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0篇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1

风险基础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一方法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允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上,并通过各种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基础审计的思想基础主要运用了我国的孙子兵法中诸如“凡事予则立”、“仗不打就赢”等思想,即由上而下,由宏观而微观,用评估的方式对财务报表加以评价,预先决定客户的重大性范围和目标。在具体审计时,它把审计基础工作大量地放在对客户营业过程的调查,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测试,并对财务报表和客户的操作程序、审计环境等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上,从而使期末需要审查的结果,在期初和期中得到判断。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观察、分析、评估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做到仗还未打,已有八分胜券。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

二、风险因素分析

注册会计师要想明了审计活动所面临的全部风险,首要任务便是寻找与审计自身活动和环境相联系的风险因素。这点在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在现时证券市场发展阶段,注册会计师也不会去假设这种责任。因此,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对引发审计风险的因素缺乏了解。但证券市场已发生的多起审计案件应当使我们警醒。注册会计师必须明了可能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使制订的审计计划更为有效,这样的审计结论更为可靠。除了遵循职业道德、审计技术和方法外,注册会计师还必须关注以下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因素:

1.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因素。主要有:(1)竞争激烈的行业;(2)迅速增长的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3)大量营业失败存在并且衰退的行业;(4)国家化趋势的行业;(5)***治、环境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行业法律限制(如扩张限制、生产限制)。

2.关于企业所在地区的因素。主要有:(1)处于***治不稳定性的地区;(2)在有贸易限制或有争议的国家或地区有大量的销售或其他活动;(3)缺乏适当的交通设施的地区。

3.与员工、组织机构和经营方式有关的因素。主要有:(1)专制的高级管理人员、无效的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2)管理人员行为超出重要内部控制的可能性;(3)存在与报告业绩或与某一明确的高级管理人员有权控制的业务有关的分红报酬;(4)高级管理人员财务困难的可能性;(5)重要的诉讼,特别是在股东和管理人员之间的;(6)极其乐观的盈利预测;(7)复杂的公司结构,这种复杂性与公司的经营或规模明显不匹配;(8)极度分散管理加上极其分散的经营地点;(9)低下的人事制度,要求超时工作或取消假日;(10)财务总监或董事等主要财务岗位人员的变动太频繁;(11)经常更换注册会计师或律师;(12)内部控制存在重要弱点,这个弱点可以纠正但未纠正;(13)无法得到弥补的非法行为或其它违规事项;(14)与关联方存在重要的交易或存在可能涉及到关联方利益的业务;(15)律师、顾问、中间人和其他人提供了普通服务,但给予的报酬却很高;(16)难以获取与下列事项有关的证据:①异常的或未解释分录;②不完全或遗漏的凭证和授权;③凭证或账户更改;(17)存在未预料到的审计问题,例如:①客户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或困难条件下完成审计;②突然拖延;③管理人员对注册会计师的询问不作回答或作不切实际的回答;(18)同行业其他公司最近披露的非法或有问题的事项;(19)售给外国***府的大额业务的存在;(20)对外国的销售价格或佣金远远高于本国的销售;(21)销售折扣在客户所在国外支付;(22)存在未经营的子公司,秘密银行账户或其他秘密基金;(23)罢工和封锁的风险。

4.关于盈利和经营预测的因素。主要有:(1)销售数量或质量的下降(例如信用风险增加,以成本或低于成本价销售,较低的边际利润);(2)经营业务的重大变化;(3)对单个或极少数产品、客户或业务的依赖;(4)缺少产品开发;(5)生产能力严重过剩;(6)不切实际的生产目标;(7)生产设备更新慢、折旧率低;(8)分析性复核揭示的重***动,这种波动无法得到合理解释,例如:①异常的账户金额;②实际存货数量异常变动;③异常的存货周转率;(9)年末金额大的或异常的业务,这种业务对盈利有重要影响。

5.关于资产的因素。主要有:(1)资产价值的下降;(2)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6.关于流动性和融资的因素。主要有:(1)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2)缺乏营运资本;(3)在诸如营运资本比率等方面的借款规定中缺乏弹性;(4)缺乏权益资本;(5)获取新的资本困难(例如由于股权、法律条款等的原因)。

7.关于未预料损失的因素。引起这些损失的原因主要有:(1)购买和销售合同;(2)合同的补充条款;(3)担保合同;(4)生产授权;(5)租赁合同;(6)外汇交易;(7)保险保障。

在审计规划阶段,通过对行业与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及分析性测试等程序的应用,注册会计师应该设法识别出所有能指出重大审计风险的标志(warningsigns)。注册会计师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应归入永久性审计工作底稿,因为这些因素的分析对重大性的估计及审计程序的设计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分析这些因素、通过何种方法来分析取得的资料并确保所有的风险因素在审计计划阶段得到考虑,是注册会计师应认真解决的问题。不过,客户存在上述风险因素,并不意味着该客户不可审计,而是给注册会计师一种提醒的作用,要对客户发表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在西方,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将这些风险因素列为矩阵的形式,在矩阵上排列出风险因素和分析这些风险因素的资料来源。至于列多少风险因素,各个会计师事务所是不一样的。转三、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

风险基础审计的特点表明,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恰当与否,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恰当的审计程序有助于审计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达到审计目的。在实务中,为了使审计工作做得更为细致,并能关注审计重要领域,风险基础审计的程序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评估等方法执行一般规划并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识别重要的风险领域。目的是评估固有风险,确认重要的审计范围。一般在审计计划开始时进行。具体内容为:明确客户服务及其他规划目标;取得或更新对客户业务与产业的了解;执行全面控制环境的评估;对重大性作初步判断;决定要审查的重要账户;确认影响这些账户的资料来源;编制审计计划。

第二阶段: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审计时进行。具体内容是:确认重要的估计和资料过程;对各项过程取得了解;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

第三阶段: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目的是通过风险评估,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有效果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作出初步评估。在对控制有效或无效作出判断时,主要是对客户管理意识、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质、控制程序设计本身是否严密,分工分职是否良好作出判断。如果有效,则进一步对可依赖程度和发生重大审计错误的可能性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再评估审计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并确定审计查核方法。这主要在审计中期完成。具体内容包括:确认重要的作业和交易;了解重要交易之流程,绘制流程***;研究判断错误可能发生的所在,一要辨认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二要把控制目标与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串联,三要确认交易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辨认及了解预防控制及侦测控制,初步评估控制风险。

第四阶段:拟定与执行审计计划,通过实施审计获取审计证据。具体内容如下:根据评估作出的不同的风险程度,为每一类重要认定拟定不同的查核方法;拟定审计程序以供控制测试及实质性测试之用;执行内部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最终评估控制风险;根据所确定的察觉风险水平的高低,执行实质性测试。

第五阶段:作出审计报告,即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书面文件。

以上五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了解、观察、分析、评估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做到仗未打,已有八分胜券,这也是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在许多程序上有着相同之处,但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全方位地判断影响因素。另外,由于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会对审计产生影响,所以经营风险也是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显然,风险基础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就比制度基础审计为宽,也更符合现代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

四、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

风险基础审计这一方法模式得以产生并被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用于审计实践中去,说明风险基础审计是行之有效的,能满足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成本的需要和缩小期望差。以下具体讨论五种基本方法。

1.审计风险评估

风险基础审计是以审计风险评估为中心的,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了审计整个过程。注册会计师希望在公布已审计会计报表的结论之前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以维持其结论的正确性。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最关键的是要按审计程序执行,以便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审计程序的性质很重要,对于特定的账户,确认使用适当的审计程序工作效率会更高。在不同条件下选择不同审计程序,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确保项目的固有属性和内部控制结构,使错误评估会计报表的风险最低而设计审计程序;(2)为直接证实一个项目,可以使注册会计师有确切把握将该领域的重大错报查出而设计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可以同时使用以上两种审计程序。

审计风险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察觉风险的结合。注册会计师不能改变固有风险。为了完成审计,注册会计师必须减少其他两种风险。注册会计师若了解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及控制程序,并能检查其效能,则可获得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减少的证据。若证据显示有效,则控制风险可减低。若控制有问题,则控制风险相应增高。若想减少察觉风险,可通过有效地检查账户余额细目或其他程序来实现。

2.分析性测试(AnalyticalTest)

分析性测试是以财务资料及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的合理性。使用分析性测试的前提条件是公司的账户要基本可靠。这种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分析比较,它要以当年余额与全年预算做比较;以毛利率或其他财务比率与去年相比;要与同行业相比。所以,使用这种方法能收到多方面的效果:它取代其他实质性测试的功效,它所揭示出来的差异,可起到“红旗”(redflag)的作用,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辅助审计结论;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分析性测试与审计各个阶段密切相关,在审计计划阶段,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不可缺少地要用到分析性测试,如审计调查时对会计报表的初步了解,利用一些指标的分析可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风险的程度,提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理解和识别风险区域。在审计实施进程中,首先要对全部账户进行广泛的分析性测试,以缩小详细测试的范围;在审计报告阶段,结束审计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报表的总体内容作最后的分析,以发现那些具体抽查中未予发现的问题。

