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迈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新起点。为使商业银行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降低资产风险,或者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提高收益,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国际一流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引进国外最新审计理念,提出开展内部审计的新模式,不能再拘泥于简单的对单项业务或部门进行审计,而应发展到为银行整个管理目标提供服务;不能再局限于对操作层风险的审计,而应更注重效益的审计,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追求利益的必然趋势。
经济效益审计基础已初步形成
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署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强调指出:“仅仅开展以查错防弊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注重管理和效益,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同时表示,审计并不是要揭露案件,更重要的是促成整改,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近期在深圳召开的效益审计现场会上,审计署又强调要求各特派办加强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将中国效益审计工作推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2、经济效益审计的科学技术应用平台已基本搭建。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提升,数据处理日益网络化和电子化,将原先分散在各个分支机构的数据集中到上级机构乃至总行,统一组织账务、集中处理会计业务和信息,基本形成全行“一本账”格局。随之带来的效应是,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活动日益规范,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频率逐渐降低,因此,内部审计功能相应需不断延伸,逐步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3、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高。由于审计不是程式化工作,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每次审计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要求较高。经调查,我国某商业银行审计人员中,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人数占比达80%,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达70%。而瑞典73%的审计人员是大学毕业或相当于大学毕业,荷兰是78%。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队伍高学历人员占比高,预示着审计人员的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相对较强,为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条件
效益审计应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资料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建立在传统真实性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基础之上。因此,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求被审计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管理陈述和数据是完全真实可靠、值得信赖的,不存在违纪违规、有意欺瞒现象。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行会计核算系统使交易逻辑、交易数据等高度集中,各分支机构在非授权情况下不能修改交易逻辑、运算参数和交易数据,但不可否认的是,被审计单位往往会利用管理层无法控制的环节,如通过虚假租赁套取费用、中间业务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降低授信条件发放关系户贷款等违规行为,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审计评价。
2、被审计单位管理的任何方面均不是尽善尽美的,有持续改进的余地。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很好,无懈可击,也就没有必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上明显有违规操作、故意浪费、低效、营私舞弊等行为,也没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因为任何一个审计人员都会指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知道应采取何种措施加以杜绝,以提高经济效益;
3、内部审计人员会尽职尽责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因经济效益审计难度大、要求高而有为难情绪,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不应片面追求审计数量,而忽视审计质量。
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适当运用一些现代管理的方法,如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等。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现着重介绍两种审计方法供参考:
1、杜邦分析法的运用。杜邦分析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并根据分解后的指标在不同期限予以对比分析,研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和采取避免不利差异出现的措施,寻求挖掘潜力的途径。
商业银行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时,可以银行资产收益率为中心,将其向下分解为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再通过指标进一步分解分析各指标构成因素的变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如:某商业银行2004年、2005年的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2%和1.11%,对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寻求差异原因,得知2004年该行的总利润率为31.17%,资产使用率为3.86%,而2005年该行两项指标分别为29.56%、3.77%,2005年影响资产收益率的的两个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分析总利润率和资产使用率下降的原因,得知该行由于贷款投放时间不合理,集中在年末放款使得收益未在当年得以体现、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较大影响收入实现以及投资利率下降造成投资收益减少等原因影响了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利润的增长,使用效益的低下,这样从指标变动中就可找到影响分行盈利的原因,对症下药,从而便于审计人员在找到原因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的贷款投放时间、贷款投向、贷款企业质量高低以及在商业银行有闲置资金时的投资形式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杜邦分析法侧重于财务指标的运用,主要以事后评价为主,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整体分析。
2、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本量利分析法首先应确定商业银行业务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量指标涉及的范围主要有:资产类的贷款、拆放资金、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贷款和拆放资金合并称“放款额”,能获得利息收入;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所有都权益类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由于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审计对象是以分行为单位,而分行所有者权益很少,只有少量的营运资金,可忽略不计,因此负债类的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合并称“筹资额”。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因此可将筹资额作为本量利分析的业务量标准。现假定银行全部筹资额中有L%用于贷款;I%用于投资;C%用于备用金、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非盈利资产;R%用于缴存准备金;D%用于存放资金(包括同业和系统内往来),L%I%C%R%D%=1。相应的,商业银行收入=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金融企业往来利息收入=平均筹资额×L%×平均贷款利率平均筹资额×I%×平均投资收益利率平均筹资额×(R%D%)×平均同业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支出主要包括筹资成本和营业费用。筹资成本随筹资量的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属变动成本;商业银行的营业费用可按特性主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如人工费、办公费、折旧费、租赁费等;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如广告费、电子设备运转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根据收入、成本的构成,即可求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筹资额=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筹资收入率的高低取决于放款利率和对外投资效率,筹资变动成本率主要取决于筹资成本,因此,边际贡献率就取决于存、放款利率差的大小。商业银行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收入-筹资成本-营业费用=筹资收入-筹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将方程进行交换,把待求变量置于公式左边,可分别计算出所需筹资额、边际贡献率、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和固定成本。如:在固定成本、利润指标和利差率确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筹集多少资金才能使利润最大化,实现风险和收益的良好均衡。本量利分析可用于各分行之间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可测算不同分行在筹资规模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放款质量高低、投资效果好坏和筹资成本好坏来预测边际贡献率的大小,从而发现各行经营业绩差异的原因,诊断经营管理中的弊病。为完成预计利润指标,分行可通过本量利等式进行测算,本量利分析可作为预测分析,可对被审计单位的某个项目单独进行分析。
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任何工作都会有风险,审计也不例外。经济效益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评价风险、归因风险和建议风险。
1、评价风险。经济效益评价首先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然后给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但是关键是评估。从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设置、从业经验来看,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向年轻化趋势发展,但作为审计人员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要求相比,显得业务相对专业,业务素质综合型人才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其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较大,长期按照常规性审计思维思考问题,极易将经济效益审计简单化,会产生抓点证据就给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下结论。
2、归因风险。归因风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效益评估失当,导致的归因失败。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意见,才能确切地分析出效益产生好坏的原因,正确的效益评价是正确归因的前提条件。相反,由于效益评价不当,就无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好坏原因作出正确分析,极容易导致归因风险;二是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评价就事论事,导致归因肤浅,缺乏整体和深层次原因分析,就会把原因都归于工作上的粗枝大叶、工作疏忽、不严谨、不完善等。
3、建议风险。根据经济效益评价内容和存在问题原因,审计人员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效益。由于效益评价、归因风险的存在,会进一步导致建议风险。比如建议过于泛泛,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建议方案的详细设计和论证,没有用数字说话,有时缺乏可行性;建议大多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缺乏综合改进计划安排,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在以经济资本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的今天,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商业银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银行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主要建议有三:一是内部审计理念要创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陆续或即将在香港上市,成为国际一流银行,以经济资本理念拓展银行业务和加强银行管理是历史的必然。而经济效益审计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二是应制定指导性文件作为参考。在借鉴、研究国外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更好评价银行效益执行情况,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 医药检验行业 经济效益 经济学
一、前言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治日益完善,***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三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四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对把握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的实效还不够。五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二、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1.提高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
