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性原则;“类金字塔”委托理论框架
一、我国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公司治理的要求差距很大。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仅仅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核,缺乏与职业相适应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缺乏现代经济管理知识。从学历水平看,内审人员大多为大中专学历,本科学历较少,研究生学历就更屈指可数了,许多内审人员都是在机构改革和重组过程中,从其它部门转岗到内审部门,专业知识先天不足;从后续教育培训看,后续教育培训工作未纳入制度化进行规范,不具有强制性,致使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执业能力看,大多数内审人员受专业和审计经验限制,仅能从事财务收支审计,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全局的审计能力,熟悉计算机技术和法律专业知识并能在审计中加以应用的能力更显不足。
第二,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严重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低下和***性差。按照中国证监会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仍有许多公司未设立审计委员会。这说明设立审计委员会未成为强制规定时,上市公司决策层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缺乏建立审计委员会的环境基础。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必然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上平行或低于其他部门不能有效地对财务部门、财务总监、总经理、董事进行监督。也必然导致审计机构地位不高、***性较差和内部审计人员涣散。
第三,内部审计还处在传统的“查错防弊”的阶段,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在全面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下,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其作业范围也应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在恰当委托外部从事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应重点向内部控制评审、管理(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合同(合约)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管理舞弊审计等领域拓展其作业,以实现“扩大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提升审计层次”的目标。而我国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范围仍仅限于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无法涉及公司经济管理活动,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内部审计部门无权对本公司财务进行审计,无法对本公司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这是内部审计机构由本公司财务部门领导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先天性缺陷必然形成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片面性,造成对管理活动审计的相对淡化。普遍的现象是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工作范围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随意性较大,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无法***客观地发挥作用。
二、基于***性原则构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架构
Spira和Page(2003)指出,20世纪90年代系列舞弊案直至“安然事件”的发生,都表明了受托责任履行的失败,“旨在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审计和内部控制,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革争论的焦点”。“内部审计也牢固确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它成为良好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性的高低是判断公司治理状况的标准。***性越高,治理结构相对较好;***性越低,治理结构相对较低。基于***性原则构建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架构,才可以更好的实现投资者的目标。
审计生存的源泉在公司治理中,外部审计毋庸置疑,内部审计其实也如此。只是在安然事件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忽视了这个方面。以美国为例,在安然公司财务丑闻曝光之前,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大多为三位一体,即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外部审计(会计事务所)。但是,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的财务丑闻充分证明了三位一体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缺陷在于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的***性和高级管理层聘请外部审计使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利益与公司高级管理层密切相关。SOX法案的颁布弥补了美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该法案把审计委员会提升为公司必须设立的法定审计监管机构,要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对其内部审计职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出具有关的证明。它最大的亮点是对审计委员会做出的具体规定。它规定审计委员全部由***董事组成,至少要有一位财务专家,除董事津贴、审计委员津贴外,不从公司领取其他酬金。这直接在外部审计与管理层之间构成隔离带,在处理疑难问题时,它可以不受管理层和外部审计的影响。
这种突出的提升内部审计地位的做法,其实围绕的一个实质问题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内部审计的***性。基于这种***性原则和我国特有的国情,笔者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架构(如***1)。
***1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架构
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架构中,审计委员会机构不在董事会下设立,而是单独设立,地位与董事会平行,同时改进监事会的职能。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就在于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直接代表股东利益负责监控企业外部会计事务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性,同时对内部审计实施直接专业有效的领导从而降低企业治理成本,最大化企业价值和尽可能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架构中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事会对股东大会和全体职工负责。监事会人员构成中职工代表人数有法定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审计委员会由首席审计执行官(CAO)、董事长、监事会***、所有***董事和聘任的外部审计人员组成。特别强调的是外聘的外部审计人员为执业注册会计师且他们与公司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联关系。审计委员会由首席审计执行官CAO全权负责。审计委员会具有向股东大会提请聘任、解聘和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及决定外部审计报酬数额的权力。审计委员会的薪酬由审计委员津贴和公司内部审计基金组成,不从公司领取其他酬金。酬金的多少,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就这个架构模型,笔者从***出来的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与董事会之间关系的影响、对内部审计与董事会之间关系的影响和与监事会的职责分工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的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与董事会之间关系的影响
按照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这意味着,当公司章程规定,由董事会决定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时,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为作为经理人的董事会所享有(谢德仁,2006)。由此产生外部审计与经理层利益共同体的交集,大大增加审计合谋风险。***1架构中***审计委员会的设计,将基本阻止经理管理层与外部审计的合谋。审计委员会拥有聘任、解聘和监管会计师事务所和提请股东大会表决外部审计费用的权力。在外部审计与经理层之间构成隔离带。同时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外聘的执业注册会计师由于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熟悉,将有利于对公司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进行敏锐专业的监督和科学估算审计费用,同时他们也成为***董事的工作顾问,极好的弥补部分董事的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对此具有佐证意义的是DeZoort&alterio(2001)发现审计委员会对公司治理和财务审计知识的缺乏会影响他们对会计处理是非的判断,典型的情形就是,当审计师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处理会计事项而与管理当局发生争执时,可能会得不到审计委员会的认知与支持。因此在审计委员会中聘任执业注册会计师是非常有效的。
(二)***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与董事会之间关系的影响
就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权力安排来看,《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有权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经理及其报酬事项,并根据经理提名决定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事项,所以董事会(通常经理也是董事之一)拥有企业的内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当***的审计委员会取代原有内部审计的管理者总经理时,内部审计的直接领导者地位高于总经理。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将更加***,更好的发挥股东耳目的作用。外聘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具有外部审计的经验将有利的支持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双层身份的***董事在内部审计委员会中有了进一步审查公司的手段和权力,它的实施增进了对公司相关决策的理解更加有利于其在董事会中发言的权威性和底气,对董事长和总经理形成有效制衡。
(三)***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责分工关系
设立本原性质的审计委员会,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其与监事会的关系问题。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监事会成员并非完全由股东大会选聘的,其中三分之一是由企业职工选出的职工代表。在***1的架构中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具有明确分工,它们是协调合作关系。监事会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审计结果。监事会二分之一成员是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因此,监事会向全体职工和全体股东双向负责,其代表的是股东和职工利益的交集,但重点在体现反映职工诉求、协调职工和股东的利益冲突,与审计委员会职责有明显区别。但是监事会发现问题可以要求审计委员会确认和提供调查结果。
基于中国人事组织的特点,在审计委员会中加入董事长和监事会***时,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和董事会、监事会沟通时能大大提高效果和速度。笔者认为,当管理层与所有者的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逐渐扩大时,唯有加强监管才可以使天平重新持平。没有监管天使也会变成魔鬼。同样的,如果是天使他也不会害怕监管。
基于***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框架,具有相对完美的特性。其优点显而易见。这种框架的建立必然对三位一体的委托理论形成冲击,基于此,笔者重新构建委托理论框架。
胡春晖等: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三、重构委托理论框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公司治理的起源是委托问题。公司治理机制就是用来确保经营者的行为符合投资者的利益,也就是说,公司治理机制就是适应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必然形成的委托—关系而进行的一种制度设计。传统的三元结构中,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个“经济人”,它有可能因利益驱动受管理层拉拢,管理层掌握着财务控制权,它逐步取代董事会聘任审计师,使审计师失去中介的客观公正地位。三元结构变为二元结构,破坏了这种制衡。如果设想还有另一方进行牵制,管理层的掩盖成本和难度将大大增加,将有效的维持这种平衡。因此笔者构筑了新的委托理论框架,取名为“类金字塔”委托理论框架(如***2)。
