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教师上课的必备手段,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电脑、投影仪以及电子屏设备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多媒体已经深入到小学语文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一些原本只需口头说明的东西,教师也要去准备相应的课件,浪费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使得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弱化了其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什么课程什么内容,教师完全采用多媒体,忽略了板书和教师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一味地拿着PPT课件去读,就失去了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
3.使用时机不当
多媒体课件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对学生进行一一展示,但是由于PPT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某一张幻灯片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完成后,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作答,如教师在某个课程教授完成后,用PPT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暮春三月的美丽景象?这本来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的机会,但是如果此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当,将相关词汇早早展示出来,那么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践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2
1.听话、说话教学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应厚此薄彼。但是,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是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这除了受传统影响、应试教育影响等外部因素干扰外,还因为对听说读写的内在关系不甚清楚,因而把听说读写割裂开来,疏于听说,多在读写上下功夫,其结果是事半功倍,教学效率不高。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年龄段,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1.2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现代生活、学习的需要。听话、说话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备的能力,用处极为广泛,几乎人人每天都离不开听话、说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话和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机对话将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面对机器讲话,要求具有快速、准确、简洁的语言组织能力,否则,就达不到人机对话的目的。因此,抓紧、抓好学生听说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3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的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些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相比,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容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就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2.小学阶段听话、说话的训练过程
儿童年龄特征之一是喜听好说,求知欲强,表现欲强。初入学的孩子已经“能说会道”。但他们的思维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无意注意占优势,听话时常常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时表达不清楚,各种语病比较多。所以,在低年级专门开设说话课,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听说训练。而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以他们熟悉的学习、游戏、生活为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听说的话题,训练学生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练习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
中高年级不再开设说话课,要在课内、各学科之间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加强听说训练。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在听的方面,中年级要能听懂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电影、电视等中的对话。到高年级要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在说的方面,中年级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级能当众做简短的发言,而当众简短的发言,不是照着稿子读,应该是稍作考虑和准备,即席发言。或者按照简单的提纲侃侃而谈。简短发言,不能只是三言两语,应该是不少于一两分钟,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说话能力应该达到的水平。
3.听话、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
3.1 看***说话。这是指学生通过观察、理解画面,进行听说训练的一种方式。看***可以是单幅***,也可以是多幅***。说话内容可以是从***上看到的,也可以是从***上内容联想到的。而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注意:①要选好***画。听说训练用的***画,内容应该接近儿童生活的实际,富有情趣,以便于他们进行联想,展开想象,以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意要明确,使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看、去想、去说;画面的色彩要鲜明,线条要清楚,富有儿童情趣。②要设计好教学的思路,把指导看***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看***说话一般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三者之间,观察是前提,理解是观察的深入和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对前面两者的检验。教学过程中,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入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把内容说出来。
2.2 听故事说话。故事可以由教师讲,学生讲或者听录音。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妙趣横生、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所选的故事还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能引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听故事前,应提出专心听讲、边听、边想、边记的要求,听后要求复述故事或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讲故事可以作为说话的一个要求,为了更有效地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对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或练习续编、改写故事等。
2.3 创设情境说话。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巧妙创设听说情境,如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等,然后根据环境进行练习,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品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一鸣惊人。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阅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22-23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古诗词单元,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重要性。下文将在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和诗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正文
1.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在两个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诗歌教学是“美育教学”的一部分
开展诗歌教学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从小建立起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显著作用。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诗歌学习是实现美育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科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审美和思维的发展,诗歌教学通过文字,传达出的美感,是属于审美的角度的。而在审美实践中又实现了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实现了对小学生心灵的美化。同时这也是丰富小学生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的良好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歌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诗歌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般人的阅读能力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其二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在小学生本身来说,自身没有大量的实践,而诗歌教学可以使小学生体会到没有实践过的生活,历史事件,是获得感性知识的很好途径。同时在学习诗歌后,小学生在对诗歌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积极地使用工具书和***回忆,扩展学习,这就在复习预习诗歌时不自觉的加深了自我阅读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结果。
2.诗歌教学方法
因为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掌握学习方法和使用学习策略的问题。而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因此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诗歌教学才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扎实指导小学生学好,读好教材中的古诗的基础上,还掌握读诗赏诗的方法,能够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还能运用这 些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古诗词。以达到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鱼的能力就不仅仅停留在背诵上而是能够不同程度地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提高自我情趣,受到美的熏陶的目的。
(1)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 探索诗中意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在文学作品中,尤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表达的感情也最为丰富 。也这是这一点,体现出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首先,基于诗歌偏重于抒情言的特点,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
其次,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将诗歌的内容通过分析,判断来教授给学生。小学生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同时达到学生领悟到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 获得美的享受。
(2)启发学生探求诗歌的深层意蕴,在教学中着重于朗读,背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小学生在初感诗歌的情境后,深化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一首诗歌的学习扩展至这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来读更多有关与这个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诗歌,这也就很好的做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锻炼了学生的自学与表达能力,积极有效地将学生领进了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另一方面,因为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在学习诗歌的时候需要反复吟咏。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也应该要求学生在品赏诗句,体味诗情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以加深记忆力和理解程度。而小学生这个年龄是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年龄,因此背诵诗歌也有利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