当前,总体上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府反馈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府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管理、提高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府要高度重视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这已成为制约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中,必须重点完善的几个方面是:第一,尽快构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或很少时间限制,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策或建议,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全局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第二,明确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要讨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性。之所以有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
3.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
4.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
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一是务求实效;二是弄清事实;三是遵循***策。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程序方法
[内容摘要]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法监督财***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但从这些年的实际工作看,审计机关一直以财***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要审计内容,对***府使用纳税人资金的有效性的监督远未履行到位。本文就我国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审计机关在今后应大力开展效益审计的粗浅设想。
一、前言背景
效益审计,又称绩效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在我国,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要求全面开展效益审计,并提出到2007年,国家审计资源中用于效益审计的部分要超过50%。效益审计的全面展开,各级审计机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审计目标,如何确定审计项目和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本文拟从审计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效益审计概念的分析、提出在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熟悉的程序和以及掌握的方法。
二、界定概念
效益审计概念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经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什么是经济效益?简单地讲,就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越高。
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效益好坏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盈利为评价依据,由此产生了经济效益概念外延的扩大,提出了审计评价中应该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与此相适应,经济效益审计逐渐被效益审计概念所取代。这些原则的提出似乎可以使得审计评价非常全面科学,但实践中,却将效益审计复杂化,而效益审计目标更加模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效益”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从微观上讲,效益应该解释为资源的节约,这种节约可以表现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同样的投入(经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效率),或以同样的产出满足更多的需求(效果),在国外称之为3E审计。从宏观上讲,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中,国家的***治、法律、经济制度以及***府行为(包括公共资源的取得、分配和使用)都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本身也有效率和效益问题。***府的效益审计,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如果一项制度安排,在使一些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减少,但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这项制度安排就是有效益的。因此,***府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客观、专业的审计信息,一方面对***府在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审计信息促进制度、***策的改善,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促进各方利益的积极协调与平衡,在增加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正是审计的价值所在。
严格地讲,效益与效率在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益审计概念更多地体现着结果导向的审计思路,即审计更多地关注产出。而效率更多地关注过程和程序,体现的是过程导向。前面对效益的解释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但是一般审计结果使用者和被审计单位甚至审计人员很容易从狭义上理解效益审计。这对效益审计开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国际上更通行的概念是绩效审计。在英文的解释中,绩效的概念可以指结果,也可以指行为、事项、过程、程序、能力等方面。这样就使得审计的着眼点多样化,既可以是结果导向,也可以是过程导向,还可以是混合导向。绩效审计概念中,没有限定审计的目标,可以是效率、效益(效果),也可以是经济、公平,还可以是控制或制度的有效性等。每个绩效审计的目标,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审计环境确定。
另外,绩效的概念在国内外均已为社会大众和从事管理的理论及实务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在管理科学中,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用绩效审计概念可以更方便地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有效与社会沟通。
因此,将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概念作为通用概念使用,有利于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
简言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
三、熟悉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税务、银行和工商行***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
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四、掌握方法
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
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
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4)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经济责任审计; 效益审计理念
2010年年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印发与实施对经济责任审计在项目组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拓宽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明确提到效益在经济责任中的重要性。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引入效益审计理念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的意义
效益审计,又称绩效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其核心理念经历了从“2E”到“3E”再到“5E”的发展。“5E”分别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环保性(Environment)、权益性或公平性(Equity)。
经济责任审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审计业务,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起步更晚,并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审计对象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高校各院系、教辅单位、机关部处、附属单位、校办产业、后勤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从审计内容来看,目前高校审计内容主要有:财务收支、内部控制、教学科研和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及廉洁自律;从审计模式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属于间接委托模式,即高校领导班子和国家之间是一种转委托的关系,高校领导班子充当了审计委托人的角色。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受高校领导班子(或***的组织部门)的委托,对高校中层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逐步优化,但在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传统经济责任审计大多数基于会计账面资料,侧重于真实、合法、合规性审计,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有所忽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被审计人的行***行为,有助于被审计人切实履职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可以增强高校领导干部“成本—效益”意识。从制度上规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方式;从思想上促进领导干部积极履行效益责任,避免“形象工程”、“***绩工程”等无效益的短期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根本上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自身素养和管理能力,避免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而导致严重损失或浪费。
(二)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审计人的审计风险
如果说真实、合法、合规性审计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基础,那么效益审计理念则是这一基础的“两翼”。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既要夯实高校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真实、合法、合规性审计,又要抓好高校被审计者重大决策、内部控制、专项投资、预决算编制和执行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两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两元并举可以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避免经济责任审计的片面性,更加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降低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
(三)有利于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的核心是权责结合——“有绩论奖,有过施罚”,引入效益审计理念后,高校审计单位出具更科学、更公正、更全面的审计报告,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另一方面为高校***和***的组织部门的人事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等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有利于促进***风廉***建设,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视角下,领导干部的“德能勤”可概括为三点:廉***、勤***、善***。此三点分别体现了经济责任中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可促进高校领导干部的“德能勤”,有助于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绩观和科学发展观,从而避免腐败的滋生,促进***风廉***建设。与此同时,有助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的途径探讨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拟从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审计技术方法、审计内容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过程四个维度来贯彻效益审计理念。
(一)维度一: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目标是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考察和评价领导干部作为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引入效益理念后,高校经济责任仍不改变原来的总体目标,而是在具体目标上进一步突出效益性。
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后的具体目标有:第一,被审计人提供的反映经济行为状况与结果的报告、指标、数据以及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和透明性;第二,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行使权力、经济决策与开展经济活动时,遵循特定标准、原则、法律法规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有效性,如: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挤占(或挪用)资金、是否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等;第三,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履行职务时所达到的节省程度、效率与效果,如:资源配置的经济性、经济活动管理的效率性、投资项目的效果性、有无重大的经济损失等。这三方面并无轻重之分——它们既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又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具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5