***2“类金字塔”委托理论框架
从力学角度说,此种类金字塔形结构是最稳固的。杨时展先生说,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内部审计本质上仍属于受托责任的问题,探讨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同样要以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王光远、瞿曲,2006)。既然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要以受托责任为基础,那么在委托框架中应该将其反映出来,并且作为重要的一个支点。2002年7月23日,IIA在对美国国会的建议中指出: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效治理体系的四个主要条件的协同之上的。这四个主要条件是: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司法机构和管理机构的监管下,这四个部分是有效治理赖以存在的基石。因此,“类金字塔”委托理论在传统的框架结构上增加审计委员会这个基点,充分体现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进一步分析四个部分的关系和利用这四个部分的关系,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和文献的回顾,从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起点,通过分析得到***性原则同样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和持续发展的灵魂。在大破大立的思想得指引下,基于对***性原则的深刻理解,和对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质地把握,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框架结构,由此进一步形成“类金字塔”委托理论框架。这种大立,需要不断的理论补充,期待着各位同仁共同开拓完善这一领域。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05).
[2]时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透视[J].审计研究,2003,(04).
[3]吴清华等.审计委员会之治理效率:实证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J].审计研究,2006,(04).
[4]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于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6]汪国银,林钟高.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2).
[7]谢德仁.审计委员会制度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J].会计研究,2006,(07).
[8]张玉.后安然时代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综述[J].审计研究,2005,(05).
[9]张金辉.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5,(04).
[10]Spira,LauraF..andMichaelPage.2003.Riskmanagement:thereinventionofinternalcontrolandthechangingroleofinternalaudit.Accounting,Auditing&AccountabilityJournal,Vol.16No.4,640~661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2
【论文摘要】现在,在许多较大的集团公司内部,都经常设置“内部往来”科目来核算公司内部以及和子公司的交易、往来。而且,较多的集团公司似乎都“热衷”于通过内部往来业务进行一些“特别的会计处理”达到企业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笔者针对自己所审计过的上市公司中内部往来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业务的实际情况,剖析了企业集团内部往来的种种奥秘。
一、某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往来审计案例简介
1.公司相关情况介绍
某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该公司)1978年成立,注册地:福建沿海某城市,总资产153亿,净资产49亿;主要经营范围:进出口和业务、加工贸易业务、转口贸易业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高科技产业投资、旅游、酒店、实业投资、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及生产销售等业务。
2.审计事项简述
该公司由若干个业务部门组成,各部门实行***核算,部门之间的往来、交易均通过内部划账进行,内部往来款通过“内部往来”科目进行核算。该公司还有众多子公司,还有一个未上市的母公司-集团公司,我们将上市的股份公司和母公司(集团公司)以及与子公司的所有关联往来,均定义为“内部往来”。
在审计中该公司的以下问题引起了审计人员的注意:在记录相关内部交易事项时,其所使用的记账凭证附件中通常只有一张“内部划账通知单”,众所周知,会计分录的生成必须以具备经济实质的原始凭证为依据,而在该公司,充当原始凭证角色却是“内部划账通知单”显然不具备“经济实质”这一原始凭证的基本特质,这是其一;其二,该公司以“内部往来”为纽带,以“内部划账通知单”为“依据”的会计分录常常关联到两个以上的部门,由于“内部往来”发生频繁,数量较大,因此给审计人员对其会计处理正确性的核实以及理解该会计事项所反映的经济实质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例如,审计人员在对2007年度该公司礼品部的应收款项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今年该部门的应收款项通过内部往来在各个部门频繁的进行划转,每笔金额虽然都不是很大,但其合计的金额却相当可观,经过向礼品部门财务人员询问,礼品部的财务解释,由于今年公司的外贸业务员有部分调整部门,所以,属于该业务员负责的应收款项也就相应的划转到其所调入的部门;审计人员对财务的解释有所怀疑,因为,根据以前同该公司打交道经验,审计人员发现该公司的管理层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处理方式很灵活,于是,审计人员就抱着怀疑的态度,追查了几笔款项划转到对应部门本年的全部“流动情况”,经审计,审计人员发现,这些款项除了本年部门间划转这一变动外,再无其他增减变动,即本年该些项目都没有实质的销售和收款的业务发生,并且这些款项的账龄都是一年以上,该公司具有较为严格的坏账准备***策:应收款项账龄1年以内的按10%计提,1~2年的按20%计提,2~3年的按50%计提,3~4年的按80%计提,4年以上全额计提坏账准备,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进出口业务,有巨额的应收款项,而该公司自己申报的应收款项的账龄分析表与去年相比,无重大差异,本年应计提的坏账准备为-21.00万元,即应冲销管理费用21.00万元,若审计人员按“先进先出法”对企业的应收款项进行账龄分析,得出的结果与企业提供的账龄分析表相似,但若追查通过内部往来划转款项的实际账龄,则得出了企业要补计提2,583万的坏账准备,即审计人员改变了账龄分析的方法,对于内部划转的应收款项,采用“具体辨认法”。
因为那些通过内部往来划转的款项本来上年年末的账龄就为1~2年,如果算上今年,那么该些款项今年年末的账龄就是2~3年,就要从原来的20%的坏账计提比例改按50%来计提坏账准备,那么企业就要多计提2,580多万的坏账准备,这样就会对企业今年的利润形成巨大的压力,迫于利润压力,管理层就决定通过应收款项的内部划转,虚增应收款项的发生额,从而来降低应收款项的账龄,进而达到少计提坏账准备,最终粉饰企业的会计报表,审计人员将该事项写成MPA,向该项目的分管合伙人进行汇报,经过多轮的交涉与谈判,在充分的审计证据面前,企业的管理当局最终不得以做出让步,但只愿意补计提2,000万的坏账准备。转
作为审计人员根本无法了解该事项背后的实际背景。要不是审计人员敢于怀疑,并进行一系列的追查,那么该公司的粉饰报表的阴谋就会得逞,就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了巨大的审计风险,也会给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的广大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审计启示
现在,在许多较大的集团公司内部,经常设置“内部往来”科目来核算公司内部以及和子公司的交易、往来。而且,较多的集团公司似乎都“热衷”于通过内部往来业务进行一些“特别的会计处理”达到企业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常见的情形有:
1.类似该公司的上述做法,利用“内部往来”将应收款项的在不同部门和子公司间的划转:当企业的应收款项余额较大并且账龄较长,再加上企业的计提坏账的***策比较严格,企业就会利用“内部往来”,通过内部划转将应收款项的账龄缩短。继而操纵坏账准备的计提额,粉饰经营业绩、调节损益。
2.利用内部往来,让母公司,即没有上市的集团公司替上市的股份公司承担某些费用,如承担广告费,招待费,开发研究费,其他费用,从而达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目的,或者反过来由上市公司替集团公司来承担费用,从而达到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内部往来来平衡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达到随心所欲调节损益的目的。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3
确认服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客观***的评估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的一种检查,是一项***的服务,针对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其所需信息,并改善信息质量。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只是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发表审计意见,没有注意到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高管层需求的差异,确认职能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制度的检查和评价,促进现代企业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使企业增加价值。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职能分析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防止各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内部审计不仅要进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其职能已经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并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可促进企业各项管理活动规范、高效、经济地运作,帮助企业实现企业目标,因此内部审计是促进企业治理结构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三、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对公司治理的有利影响
(一)内部审计内置对公司治理的有利影响。
内部审计内置是指企业内部设置审计机构并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属于公司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对内开展***的审计业务。内部审计内置,是目前在许多企业的传统形式,企业可以自行确定审计范围、时间、方法,及时性和针对性较强,便于加强管理,并能够培养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许多优点。
1、及时性。
内部审计是控制为导向的,并面向未来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而内置的内部审计基于这个角度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向公司管理层报告,确保了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由外部审计人员来进行审计,只能根据合同约定日期提供服务,很难保证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忠诚度高。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内部员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与内审人员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内审人员能真正从企业的角度为企业长远发展着想,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成长也是他们的目标,相对于外部审计人员,企业内审人员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
3、针对性和保密性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不只是财务报表的审计,而是更加侧重降低企业风险、帮助实现企业增值,向着风险评估相关方面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公司的管理制度,经营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等,在对内部控制和生产管理的有效性进行业务决策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内部审计所审计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策略等商业信息,属于公司的重要机密信息,内部审计内置可以防止信息泄露,有效地保护了公司的利益。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有利影响。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内部审计的四种外包形式,第一种补充,是指外部承包人和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一起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第二种是审计管理咨询,是指对原有咨询或审计项目的扩展,该部分主要由外部承包人来完成;第三种是全外包,是指把内部审计业务全部外包给外部的承包人完成,这种形式在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比较流行;第四种替代,即用外部机构替代现有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外包对公司治理的有利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内部审计的***性。
