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昭通北部新区的远古农耕文化遗存,是向外展示本土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区别其它地域文明的标志,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是建设昭阳历史文化名城和昭通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
[关键词]昭通北部新区;古代农耕文化;文化遗存
农耕文化景观,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也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北部新区是昭通中心城市近期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划总面积约为33平方公里。昭阳区是昭通的***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在此交融而成朱提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早期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遗留下大量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昭通城市历史文明的遗珍,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广、种类多,其中尤其以闸心场等几处古代农耕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见证着昭通古代农耕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
一、昭通北部新区古代农耕文化遗存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部新区的闸心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展示出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同阶段农业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随着朱提银铜的开发,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昭通北部新区的古代农耕文化遗存
1.闸心场
闸心场遗址位于昭阳区北闸镇北闸镇海坝村,南距昭通城约10公里。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1月,至今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发掘。遗址核心区在小米寨村北、官寨村南、闸心场西的一片丘陵地带,分布范围南北约400米,东西约500米,1960年在堆积较厚的地点进行过试掘,地层中夹有较多陶片。根据试掘情况,遗址地层文化堆积共4层[1]。闸心场遗址出土器物推断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物。从发掘的石器和陶器的制作技术看,比云南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进步,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类型[2]。出土的土陶文物造型精美,样式丰富,富有文化内涵,而且从文物和村落的遗址情况来看,当时居住在昭通的古人类,农耕文明程度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2.大龙洞
大龙洞位于昭阳区北闸镇北闸村的龙洞山西麓。距昭通老城区北郊10公里,占地面积425亩,以其龙洞泉而得名,是昭通著名的风景区和水源地。龙洞山有九箐,上有十三峰,峰岭秀丽,山上古松参天,植被优良,素有“九箐十三峰”之称,在龙洞山西南面箐底林荫深入有一个幽深的古溶洞,一股甘冽清泉从洞内流出,汇集成潭,清澈见底,称“大龙洞”。大龙洞道观位于洞外,原为祭祀龙王的龙神祠。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道观一进二院。
朱提地区是汉代移民屯田的重要地区,移民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五尺道”交通沿线,推动了西南夷各部的进步。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犍为郡南部朱提(今昭通)等5县设南部都尉管辖后,汉平帝元始一年至五年,文齐任都尉。在任期内,文齐组织边民垦荒造地,修筑灌渠,开垦农田两千多顷,“先有梓桐文齐,初为属国,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亦为立祠”[3]龙洞即为那时穿凿。农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昭通镇总兵佟国英在任期间在此建闸筑坝、修桥置馆,整修了大龙洞[4]。经过整修后龙洞水源的调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龙洞景色大增。乾隆三十年知县傅聚在大龙洞兴修水利,并修建了龙神祠。大龙洞为昭通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龙洞闸
北闸水库位于距昭通市昭阳城区北部10公里的北闸镇境内,历史上称为龙洞闸,由外闸“广储闸”和内闸“盈济闸”组成。在库区北面大龙洞内流出的泉水为北闸水库的输水来源。
龙洞闸相传始建于西汉平帝元始元年至五年,由犍为郡南部都尉文齐率彝汉民众开凿大龙洞水源,修建沟渠疏引池水灌溉稻田,为老百姓兴利[5]。
到了清代中叶,龙洞闸成为了昭阳区境内第一水源地。是昭通城乡灌溉、饮用特需之水源。乾隆七年扩建龙洞大闸,大闸分内外两闸,内闸为盈济闸,外闸称广储闸,盈济闸,乾隆九年知县俞升建,嘉庆十三年知县欧阳道瀛重修,为县内十大皇闸之一。广储闸,乾隆二十二年知县沈生遴建。乾隆十九年起(1755),昭通连续几年大旱,农桑不兴,民生艰难。恩安知县沈生遴,走访民情、寻找改善农业灌溉的办法[4]。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在龙洞增建了一座“广储”闸,合理分配水源,调节丰歉,完善灌溉渠系,提高灌溉效益。嘉庆十三年知县王禹甸重修大闸及利济河。新增大闸,取盈满下流、储水充足,以济旧闸不敷之意。1953年10月,由县***府直接领导,对龙洞闸进行扩建,并改称为北闸水库。
参考文献:
[1]陈万煜.昭通县发现古文化遗址[J].文物,1959,(9):120.
[2]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马厂和闸心场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62,(10):529.
[3]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M].山东:齐鲁书社,2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昭通北部新区的古代农耕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