一、效益审计的概念界定
效益审计概念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经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什么是经济效益?简单地讲,就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越高。
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效益好坏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盈利为评价依据,由此产生了经济效益概念外延的扩大,提出了审计评价中应该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与此相适应,经济效益审计逐渐被效益审计概念所取代。这些原则的提出似乎可以使得审计评价非常全面科学,但实践中,却将效益审计复杂化,而效益审计目标更加模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效益”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从微观上讲,效益应该解释为资源的节约,这种节约可以表现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同样的投入(经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效率),或以同样的产出满足更多的需求(效果),在国外称之为3E审计。从宏观上讲,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中,国家的***治、法律、经济制度以及***府行为(包括公共资源的取得、分配和使用)都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本身也有效率和效益问题。***府的效益审计,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如果一项制度安排,在使一些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减少,但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这项制度安排就是有效益的。因此,***府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客观、专业的审计信息,一方面对***府在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审计信息促进制度、***策的改善,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促进各方利益的积极协调与平衡,在增加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正是审计的价值所在。
严格地讲,效益与效率在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益审计概念更多地体现着结果导向的审计思路,即审计更多地关注产出。而效率更多地关注过程和程序,体现的是过程导向。前面对效益的解释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但是一般审计结果使用者和被审计单位甚至审计人员很容易从狭义上理解效益审计。这对效益审计开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国际上更通行的概念是绩效审计。在英文的解释中,绩效的概念可以指结果,也可以指行为、事项、过程、程序、能力等方面。这样就使得审计的着眼点多样化,既可以是结果导向,也可以是过程导向,还可以是混合导向。绩效审计概念中,没有限定审计的目标,可以是效率、效益(效果),也可以是经济、公平,还可以是控制或制度的有效性等。每个绩效审计的目标,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审计环境确定。
另外,绩效的概念在国内外均已为社会大众和从事管理的理论及实务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在管理科学中,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用绩效审计概念可以更方便地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有效与社会沟通。
因此,将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概念作为通用概念使用,有利于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
二、效益审计的需求分析
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对审计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存在与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受托责任论”、“论”、“信息论”、“保险论”等关于审计需求的理论解释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实证检验,而对于效益审计需求的专门研究还很少,而效益审计的目标确定,必须是以审计需求的正确认识为出发点。
(一)从历史分析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府职能的转变
在传统上,资产阶级***完成后所建立的***府信奉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府的主要职能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府使用公共资源,主要在于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经济思想史上的“凯恩斯***”。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他1936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府干预经济的***策主张。各国***府在这一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后迅速恢复经济的要求,更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府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但是,***府管理的成果很少在市场出售,其价值难以估量,***府部门活动具有垄断性,***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问题开始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
2.***府公共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展
伴随***府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加大,***府公共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府的财***赤字急剧膨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最低生活水准的提高,***府的社会保障的负担也愈来愈重。***府公共支出的扩展,需要靠增加税收和发行国债来支撑,这大大增加了公民和企业的负担。社会及公众对***府公共支出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要求***府能够更有效率地发挥其职能,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按照议会批准的预算,合法地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府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绩效逐渐成为社会对***府的主要评价内容。
3.***府治理理论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府的观念在逐渐地转变。在传统上,人们把***府看作是统治的工具。但是,文明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更加丰富,都使得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民主的意识和要求不断强化。***府逐渐被看作是治理的工具。***治发展研究中逐渐地形成了新的***府治理理论。1996年,罗茨(R.Rhodes)提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已经不同于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作为一个善治的***府,必须提高效率,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府治理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府的改革。新公共管理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
***府的基本职能被重新界定为提供公共服务。接受公众监督,增加透明度,***府自身开展全面的绩效评价,***府管理与市场竞争机制结合以提高效率等等,已成为各发达国家各******争取选民和***府赢得公众信任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分析,由于***府与直接委托人-立法机关,以及最终委托人-社会公众在利益上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矛盾。这种利益矛盾已蕴含了审计存在的必要。但这种必要转化成现实需求,取决于相应的环境与制度。社会公众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认识到并提出加强***府的公共责任,要求取得***府获取、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效率和效果方面的信息,是***府绩效
审计不断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我国需要开展效益审计的特殊性
在我国,***府仍具有很强的经济管理职能,***府财***支出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当前的***府改革中,也强调要建设透明度高、负责任、讲究民主与法治的***府。因此,存在对效益审计的客观社会需求。与此同时,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需求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
1.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府职能的转变有其特殊性,即从计划经济的全面干预转变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利用经济杠杆间接地调控。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套用;同时,转轨时期许多制度需要改变,而制度的变化意味着不同利益群体利益的改变。
如何调整和建立新的利益平衡关系以保证社会稳定,如何进行制度改革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级***府从观念到方法手段都有一个重新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计特别是绩效审计信息对于***府和社会通过理性博弈实现制度变迁、寻求稳定与发展的统一、创建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2.我国***府财务(合法性)审计中遇到了一些特殊问题。应该说,我国***府财务合法性审计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近年来“审计风暴”在唤起公众民主意识、提高***府责任性要求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与制度缺陷很多,法律法规本身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致使财务审计中查出的问题愈来愈多,屡查屡犯,同一单位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而且愈来愈严重。一些人大代表纷纷提出,审计应该在健全和完善体制和制度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发挥更大的作用。
3.我国***府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与国际接轨。
1982年我国修改《宪法》时,就是在学习借鉴各国经验基础上,将建立审计制度写入了《宪法》的。开展***府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审计发展的主流。从多次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发表的宣言,到众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审计制度要求与实践,均反映了这一发展潮流。如果等财务审计做好了再开展效益审计,尽管我们可以列举许多理由说明其合理性,但难免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且,***府审计的变革应该成为其他***府机构的榜样,不应消极地适应***府改革进程。
确定我国绩效审计的目标,应该从上述对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内在需求的基本认识为出发点,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观念与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确定绩效审计目标,应该从相关的利益格局、审计的经济后果以及重要性等方面研究审计需求,结合审计供给的可能性予以确定。从总体上讲,我国开展绩效审计,不能仅着眼于个别事项中资源的节约或浪费,应该着眼于制度的完善,包括***府在履行其职能中所制订和应遵循的各种制度规章与程序。
三、效益审计假设与可审性分析
审计假设从理论上讲,是建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基本要素,从实践角度讲,是实施审计、理解审计结果的前提条件。笔者依据莫兹和夏洛夫(R.K.mautzandH.A.Sharaf)的经典著作《审计理论结构》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审计通过专业客观的评价形成***控制机制为出发点,提出以下效益审计假设。
(一)从理论的角度分析
1.审计的(服务)报告对象在取得相关信息、作出相应决策方面承担责任。该假设强调,审计委托人存在着对效益审计的需求,这种需求取决于委托人的责任和利益。没有真实的需求,审计可能就是一种浪费。实践中,有些审计项目属于法定项目,有些审计项目是由审计组织自行拟定,由此产生了审计项目确定目标时,必须对特定条件下的需求进行分析的必要。审计委托人自身的责任和利益决定了其委托审计的真正动机与需求。
2.审计师的专业、客观性对效益审计报告使用者十分必要,审计师的能力与责任能够保证其专业、客观性。
该假设界定了审计需求的特殊性,如果评价活动不具备专业性和客观性,审计就不可能存在。同样在现实中,有些审计委托只是因为暂时缺乏人力而要求审计人员作一些对专业性、客观性没有特别要求的项目。这些项目从本质上讲没有持续的生命力,项目的结论和作用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的审计去理解。
3.被审计人在资源使用效益方面承担责任,包括对资源取得、占用、使用、处置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对效益的认定与报告所承担的责任。该假设规定了效益审计评价的基本范畴,换句话说,被审计人不承担责任的领域不在审计评价的范围之内。可以设想,如果被审计人在资源使用效益方面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审计就可能无法取得所需的资料,审计结果对规范被审计人行为、完善被审计人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明示或隐含)契约关系的价值也难以体现。
4.对资源使用效益的认定可以计量。资源使用效益高低的评价以被审计人对资源使用效益的认定为基础,而这种认定必须是可以计量的。在公共资源使用的效果方面,如环境的改善或恶化,很难用价值的指标计量;未建立科学测量系统的,也很难用非价值指标反映。因此,效益审计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已经具备,或者创造条件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方法。不具备可计量的条件,则效益高低就没有办法进行程度的区分,因而也就无法进行判断与评价。