利用分析性测试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大舞弊或差错,可发现一些异常情况,然后通过对这些异常情况的查证,就能“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不被严重歪曲,“合理地保证”揭露重大舞弊或差错。分析性测试的有效性是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决定的,通过研究财务数据或非财务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来判断数据本身的正确性和正常性。例如,根据会计复式记账的原理,就能判断出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发生额是否正常,如果销售收入很高,而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较低,则其中必定存在问题,或账务处理的差错或蓄意舞弊。因此和其他方法相比,它根据各种数据中的相互关系,通过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各种指标更能发现异常情况。分析性测试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从简单的比较方法到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它所使用的分析指标可以是绝对数指标,如单位成本比较分析、年销售额比较分析等,也可以是相对数指标,如销售利润率、投入产出率等。所有分析性测试,包括账面的余额或比率与预期指标进行比较,而预期指标则根据数据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客户及其所在行业的熟悉程度来决定的。决定预期指标的信息一般包括:(1)当前的可比财务信息(考虑本期已知的变化);(2)预见的成果,例如从中期或年末数据中推知的预见数;(3)当期财务信息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有关客户同行业的信息;(5)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3.控制测试(testsofcontrols)

控制测试是在内部控制结构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结构***策和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即效果好坏)而实施的审计程序。目的在于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评价以确定控制风险。控制测试的产生与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的建立以及对符合性测试(compliancetest)的重新认识有关。“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原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在玩弄名词游戏,而是现代审计环境影响的结果。从审计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现代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范围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囿于内部会计控制,它已发展到了对控制环境的审查,以便于控制风险的确定,特别是要评价那些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差错或非法行为失控的风险。

对内部控制要素进行控制测试的程序有以下四种:(1)“询问”客户负责执行某项工作职责的有关人员;(2)“观察”客户工作人员实际履行这项工作职责的实际情况;(3)“审查”反映这项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凭证和报告;(4)“重新执行”这项控制。控制测试的范围取决于期望的估计控制风险实际水平(intendedassessedlevelofcontrolrisk)。注册会计师如果要求较低的估计控制风险水平,则无论从测试控制的数量来说,还是从每项控制测试的范围来说,都要采用较大的样本量来执行审查、观察和重做等程序。

4.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substantivetestoftransactions)

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涉及会计系统特定种类交易的处理,通常针对主要交易类别而言。目的是决定客户的会计交易是否经过恰当的审批,在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是否正确地过入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主要关注账户的借贷方发生的金额。无论是在期中还是期末执行,都必须在余额细节测试前来实施。因为交易业务的实质性测试通常和余额细节测试的计划同时进行。

从理论上讲,如果早期已经测试了期初余额,通过资产负债表账户余额的细节测试来间接测试主要交易类别是可行的。无论交易业务的类别测试是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或是双重目的测试,注册会计师的基本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对特定种类交易处理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提供合理保证,以减少余额细节测试。

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的基本做法通常要考虑控制程序,即:(1)确定交易业务流程的四大环节,即交易发生原始单据日记账及明细帐总账。(2)记录编制交易流程***:①要辨明重要环节;②辨明重要路径中的其他环节;③绘制流程***。流程***的编制通常与控制测试一致,所以有时又称为双重目的的测试。(3)确认可能错误的步骤:①辨认交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②把控制目标和流程重要环节串联;③确认交易流程中的可能发生的错误。这可与控制测试同时进行。(4)确认账户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基于对内部控制要素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确认是否存在为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策和程序。如果存在,则注册会计师为测试这些功能所设计的测试通常与控制测试一起进行。如果不存在这些测试,则将进行余额细节测试。

5.余额细节测试

余额细节测试是直接获得有关账户余额的证据,而不是从构成余额的单个借贷发生项目取得证据。它为余额真实性、恰当性提供合理保证,或确认出其中的货币性误差。注册会计师最终目标是对由账户余额组成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无论采取什么策略,注册会计师都要广泛使用余额细节测试。在小型企业的审计中,许多注册会计师几乎完全单独依靠余额的直接测试。比如,注册会计师可向银行函证银行存款余额,也可向顾客函证应收账款余额。注册会计师还可以审查固定资产的余额,观察客户存货盘点和执行期末存货价格测试来获取有关余额的证据。

余额细节测试不同于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涉及交易类别,如收取现金,并且可能是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或双重目的测试。账户余额和交易是相关的,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账户余额和交易类别的审计程序作出协调。在设计具体项目的余额细节测试时,其性质、时间和范围要考虑的因素是:(1)会计报表的项目和审计目标的性质;(2)项目余额的重要性水平;(3)项目余额的审计风险水平;(4)审计测试的效率。

五、风险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差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基础审计具有下述特征:

1.风险基础审计属于开放式模型。注册会计师在开始一项审计项目时,必须首先评估审计风险,并把它作为审计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过程控制的依据。而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必须研究谁使用审计报告、用途是什么,即要研究社会和客户的需要(期望)。注册会计师与社会、客户这方面的沟通,是合理确定审计目标的前提。注册会计师应从可审计领域中选择风险较大、问题较多的领域进行审计。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均忽略了审计目的与手段之间内在联系,因而难免出现过度审计或审计不足的问题。

2.风险基础审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审计过程是注册会计师不断加深对客户的认识过程。注册会计师从某种假定出发(如企业财务报表可以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地验证假定,最终以合理地保证确认假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客观地讲,注册会计师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风险基础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它先从外部一个整体来判断企业的状况,再由表及里。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则往往使注册会计师只注意局部而忘记了整体,除非注册会计师具备把握重点的超常能力,否则审计质量难以得到可靠保障。

3.风险基础审计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对客户的了解,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分析性测试均属于效率较高的审计手续,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有效地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而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中,分析性测试均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利用。

4.风险基础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目标不断演变的需要。如前所述,风险基础审计属于开放式模型,这不仅体现在具体单个项目上与客户的相互沟通,而且从更高层次上讲,还反映在宏观上审计目标的不断演变方面。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误报(misstatement)、违法舞弊(fraud)和经营失败(businessfailure)。依据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组织审计工作,可有效地兼顾这三个方面,而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则很难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六、我国应如何推广实施风险基础审计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2

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何最大限度地减低审计风险,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重视和关心。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风险的成因作一简析,并提出了一些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将加大,我国的***治、经济***策要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我国有些法律、法规出台相对滞后,致使在审计过程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使审计工作在一些环节和方面受到法律、法规依据不足的限制,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如近两年,***已先后出台了十六项《会计准则》,但只规范会计行为,对违反《会计准则》如何处理,目前还无法具体规定,给审计所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增加了难度,也同时带来了审计风险。

(二)环境和体制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竞争、破产兼并、资产重组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使审计工作难度将更加纷繁复杂。同时,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不利于审计***性的发挥,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风险。我国审计机关自组建以来,地方审计机关受地方***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不同程度地受到地方***府行***干预,特别是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区,长官意志有时代替了行******,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职能的***性及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真实性、准确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在目前我国审计人员队伍中,具备***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双高人才还偏少,专业知识单薄,一部分人以前没有足够的专业训练,学历低,审计查账技能的水平低,工作方法不当,查不出问题,或未将问题彻底查清、弄准,使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法律、***策水平不高,撰写审计报告、意见和决定的水平低,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不够。此外,目前审计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经验不足,风险意识淡薄,识别风险的能力有限,甚至极小数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差,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这就必然影响到审计质量,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四)会计信息失真《光明日报》1999年7月21日报道:***对部分企业会计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是“人为操作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无意识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差错容易发现,也容易纠正,影响较小,而有意识的舞弊手法隐蔽性较强,甚至隐含着严重的经济犯罪。表现为个别会计人员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迷惑竞争对手或应付上级检查,以达到浑水摸鱼、损公肥私的目的,使审计人员难以发现,给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埋下了隐患,加大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针对审计风险产生的上述原因,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就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防范审计风险

(一)要树立风险意识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审计人员必须正视风险而不能回避,要面对它,逐渐养成谨慎、细心的习惯,从而把审计风险降至最低。但风险意识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时间较短,审计风险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在探索中,大多的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尚未形成,从而主观上对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较弱。因此,要不断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经常对审计人员进行警示性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审计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增强意识自觉性。