内部审计外包之后,由外部专业且***的审计人员来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由于执行内审工作的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性和客观性,不隶属于企业任何管理组织机构,和企业内部的其他组织也不存在利益冲突,可以提供更***客观的评价结果,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提高内审的***性。
2、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内部审计逐步扩大到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外部审计机构拥有专业的审计人员,他们长期从事审计工作,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因此,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使得企业获得更高水准的审计服务。
3、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设立内审部门的企业,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势必会增加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等费用,对于那些公司内部审计服务较少的企业,这部分支出是没有必要的。内部审计外包避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费用,培训费用,办公费用,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
4、增加企业价值。
作为为企业承担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中介机构,拥有大批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外部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手段,技术和专业胜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结合自身的审计经验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加企业价值。
四、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对公司治理的不利影响
(一)内部审计内置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部门的***性相对较低。
就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主要形式来看,如果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为与其他业务部门相平行,工作往往受其直属领导或其他部门的干涉,***性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于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真实的审计结论,同时其所做出的审计决定也很难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如果将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为直接受董事会、监事会或高管领导,其***性有了进一步的体现,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内部审计的***性。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实现这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传统内部审计内置多数仅为了查错防弊。
最初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大多数人认为内部审计与控制机制和经营管理并无关系,导致领导层未能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认为其可有可无,削弱甚至于不予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最终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职能。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公司内部如果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就要求该岗位具备相应能力的从业人员,而许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从财务、管理、会计等转岗而来,不具备专业的内部审计知识,未接受过正规的内部审计培训,审计经验不足,更未获得权威的内部审计资格证书,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审计和风险预警审计,会影响公司治理效果。
(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
1、降低公司治理效果。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扮演着对内部进行监督与信息的传递的角色。而公司治理的这一职能是不能外包的,如果将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内部审计外包出去,即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交由事务所进行,这样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将会丧失一个重要的客观的信息来源,必然会降低公司治理效果。
2、外包放弃了企业自身的审计资源优势。
企业的内部人员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加了解,熟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具有很大的自身优势。未接受过正规的内部审计培训,审计经验不足,就等于放弃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如果企业内部设置审计机构,可以培养企业自身的审计人员,审计业务全部外包也等于放弃了一次培养企业的自身审计人才的机会。
3、针对性较弱。
审计机构作为外部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企业的整体情况,得到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只是根据企业提供资料来进行程序化的审计工作。而且外部审计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企业管理者对信息需求,所提供的工作成果难以满足企业需要,针对性较弱。
4、保密性低。
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资料会涉及到公司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内部资料等重要信息,都属于商业机密,交由中介审计机构来进行审计,可能会造成信息外泄,保密性不够。
五、基于公司治理背景下两种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建议
1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1.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亦被称为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督导机制、法人治理结构等,是关于如何治理公司实体、特别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过程,即运用权力指导公司的方向,监督管理人员的行动,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和按照公司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公司。“治理”一词源于希腊语和拉丁文,指的是掌舵、指引和统治;用轮船掌舵人来比喻公司领导者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掌舵人的职责就是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来预测风向、潮汐和水流,好的导肮,往往是在他领导最得力的时候人们却不易察觉到这种指导作用的存在。
1.2内部审计
美国著名的内部审计学家劳伦斯,索耶(1990)在其著作《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功能,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组织中内部审计人员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活动,审计人员对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各种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届年会对内部审计进行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状况的***的、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引入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淮则委员会会通过。
2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现状
2.1内部审计的内容、范畴未达到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要求2003年《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要求,履行下列职责:①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含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单位,下同)的财***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③对本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④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⑤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⑥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⑦法律、法规规定和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要求办理的其他审计事项。
2.2内部审计方法技术落后于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发展新趋势
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应该突破单纯的、事后的传统的方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公司中应有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应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身机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在我国审计发展的二十年中,虽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能够对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一定指导,但是该规定的内容缺乏具体业务操作的指导,因此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大多数公司长期以来都是运用查帐手段为主进行审计,分析方法也是以财务分析为主,没有很好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评审技术、价值工程、经营分析等技术方法运用到审计实践中去,造成审计分析问题层次浅,系统性不强,难以很好地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成果,使得内部审计的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3建议
3.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首先,把好内部审计人员来源关。内部审计人员的来源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可塑性。本人认为为了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获得内部审计人员:①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工商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②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③本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或技术人员中的优秀人才。
其次,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组成结构。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程度,不但与内部审计人员的个人行为相关,而且与其所组成的群体行为也直接相关。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组成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①人员业务水平结构,即高级、中级和初级审计人员的配套和合理的比例。②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要尽可能做到“四师”配套,即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的人员组成;③人员的年龄结构,要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员和富有革新精神的青年审计人员合理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再次,以激励和惩罚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这需要公司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进行内部审计考核和选拔,及时更换不适合做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迫使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另外,对审计成绩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5