5.存在公认的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标准
审计作为一种评价,必然要运用一定的标准。该假设强调,审计评价所依据的标准在审计关系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相关人那里都得到认可。公认标准的存在、审计结论的认可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与财务合法性和财务报表公允性审计不同,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更具特殊性。例如医院的某些设备专为抢救病人生命使用,这类设备的使用概率很低,按照一般设备的使用率先进水平评价,很难得到被审计人的认可。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通常不像法律法规或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那样有现成的文件可以对照,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采用一定的程序或办法发现或建立。这些标准能够得到认可的内在要求在于它们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前面的各项假设中,前三项涉及到制度环境的分析,后两项涉及审计过程和审计意见形成。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存在着对效益审计的需求,但是具体项目及审计目标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可审性问题,从理论分析我们提出上述五方面的条件分析。
(二)从实践的角度分析
从实践的角度,可以从计划和规划两个层次考虑
1.从计划的层次看,任何项目效益审计中,必须要结合需求与供给状况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目标的确定一方面应该依据对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契约关系的具体内容(权力与责任、激励与惩罚、信息沟通与控制手段等)的分析;另一方面要研究能否依据目标(及分解)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并通过沟通取得各方的共识;结合评价标准确定收集审计证据的渠道与方法,分析审计证据的可获取性;能否从专业与客观的要求出发组织起胜任的审计小组;是否能够确定效益审计报告的标准结构和审计证据等方面的业务准则。上述任何一方面条件的严重欠缺,都会对最终审计质量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对目标进行调整。
2.从规划的层次看,效益审计目标的确定重点考虑环境的变化。我国***府的效益审计目标确定需要考虑***府***务公开的进程与制度建设、***府预算制度的完善、***府业绩衡量与报告制度的建立、体制改革特别是***治体制改革与国际接轨的状况、公众与媒体的成熟程度等等。
这里的着眼点在于高质量效益审计需求的认识与培养。
审计目标的确定既以需求存在为基础,同时要把促进和培养需求为己任,在审计中始终把制度的完善作为重点。
当然,审计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审计的自身建设。
有人把现行审计领导体制作为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限制条件)。笔者认为,从***府公共责任的存在(而不是权力分立与制衡)是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出发,审计报告公开的权力及其充分的运用,是供给条件的关键所在。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国家理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中***分类号:F239.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12405
***府******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新领域。由于当前国家***治授权产生的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对权力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联合印发的两个“暂行规定”和2006年修订通过的新审计法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领导经济责任制尚未建立起来,******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 审计范围广泛, 不同层面的******领导干部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差距很大,因此,探索和规范******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个人”的责任审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领导干部任期的是非功过,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升黜,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诸环节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拟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基础上,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并扼要探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为进一步出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或经济责任审计准则的制订、规范******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一、相关研究评述
界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是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2006年修订的新审计法第25 条规定: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仅仅给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总体内容,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导意义。现实中******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十分复杂,想用一把尺子来界定其审计内容是很难做到的。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在总结一些典型地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他们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分为四个层面、三个范畴和二个系统。四个层面主要由省部级、地厅级、县(区)局级、乡、科级四个层面的干部。三个范畴主要包括块块领导干部、条条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二个系统包括***系统和行***系统。并提出采用一般分类与特别分类两种办法来探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认为******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 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2) 审计******领导干部在执***期间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3)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在执***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最后根据行***区***,行***区***府领导、***府部门领导界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别内容。在审计署2007―2008年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9)中,以蔡春教授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领导和企事业负责人的目标经济责任的内容分为治理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效益或绩效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并根据各类目标经济责任,构建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将******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分为民主***治建设和绩效两个方面的评价。民主***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权力范围、组织结构和问责体系、信息透明度、廉洁自律、申诉和执行机制、***风廉***内部监督制度落实、***务公开程度等指标;绩效方面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投入产出的“3E”、内部控制、资源利用等指标。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3]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府部门分为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在确定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将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为经济决策权指标、经济管理监督权指标、经济执行权指标和履行廉***职责情况指标四大类。刘世林和牛玉韬[4]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与评价对象、评价责任、任职目标、评价范围挂钩,并构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给出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级与二级指标为:(1)财***财务收支评价(主要包括财***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等)。(2)资产管理与购建评价(主要包括资产综合情况、长期资产管理情况、流动资产管理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情况等)。(3)经营业务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环境情况、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等)。(4)个人及行******情况评价(主要包括组织性违法违纪情况、个体性违法违纪情况)。
以上研究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1)审计内容界定和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多采用归纳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没有运用演绎法,将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构建在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上。(2)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框架,但由于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法,没能显示各类指标之间逻辑关系,同时各类指标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内容。本文拟以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为基础,着眼于******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整体框架的构建及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本文并不涉及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以国家理论为基础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包括规范的国家理论和实证的国家理论。所谓规范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对国家行为的矛盾性质进行思考,它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从国家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角度论证国家行为的合效性;二是从信息的缺失和国家行为的个人性来论证国家行为所包含的违背经济效率原则的性质;三是界定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而实证国家理论主要是探索国家行为根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国家的本质和对国家“悖论”的解释。由于规范国家理论可以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这里是以规范的国家理论来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根据规范国家理论,国家在产权界定、保障私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具有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合效的性质;但由于国家行为的强制性(即非市场自由交易)和关于国家行为成本和收益的可靠信息的缺乏以及国家行为的个人性可能导致国家行为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具有违反效率的性质。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是国家组织比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具有优势的经济领域。***1是从规范国家理论的角度,给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
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六个审计评价模块可进行相应简化:(1)国家界定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一般不能归结为******领导的“个人责任”,因此,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一般不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内容。(2)权利范围模块并入日常行***与***和重大经济决策两个模块中,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国家大多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当“守夜人”的国家模型,现代国家基本奉行凯恩斯的经济干预***策,不仅是公共物品的供应者,而且充当了私人物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因此,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不仅包括了提供公共物品经济决策,也包括了其它如大额非常规经济拨款、大额非日常采购等重大决策。总之,******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可分为四个模块:(1)日常行***与***,简称“日常行***”评价模块。(2)重大经济决策,简称“重大决策”评价模块。(3)遵纪守法与廉***建设,简称“遵纪廉***”评价模块。(4)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与社会满意度等,简称“工作业绩”评价模块。
由于******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且******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本文将着重于******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如表1所示)。