(二)坚持依法审计,不断完善财经法规由于目前我国客观存在的经济立法和审计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步的问题,致使在审计中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处理的相应依据,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审计法规体制及相关法规体制建设,这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至为重要。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规范审计业务,依法审计,提高***质量,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前提条件。作为审计***人员应具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应将审计法贯彻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即首先严格法定程序,从确定审计项目,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到依法作出审计处理,送达审计决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环环相接、不漏不乱。其次,严把法律法规使用权,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正确运用法规,***行使法律赋予审计的监督权。无论是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认定,还是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的处理、处罚,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应准确有效,而不要随意武断,不要带有任何感彩,以促进审计***行为的规范。

(三)建立逐级审计责任制,不断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作为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要对审计结果形成的报告逐级、逐项签字并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在审计的基础环节、中间环节、决策环节,建立起责任明晰的呈递制度。每一个环节的审计,都要有文书底稿和责任者的签字。对审计结果要层层审核,分极把关。重大项目审计,可考虑建立终身责任制。这样可集中多个人的意见、智慧,避免了个别人由于客观原因可能带来的偏差。但审计风险除了审计人员失察失误外,非***操作也是重要因素。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保证审计工作的***性原则,就必须铲除滋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温床和土壤,尊重客观规律,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以确保地方审计机关的***力度,更好地化解和防范由于地方干预带来的审计风险。

(四)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审计质量,是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它涉及到审计组织的各项工作,贯穿于每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审计风险问题归根结底是质量问题,而决定审计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员素质。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是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也是最彻底、最根本的防范措施。为此,要建立审计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制定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后续教育制度,同时,还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努力学习相应的学科,使每个审计工作者都熟知《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基本准则》。通过学习,培训增强审计干部的***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并通过加强审计人员***治素质教育,使其牢固树立客观公正、严格***、勤***廉洁、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避免由于“关系风”引起审计风险。要坚持内部信息交流制度,善于发现相关项目和一些经济往来事项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情况,促进审计人员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技巧,由过去的单纯查账到多种形式并举。要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积极开展抽样方法的探索及研究,使审计人员的各项综合素质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回避审计风险的发生。超级秘书网

(五)依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审计信息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为保证审计结果正确、合法,在实施审计之前,必须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前调查,对被审计项目或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认真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在实施审计中,所取得证据必须做到全面、真实、相关、有效,以起到足以支持最终审计评价结论的作用。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分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所以审计人员取得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合法、合规、客观、真实。如被审计单位账、证记录不全,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被审计事项或审计单位存在过多不确定因素,审计人员就不能盲目进驻,应要求其抓紧清理整顿,等具备了审计条件时,再实施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不予配合或审计人员难以获得必要审计证据时,审计人员可以拒绝或发表保留性意见,对一些敏感性问题,或一时看不清、说不准、难以把握的问题,在出具审计结论时要十分谨慎,审计评价要留有余地,要适当、适度,避免使用绝对化语言。为此,审计机关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审计信息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重大的关联交易事项进行及时、切实的记录,防范实际可能出现的贻误和虚假;要求被审计单位将审计机关认为必须按时报送的信息资料及时报送,并通过审计信息反馈网络实行查询。

这样不仅使审计机关及时掌握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且能加大对被审计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中的无意疏忽和有意掩盖的查处,提高审计效率,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降低审计风险。综上所述,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来源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所采取的方法、程序,来自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能力,它同审计的环境、体制、会计信息失真等各方面有密切联系。要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既有赖于审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更需要审计机关的自身努力。因此,只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真正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够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会计法写作论文〔S〕.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3

出路在何方?1997年的一份上市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审计报告意见段是这样的:“我所认为,除上述事项可能受到必要的调整而产生的影响外,根据我们的审计和其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上述已审会计报表,在其他重大方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有关的补充规定,表达了贵集团1997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及截至该日为止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一贯性原则。”这份审计报告没有对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发表意见。

一、公允与责任

在我国,企业的习惯思维是,只要会计报表合法(这里的“法”指一切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会计报表就是公允的。因此除了“按准则办事”以外,企业很少做其他的事来保证会计报表的公允。如果公允性仅仅意味着“遵守会计准则”,那为什么许多国家的“标准审计报告”还将公允与合法并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什么是公允(Fairness)?199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69号审计公告中指出,会计报表“公允”反映,应做到:(1)所选择和应用的会计原则是公认的;(2)所应用的会计原则在企业的经营环境中是适当的;(3)财务报表(包括有关的附注)有助于使用、理解和解释;(4)财务报表所表现的信息的分类与汇总是比较合理的;(5)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基本交易与事项是在表现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的。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认为:如果会计处理所依据的凭证、程序或方法符合法定或公认的会计准则,那就表明它不偏不倚而是公允的。新加坡的一份调查则表明,与“真实与公允”最接近的概念有三:“不引起误解”。“没有重大错误”(对报表所有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言)、“客观、不偏不倚”。而在我们进行的一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最为一致的选项为“没有偏见”。

投资者对公允的理解比专业人士简单得多。对他们而言,公允意味着会计报表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能公正地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公允是对会计信息信赖的基础。对许多注册会计师而言,由于要在三个“合法性”上花费很多时间(要审查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要关注是否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违反会计准则以外法规的行为,要考虑执业本身是否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的规定),往往无暇顾及公允性问题。过多关注“合法性”而忽视“公允性”是危险的。对于一份缺乏公允性的会计报表发表肯定意见,将面临巨大的审计风险。那么,拒绝对公允性发表意见是不是减少审计风险的出路?

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的规定;而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所以,对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应有的责任,也是注册会计师在法律诉讼面前保护自己的前提。试***通过回避对公允性发表意见来减少审计风险不是出路!

为了找到出路,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审计职业界与社会公众在一些观念上的分歧。

二、观念上的分歧

1、过程还是结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在审计职业界看来,“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发表的审计意见。”也就是说,真实性是一个过程的描述。当注册会计师说“我们的审计报告是真实的”,意思是说,注册会计师履行了应有的审计程序、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由于受到审计抽样、审计成本、审计时间及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只能提供一个合理的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审计过程的“真实”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但在法律界和社会公众的眼中,真实性是对结果的描述。这种观念上的差异,源于审计的期望差(ExpectationGap),即公众对审计的期望或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与职业界关于审计的观点和作用有差异。对公众而言,审计报告最好能百分之百的保证其“结果意义上”的真实,而不仅仅是程序上的真实。

在现实的审计诉讼中,审计报告结果上的真实性往往容易得到证明;但注册会计师是否履行了应有的审计程序、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却缺乏充分的证据。这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在诉讼中为自己申辩的难度。2、鉴证还是保险?审计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信息观、观和保险观有不同的解释。信息观认为,审计信息属于一种附加信息(AdditionalInformation),它通过增进财务信息的可信性(Credibilty)来增加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观认为,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资产所有者(即委托人)无法观察到资产经营者(即人)的行动,因而委托人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当然,也可能人会主动聘请“审计”,以向股东证明自己付出努力的有效性。总之,观认为,审计是促进股东和管理人员利益最大化的产物。不论是信息观还是观,更多的是强调审计的鉴证作用,既然审计是一种鉴证,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只能对会计报表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担保。但为了社会稳定或出于保护弱小投资者的需要,法律界作为保险观的支持者,其倾向观念是:审计人员有义务向寻求避免财务损失的投资者担保财务报表的准确。

会计师事务所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保险公司,只能提供鉴证而不是保险。但社会公众期望审计成为投资损失的“保险锁”。

3、是审计责任还是会计责任?审计职业界认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在法庭上,事务所总是力***证明:自己尽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不存在审计失败。在发生经营失败而不是审计失败的时候,如果事务所被判“有罪”,则事务所就沦为“深口袋”(DeepPockets)责任的牺牲品。所谓深口袋责任,指受伤害的一方向有能力提供补偿的另一方提出诉讼,而不问错在何方,其核心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如果法院不加限制地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区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经营失败与审计失败,则会计师事务所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三、减少审计风险的出路

1、以公众利益为导向。不论是信息观、观,还是保险观,其核心是:审计应为公众提供服务。注册会计师应该站在***的立场上,对公众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与客户达成的任何妥协,都要以不伤害公众利益为前提。虽然审计费是由客户支付的,违反客户的意志可能失去客户,但注册会计师必须明白,公众才是其服务的真正对象。从服务于客户转到服务于公众,这是事务所减少审计风险的基本前提。如果某项信息按会计准则可以不需要披露,但按照充分与公允的要求需要披露,注册会计师就不能为了讨好客户躲在会计准则的背后,而应挺身而出,促使客户披露有关信息。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内部审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登上我国企业管理的舞台。随后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已经建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审计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内部审计管理还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水平普遍较低,据统计,很多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模式还停留于财务导向审计和业务导向审计阶段,无论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都远远达不到现代审计管理应有的水平。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地位尴尬。即使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性差,不能很好地起到内部审计的管理作用。这些单位内部审计实施多以财务导向审计为主,审计任务主要是对财务资料的审查,查错防弊,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弱。对于大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状况相对较好,但出于业务风险导向型的审计模式较多,审计立足于制度基础和业务流程,首先对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的完善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进行控制测试,并作出审计评估,根据审计评估的结论安排进一步的实质性审计程序。这种情况下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企业对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管理,单过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建设,难免忽略了单位整体层面的价值管理。

