中,作者选择的描述对象并非传统意义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而是一批如杨阳、邱飞一般“不务正业”的大学生。当他们经过火热的七月来到大学校园之后,才发现象牙塔并非如他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在这里依旧有着数不尽的考试,有着来自于学校、父母、社会的各种或无形或有形的压力。现实生活中的孙睿同样如此,当他怀揣着免费观看国安比赛的理想进入大学校园时,方才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如此的巨大。人生追求的幻灭使得他转而将自己的追求融入到现实的迷茫中,于是,我们在小说《草样年华》中看到了邱飞的一次又一次逃课、补考。对于80后而言,青春是他们唯一的资本,也是他们最鲜明的特征。在青春的岁月中,爱情的是他们永远无法忘却的纪念。对于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怀有矛盾的情感。当他们进入大学生活时,爱情是他们唯一的寄托,几乎成为了爱情至上主义者;但当毕业季来临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荒唐岁月,青春的面目全非使得自己备感苍凉。小说似乎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古老的真理:所有的一切只有当失去时才知道珍惜。
小说《草样年华》完成于2002年,最早是以网络小说的形式在新浪读书连载。由于小说题材贴近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草样年华》旋即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这部小说的成功固然与孙睿本人的文字驾驭能力紧密相关,同时,更为重要的因素则缘于这部小说所代表的80后文学作品中真实情感的流露与表达。
二、 略带京痞的黑色幽默
80后文学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审美倾向和创作特征的文学集团,在这样一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身上,读者往往能够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文学特质。即便是语言中透露的幽默,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韩寒的幽默中带有几分上海人自视甚高的辛辣;蒋方舟的幽默则多了几分武汉人市井意味的尖酸;在孙睿的身上,幽默更多地沾染了京痞的黑色,以至于有人将孙睿视为“王朔系”的高材生。这种看法的形成固然与王朔那本《我是你爸爸》、孙睿的《我是你儿子》两部小说的命名有关联,更为深层次的机理则是孙睿小说创作中自然而成的京痞味道。
幽默的形成是以对生活的积极、乐观为基础的,在讲述主人公邱飞、周舟的大学爱情故事时,孙睿在《草样年华》中加入了很多的幽默元素。比如他将北京某地区的工程形容为“地主家的大老婆,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又比如他将遍布于北京的现代建筑视为“刚过门的小媳妇”。
现在,我依然孜孜不倦地奔跑,然而现在的奔跑却是为了摆脱上大学的苦闷。如果早知道大学竟然如此让人意志消沉,那么我绝不会在高考前拼命地练习――上大学前的奔跑导致了我上大学后依然需要奔跑,我中学跑步发生在清晨,是向着希望奔跑;大学跑步发生在夜晚,是希望破灭后的奔跑。[2]
在文学世界中,幽默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为了换取读者笑颜而已,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因此,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幽默中的欢笑,更能体会到笑容背后的悲凉。这种悲凉展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黑色幽默。在孙睿的《草样年华》中,黑色幽默正是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对于小说的主人公邱飞而言,四年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自己的人生却依旧迷茫。对于自己为何要上大学?自己在大学的四年做了什么?孙睿都没有在小说中给出明确的答案,他所能回答只有:“四年的时光,以为自己上完了大学,回首青春,原来他妈的让大学给上了!”粗俗的话语中带有些许无奈,也许正是这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迷茫使得孙睿的小说多了几许京味的痞子气。
看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王朔小说的那份对社会百态、人生万事的调侃。所不同的是,孙睿的《草样年华》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自己熟悉的大学生活,使得作品少了对现实的批评。因此,这种被外国人看来“令人吃惊的黑色幽默”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则表现得少了几分岁月的沧桑,多了些年少轻狂的无奈。
小说《草样年华》的黑色幽默不仅表现在对于大学教育的批判,更体现在他对于非主流生活状态的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小说中除了邱飞、周舟之外的重要角色就是杨阳了,这是一个在所有人的大学生活中都会出现的角色,有着兄弟义气的豪爽,也有着插科打诨的。总之,那些不被大学校园的规章制度所认可的角色都成为了这部小说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孙睿并未刻意回避社会的“”。在呈现给读者的小说文本中,孙睿是将可以说的说了,不可以说的也说了,既没有老一代作家的谨小慎微,也没有中国传统文人欲遮还羞的“微言大义”。或许正是这份隐藏在黑色幽默之下的真实成就了这部小说,也成就了孙睿。
三、 略有瑕疵的文学创作
80后文学的诞生缘于1999年举办的新概念作文比赛,借助于这一平台,韩寒、张悦然等80后作家开始登上文坛。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80后作家们逐渐成长起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回首审视8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时,我们突然发现80后文学创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表现内容相对狭窄,过分理想化的人文倾向以及商业元素的渗透。
首先,他们更多地将关注的视角聚焦于自己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因此,他们的题材选择往往显得较为狭窄,单纯的校园生活和美好的青春爱情成为了80后文学最主要的表现内容。导致他们将校园生活作为自己从事文学创作主要题材选择的原因之一,就是80后作家相对苍白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体验的生活外化为小说中的人物,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根据拉康的理论:“我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必须舍弃自己本身,穿上他者的衣装,外部的镜像作为无法摆脱的形象时刻唤醒自己、呼唤自己。”[3]因此,我们在小说《草样年华》中看到的邱飞、杨阳实际上就带有作者孙睿的身影。对于80后而言,大学生活是无法忘却的纪念。无论是他人的努力奋斗,还是自己的挥霍青春,生命于他们而言都只是一种内在的悸动而已。
其次,80后文学带有无可避免的过分理想化的人文倾向。在经过了十七年文学的冲动,“”的躁动以及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沉重之后,社会大众所无法理解的先锋文学迅速成为仅供学者研究的对象,80后作家们正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处于青黄不接之际出现的一缕希望之光。在他们的身上,读者能够感受到“追寻人文精神要求我们注重对个体自我的关怀并努力促使个体完善自我、达到生存层面上的自由和平等,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4]。当小说《草样年华》中的邱飞与周舟面临毕业即分手的命运时,作者仍在渴望着改变这一事实。对于80后文学来说,对于现实生活的过分理想化追求是他们很难摆脱的写作模式。或许当80后的作家们在经历了更多的人世辛酸和社会砥砺,生命之中多了些许的沧桑后,过分理想化的人文倾向将会逐渐褪去。到那时,80后文学才算是真正成熟起来。
80后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身上带有浓厚的市场经济元素。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对经济生活有了更多的体验和理解,同时,也由于市场化的出版模式无可避免地成为左右80后文学发展的重要外界因素。
[参考文献]
[1] 江冰. 80后文学与“80后”概念[J].文艺争鸣,2008(10).
[2] 孙睿.草样年华[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153.
[3] 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5.
[4] 田薇.论“80”后文学中的逆反色彩[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仓***(1955― ),男,陕西丹凤人,本科,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孙睿创作的幽默瑕疵与感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