(3)注意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将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作为研究的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感到兴趣,进而再转化为乐趣和志趣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等学习过程,使这种兴趣加深,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也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就辨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小学生去感受理解诗歌,喜欢上阅读诗歌,学习诗歌,使小学生通过鉴赏诗歌来体会美的词句美,美的自然与美的人生,从而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5
1.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学生中心理论”(美国杜威为代表)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其学习方式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生中心理论”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其理由是: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②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1.1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1.2 合作学习
又称小组学习,它是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为相对于个体学习的一种小方式。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1.3 探究性学习
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2.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实际,可单一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合力则更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教法、确定学法,不应千文一法,一概而论。
2.1 讲读课文中的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中讲读课文占有首要的位置,所选课文兼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文。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灵活、大胆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小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2.2 阅读课文中的操作
阅读课文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的篇幅,是对讲读课文的巩固、补充、延伸,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根本任务。教学时主要是读,即泛读和精读,随机而用。教学时,教师要自觉帮助小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重认识性、理解性阅读(低年级),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中高年级)。教师应注重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在小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方法和能力习得、主动求知的探索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做好文章。具体的做法可以是:一是营造民主氛围。让小学生进入主体角色,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以树立小学生学习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意识,便于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例如,教学《打碗花花》一课时,让小学生充分自学探索,运用积累知识,通过看***、读书、提问、小组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状态,小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二是创设活动情境。A、还小学生活动的时空。教学时,充分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学习,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动机,激起求索热情,切切实实地去阅读,自学未知的知识,直接感受与吸收课文语言,实现真情体验、真情交流。B、还小学生选择的权利。遵循天性,遵从差异,从培养兴趣的角度着重,让小学生自选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或简画、或剪贴、或随笔、或眉批,自搜、自解、自思,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自主性学习。C、还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教师要利用阅读课文以活动促发展。如,游戏活动、课堂即兴表演、实验操作、朗读竞赛、小博士答辩、课后沙龙、答记者问等形式可让小学生兴趣盎然,乐学、爱学、会学,事倍功半地完成了阅读课文教学。三是发展创新思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关注小学生的异象,诊视小学生的反常,异象即标新,反常即创新。采用引导质疑、合作探究使小学生在学文中收获料想不到的成功和体验。
23 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尝试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6
关键字:创造性思维 愉快情景 质疑和思考 境界教学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法体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并不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培养。然而,这种模式不能使学生的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进行教学的创新。对于课堂里“学生—课本—老师”这种传统的教学关系,要彻底改变,先是要改变死板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到知识,体会其中的乐趣,不再是死板的面对课本生硬的文字,要在学生脑海里刻画各种各样的形象,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文学这个海洋里自由的翱翔。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课上的效率大大提高,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对学生们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的教学任务中,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们乐于学,自然成了老师的重担,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便成了一个难题,然而这样做恰恰达到了这个目的,自然而然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初冬》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大雾的早晨观赏雾的美景,而不是干巴巴的讲述课本里的“湿漉漉的”、“像隔了一层纱”、“太阳终于射出光芒来”,而是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雾的凉,雾的模糊,雾的神秘,在这次特殊的观光中,学生活跃的思维自然会被带动起来,创作的灵感也会油然而生。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学到课本里的知识,可能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会看课本,缺乏思考问题的这个能力,所以说,这种学习方法我们是要不得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循序渐进,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动脑的条件,使学生融入到这个环节里,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但知识记得牢,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课下布置作业,分组准备头饰、服装,在课上可以进行表演,自然而然狼的贪婪、凶恶、狡诈和小羊的温顺就会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通过表演,学生们的收获比仅仅看书得到的要多的多,自然比只有老师讲课有效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讲的是要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多少痕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问题导学,打造生命化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听、说、读、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觉得学习语文更有趣了。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不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要加以细心解惑,循循释疑,还要不断地去研究如何设疑、如何使学生不断设疑,善于释疑,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时,在揭示寓意时,不要急着告诉学生其寓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可以问一个同学:“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兔子时,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请另外一个同学继续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人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自然而然地学生和老师相互配合,达成默契。学生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引下,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会得到满足,学生们会更加积极的学习知识,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上,学生们之间的争辩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面,老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在教学中,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时,教师不能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应该发挥教师作为尊重平等教育中的首席地位,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例如我在《麻雀》一课时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反驳到不同意是母爱,虽然理由很荒唐,但我还是笑着要大家集思广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充分的讨论,在争辩过程中陈述矛盾,最后总结: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经常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7