在以上******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模块中,重点和难点是重大决策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和工作业绩的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特点是:(1)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一般可以直接问责到负责人。(2)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复杂,往往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多效果无法进行定量分析。(3)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时滞性,甚至有的项目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是矛盾的,******领导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按照决策―执行―结果的顺序,主要是对三个方面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合规性评价、执行过程评价和结果的效益性评价,效益性评价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评价,即通常说的“5E”评价。显然具体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重大经济决策也是不同的。由于公共投资项目是重大经济决策中最为复杂,审计评价最难的,所以这里给出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领导重大公共投资项目
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层次与具体指标
合规性立项程序合规性;可行性研究科学性;概预算合理性
决策执行过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项目责任制、建设程序控制、现场控制);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指标;项目安全指标
效益性经济效益(常规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税贡献等);环境效益(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公平等)
******领导的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价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府部门间的差异最大,变化最大,这方面的评价往往存在着指标设计争议大,数字不易获取,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困难,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中社会和谐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就业率、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等;社会满意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和发生率等;干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中层以上干部群众评议合格率、中层以上干部群众投诉升降率和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率。
三、******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下文笔者将在扼要分析******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点及各评价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总结******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完整具体的评价指标不是本文研究内容。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对******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经济履行过程”和“经济履行结果”的评价。“日常行***”模块是对******领导日程行******的经济履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对财***财务收支、行******、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权力范围等内容的评价;“重大决策”模块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执行管理与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等三方面的评价;“遵纪廉***”是反映******领导在日常行***和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遵纪守法和廉***建设情况;“工作业绩”模块从履职结果上集中反映了以上三个模块的履职情况。由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府部门的工作业绩表现不同,所以该模块宜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评价指标。各模块的逻辑关系如***2所示。
***2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块的关系***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比,具有的特点主要有:(1)由于******领导从事的社会宏观经济、社会事务和行***事务管理工作,其工作结果大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所以******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应涵盖******领导履职过程与履职结果,而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偏重于负责人对企业最终经济业绩的影响。(2)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治体制的改革,******领导的职责与目标经济责任在不断发展,因此******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是动态发展的,这点在“遵纪廉***”和“工作业绩”两个评价模块中表现更为突出。(3)差异性。区域***、区域***府、***府部门之间;经济管理***府部门与社会事务管理***府部门之间;不同级别***府之间,其******领导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点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表现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总结为:
(1)逻辑统一原则。各评价模块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保持逻辑一致,应避免指标间的重复、脱节和冲突的现象。(2)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涵盖******领导履行经济过程和履职结果。(3)动态发展原则。******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评价指标的框架内,做到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4)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上文所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上,为了设置简化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日常行***”、“重大决策”与“遵纪廉***”三个评价模块,可设置通用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至少可设置通用的二级评价指标,而对“工作业绩”模块,可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特别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J].审计月刊,2007,(4).
[2] 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 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 刘世林,牛玉韬.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J].中国内部审计,2006,(12).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国家理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府******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新领域。由于当前国家***治授权产生的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对权力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联合印发的两个“暂行规定”和2006年修订通过的新审计法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领导经济责任制尚未建立起来,******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审计范围广泛,不同层面的******领导干部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差距很大,因此,探索和规范******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个人”的责任审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领导干部任期的是非功过,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升黜,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诸环节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拟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基础上,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并扼要探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为进一步出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或经济责任审计准则的制订、规范******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一、相关研究评述
界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是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2006年修订的新审计法第25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仅仅给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总体内容,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导意义。现实中******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十分复杂,想用一把尺子来界定其审计内容是很难做到的。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在总结一些典型地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他们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分为四个层面、三个范畴和二个系统。四个层面主要由省部级、地厅级、县(区)局级、乡、科级四个层面的干部。三个范畴主要包括块块领导干部、条条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二个系统包括***系统和行***系统。并提出采用一般分类与特别分类两种办法来探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认为******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2)审计******领导干部在执***期间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3)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在执***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最后根据行***区***,行***区***府领导、***府部门领导界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别内容。在审计署2007—2008年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9)中,以蔡春教授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领导和企事业负责人的目标经济责任的内容分为治理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效益或绩效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并根据各类目标经济责任,构建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将******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分为民主***治建设和绩效两个方面的评价。民主***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权力范围、组织结构和问责体系、信息透明度、廉洁自律、申诉和执行机制、***风廉***内部监督制度落实、***务公开程度等指标;绩效方面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投入产出的“3E”、内部控制、资源利用等指标。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3]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府部门分为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在确定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将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为经济决策权指标、经济管理监督权指标、经济执行权指标和履行廉***职责情况指标四大类。刘世林和牛玉韬[4]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与评价对象、评价责任、任职目标、评价范围挂钩,并构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给出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级与二级指标为:(1)财***财务收支评价(主要包括财***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等)。(2)资产管理与购建评价(主要包括资产综合情况、长期资产管理情况、流动资产管理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情况等)。(3)经营业务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环境情况、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等)。(4)个人及行******情况评价(主要包括组织性违法违纪情况、个体性违法违纪情况)。