(二)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内部审计职能模糊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三大审计类型的一种,有其特有的职能定位。***府审计是国家***府机关为了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转,对相关单位实施的一种外部审计,审计具有单向的***性;***审计是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被审计单位实施的一种外部审计,具有双向的***性;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设置的机构部门,为了本单位的健康运转,实施的一种内部监督管理措施,只具备相对的***性,***性较弱。三种审计模式在职能定位上各有特点,不能相互取代。但是,我当前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上很模糊,一方面接受国家内部审计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审计作用影响到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往往会被***审计取代,作用得不到应有重视和发挥,职能模糊。2、我国内部审计***性差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设置的职能机构,用以对本单位的运转实施监督。内部审计作用效果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内审机构***性的强弱。由于内部审计机构和被审计机构往往隶属于同一单位,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和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和***性,内部审计将难以发挥功效。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财务机构往往隶属于同一部门管理,形成自己审自己的尴尬局面,内部审计的效果得不到保证,审计***性差。3、我国内部审计方法落后我国内部审计的方法比较落后,有相当一部分还尚处于查错防弊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初级阶段,审计方法和观念陈旧,审计人员只知道翻阅财务资料、进行账实核对,不能将审计方法和理念提升至管理层面,缺乏以审计促管理的观念。审计模式多停留于事后审计,对于事前的防控、事中的监管没有很好的审计程序予以控制。对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审计方法更新,很多审计人员接受能力差,或者多存在抵触心理,宁肯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手工审计,也不远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去执行电算化审计,审计效率低,审计方法落后。4、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多是从财务岗位走向审计岗位,或者直接从院校毕业的财务审计学生直接走向审计岗位,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大都以财务审计知识为主。但是,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综合财务、审计、税务、金融、财***、计算机、建筑、工程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少具备跨专业的综合型高素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过多的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协助审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足。

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运用的必要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传统的财务导向内部审计,还是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甚至包括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由于传统审计模式的滞后性,以及现代单位对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探索和运用显得非常必要。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客观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单位在行业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风险,采购环节的风险、生产环节的风险、保管环节的风险、销售环节的风险、资金环节的风险、投资环节的风险等等,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单位造成的影响都是致命的。现代的单位管理越来越看重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就是首先建立在对单位整体各环节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评估单位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所在,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审计程序,控制和预防风险的发生,为单位创造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很好地预测和管理单位的风险所在,成为单位加强风险管理的客观需求。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实施事前审计的必由之路

审计按照时间划分可以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传统的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和管理导向审计模式都是事后审计,是当业务活动或舞弊行为已经发生之后,采用某种专业的审计方式予以审查和管理。事后审计功能上亡羊补牢,可以为以后期间的管理提供优化措施,但对于事前预防损失的发生,为企业创造机会价值方面略有不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很好地起到事前和事中审计的作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首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把握容易出现风险和损失的地方,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持续监督,可以有效的在事前和事中控制风险、减少损失、创造价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事前和事中管理的客观需要。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提升内审职能的有力举措

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以财务资料和资金活动为对象将***内审职能推向单位管理的舞台;业务导向内部审计将内审的职能由财务领域拓展到对整个单位业务流程的管理;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把审计职能提升到了综合管理的决策层面。传统的几种内审模式在拓展内审职能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意义。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要求单位管理必须有效的从事后管理向事中管理和事前管理迈进,内部审计职能拓展也是如此,必须有效改变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审计职能,更加注重事中和事前的内部审计,将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新时代市场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

三、我国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逐步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以风险管理提高企业价值的新型审计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管理、事中管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很好的审计思维,但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审计模式的废止。传统审计模式在一定领域内还是具备很好的功能优势,例如,业务流程导向审计在制度建设和单位业务流程建设方面、在提高审计的效率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管理导向审计模式在提高内部审计的宏观管理和决策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在使用传统模式进行内部审计的同时,逐步引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念,以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结合风险导向的思维逐步过渡,是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提高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保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事实离不开人才的保障。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审计方法和理念都处于效率较低的模式。必须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以开展内部审计培训班或者内部审计评比的模式,相互学习,尤其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跨专业领域的横向知识,以满足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风险识别的需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人才保障。

(三)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创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事业单位每天都要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评估各个环节存在的风险,前提是必须要应对堆积如山的信息数据,靠传统模式下的人工处理已经不可能应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水平,借助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运用先进的审计软件或数据处理软件,以做到实时监控和评估单位的各环节风险,创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模式。

(四)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地位,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来降低单位损失,提高单位价值,强化单位的管理。风险评估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处于相对超然的***地位,敢于揭露单位各环节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因此,必须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确保其***性,才能强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四、结语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5

一、文献分类及统计结果

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对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加以回顾。陈伟等(2007)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GAATs)进行了总结性回顾,探讨了GAATs的概念和分类,详细分析了GAATs的两类技术,即面向系统的七种GAATs,和面向数据的五种GAATs,并对GAATs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李青春(2011)对计算机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从计算机审计研究变迁的视角出发,探索了其五个发展阶段,并对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核心动力与制约因素,研究者的敏感度、心态变化与用词倾向进行了回顾,认为目前计算机审计研究正处于一种平台期,需要进行理论和实务的突破。刘国瑶(2011)从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概念研究,应用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简短评述。现有的文献综述主要问题是研究所选取的文献范围比较狭窄,选取标准“有代表性文献”比较模糊,没有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这些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83年~2011年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所选取的时间范围设定为“1980~2011”,期刊设定为“核心期刊”,以“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对“题名”进行“模糊”搜素,然后对搜索结果进行了分类合并,最终根据182篇文献的内容加以分类统计。把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分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研究,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计算机审计发展与其他方面的研究四个方面,然后对每一方面再按不同的主题进行细分,进一步分为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制度准则问题,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与方法,案例应用研究,风险问题探讨,发展问题研究,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其他等十个方面。接着采用归纳法对取得的文献样本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得到的统计结果如***1所示。

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一)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研究集中在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和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由于信息系统审计发展较快,重要性也快速提高,所以必须从计算机审计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统计显示,近10年来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关于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理论,张金城(1995)认为计算机审计的理论体系应由理论基础(哲学,审计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五大学科理论),基本理论(涵义,内容,意义等),实务理论(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实务理论,计算机辅助审计实务理论)组成。唐飞兵(2007)借鉴传统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了计算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即以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利用审计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审计的本质和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和互动形成审计目标,并以审计假设为前提,演绎出审计概念和审计原则。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周剑(2001)从“审计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独特的审计职能、对象、方法、标准和证据等问题,建立了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唐志豪(2007)借鉴蔡春教授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六要素模型(本质、假设、目标、规范、信息和控制)。谢岳山(2009)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目标及审计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标准、实践环境、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工具等多方面提出了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模型。根据该模型,着重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内容,提出了相应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框架,将审计内容划分为内控审计和系统本身审计两个方面。并从物理层次的审计以及逻辑层次的审计详细描述了系统本身审计的内容。王振武、张子瑾(2011)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结构框架,认为该框架应由信息系统审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并特别指出,信息系统审计环境和信息系统审计本质应是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起着统驭整个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