(一)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公司,它透过控股、投资、参股等出资形式,肩负起企业的管理功能。然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企业集团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充,进而导致管理权不够集中,增大了企业的管控跨度和难度,使集团公司的一部分高层干部无法有效制定策略并执行策略,降低了企业的管理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集团公司的高层为了提高决策质量,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能对企业各职能机构进行卓有成效的监管,通过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健全实现企业内部的监管与自我限制,同时可以为领导层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所以,内部审计是集团公司得以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工作,是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性和权威性
***性是审计的特点,是审计的“活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最好佐证。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对集团公司来说,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它要求工作人员应客观、真实、公平、深入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这样,集团公司内部的工作就能够较好落实,体现其***性和权威性。尽管内部审计隶属董事会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是集团公司的唯一选择,它还能隶属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集团公司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协调。
二、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中的作用
(一)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首要作用就是监督作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它不但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还要对下辖的紧密层、半紧密层进行监管,而更关键的是对所属企业的监管模式也与普通的行***机构或行***公司的内部审计不太一样。然而,因为集团公司内各关联企业的状况不同,企业的大小、组织结构也体现出差异化,所以在监管内容和监管程度上也不尽相同,它通常是视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分成三个:
1.规范财会人员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查漏补缺、清除隐患,预防错误和作弊情况的出现,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
3.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章进行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可以为集团公司的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所以,集团公司应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是指将企业的运营活动、管理项目以及运营管理的效率依照特定的权衡标准来进行解析和评价,并对其解析和评价的对象给出一些论断性建议。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其最重要的职能。对于独资控股公司和紧密层的公司是评价其投资策略是否得当、能否获得经济利益、资产质量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参股公司和半紧密层公司则主要评价其投资者权益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利润的调配是否在约定的范畴内,以及对其经济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价;而对公司法人代表而言,应审计评价其经济职责,要评定其是否依照管理层的指令进行各方面的经济活动,要将保护投资人的任务放在首要位置。让每一位股东都参与到经济管理活动中明显是不现实的。企业必须依据实际的运营状况,并将股东利益告知股东。如此,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才能显现。
(三)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控制作用
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是其重要职能,而控制职能和内部审计的实质相关。内部审计是作为一类控制方法存在的,它对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管和评价,并向有关人员反映该类情况,帮助公司直接或间接地对内控的误差进行纠错,并能帮助企业健全内控制度。所以,内部审计既是集团公司领导层对下辖企业进行管控的重要手段,也是集团公司组织机构中实现全面控制的重要环节。在集团公司的整体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控制作用比其他机构更为***和有效,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是对内控的再次控制。这是因为,对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来讲,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控股公司来讲,管理控制牵涉到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例如:运营管理中策略的订立、管理流程的明确等。而对参股公司来讲,更倾向于会计控制,监管会计活动,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完整性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会计控制的评审来明确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范畴和程序,以此决定是否向有关公司和机构提出强化该类控制的建议。
(四)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的初衷就是为公司服务。服务与监管职能是内部审计中相互影响的两个职能,缺少任意一个职能都是行不通的。对于集团公司的管理者来讲,内部审计通过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监管和评价,对于审计的结果应上报管理层,管理层可以将上报的信息作为策略制定的依据。而对于被审计企业来讲,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域和人脉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为被审计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并促使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将服务项目分化到被审计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
(五)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
鉴证职能是内部审计部门优于外部审计单位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及工作人员对集团公司的生产运营状况可谓了然于胸,能鉴证下辖企业所订立的运营计划以及任务完成的进度。通过鉴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可以找到企业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帮组企业纠正错误,提升经营效益。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能鉴证企业管理和控制体制是否完善和高效,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的举措。同时,内部审计还能鉴证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益是否符合要求,可协助企业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结束语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执行力
执行是对企业战略计划的具体落实,同时还包括对企业战略的协调和变革,与企业的决策密不可分。而执行力是企业贯彻落实领导决策、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管理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互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执行力是一整套的技术和行为体系,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企业的兴衰息息相关。内部审计执行力是企业内部相对***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确证与咨询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一个企业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有效程度。对此,本文进行相关论述。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上具有一致性
公司治理是为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所产生的委托、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协调和处理董事会、股东、经理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关经营和权力的配置关系。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普遍分离的情况下,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和作为人的经营者在经营效率问题上就会处于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而委托理论是一种研究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契约安排的基础理论。使用委托理论研究公司治理问题,可以通过选择最优的公司治理安排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
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产生,内部审计的实质就是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治理机制,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监督制衡机制以及确认和咨询服务,来缓解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有助于董事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协助管理者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因此,受托责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理论和基础,内部审计涉及了组织各层次的受托责任,既有来自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也有来自企业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内部审计已经成了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委托理论和受托责任理论均是源于两权分离的产生,只是研究视角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
(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内部审计,其核心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公司治理侧重于为组织提供一个组织架构,解决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股东权益最大化,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内部审计则侧重于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来审查和评价公司的运营状况,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旨在改进和完善公司的运营管理,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总体上来讲,尽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而内部审计则是保证这套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和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程序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治理质量,增加企业价值。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最大化保证内部审计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一)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的结构
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督体系方面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股权集中、所有者虚位、外部监督体系尚不完整等不足,导致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弱化,企业经营管理失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监事会的监督动力不足,不能发挥监事会的法定监督职能,外部审计的***性难以保证,导致了外部监督质量降低。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构建和保持***的、胜任的、有竞争力的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可以极大地弥补其他监督体系的不足,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的结构,并与外部监管市场、经理市场以及控制权市场共同发挥作用,这不仅丰富了公司治理的内容,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