【关 键 词】 语文;审美教育;古诗;小学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呢?有人主张重在读背,能读能背即可;有人主张重在理解字词,了解表面意思;有人主张重在思想教育,发掘思想内涵。无可否认,这些方面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更要特别注意进行审美教育。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怎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影响人的气质、性格、情操、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坚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用美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让他们在求知、析义、明理、动情的过程中,在善与美、情与理、言与行的统一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与熏陶,日积月累,就能使他们的心田得到滋润,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从而促进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足以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古诗,一般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荟萃。这些古诗的内容丰富多采,思想健康积极,形象生动多姿,情感充沛真切。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理解与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的性情美与心灵美,就能够既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又发展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促进他们的各种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四)在讲解理趣中领悟古诗哲理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古诗蕴含哲理。如《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教学这些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读懂基本意思以外,还要根据实际讲清诗中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初步领悟诗的哲理美。古诗中的哲理,一般是以议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议论的诗句,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说教。因此,讲解这些哲理诗句,不能与诗的描写或者叙述脱节。如《锄禾》,诗先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情境,然后紧接着抒发作者的感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人们吃的粮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勤血汗凝聚而成。教学《锄禾》,只有在学生已经充分感受了农民劳动辛苦的情况下,才可能让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才可能使他们在领悟诗中哲理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永德. 情境再造: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J]. 小学语文教学,2006(5).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8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穿越时空,延伸扩展,把握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是厚重而凝练的,在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特质。比如,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一些与此作品相类似的或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9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也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为学生将来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合作学习的应用、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成绩和提高教学质量。
1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教师过于重视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程度有限,导致形式化现象严重。虽然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比较热闹,但是不少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一般。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能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反之则不然。过于形式化的合作学习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其次,学生被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即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互相配合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过,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不懂分享,不利于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合作学习,但是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与学习习惯等差距明显,导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学习不积极,被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再次,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要充分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引导,过渡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没有实效性。
2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是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就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意识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或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分享合作的乐趣,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增加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从而增进感情。另外,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并且与其他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交流。通过该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给予指导和帮助,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特别是对于同一语文问题,学生应该进行反复思考,教师也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提出多个见解。另外,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考察,还能够发现自身在合作学习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然后及时给予改进和解决,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2.3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对各类词汇等基础知识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合作学习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学生将来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方法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进而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各个学生所记录的笔记也不一定完全相同,为了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学生之间的笔记可以补充,使语文知识得以完整学习。
2.4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成长和身体发育都处于发展阶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对教师的评价、认可、肯定和鼓励十分在意。通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总成绩表扬和赞许整个小组成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学会分享,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在巩固自己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共同成长和进步。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满足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婷婷.如何创建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教学氛围[J].科技资讯,2014,33:162.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合作学习
交流与合作时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意识。从小学开始,让学生学会共同合作、相互交流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创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合作学习模式概况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团队或小组中共同学习,为学生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和团队。让学生以同一目标为导向,主动探究、学习,并且共同努力来完成这样的目标。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展示出语文教育的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二、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与喜爱。但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导致合作学习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首先,小组合作缺乏科学性,内容不实用。在生生合中,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分组过于随意,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小组组合之间存在能力不均。有的教师只是为了形式而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其次,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往往发言机会较多,学困生却成了听众。这对于他们来说,比在普通学习模式中的收益还少。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再加上一些教师评价时把重心放在整体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开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这是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前提。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4至6人较好。教师在对学生分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语文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以优势互补为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组长由组织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有担当的学生担任。组长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以及汇报学习成果。或者也可以采取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的方式,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在汇报学习成果时,各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教师也要认真倾听每个小组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效率。
(二)教师科学引导,避免流于形式
教师的科学引导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引导,避免注重形式而忽视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时,笔者先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品读精彩片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接着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自主学习,并试着鉴赏一些优美词句,揣摩其中的修辞手法及蕴含的思想感情。如:“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混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最后,再把学生遇到的问题以及课文重点进行讲解,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三)合理配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扮演者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进行合理的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打电话》这一课中,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挑选几位成员,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表现得最好。学生要是想表现突出就必须深入理解课文,演好角色,读出当事人的语气。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教师应该进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还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在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
[2]刘福泉,刘岚.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合作学习价值取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04).
[3]方锦明,李东彬.语文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