(二)准则、规范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准则为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对准则的研究也分为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计算机审计准则,张德山等(1991)初步探讨了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规范问题。张金城(1997)首先探讨了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针对性,可行性,监控性和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系统讨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刘中华(1998)根据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第3条和第9条详细阐述了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评价。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起步较晚,讨论一般也是借鉴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展开讨论。陈婉玲等(2006)对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及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主要借鉴了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体系,内容和制定方式等,提出了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一些建议。马良渝等(2007)辨析了ISA准则体系中标准、指南和程序三个层次的结构关系及标准与指南之间的交叉关系。李汉文等(2010)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在介绍国内外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整合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资源,以便推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进程。刘杰等(2011)探讨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路径依赖的基础,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困境,并提出打破现有路径依赖的途径。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 对全部182篇文献进行翻阅,手工收集整理论文所涉及的课题研究,发现共有20个课题,其中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相关的课题13项(4项是部级),可见国家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的重视,也说明计算机审计技术研究的难度非同一般。对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研究大致分为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和模型构建两个方面,前者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对要高。关于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杨小虎等(2000)探讨了数据仓库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万建国等(2000)分析了计算机审计软件需求分析常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孙兴国等(2000)讨论了开放数据库互联技术 (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张进等(2004)分析了数据清理在电子数据采集中的重要性,在阐述数据清理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解决电子数据采集中常见问题的数据清理方法,并指出了电子数据采集中数据清理的研究方向。文巨峰等(2005)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审计的多Agent系统体系架构,分析了该结构中各子系统的组成及各Agent的功能特点。并介绍了该系统中移动审计Agent和移动Agent服务器设计实现。汪加才等(2006)给出了一个基于移动数据挖掘服务的计算机审计框架模型。何玉洁等(2006)讨论了SQL 查询和OLAP 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了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米天胜等(2006)分析了计算机审计的一般流程,指出审计数据的采集和采集后数据的清洗、集成、转换是与审计数据质量息息相关的关键环节。在对多种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审计数据质量的一般处理方法和可实现的技术。黄永平(2006)探讨了孤立点分析方法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叶焕倬等(2010)为解决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中存在的大量字段匹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匹配的数据采集技术。关于模型构建方面,黄作明等(2000)对审计模式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发展方向。来明敏等(2004)探讨了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即绕过,穿过,利用,***实时(网络)计算机审计模式。文巨峰等(2004)在综合分析现有计算机审计软件系统基础上,指出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系统模型应该具有的特点要求,并依此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分布式审计系统模型。廖志芳等(2006)在深入调研众多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环境及数据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符合我国联网审计实际的新型联网审计组网模式,即集中式、分布式和点到点式组网模式,同时利用集中式海关联网审计组网模式对各组网模式的基本组成要素、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实现进行了较深入阐述。陈大峰等(2009)根据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的特点,构建了P2P技术下的计算机协同审计模型。唐志豪等(2010)从目标、内容和流程三个维度建立起信息系统审计的业务模型。

(二)计算机审计内容与方法 对于计算机审计内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杜越强(2004)探讨了计算机审计中的四大内容,即对信息系统输入的审计,对数据库的审计,对网络系统的审计,对信息系统输出的审计。张福蕊(2004)探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硬件,控制事项,处理事项,数据,安全事项)。吴沁红(2008)从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和信息系统管理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分析了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构造了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的基本框架,并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与审计目标进行了阐述。对于计算机审计的方法,李光凤(2001)讨论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程序的七种审计方法,包括检测数据法,整体检测法,程序编码比较法,受控处理法,平行模拟法,嵌入审计程序法,追踪法。杨莉(2002)探讨了实施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方法(加强联网建设,改变审计方式,采用矩阵审计模式等)。罗莉、张亚连(2005)分析了在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方法下(应用软件外包法,资源外包法,最终用户开发法),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分工协作,从而保证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安全性,合法性。

(三)案例应用研究 对案例应用研究探讨的多数文献主要是审计署各特派办的人员所发。大量的文献集中在《中国审计》刊物上,这与我国1998年筹划,2002年10月底正式展开的金审工程有关,作为金审工程的主力推动者,审计署特派办人员根据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对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并撰文总结,得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案例应用主要集中在公司和业务两个方面。对具体公司进行计算机审计探讨的有,刘世新等(2002)探讨了商业银行信息化与计算机审计的相关问题。邝作等(2002)对银行业,刘欢(2002)对行***事业单位,蔡峰(2003)对海关等审计中计算机审计案例进行了分析。欧洁等(2004)探讨了证券公司信息系统审计的关键技术。张德勇(2006)利用业务跟踪法对某航空公司进行了信息系统审计,并成功发现了该航空公司使用的收入结算系统中存在非法的销售暗扣处理模块。石勇等(2010)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府信息系统审计。关于业务方面,张蓉(2002)对金融,郭海鹏(2003)对再贴现业务,李向前等(2003)对税收,全宝(2003)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李娟(2004)对水利建设资金,谭继舜(2004)对商业银行电子系统,史达等(2005)对电子***务,袁章***(2005)对失业保险金发放 ,周廉东等(2011)对城市供水等进行了计算机审计案例分析。张鹏等(2006)论述了信息系统审计在电子***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一种电子***务中信息系统审计框架,以控制电子***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建设风险,并为改善和健全对电子***务信息系统的控制提出详细建议。吕成戍等(2007)探讨了电子***务信息系统审计的发起形式、审计责任书的内容与签订、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等基本问题。

四、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审计的成因、防范与控制 马万民(1999)针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审计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五种风险(系统风险,错误的连续性风险,人员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并对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进行了探讨。蒋家斌(2001)、曾俊等(2002)、王奇杰(2004)探讨了计算机审计的几种风险(审计软件、人员操作、财务数据、管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与防范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内部控制审计等)。黄作明(2003)分析了远程计算机审计的风险,并提出了远程计算机审计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冯淑霞(2006)对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并从审计数据,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式、被审单位、评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史振生(2008)基于外部监管及信息系统审计视角,探讨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二)风险量化问题 黄冰等(2007)在科学地分析影响计算机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进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万***(2008)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系统安全定量评分体系的审计决策模型,这为信息系统审计师在审计时采取何种审计策略提供了参考。丁建平(2009)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CIA风险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并探讨了CIA风险评估商业银行中的应用。

(三)风险理论 胡晓明(2007)探讨了风险导向的信息系统审计,并提出了强化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审计各项规则,充分利用先进,有效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积极培养信息系统审计领***人才等四点关于风险导向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思路。刘国城、王会金(2011)在研究中观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审计风险、风险管理四要素的基础上,对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并以信息安全管理为视角,借鉴国外BS7799标准、COBIT模型、通用准则CC、ITIL标准,初步构建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以重大错报风险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了中观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管理的施行思路。

五、计算机审计发展研究

(一)发展问题 张金城(2000)提出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由绕过计算机审计发展为以通过计算机审计为主,由查账型软件向分析型和专家系统方向发展,通用审计软件与专用审计软件并存等21世纪中国计算机审计的十大发展方向。于向辉等(2004)分析了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落后的法规建设滞后,软件市场不够完善等原因,提出了加快法规建设,发展审计专业软件公司,培养电算化审计人才的发展策略。胡晓明(2005)针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空白,审计技术落后,制度不完备,审计人才奇缺等现状,探讨了加强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开发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改进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评审机制,完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于准则,加大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等五大发展战略。

(二)人才培养探讨 傅元略(1998)探讨了审计人员如何提高计算机审计技能的策略,需要掌握的几种基本技能。李丹(2001)建议了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建立信息系统审计人才队伍。史振生(2002)介绍了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的需求情况,考试内容和应试对策。彭建平(2005)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如何进行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的问题。包括计算机审计机构职能定位,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如何引进IT人才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何为计算机审计人才创建发展平台等。赵辉(2006)探讨了审计部门的计算机人才状况,提出了如何加强管理和培训、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的若干建议。王海洪(2009)提出了高校应推进实践教学,建设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手段的审计实验室,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建议。

(三)其他方面 高浩玮(2002)针对审计过程各阶段质量质量控制的要点,指出了计算机审计下项目质量控制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张倩(2005)论述了信息系统审计在IT治理中的作用、信息系统审计师和审计构架等问题。陈峰(2006)对计算机审计方式下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和必要性,基本框架,文档结构,要素内容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83年~2011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我国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泛,包括基础理论与制度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技术与实务应用研究、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发展问题、人才培养研究等诸多方面,但也存在着对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之缺陷。伴随着计算机审计在我国的逐步应用,关于计算机审计的基础理论必须进一步加强。比如与哲学,行为科学理论、数学等相关的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这些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将会掣肘计算机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理论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才会有力促进学科发展。目前,在案例应用研究的文献尽管比较多,但研究内容不深入,一般都是审计署特派办人员发表的经验总结,而理论工作者又缺少深入实地研究的条件,导致案例应用研究力量非常薄弱,今后在这方面仍需要大力加强。随着信息系统的复杂化,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但其脆弱的一面也越来越明显,计算机审计风险逐步加大,如何防范和规避风险也是以后研究的重点之一。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审计信息化事业的成败关键,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将会对计算机审计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6

关键词审计 风险 讨论 研究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28-01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模式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分析、评价被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的审计风险,执行追加风险审计程序,将剩余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作为一种较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引起了我国业内的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二、国外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历程

早在1981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审计准则《审计抽样》的附件中,就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的雏形;而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终确认是在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该协会还同时创建了“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模型。西方监管界积极致力于对原有审计模式的分析和新审计模式的开发,公共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成立了“审计效果研究项目组”,其在2000年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会计报表的审计仍然是有效和恰当的,但是需要完善;新的审计模式可以提高审计效率。2002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了审计风险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审计风险模型被修订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模型形式上有所简化。但是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企业的整体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要求审计工作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这些准则已从2004年12月15日起正式施行。1999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协同理论界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及影响进行了讨论,并于2005年5月发表了研究报告《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的发展》。