(二)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极大地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
首先,内部审计的高效、高质量地执行可以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实施,并通过监督制衡机制以及后续的跟踪审计来反馈相应的决策信息,从而改善决策质量,降低决策的风险成本;其次,内部审计有着其他监督机构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既熟悉公司内部的经营业务,又有着极大的成本优势,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充分发挥既可以协助管理层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可以为董事会提供对经营者的良好监控,从而可以降低相应的委托成本以及道德风险成本;再次,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吃透上情,下晓民意,减少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从而降低公司内部的协调成本。
(三)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可以显著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
公司治理的质量有赖于各大主体对各自责任的履行程度,同时也依赖于主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目标就是满足公司治理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的需要,通过参与公司治理,优化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质量。但是在企业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应有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内部审计执行力不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因此,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执行的效果性和效率性,增强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可靠性,从而提升董事会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和依赖,一方面可以使得他们积极采纳内审部门的意见,使内部审计的结果能够真正得到落实,更好地改善公司治理的质量;另一方面为满足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不断增加的需求,他们会为内部审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使内部审计拓展自己的职责,职责的拓展又进一步使得内审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此外,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使管理层更好地完成所有者的受托责任,改善公司管理质量,为组织增加价值。
三、影响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因素分析――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情况
公司治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公司治理的结构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模式,继而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效果。具体而言,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五种,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取决于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隶属层次。隶属层次越高,内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越高,越容易获得自由而充足的资源和权限来执行内审部门的各项审计业务,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理论上来讲,隶属于CEO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模式效果最佳,既保证了内审部门的***性,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内部审计在监督方面的职能。此外,在确保内审部门组织地位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其与公司经营业务的相关程度,避免内部审计由于位高权重,与公司经营业务脱节,只注重监督职能,忽略了服务的本质,这也影响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发挥。
(二)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存在竞争性需求:管理层要求内审人员以广泛的业务技术为基础,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关注风险、评价经营效率并激励组织行为,而审计委员会对控制的确认更感兴趣。这种竞争性需求的存在会刺激内部审计深化自己的职能,提升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并不断寻求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创造性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化地满足董事会及高管层的需求,并以此来博得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更加认可。一般说来,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话语权以及其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配合程度。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及结果重视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内审部门顺利地开展工作,越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三)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内审人员是内部审计执行力的主体,内审人员整体的执行力必然影响着内部审计的执行力。首先,内审部门的领导是否可以正确地将高端的愿望准确地解码成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决定了内审部门计划和目标的准确性。其次,整个内审部门的人员的专业素养,包括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决定了内审部门整体是否具有完成审计任务的能力,假如内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专业知识结构过窄,那么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很低,很难及时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这必然会限制内审部门所能接受的审计业务范围。再次,内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能否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做到客观、公正、保密,对内部审计结果的可参考价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四)内部审计流程的规范性
内部审计程序有6个基本的步骤:制定审计计划、准备审计实施、实施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后续审计与反馈、审计效果评价。要保证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必须力求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在每个步骤都落实到位,让执行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规范内部审计的流程,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严格的内审程序并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还可以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使得审计程序不因管理层等的意志而改变,而且通过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得出的审计结果,能够更好地披露企业的不足,使得内部审计更好地行使服务的职能,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执行力。
(五)企业文化
内部审计执行的表面体现的是内部审计的业绩或质量问题,而背后折射的更多的却是企业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有助于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向心力;制度层面的文化有助于完善企业的监督、奖惩及激励机制等,使企业的各项治理活动有章可循;物质层面的文化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源、设备,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并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便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执行文化的形成。
四、提升内部审计执行力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要建立具有***性、权威性和效率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变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现状,使之向更高层级升格,从体制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全面展开。我国企业可尝试建立同时隶属于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以及总经理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内部审计负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审计,并在行***上向总经理汇报工作,职能上向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汇报。这样既可以确保对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又可以直接建立起内部审计和董事会的信息交流,大大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深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增进内部审计与其他公司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是其他治理主体可以依赖的有价值的资源。为顺应公司治理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一方面,内部审计应当深化职能,加强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各领域的监督和确认,同时对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效果以及效率进行评价,及时披露不足,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协助管理当局降低经营风险,并积极帮助董事会加强对管理活动的确认;另一方面,要提高董事会及高管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这不仅需要内部审计的自我营销,为董事会和高管层及时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还需要董事会和高管层从理论上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如可以将内部审计纳入高管层的业务培训课中,从而使高管层给予内部审计更多有形和无形的支持,并积极采纳内部审计的建议,改善经营管理,实现双赢。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提升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团队,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力。因此,要不断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内审人员的协调沟通管理能力,拓宽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内审理论和新的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优化内审部门的专业配置,使内审部门的整体具有完成各项审计工作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以及后续教育制度;最后,加强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内审人员自身的***性、客观性。
(四)构建执行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要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要打造优秀的执行文化。通过执行文化的建设,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鼓舞员工的斗志,可以提高企业每一部门的执行力。构建企业的执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领导者自身加强执行观念;充分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提升员工的执行意识,营造执行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安慰.股份制民营企业执行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5.