以上研究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1)审计内容界定和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多采用归纳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没有运用演绎法,将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构建在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上。(2)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框架,但由于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法,没能显示各类指标之间逻辑关系,同时各类指标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内容。本文拟以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为基础,着眼于******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整体框架的构建及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本文并不涉及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以国家理论为基础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包括规范的国家理论和实证的国家理论。所谓规范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对国家行为的矛盾性质进行思考,它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从国家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角度论证国家行为的合效性;二是从信息的缺失和国家行为的个人性来论证国家行为所包含的违背经济效率原则的性质;三是界定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而实证国家理论主要是探索国家行为根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国家的本质和对国家“悖论”的解释。由于规范国家理论可以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这里是以规范的国家理论来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根据规范国家理论,国家在产权界定、保障私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具有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合效的性质;但由于国家行为的强制性(即非市场自由交易)和关于国家行为成本和收益的可靠信息的缺乏以及国家行为的个人性可能导致国家行为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具有违反效率的性质。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是国家组织比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具有优势的经济领域。***1是从规范国家理论的角度,给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
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六个审计评价模块可进行相应简化:(1)国家界定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一般不能归结为******领导的“个人责任”,因此,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一般不作为******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内容。(2)权利范围模块并入日常行***与***和重大经济决策两个模块中,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国家大多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当“守夜人”的国家模型,现代国家基本奉行凯恩斯的经济干预***策,不仅是公共物品的供应者,而且充当了私人物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因此,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不仅包括了提供公共物品经济决策,也包括了其它如大额非常规经济拨款、大额非日常采购等重大决策。总之,******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可分为四个模块:(1)日常行***与***,简称“日常行***”评价模块。(2)重大经济决策,简称“重大决策”评价模块。(3)遵纪守法与廉***建设,简称“遵纪廉***”评价模块。(4)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与社会满意度等,简称“工作业绩”评价模块。
由于******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且******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本文将着重于******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如表1所示)。
在以上******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模块中,重点和难点是重大决策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和工作业绩的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特点是:(1)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一般可以直接问责到负责人。(2)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复杂,往往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多效果无法进行定量分析。(3)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时滞性,甚至有的项目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是矛盾的,******领导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按照决策—执行—结果的顺序,主要是对三个方面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合规性评价、执行过程评价和结果的效益性评价,效益性评价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评价,即通常说的“5E”评价。显然具体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重大经济决策也是不同的。由于公共投资项目是重大经济决策中最为复杂,审计评价最难的,所以这里给出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领导重大公共投资项目
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层次与具体指标
合规性立项程序合规性;可行性研究科学性;概预算合理性
决策执行过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项目责任制、建设程序控制、现场控制);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指标;项目安全指标
效益性经济效益(常规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税贡献等);环境效益(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公平等)
******领导的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价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府部门间的差异最大,变化最大,这方面的评价往往存在着指标设计争议大,数字不易获取,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困难,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中社会和谐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就业率、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等;社会满意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和发生率等;干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中层以上干部群众评议合格率、中层以上干部群众投诉升降率和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率。
三、******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下文笔者将在扼要分析******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点及各评价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总结******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完整具体的评价指标不是本文研究内容。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对******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经济履行过程”和“经济履行结果”的评价。“日常行***”模块是对******领导日程行******的经济履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对财***财务收支、行******、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权力范围等内容的评价;“重大决策”模块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执行管理与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等三方面的评价;“遵纪廉***”是反映******领导在日常行***和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遵纪守法和廉***建设情况;“工作业绩”模块从履职结果上集中反映了以上三个模块的履职情况。由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府部门的工作业绩表现不同,所以该模块宜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评价指标。各模块的逻辑关系如***2所示。
******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比,具有的特点主要有:(1)由于******领导从事的社会宏观经济、社会事务和行***事务管理工作,其工作结果大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所以******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应涵盖******领导履职过程与履职结果,而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偏重于负责人对企业最终经济业绩的影响。(2)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治体制的改革,******领导的职责与目标经济责任在不断发展,因此******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是动态发展的,这点在“遵纪廉***”和“工作业绩”两个评价模块中表现更为突出。(3)差异性。区域***、区域***府、***府部门之间;经济管理***府部门与社会事务管理***府部门之间;不同级别***府之间,其******领导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点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表现最为突出。
(1)逻辑统一原则。各评价模块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保持逻辑一致,应避免指标间的重复、脱节和冲突的现象。(2)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涵盖******领导履行经济过程和履职结果。(3)动态发展原则。******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评价指标的框架内,做到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4)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上文所述,******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上,为了设置简化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日常行***”、“重大决策”与“遵纪廉***”三个评价模块,可设置通用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至少可设置通用的二级评价指标,而对“工作业绩”模块,可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特别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J].审计月刊,2007,(4).
[2]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刘世林,牛玉韬.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J].中国内部审计,2006,(12).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8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效益审计的方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经济责任审计如何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此作一番探讨。