国外职业界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探索,为注册会计师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风险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其本身还存在的缺陷不可忽视,尤其是国内外审计失败和舞弊事件的爆发,暴露出现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缺陷。

三、我国对风险导向的审计的研究

国内也对风险导向审计展开了一系列研究。胡春元指出审计风险实质为诉讼风险,秦荣生认为审计风险就是控制风险;谢荣、吴建友认为审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副产品;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介入对风险基础审计的研究,吴向阳、王会金都对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的可行性和问题提出了意见。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风险导向审计研究实验室、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发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课题。随着国际审计准则的颁布,我国审计准则的修订也提上了日程,学术界就我国是否能够在新准则中全面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展开了争论。黄世忠的观点是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对行业风险和企业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严重不足,还不具备应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的条件;王修岐和刘兵认为:为了适应新的情况必须使用一种新的、多维的审计技术,以缓解审计人员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风险;陈志强则认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有内在缺陷;刘峰、许菲也指出风险导向审计会诱发道德风险。2004年2月,《会计研究》发表了陈毓圭的标题为《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一文,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我国发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我国尚基本处于初步了解和熟悉的阶段,相比而言,注册会计师更为关注一些,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已经尝试着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来看,仍处于遵循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阶段,但可以肯定地说,在不远的将来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取代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已是必然。

五、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改进:

(一)进一步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并将以往工作经验有效利用,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在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所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这样可以地控制风险,同时约审计成本。

(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信息平台

在保持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要想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企业,就需要通过相关机构来建立高效实用的信息系统。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资料库,并听取相关专业人员意见,使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同时能充分获取相应资料,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波,韩佳美.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中国总会计师,2010,(5).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7

关键词:审计定价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监管风险

一、引言

审计风险是指事务所为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合适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事务所进行审计定价时必然要考虑到审计风险的影响,进而提高审计收费以补偿被诉讼或被迫赔偿乃至声誉破坏造成的可能损失。在2001年之前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没有要求强制披露,这不仅不利于监管部门对审计收费的管理,同时也不便于***府指导价的实施。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市场的逐步发展,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完善程度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管部门对审计市场监管的需要,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作为重要事项加以披露。这一规定不仅让公众了解了公司的审计费用信息,便于比较审计费用乃至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情况,还有助于研究者对审计定价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审计收费情况,抑制审计市场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现象,更有助于监管部门对审计市场的监管,促进审计市场健康发展,因此,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有关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的经验研究,国外始于Simunic(1980)建立的审计定价模型,对审计定价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研究,实质是从公司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展开,此后对审计定价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Taylor and Baker(1981)、Francis(1984)、Anderson & Zeghual(1994)、Firth(1985)利用simunic审计定价基础模型,加入适当的变量,分别研究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审计费用定价的影响因素,发现结论和Simunic结论基本一致,其中Taylor and Baker(1981)用客户的资产总额来代替客户的规模,发现客户的规模与审计费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他们研究有所不同的是, Gul,Tuis and Chen(1998)等则以客户的销售收入总额来表示客户的规模,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与这些研究不同,Craswell,Francis and Taylor(1996)研究发现,审计费用与客户的资产规模并非呈现正相关的变化,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许多公司选择审计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审计收费的高低,大多数企业偏向于选择审计收费较低的事务所。考虑到一些事务所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来承揽业务,导致了审计市场存在所谓的“低价竞争策略”(low-balling)。Ezzamel et al(1996),Simunic and Stein(1996)发现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应收款项和存货之和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前一年或前两年亏损将增加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需要增加实施的审计工作量,因而收取的审计费用高,以补偿所面临的风险和所付出的成本,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资产报酬率(ROA)则与审计费用呈负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 在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国证监会2001年对审计收费的强制性披露而开始的。罗栋梁(2002)指出,我国审计市场的定价并没有考虑审计风险的存在,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有差距,审计定价存在缺陷;王振林(2002)研究了1997年至1999年的审计收费数据,发现客户规模、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服务客户的年限、事务所变更、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和年度哑变量等均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该研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展开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于国外的新的结论。刘斌、叶建中和廖莹毅(2003)则发现,客户规模、业务复杂程度与审计收费是显著相关的;而存货与资产总额之比、长期负债与资产总额之比、盈亏情况、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影响,此外,他们还考虑了我国的地区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所在地影响审计收费,刘爱东、刘锦芳(2009)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地域因素对审计收费定价具有显著的影响,且比较稳定。李补喜、王平心(2005)发现客户规模,流动比率,ROE,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负债率等均为审计费用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之相反,毛钟红(2008)研究发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或谴责与否等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审计意见的类型、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以及是否为ST类公司等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但是伍利娜(2003)并未发现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收费显著相关;刘婷婷、朱锦余(2010)也发现审计意见类型并不是影响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喻凯、邱从龙(2009)研究发现客户规模、审计复杂性、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是否为ST公司,事务所的规模、***董事人数、上市公司所在地等对审计收费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没有发现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长期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此外,还发现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这一结论。其他部分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如李寿喜(2004)从单位资产的审计收费角度研究,发现客户资产规模越大,单位资产的审计收费越低 ,伴随着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的下降,单位资产审计收费不断提高;张继勋等(2005)分析了对外担保额对审计收费的影响;而蔡吉甫(2007)主要从公司的治理结构的角度展开研究,发现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能够控制公司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减少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我国的审计收费研究中,有关审计收费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存在比较一致的结论,且考虑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并不多。本文拟就此考虑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转型经济国家背景下,分析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提供审计服务,从公司收取审计费用。收取的审计费用,如前所述,不仅要补偿其审计所付出的成本,还包括事务所的一定的利润。付出的成本,取决于所提供审计服务的复杂度、工作量等,同时还包含其所发表审计意见不适当带来的被诉讼的风险。一般来说,事务所面临的被诉讼风险越大,其收取的审计费用越多,以弥补可能的被诉讼而导致的损失。那么究竟哪些风险因素是事务所所重点考虑的呢?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事务所审计风险主要源于对公司进行审计,未能出具合适的意见报告,从而导致对由此可能引发的损失做出相应的赔偿,以及对声誉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审计风险主要是由公司风险未能被发现所致。本文根据一般的分类,将公司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由于上市公司的特殊性,还面临着被监管机构监管的风险,因此本文所分析的风险也包括监管风险。本文将从审计服务的提供方(会计师事务所)角度出发,对公司风险与审计收费之间相关关系展开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一般来说,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对于事务所的审计意见报告要求也就越高,事务所务必会付出更多的工作量(如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以出具合适的报告,从而使得事务所的审计收费越高。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审计收费也就越高

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于负债而使公司承担的风险,而广义的财务风险则是泛指由于各种因素变化造成公司利润的不确定性。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主要指狭义的财务风险。由于财务风险主要是由负债引起的,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直接反映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对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其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显然更高,有提高审计收费的动机。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公司财务风险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关系

由于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具有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监管目标,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会特别关注,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处罚的同时,对出具不适审计意见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监管风险越大的公司,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在此,提出假设:

假设3:监管风险越大,审计收费越高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样本为2005年至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对样本进行下列处理: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剔除交叉上市的样本公司(A+B;A+H)。最后得出的样本数为1478个,其中2005的样本数为507个,2006年的样本数为485个,2007年的样本为486个。本文所选用的财务数据来源是C***AR数据库,部分数据在新浪财经(finance.省略/)上手工收集,市场化指数来自樊纲、王小鲁(2006)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国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文中的数据处理运用的是Eviews5.0和SPSS17.0。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本文主要构建如下回归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Auditfee=c+∑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监管风险+∑控制变量+ε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审计收费均值在过去三年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2005年审计收费均值为60.8万左右,而到2007年这一数值已经达到了将近70万元。(表3)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应收账款、存货所占比重差别较大,最高达到了68%,最低几乎为0,其均值分别有13%和17%;不同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差别非常大,最高的达到了2324%,而最小的为-105%;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在不同的公司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均值分别为1.46和51%;最近三年收到证监会处罚或谴责的公司仅占7%,st公司所占的比例只有4%,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公司占了94%,仅有6%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有4%由四大审计其年报;净资产收益率在不同的公司间也存在在着巨大差异,最大的达到了192%,而最小的仅为-1408%;从index指数发现,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最高地区市场化指数达到了10.41,而最低的仅有2.50,平均来说,达到了7.54。