2、刘正***.企业内部审计执行力现状与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2009(5).
3、朱庆仙.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内部审计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4、姜波.内部审计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
5、耿慧敏.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6).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7
近些年,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从国外比较典型的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时代华纳到我国“银广夏”、“郑百文”、“琼民源”事件等等,都引发社会各界极大的反响。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在现代审计模式下,CPA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着手,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评述,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二、文献综述
2002年以后,SOX法案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披露,大部分研究文献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Doyle(2007)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小、上市年限短、财务状况差、经营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经历过重组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存在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Goh,Li(2011)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Krishnan(2005)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会导致审计委员会的效率低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将面对重大的不确定性,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Altamuro(2010)和Beatty(2011)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从而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Franklin(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低的公司不但盈利能力较差,而且负债程度往往也较高。Ashbaugh-Skaife(2009)在其研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则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来体现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风险,极有可能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二)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单独研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文献并不多,主要观点是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显著负相关。
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齐堡垒(2010)、田高良(2010)、陈丽蓉(2010)等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经验数据,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并且在深市中更具显著性。
项苗(2012)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基础,进一步整理出内部控制的各种缺陷(组织结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合同管理缺陷等),并构建回归模型来研究如何影响财务报告??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
林斌、饶静(2009)和牛艺琳(2010)考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传递效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更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且披露得越充分,监督越完善,更容易得到标准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杨德明等(2009)选取 A 股上市公司2007年度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而且上市公司在披露审计鉴证意见时,明显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
李炜(2013)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师对客户签发的审计意见越好。并且所签发的审计意见判断不受客户的***府控制性质和客户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
4.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陈丽蓉,牛艺琳(2010)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重要影响,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监督显著负相关。
李凤艳等(2014)通过理论部分的分析和实证部分的验证得出结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有效性)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与回顾,发现近些年关于内部审计与审计意见关系方面的研究已较广泛且深入,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集中,缺乏创新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质量等层面,大部分研究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综合性观点或完备的理论体系,且缺乏创新点,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角度,建议今后的研究多些更独到的观点、更细致的探讨,比如从是否ST、经营地点、结合审计费用等角度研究二者相关性。
(二)度量指标不统一,缺乏说服力
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质量等指标的度量,至今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度量方法,削弱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理论界亟待设立统一的衡量标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较为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
(三)笼统分类审计意见,缺乏严谨性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8
论文摘要:近年屡屡爆发的恶性会计丑闻使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关系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文章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人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改进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规范研究居多,实证研究极少。文献认为,美国证监会(SEC)近年来的指引和强制规定都反映出了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献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献[3]分析了后安然时代IIA提出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认为内部审计在优化内部控制结构、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主体所依赖的极具价值的资源。内部审计的概念处于不断变化之中。IIA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保证与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囚。
公司治理的概念表述很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制度安排来合理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则是通过正式及非正式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最终维护各方面利益。
笔者认为,在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的作用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公司治理也对内部审计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意义及相互关系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
从概念上看,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与公司治理“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两者的目标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而且内部审计“评价并改善……治理过程的效果”与公司治理更是直接相关。看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渊源,就会发现两者目标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
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产生的主流理论基础都是委托理论。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同时,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委托关系。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必然具有潜在的道德风险,人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委托人的目标,甚至完全相反。这样,委托人和人的冲突就会导致成本的产生困。
为了减少冲突,降低成本,委托人和人之间就会产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需求,这就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这一系列制度安排往往是基于财务报告的结果判断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人就有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和可能,委托人只好追加监督手段,审计也就自然产生了。现代企业委托关系是多重的,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营者、经营者上下级都存在委托关系,内部审计主要就是关注内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存在着天然的渊源,必然衍生出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2.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完善
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文献以2006年年度报告为依据,将深圳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和不强制要求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主板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从盈利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三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这些方面的公司治理效果明显优于主板上市公司,见表1所列。
显然,除这些方面外,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治理还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1)确认经营信息,加强对人的监督由于委托关系的存在,董事会对经营者、上级经营者对下级经营者必须进行监督。实现监督离不开会计信息,为了确保各公司治理主体获得对称、真实、公允的经营信息,必须加强审计监督。虽然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作用,但内部审计更熟悉内部情况,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审计,确认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所有经营信息,这种作用是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向股东大会、董事会或上级经营者提供确认意见并报告重大问题,可以加强对人的监督。
(2)评价内部控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作为由董事会、经营者和其他人员为实现相关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策和组织实施程序,与公司治理是密不可分的。2004年COS()《企业风险管理一一整合框架》,内部控制演进到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这样,在公司治理中,就必须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纳人进来。I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两个明显的职责。内部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运行状况进行评价,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内部控制不断改善。另外,内部审计具有相对***性,不仅可以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风险,而且可以站在委托人的角度提出评价风险管理,提出改善建议。
(3)提供决策咨询,促进决策的执行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的每项决策都存在失败的可能。为减少决策失误,需要有关部门献计献策。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对***性,可以利用对***策、经营、内控比较熟悉的优势,从全局角度识别和评估决策机制的合理性以及决策的正确性,为公司决策起着咨询和顾问作用。另外,内都审计能够反馈决策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促进决策的贯彻执行与不断完善。