(一)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与标准。在选择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目标范围时,应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等,主要把握重点审计、专项审计和局部审计三个方面的内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两种方式:一是以结果为重点的方式,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在这种方式下,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业绩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与既定规范以及审计标准进行比较;二是以问题为重点的方式,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这种方法下,缺点和问题是审计的起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审计的主要任务是核对所述问题的存在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选用效益审计标准与财务审计标准有所不同,并且不同的地区、时期及不同类型的单位,审计标准各异,并随着技术进步、管理改善而不断变化。因此,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总体原则,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二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要对特殊的项目和目标,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二)实施过程选用的方法。效益审计是一个广泛的现实的工作,搞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就必须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选择采取一些可行的审计方法。审前调查要制定好审计实施方案。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接受该项目任务的审计组,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前调查。首先搞好信息采集,根据被调查对象整体的现状,有选择的走访有关部门及同行业单位,采集调查对象整体的有关信息;其次,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实地调研,进一步熟悉被审计对象决策程序、管理途径、财务制度、生产工艺及业务流程,梳理出效益审计中应掌握的关键控制点,使审计人员尽快进入被审计事项角色。最后,审计组通过审前调查与分析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审计的内容,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灵活选用调查法、访谈法、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利用被审计单位拥有的数据资料、案例研究等五种不同取证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了解、资料评估、案例剖析等途径取得效益审计所需要的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同时,审计人员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以便对审计事项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案例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证实已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佐证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且研究案例的过程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三)效益评价选用的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中选用效益审计评价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整个审计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技术方法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信息收集技术。主要沿用传统财务审计的五种方法:一是采用实地观察法。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布局情况加以观察,了解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看其功能的发挥,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如对存货、设备状况进行实地观察,注意发现是否有多余积压、废弃等浪费现象,对项目、工作场所进行实地观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流程。二是面谈。向有关人员分别提问并获得回答,采用口头询问同时做文字记录的方式。三是座谈会。它是一种多元式的面谈,在召开座谈会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调查表提交给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有时间做些准备,并选择相关人员参与座谈。四是调查问卷。当涉及的人员或单位很多,以致无法进行必要询问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法。对于受益面较广的资金支出,比如工程投资、扶贫资金等公众资金,比较适合这种方法。五是审阅法。审查阅读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第二类是信息分析评价技术。对已取得的证据,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加工,以形成新证据。主要包括:一是比较分析法,就是将实际情况与一定的基准进行对比的方法,其中基准可以计划、预算、标准、历史、同行等。二是因素分析法,对事实进行分析找出成因。三是统计抽样法,适用于总体比较庞大的审计事项,同样也需要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辅助。四是量本利分析法,这是一项决策技术,原理是根据产量、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投资方案。五是净现值法是运用货币的时间价值概念,将不同时期的收益与支出全部转换为同一时点上的货币价值,进行比较作出的结论的方法,这也是一项决策技术。将上述方法取得的证据,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效益审计述实评价的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绩效审计;机制创新
中***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下绩效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8日
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绩效被广泛运用到国有企业管理之中,以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状况。国有企业审计已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通过财务收支及行***监督权的方式来满足日益变迁的企业审计环境。结合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以期提高企业的反应与应变能力、自我更新和创新能力、承担责任和抗击风险能力以及多元利益的整合能力成为现代企业审计的新目标。
一、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与企业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
(一)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本文认为创新企业管理理论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的创新应借鉴国内外私营企业管理经验。将各阶层企业在实践中获得的最有效的技术融入国有企业管理中,以使市场的原则及其本身具有的效率深入到国有企业。
2、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的管理理论认为,要从市场的标准来配置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就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并且用市场标准评估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
3、以目的为导向,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创新企业管理模式非常重视企业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并实行严明的实效目标控制。通过指标数量衡量组织绩效,把最终输出结果作为考核标准,将国有企业变成以“绩效为本”的组织。
(二)企业绩效审计的内容
1、经济性审计。这是指对国有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进行评价,考虑在哪些环节出现了浪费资源或不经济的现象。重点检查国企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做到了量入为出、发挥资金可支配效率、少花钱多办事等。
2、效率性审计。这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其审查内容主要是判断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低效率的原因。最终要评价企业管理部门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
3、效果性审计。这是指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的审查,即审计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效益,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利用资源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创新企业管理理论对企业绩效审计的借鉴
(一)在企业审计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去补充企业效益。市场化改革强调运用市场来克服原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的弊端,以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实现有效的企业管理。首先,把所有可能由企业完成的活动和决策交给企业完成;其次,在企业内部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建竞争结构和激励结构,在打破国有企业某些服务供给垄断局面的同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二)重新界定企业绩效审计的范围。企业绩效审计要以揭示查处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主管部门和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
三、基于创新企业管理理论的绩效审计模式构建
(一)确定合理有效的审计目标。首先,确定审计的整体目标;其次,将审计项目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对子目标再逐个进行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目标,审计人员可以直接针对具体分解的目标问题,收集信息和证据得出有效结论。通过对目标问题的有效审计,完成具体子目标的任务,最终整合为完整的总目标。通过总目标和子目标的确定,最终合理定位企业效益标准。
(二)职能侧重于审计成果的运用和监督。传统的企业审计从企业资金使用***策的执行、财务处理的合规合法等方面事无巨细地履行着审计监督的职能,致使审计运行缓慢、管理成本提高、审计成果不明显。各种非***府组织的介入,意味着***府企业审计监督的社会化,非***府的社会组织取代了大量传统***府审计承担的职能,***府企业审计可以从庞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重点放到绩效审计提出的审计成果转化、利用以及企业执行效果的监督上来。
(三)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绩效审计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建立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重点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内容全面、突出重点、客观公正、操作简便”的基本思路制定。以资本运营效益为核心,以资产运营效益为基础,以管理控制效益为保障,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2、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合法、科学、客观。制定评价标准的主要来源:一是依据国家的方针、***策、法律、法规选择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二是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和上级批复的文件定额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三是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行业其他标准、指标和数据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四是依据经济规律、经济理论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五是依据社会和百姓普遍认同的社会公允或专家咨询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六是依据可比性原则纵横比较以及历史现实比较设计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3、要用客观性、历史性、辩证性原则看待和评价绩效问题。效益的高低除了受管理者的思想、决策能力、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外,宏观环境、国家***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测的外力的影响,都会对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用客观性、历史性、辩证性原则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和评价效益问题。
(四)明确审计人员个人的责任。引入目标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完成企业绩效审计服务目标任务为基础,受到所要完成的目标的控制和指挥,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依据。
要提升***府企业审计效能和服务品质的创新机制,达成企业绩效审计职能转变,它有赖于***府审计管理方法和理念的实质性变革。有效的绩效审计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有领导机制、总体框架、沟通渠道、结果评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变革,审计成果质量,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包括审计业务管理、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法制建设、审计技术建设和审计机关作风建设等都要有新的发展和提高。基于创新企业管理理论下的企业绩效审计研究,对***府企业绩效审计理念和方法的变革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思路与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英.企业发展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0
[关健词] 施工企业 审计重点 内容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工作事业得到了较快的与进步,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化建设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施工企业经营性质不同,经营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也不一样,所以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其特殊性,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与方法也不相同。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概念
(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以及经营战略的长远正确性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和,并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审计评价重心的长久性。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具有投入量大,消耗多,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经营效果缓慢的特点。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是要保证工程产品的全部优良,也就是说,进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首先要衡量劳动成果是否达到预期和设计的质量目标,其次再考核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耗费和资源投入及占用情况。