(4)预防和减少损失,增加公司价值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公司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减少损失时,公司价值就增加了,这是内部审计直接创造的显性价值。除此之外,内部审计还会产生隐性价值,即因内部审计的存在,无论是否发现了问题,客观上会对经营者和其他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努力改善经营绩效。这种被动的行为客观上增加了公司价值。
3.公司治理影响内部审计效果
2008年10月2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公告,称其自2007年底开始从事澳元累计可赎回远期合约交易,金额达94亿澳元,因澳元贬值已亏损155亿港元,爆出联交所上市公司迄今最大亏损案例。事发后,该公司董事局***称财务董事未通过合法途径,自作主张从事该交易,并称经过内部审计证实没有诈骗问题。人们不禁要问,金额达94亿澳元的高风险外汇期权交易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内部审计为何一直没有发出声音?内部审计为何仅在事后被用于证实没有诈骗问题?与此相似,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报爆出航油套期保值亏损64亿元。这两家公司分别在境内外上市,表面上都是中资公司之翘楚,公司治理到位,业务规章齐全,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事实证明,有些重要规章未获有效执行,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作用。2007年中国证监会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暴露出上市公司治理的三方面问题: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运作缺乏规范,占查出的公司治理问题的4000;二是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占3200;三是信息披露问题,占1000。中信泰富的问题恰恰是出在这三方面,教训惨痛!可以看出,公司治理不规范,内部审计失败不可避免。公司治理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着内部审计效果: (1)影响内部审计***性国内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主要有归属财务部经理、总经理、董事会、监事会领导以及总经理和董事会双重领导五种。它们在***性和有效性方面各有不同,但从理论上讲,在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下的模式是最佳模式,因为它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内部审计的***性,从而保证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IIA也极力倡导这种组织结构模式。
(2)影响内部审计环境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根本性安排,它影响公司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内部控制、风险偏好、人员素质等方方面面。这些因素构成了内部审计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效果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在内部审计实务中,对内部控制的调查经常决定了审计抽样的范围、重点和规模,不仅影响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影响审计判断的合理性。
(3)影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不同,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威不同,受重视程度也不同。特别是在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中,总经理又是审计成果的利用者,让下属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从心理上势必难以接受,甚至会认为内部审计否定了自己的工作,阻碍了公司运营。内部审计往往只对所属二级单位开展,而对本级开展则阻力重重,更谈不上成果利用了。
总之,公司治理影响下不同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认识态度、理解水平、利用能力都存在差异,都会影响内部审计效果。
二、促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的建议
(1)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突出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强化外部董事和***董事的监督作用,切实改变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有名无实的局面;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已于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是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务使所有重大、敏感信息及时暴露,最大程度地遏制暗箱操作。
(2)强化审计委员会职能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模式,《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02年I月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确定的审计委员会职责,都说明了审计委员会是内部审计促进公司治理的重要安排。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乐观,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没有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动机,也不受大股东的影响,不排除存在安抚媒体、装饰门面的嫌疑。应引人竞争机制和改善激励机制来提高审计委员会委员的专业素质,促其勤勉尽职,以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职能作用。
(3)改革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采取董事会领导模式较为合适。内部审计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沟通事宜,内部审计部门的人事、薪酬权全部赋予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性较强,涉入公司治理较深。
(4)转变内部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产生以来,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风险导向阶段,IIA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就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体现。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以内部控制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公司治理作为参与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以对组织风险的评估与改善作为基本目标。
我国内部审计大多停留在财务导向和业务导向阶段,风险导向理念还没有形成。目前应努力将内部审计重点从查错防弊转向防范组织整体风险,突出内向性服务,确认和咨询并重,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强化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促进作用。
(5)创新内部审计方法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和操作平台,采用统计抽样、计量模型等量化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切实改变目前以现场审计和手工作业为主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能力。
事后审计与事中、事前审计相结合。内部审计应围绕公司经营目标开展工作,成为运行监控器,必须突破单纯的、事后审计的传统方式,转移到事中、事前审计上来,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文献综述;研究焦点
一、引言
近些年,国内外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从国外比较典型的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时代华纳到我国“银广夏”、“郑百文”、“琼民源”事件等等,都引发社会各界极大的反响。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在现代审计模式下,CPA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价基础之上的,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着手,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评述,为后续的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二、文献综述
2002年以后,SOX法案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披露,大部分研究文献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意见类型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Doyle(2007)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公司规模小、上市年限短、财务状况差、经营业务复杂、成长速度快或经历过重组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存在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更倾向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Goh,Li(2011)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Krishnan(2005)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会导致审计委员会的效率低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使注册会计师将面对重大的不确定性,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Altamuro(2010)和Beatty(2011)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度量内部控制质量,发现上市公司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从而改善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Franklin(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低的公司不但盈利能力较差,而且负债程度往往也较高。Ashbaugh-Skaife(2009)在其研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则是通过内部控制缺陷来体现的,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风险,极有可能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二)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单独研究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文献并不多,主要观点是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显著负相关。
1.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
齐堡垒(2010)、田高良(2010)、陈丽蓉(2010)等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经验数据,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并且在深市中更具显著性。
项苗(2012)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基础,进一步整理出内部控制的各种缺陷(组织结构缺陷、人力资源缺陷、合同管理缺陷等),并构建回归模型来研究如何影响财务报告计意见的类型。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
林斌、饶静(2009)和牛艺琳(2010)考察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信号传递效应,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更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且披露得越充分,监督越完善,更容易得到标准审计意见。
3.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意见
杨德明等(2009)选取 A 股上市公司2007年度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而且上市公司在披露审计鉴证意见时,明显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披露管理行为。
李炜(2013)则认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审计师对客户签发的审计意见越好。并且所签发的审计意见判断不受客户的***府控制性质和客户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的影响。
4.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意见
陈丽蓉,牛艺琳(2010)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重要影响,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内部监督显著负相关。
李凤艳等(2014)通过理论部分的分析和实证部分的验证得出结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总体有效性(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有效性)与非清洁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文献梳理与回顾,发现近些年关于内部审计与审计意见关系方面的研究已较广泛且深入,但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集中,缺乏创新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质量等层面,大部分研究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形成比较公认的综合性观点或完备的理论体系,且缺乏创新点,无法很好地指导实践。
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角度,建议今后的研究多些更独到的观点、更细致的探讨,比如从是否ST、经营地点、结合审计费用等角度研究二者相关性。
(二)度量指标不统一,缺乏说服力
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质量等指标的度量,至今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度量方法,削弱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因此,理论界亟待设立统一的衡量标准,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较为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情况。