2.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对于施工企业,凡是有工程项目的地方就有经济活动,就存在经济效益,各类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审查和评价的内容。在管理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不同产生的效益不同;同一类工程不同一个地区报价相同,投入的资源相同产生的效益也不一定相同;同一个地区同一类工程,报价相同投入相同管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益也不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就是在这些多种环境和形态下产生的,是极其复杂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全面衡量,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较为复杂,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纵向和横向的关系,纵向指工程项目的工期和阶段性效益,横向指企业已完工和在建项目效益的总和。既要注意各项目、各环节、各方面的微观效益,又要注意能综合反映企业经济运作的整体效益;既要重视能反映当前整体的效益,又可预见持续发展的长远效益。只有这样,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才能得出正确的审计结果,才能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综合性原则
施工企业具有财务分散,不便统一管理的特点。只有核算方式方法达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便于监督。财务会计资料失真、资金管理不规范是企业和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源,同时违纪违规现象也将会孳生和漫延。会计资料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重点。如果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建立在真实合法基础上,那么将审计出来的效益结果向领导层报告,将会使决策者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要把财务合法与合规性同时纳入其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法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应披露反映,引起企业管理者的关注。
(三)重要性原则
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进行。近年来,施工企业承建bot、boo、bt方式投资施工的项目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这些项目工程变更随意性强,资金保障性差,效益潜能小,审计风险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有一定。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必须要抓重点,集中审计优势,确保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经济活动是复杂的。企业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其管理内容就要逾加过细,管理的手断就要逾加严谨,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经济活动,都存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都存在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施工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多种管理手段形成的,因此施工企业经济审计的内容也是繁杂的,除审计通常使用的考核评价指标外,我们还根据审计实践中的重点,制定了如下审计指标和内容:
(一)经营管理指标
1.工程中标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报告期内工程投标中标情况。主要考核评价工程投标发生的成本而影响的经济效益。
公式为:工程中标率=工程中标总数/参加投标总数×100%
或工程投标成本率=报告期内工程投标成本支出总额/报告期内工程中标总额×100%
2.职工上岗就业率。该指标反映企业内部职工上岗就业情况。
公式为:职工上岗就业率=上岗职工总人数/企业职工总人数×100%
3、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主要考核因职工息工待岗发生的工费成本而影响的效益。
公式为:息工待岗职工工资占有率=报告期息工待岗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工程成本总额×100%
4.劳务分包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中标金额与内部队伍(或劳务队)工程分包金额的合理价差。在分包单价合理的情况下,降低率越高,收益越高,反之越低。主要评价工程分包的合理性和收益额。
公式为:劳务分包收益率=降低额∕中标总额×100%
降低额=中标价-对下分包价款
5.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该指标反映合同外的合理收入情况,如变更及索赔等。收益率百分点越高,说明收益越好;收益率百分点越低或越下,说明合同工程量和价款越减,收益越少,甚至出现亏损状况。
公式为:工程变更索赔收益率=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100%
报告期内收益额=报告期内业主批准额-报告期内该项工程发生的成本费用
6.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指中标价与采购招标购入价价差节约收益。
公式为:物资采购招标收益率=物资采购招标的节约额∕工程预算所需物资总额×100%
物资采购节约额=(中标价-采购招标购入价)×用料数量
7.物资回收率。指对已摊销完毕且尚有使用价值的周转材料的回收值。主要考核因物资回收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物资回收率=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消耗总额×100%
报告期物资回收总额=报告期物资回收数量重估价值
8.方案优化收益率。指根据科学的依据而改变原施工组织方案所产生的收益。主要考核评价变更收益情况。
公式为:方案优化收益率=报告期内净收益额∕该项工程预算总额×100%
报告期内净收益额=原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预算总额-优化施工方案实际发生的总成本费用
9.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主要考核工程创优为企业信誉等级带来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质量优质品牌率=报告期评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报告期鉴定的优质单位工程个数×100%
10.设备利用率。主要考核启用设备停机状态下的固定成本对效益的影响
公式为:设备利用率=报告期设备实际投入使用台数/设备实有台数×100%
11.合同工期提前率。指在原设计施工工期不变的情况下,经过质量验收达到规定的标准而提前交付使用的时间。 主要考核评价工程项目因提前完工而按预算减少的不变费用和可变费用产生的收益。
公式为:合同工期提前率=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100%
实际提前完工天数=合同工期天数-实际完工天数
(二)财务指标
1.资金完成率。指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与实际完成情况的比率,主要考核资金占用成本。
公式为:资金完成率=实际上缴总额/计划货币资金回笼和上缴管理费总额×100%
2.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指年末降低额与年初计划支出总额的比率。主要考核非生产性开支节约收益。
公式为:非生产性开支降低率=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100%
年末降低额=年初计划支出总额-年末实际支出总额
3.货币资金当年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的回笼、债权清理的速度和资金存款的收益。
4.工程成本降低率。成本费用的高低直接与效益水平好坏成反向变化。该指标主要考核工程成本降低产生的效益
公式为:工程成本降低率=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100%
报告期工程成本降低额=报告期工程预算成本-报告期实际发生工程成本
5.贷款净增加额。指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加的差额。主要考核资金支付能力,减少工程投标及购置设备贷款利息成本的收益。
6.应收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债权的催收比率。主要考核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公式为:应收账款降低率=应收账款降低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100%
应收账款降低额=报告期应收账款总额-上年同期应收账款总额
7.应付账款降低率。指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债务的比率。主要考核企业因经济效益良好而提高偿债能力水平,以此减少经济纠纷带来的讼诉成本的收益。
公式为:应付账款降低率=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100%
应付账款降额=上年同期应付账款总额-报告期应付账款总额
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不断收集审计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和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除沿用一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外,还主要了如下方法。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技术
1.调查沟通。调查沟通是经济效益审计中证据收集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每一个审计阶段。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项目)后,首先要召开进点会,随即根据审计计划开展调查沟通,调查的内容要完整,沟通的方式要得当。调查的事项和内容要做好记录和归集,便于对事件过程分析和了解,便于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采用调查沟通不但能掌握审计事项的真实完整情况,搞清有关事项来龙去脉,还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可靠分析资料。
2.召开座谈会。笔者认为,在审计过程中至少要组织被审计单位的主管及相关业务人员包括技术干部召开三次会议,一次是进点交底会,通报审计内容和实施方案;二次是审计过程中召开沟通会,披露和分析审计发现的;其次是审计终结时召开通报会,将实施审计期间所收集的数据、证据、基本评价进行通报,核准审计过程内容的真实和完整。这三个会议不但是审计程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审计座谈会也是获取审计证据的形式。通过沟通讨论,听取不同意见,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对全理地安排下一步工作,得出正确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建议都有较大的帮助。
3.查阅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重要的获取证据的最直接的方法,同时也是分析的过程。查阅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中标文件;工程变更及索赔批复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变更文件;国家、地方减免税及***策优惠性文件;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劳务分包合同书;物资、设备采购招标合同及文件;信誉、安全、质量等级评价文件;企业内部控制文件及有关会议记录;以及到经济效益的相关资料和文件。
(二)归纳整理分析,确定效益审计结果
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得出需要的结果,根据其复杂性也可增加其他适用于实际工作的分析方法,如层次分析等。这里笔者只介绍施工企业常用的分析方法。
1.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应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将项目的实际情况与企业核定的指标进行对比。企业核定的指标内容必须是经经营管理部门测算的,单位(项目)负责人以此为依据与企业法人签定的项目管理责任书内容。这种对比实际就是一个效益考核过程,是最有说服力的。二是将实际情况与同类项目或同行业综合指标进行比较。这种比效方***是测定项目综合管理水平、评价相对指标的一种方法。三是应用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如比例、比率等。另外还可采用纵向和横向分析法,纵向对比分析法是指对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比较。横向比较分析法是指对不同主体在同时一时期或同一条件下完成经济活动进行比较。总之,不管采用任何比较分析法,其目的就是找出效益的源头,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就是对项目的经济现象因素关系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测定的一种分析法。它的工作方法是:把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指标变动的几个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罗辑关系形成公式,前面笔者在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中已经讲到了考核评价指标的公式,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因素标准列第一算式,然后根据所列的顺序,逐次用每项因素实际数替换标准数,并分别计算出因该因素增减变动影响所得出的结果,将每次替换的结果与上次替换的结果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这次替换的因素变动影响的结果。最后计算各个因素增减变动影响的果,即是各项指标实际与标准的差异数额。这种方法主要是确定审计重点目标,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工作提供有效的分析性数量证据。
五、搞好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法规依据的运用
今年6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修定后的《审计法》,***先后颁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内审计协会也制定实施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经济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明确规则,还不够全面和完善,但提出的“经营审计”、“绩效审计”实质上就是经济效益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和利用这些依据。要熟悉和掌握法规和准则,注重掌握审计时限与法律法规实施时间的相关性和平行性。
(二)会计核算资料对审计效果的影响
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财务舞弊、虚设账目、违法违纪等现象。要对会计事项进行认真审查核实,突出对工程结算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的审查,否则将会对审计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
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除受管理者自身素质影响外,同时还受会计核算办法、环境(如气候、地里条件、不可抗力的因素等影响)、国家***策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调节以及其他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等。因此,审计只有实事求是,坚持审计谨慎性原则,对审计过程认真加以分析和评价对比,才能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判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
[1]、赵保卿著:《企业内部审计》,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第268~303页。
[2]、刘明辉主编:《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