(三)笼统分类审计意见,缺乏严谨性
目前大多学术论文主要将审计意见类型笼统地界定为标准审计意见、非标准审计意见两种类型,而并未对审计意见类型进行细分,这对实证模型设计和研究结论的说服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五种审计意见类型分别进行探讨,增强论文的严谨性。
参考文献:
[1]齐保垒,田高良,李留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管理科学,2010(4)
[2]项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2(7):50-53
[3]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2)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规模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和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如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大趋势下,拥有一支最佳规模内部审计团队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内部审计的价值在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包括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挽回的损失小于审计成本即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根据EVA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增值这一概念是基于“投入-产出”关系而形成的,而以增值为目的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落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时,必然涉及其机构规模、人员配置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学术界对内部审计价值的研究以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增值模型的研究为数不多、尚且缺乏,并且未能形成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本项目的研究力争在前人对增值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探索研究有关最佳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普及和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地位也相应提高。以大型企业为例,在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扩张的大趋势下,为满足“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型企业不断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使得内部审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举措打破了投入产出的平衡关系,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位存在矛盾。因此,基于解决现实中的扩大发展与增值矛盾的角度,最佳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佳规模内部审计团队在为公司提供最有价值服务的同时也为公司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减少投入,从而真正起到增值的作用,为公司和企业科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确定内部审计规模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内部审计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术界根据内部审计贡献角度分析内部审计规模的问题,Goodwin和Kent(2006)对澳大利亚115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公司规模、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数量与内部审计规模显著正相关;而公司分支数量、选择国际四大事务所、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与内部审计规模显著负相关。Sarens(2007)发现:高管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越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规模越大,对公司经营起到的作用越大;小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式化程度显著相关,说明风险管理系统对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更多,大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文化显著相关,说明大公司的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和侦查错弊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Sarens(2007)还运用模型解释影响比利时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发现公司所有权结构越分散、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内部报告层次越多,内部审计规模越大。
国内方面对内部审计规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审计设立模式、设立动机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程新生(2005) 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设立模式不同,其效果表现各异,财务总监领导模式的公司最重视资金管理,监事会领导模式的公司注重赊销、负债率相对较高、资金管理方面表现较差,但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改善,董事会、总经理审计模式的公司绩效差异不大;刘国常、郭慧(2008)对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变量实证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内部审计实施的效果影响,该研究以审计规模作为内部审计特征的替代变量,结果显示:审计规模与公司分支数量、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显著负相关;刘霞(2009)以2007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基础,分析影响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并证实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审计费用正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必然要关注成本节约和创造价值,而最佳组织规模的确定越来越成为实现增值目标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载体。
三、理论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设置
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处组织的内部管理与外部运转状况,即内部审计环境因素,它包含了内部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下,所遇到的一切主客观因素的集合。从环境结构区分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环境因素分为主观环境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其中,影响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方法和行为等即为主观环境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运营及发展所赖以生存的***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
本文通过对影响内部审计的各类因素的划分与归纳,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企业职员进行查访,从而识别出业内普遍认可的对内部审计规模产生影响的因素。问卷发放100份,收回72份。通过统计被查访人对问卷内设置因素的选择情况,各类影响因素被选择次数排名前十位的因素统计见表1。
(二)样本数据收集
根据上述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选取统计结果前6位的因素进行变量分析。本文选取60家设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中所包含的上述6项内容采集数据,汇总结果见表2。
(三)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若干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变量。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有时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所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复,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尽可能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变量,较为全面反映出所研究事物的信息,避免了前期多个相关变量分析对结论的判断。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如下:
公式中,A1i,A2i,……,Api(i=1,2,……,m)为 X 的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X1,X2,……,Xp 为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或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选出一个或多个主成分,确定主成分载荷。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60个样本中6类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组织总资产规模、组织子公司数量、组织业务范围(涉及行业)、组织所处行业风险评级、组织现金流量、组织管理能力评级六个关键因素作为变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表中统计数据输入软件,软件会自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得出相关矩阵表、方差与特征值表、成分矩阵表、主成分载荷矩阵表。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业务范围(涉及行业)、现金流量、管理能力评级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高于0.85,说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很大,存在信息重叠的可能性较大,可判定为同源变量;而变量行业风险评级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85,说明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差,且变量行业风险评级与大部分变量相关系数为负,说明呈现负相关状态。
根据变量解释的方差表所反映的信息,成分1的特征值为4.88,其所对应的贡献率达到了81.33%,根据假设前提满足要求。将6个变量分别用X1、X2 、X3、X3、X3、X6表示,根据成分矩阵,可以得出6个变量与成分1(即主成分)之间的关系。
X1=0.966F1;X2=0.958F1;X3=0.949F1;X4=0.940F1;X5 =0.932F1;X6=0.425F1
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变量所对应的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大,因此可以看出,主成分F1对X1至X5的代表性非常充分,能够很好地对这五个变量的信息进行概括和解释,对X6的代表性略低。根据主成分表达式系数等于成分矩阵系数除以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出表达式:
F1=0.402X1+0.399X2+0.409X3+0.394X4+0.392X5+0.383X6
通过对选取的6个变量的分析,这些变量所代表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但也存在大小之分,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结果可知,对企业内部审计规模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业务范围,及企业所涉及的一个或多个行业领域,其后顺序依次为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现金流量、管理能力评级、行业风险评级。各影响因素中,除行业风险评级外,其余因素相互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且相互之间变化趋势及变动影响程度较为接近。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在现如今的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与地位已得到学术界及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可以获悉,随着管理理念及模式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可能成为公司内部最核心的管理部门或超然的业务接管部门,因此,合理有限地在企业内部搭建内部审计部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述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各类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有侧重地考虑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最科学、最合理的配置。
目前,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合理设置也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关注的一大问题。本文的研究存在几点不足之处。首先,问卷数量有限,被访问者不能完全代表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未能排除不同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及个人主观意识,很多重要的因素未能考虑在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影响因素的设置;其次,企业样本存在局限,未能完全包括各行各业及各领域,难以做到对客观情况的充分表达。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8,(2).
[2]翟冬云,张吉岗.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杨新东,李越,盛爱辉.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6,(6).
[4]刘霞.关于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下), 2009,(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