(二)相关性分析 为了检验变量之间的是否存在共线性,检查了主要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从表中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规模(size)与审计费用(auditfee)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66,且在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资产负债率(lev)与流动比率(lratio)之间Pearson系数和pearman系数均达到-0.699,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资产负债率与流动比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具有共线性。其他解释变量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比较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从(表5)中,在回归一中看出,客户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reratio)与审计费用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越高,审计费用越高,与simunic(1980)、伍丽娜(2003)等的结论一致,但是与Low、Tcn and Koh(1990)等不符;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inratio)与审计费用正相关,但不显著;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与审计费用呈负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是其系数符号与预期相符;流动比率(lratio)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的公司,其审计费用越低;在回归二中,资产负债率(lev)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并不明显;公司是否为ST,与审计收费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对ST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会更高;有关上市公司在最近三年受到是否处罚或谴责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与审计收费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控制变量中,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否为“四大”、客户的规模以及地区发展水平,与审计收费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四)进一步检验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司普遍存在着预算软约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发达,处于该地区的预算软约束的程度会有所减轻,会提高公司的财务风险,据此事务所在审计定价时就可能提高审计收费。本文研究发现,资产负债水平对审计收费并没有显著的影响,那么处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增大,审计收费是否更高呢?本文用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以市场化指数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代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描述性统计表显示,lratio与lev、lev*index与lev和lev*index与index之间均存有显著的共线性(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表未列示)。从(表6)回归结果可以看出,lev*index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地区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财务风险越大,审计收费越高,这也证实了江伟、李斌(2007)的研究结论;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与前述基本一致。

五、结论

本文对2005年至2007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中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对审计定价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对审计定价并不明显;事务所审计定价主要与公司的流动比率有关,而与资产负债率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风险中,是否为ST公司是影响审计定价的重要因素,其他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审计收费越高,这一结论充分说明,在我国公司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金融市场比较发达,预算软约束有所减轻,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大,审计收费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事务所在审计定价的时候,会对公司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面临的监管风险加以考虑,且对这三类风险构成中的应收账款所占比重、流动比率以及是否特殊处理(ST:special treatment)比较重视。本文的研究为物价部门正确制定审计指导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指导,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者制定更加有效的市场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在理论上,丰富了现有事务所审计定价的相关经验研究,同时使对事务所的审计定价行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江伟、李斌:《预算软约束、企业财务风险与审计定价》,《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2]罗栋梁:《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的一般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12期。

[3]王振林:《审计收费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4]毛钟红:《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5]刘婷婷、朱锦余:《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0期。

[6]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2期。

[7]Simunic,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8]Simunic,D.A.and Stein,M.T..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风险导向审计;可行性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55-02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府扩大下拨办学教育经费和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的情况下,个个高校迎来了招生规模的增加,教学条件的提升和优秀师资的引进等,同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视野和国际化轨道,对于高速发展的高校事业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

风险是目标实现过程中不确定的因素,一般指的是潜在的负面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下,高校并不面临像企业一样可能破产的巨大风险,但是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任何一个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2009年9月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府的支持力度,高校内部审机构规模不断在发展和壮大,有关学者也在积极研究内部审计理论与模式,旨在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近几年,随着国际化的进程,内部审计理论也逐渐与国际接轨,许多学者开始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即内部审计理论发展的未来趋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风险优先级排序,然后确定审计计划,根据审计流程实施审计,出具审计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优势在于每次实施审计前能整体性地评估单位内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提供审计建议,堵塞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这对于高校的健康长久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制约性

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是否适合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了呢?

1.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审计模式,而风险评估的工作需要根据高校各业务部门的内在关系构建评估模型,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和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理统计、矩阵和概率论等工具,而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以财务、审计或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相当多的内审人员不具备运用此类工具的能力。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需要掌握很多部门业务***策和知识,目前内审人员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2.审计软件的开发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审计软件已经发展地非常成熟,审计人员在审计中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在目前阶段,我国高校审计软件的使用率和普及率还不高,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缺少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3.缺乏完善的高校风险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高校的办学效益是育人,无法量化,招生规模由***府下达,教育经费由***府承担,总体上目前高校普遍面临风险关注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目前无法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就无法建立本校的风险评估模型,无法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内部审计模式。

虽然目前阶段我国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由于模式的优越性和国际审计发展的大趋势,未来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有必要也可能采用此模式。

二、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行性

1.内部审计人力资源。高等教育系统越来越重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规定内审人员不少于40学时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业务知识,也包含最新***策解读、最新审计理论学习等,也会包含审计软件学习等。200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提升从业队伍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和道德水平。最近几年,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即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的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参加考试,说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和业务能力越来越国际化,也促进了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2.内部审计理论。随着全球竞争环境日趋加剧,一些管理学者把眼光放在了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上,高校的发展也与时俱进,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到目前所实施的基建修缮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即将研究实施的风险管理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等,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重心从财务方面转移到高校发展所依存的内外环境、基于这些国内国外环境而制定的办学发展目标以及如何降低或规避所包含的风险。这样的发展理念为新的审计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发展理论依据。

3.逐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对国际化高校的了解可知,英国高校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尤其是管理层非常关注学校面临的最重要风险,并且建立了用于监控教育质量的日常质量保证机制,从而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2003年5月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将风险管理评审纳入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对于高校来说,也就是风险管理纳入内部审计工作之中。2013年我国***通知,要求全国教育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完善现代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

2004年9月美国正式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风险管理框架),此框架有5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和对环境的监控。现阶段,我国多名学者研究适合高校管理的COSO风险管理框架,如在环境控制因素,高校面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和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风险;在风险评估环节,高校面临风险评估模型不健全风险;在控制活动方面,高校面临着招生管理风险、教学管理风险、科研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资产管理风险、物资采购管理风险、建设项目风险和合同管理风险等;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方面面临财务信息与OA信息化办公的有效沟通与反馈;在对环境的监控方面,高校内有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外有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根据专家的理论研究,高校会逐渐完善和实施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中心的适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COSO风险管理框架。

逐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是开展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监督的同时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有关专家建议学校设置审计委员会,由它负责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那么对于推广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楠.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财处[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

[2]陈月园,张佳春.对我国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2).

[3]曾令辉,石丽琴.风险社会理论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兼论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发展[J].思想***治教育研究,2012,2(28).

[4]熊德明,王建梁.高校风险管理:来自英国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29).

[5]柳清秀,熊峰.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管理,2008,6(574).

[6]缪启***.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5,(3).

[7]徐辉.高校风险评估管理体系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

[8]谢凌凌,龚怡祖.高校风险生成机理:多学科逻辑推演[J].高教探索,2010,(1).

[9]单英贤.关于高校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融合的研究――基于美术院校的视角[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6,4(153).

[10]李望平.国内高校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9

关键词:审计费用 审计规模 审计难度

一、引言

审计费用,是指审计服务的提供方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审计服务的接受方收取的用于弥补在审计过程中付出的一定数额的成本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审计服务之间的供求关系,审计费用制定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的***性和报告的质量。近些年来,公司审计费用决定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以Simunic的经典审计模型为依据,采用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决定因素。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Simunic(1980)选取1977年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因子,得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其中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是最大的,上市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数目、所处行业、资产负债率、审计意见类型也是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同时,Simunic认为净资产收益率、审计任期不是审计费用的显著影响因素,其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46%。这些研究结论对后来的研究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国内,王振林通过对证监会的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相对于客户风险因素,企业客户规模、被投资公司的数量、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和变更、流通股和国有股的比例等与审计费用有着显著关系;王玉华则认为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的类型有关,并说明“清洁”的审计意见,收取较高费用是为了弥补之后审计失败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非清洁”审计意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审计的风险,收取的费用也较少;王小华认为公司治理的特征、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和证券市场的制度对审计费用产生了影响;刘运国等则认为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有关,其中与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相关程度相对较大;刘爱东等人证明了行业和地域也会给审计费用带来影响;孙娜则从IPO企业角度提出了诸如IPO期间企业的重大资产变动、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IPO审计时配套验资服务等因素,都会造成审计费用的增加。

三、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审计费用主要由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因素溢价构成。研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审计的成本和审计风险因素。

(一)理论分析

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往往用其总资产或总收入来衡量。上市公司规模越大意味着上市公司涉及的经济事项越多,范围越广,审计师所需要做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工作也就越多,审计成本随之上升,审计费用也增加。另外,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越复杂,审计过程中需要获得更多的审计证据,以对财务报告进行合理保证。业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应收款项和存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来衡量。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遭受审计失败时,利害关系人承担赔偿责任、丧失品牌声誉、甚至遭受行***处罚的风险。这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潜在损失,是需要收取审计费用进行补偿的。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和盈利指标、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别处理、以前审计时是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均可以用来衡量审计风险的大小。

(二)研究假设

本文在Simunic(1980)经典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现状和审计市场的现状,选取相关考察变量,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第一,被审计单位规模。被审计单位规模对于审计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对于审计费用也是重要因素。公司规模越大,业务量也就越多、内部控制体系也就越复杂,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相应增加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种情况就必然会引起审计收费的升高。因此提出:

假设1: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第二,审计难度。审计的复杂度越高,审计师的工作量越大,而且审计的风险也越高,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审计费用。应收账款和存货是流动资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账面价值一般与市场价值差别不大,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部分流动资产是进行实质性程序的重点,其所占的比例大小会影响审计难度。本文采用存货和应收账款总和占总资产的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审计难度。因此提出:

假设2:审计难度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第三,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一旦发生此类事件,会计师事务所将会面临诉讼、行***处罚、赔偿要求等危险,成本会很大。所以审计风险越大,审计师将会面临更大的潜在风险,从而导致更高的审计费用。本文采用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来衡量审计风险。关于公司的经营风险,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是否有亏损、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存在“特别处理”(ST)的情况等。本文采用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是否存在ST情况这两大指标来衡量公司的经营风险。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该指标越高表明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抗市场风险能力越强,经营风险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越小。因此提出:

假设3: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

第四,衡量经营风险的另一个变量是该上市公司是否为ST公司。对于ST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来说,ST公司一般会为了避免被摘牌而失去上市融资资格,而更多的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其固有风险会较非ST公司有所增加。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能达到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审计要求,需要花费更多的审计资源、人力财力,进行更大范围的审计测试和更多的实质性程序,导致更高的审计费用。因此提出:

假设4:ST公司有着更高的审计费用。

第五,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本文采用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反映了上市公司短期的偿债能力,可以衡量公司的短期财务风险。流动比率越高,财务风险越小,审计费用也就越低。资产负债率反映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长期财务风险。因此提出:

假设5:流动比率与审计费用呈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

第六,审计意见是指对财务报表是否已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编制,以及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针对审计意见的类型,注册会计师若出具非标准保留审计意见,审计费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提出的这类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被审计的单位财务风险较大,且出具这种意见会增加审计成本和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这就导致两个方面的费用因素同时增加,审计费用自然会提高。因此提出:

假设6: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费用呈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实证模型

以Simunic经典审计模型为依据,借鉴审计费用模型,并根据我国审计收费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lnFee=b1+b2lnAssets+b3Acin+b4Leverage+b5Liquid+b6ROE+b7ST+b8Opinion+u

(二)变量定义

模型中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样本选择

本文采取我国2013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初始样本,排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样本,剔除了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最后得到2 475个样本数据。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样本公司的流动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很大,总资产和审计费用的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样本选取的是我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各个公司的资产规模、盈利状况各有不同。

(二)相关性检验

经过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些简单的线性关系: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与资产负债率在1%水平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审计难度与总资产规模以及审计费用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其他变量显著相关。经数据分析得到上述变量之间大部分都存有相关性,但是相关系数并不高,因此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审计费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如表4。

从表4所列的审计费用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总资产是审计费用中最大的决定性因素。总资产的标准化系数为0.426,与假设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完全一致,说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就审计难度方面,应收账款和存货与总资产的比值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这与研究假设不符合。初步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公司的资产规模区别过大导致的。为了进一步分析,将Acin这一变量分成应收账款/总资产和存货/总资产两个变量,再次回归,发现前者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后者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即存货占总资产比重越大,审计费用反而越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我国的审计程序有关。也就是说,应收账款所占比例与审计费用正相关,存货所占比例与审计费用负相关。

就公司审计风险而言,与假设中的预期部分相同。在这些审计风险因素中,净资产的收益率在5%水平上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公司的获利能力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较大;审计意见的类型与审计费用负相关,而公司是否是ST公司、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总之,公司的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费用造成了影响,同时也说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们已经开始关注审计风险,我国的审计业务也逐渐走向风险导向模式。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重新选取了所有深圳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检验结果基本符合上述假设。即审计费用与被审计公司的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与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

六、结论与研究局限

本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审计收费的重要决定因素。就审计难度而言,应收账款所占比重与审计费用正相关,这是因为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越高,增加了审计难度,所以审计费用越高。而除了审计意见,其他的审计风险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不显著。就公司的经营风险而言,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

从研究结论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该规模化,通过联合的方式保持***性,进而赢得声誉效应。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是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而没有具体分为A股、B股公司的数据,是否会导致研究结果不精确,还有待以后的研究证实。Z

参考文献:

[1]杜健.审计费用影响成分简述[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王振林.审计费用的决定与审计质量――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2002.

[3]王玉华.试论审计费用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系[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王小华.我国A股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5.

[5]刘运国,麦剑青.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2).

[6]严玉洁.基于审计费用角度的审计意见购买研究综述[J].商业会计,2013,(16).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篇10

摘 要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一直受到行业内外人士的关注。本文论述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类型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利弊,并且阐述了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的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尽管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今后的审计方法发展趋势必将是风险导向审计,至于采取何种方法模式,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探讨。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审计方法 风险控制

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把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风险导向审计。虽然风险导向审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趋成熟,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就现在审计界这一热门话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类型和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现有的审计风险模型来源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的两个文件,1981年的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抽样准则》和1983年的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2.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职业界在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它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所推动的审计方法的新发展。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利弊

风险导向审计的优点主要有:(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2)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3)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助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其缺点主要如下:

1.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我们理论上认为,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我们在评估固有风险时(涉及会计报表层次的)又必须从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入手。固有风险这种内涵与外延的不一致使得该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2.把控制风险要素作为审计风险的乘积因子藏有隐患。由于控制风险作为该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因此,理论上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把控制风险评估得比较低就可以大大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于是注册会计师只要通过控制测试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高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然而,殊不知这样就可能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原因很简单,首先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既然是内部证据就可以被管理当局操纵。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我国近十几年所发生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件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因此,把控制风险单独作为风险模型的一个乘积因子,这就为审计失败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3.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理论上认为,审计风险模型不是对财务报表整体上使用的,因为这无助于做出审计证据的决策,而必须在每一种业务循环,每一个账户,并且经常是每一个审计目标上进行分析计算。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我们按此模型所演变出来的所谓的“初步审计策略”理论之中。

三、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注册会计师素质的差距问题、审计程序软件开发问题、***府监管和司法***的问题。对于上述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解决审计成本与经济效益问题,应在是否接受审计业务之前进行预备性调查,初步评估可能被审计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其目的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风险过高的项目拒之门外,过高风险的审计业务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接受审计业务之后则应充分的进行审计成本预算,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来减少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其次,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加速对新一代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和成长。我国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现在所接受的审计业务远不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人才缺乏,而且事务所的培训、后续教育等不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充分。

然后,应加强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这不仅可以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的同时,我们应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使得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好地推行。

最后,我们应研究和改革***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思路和检查方法,提高司法部门对办理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造假、进行财务欺诈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这类案件中的判案能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会计研究.2004(4).

[2]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0篇

学习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论文,计算机审计实操论文。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逐步实现审计管理工作从手工转变为系统化;二是逐步实现从手工查账的审

学习

金融论坛论文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论坛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坛论文,金融毕业论文精选8篇。2015年6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欢迎晚宴上宣布,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周文重

学习

金融评论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评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评论论文,对金融的认识论文范文。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财***赤字的货币化,假定***府为解决财***赤字问题而大量

学习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题目。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论文有案例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论文题目。2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分析2.1内部审计外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就

学习

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与实务论文题目,审计原理与实务论文。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

学习

医院院感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医院院感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医院院感年度工作总结,医院院感工作总结。三、重视消毒供应工作,实行全院集中清洗、集中管理,规范了消毒供应中心的流程,添置了水处理器,清洗机、脉动高压灭菌器、烘干机、清洗槽、低温等离子灭菌

学习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设公司内部审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公司治理的要求差距很大。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仅仅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核,缺乏与职业相适应的敏锐洞察

学习

网络金融论文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网络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文选题推荐,公司金融论文摘要。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

学习

企业年度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9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年度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年度工作总结ppt模板,年度工作总结app模板。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注重发挥职工代表作用,维护职工的利益,江天总经办(08)第001号文中严格依据新《劳动法》的规定,重新制定了加

学习

消费金融论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消费金融论文,消费金融论文3000字。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含辛茹苦地过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临终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搬进去只住了一天,就死了。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贷款

学习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审计方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论文什么方向好写,审计论文题目哪个好写。工业***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

学习

审计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专业优秀审计毕业论文十篇,审计专业毕业论文。学号导师姓名职称课题名称序号评审项目指标满分评分1报告内容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分析归纳合理;结论有应用价值。4

学习

汽车金融论文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汽车金融论文1000字,汽车金融方面论文题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与汽车生产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汽车市场上的相关主体

学习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论文,计算机审计实操论文。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逐步实现审计管理工作从手工转变为系统化;二是逐步实现从手工查账的审

学习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题目。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论文有案例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论文题目。2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分析2.1内部审计外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就

学习

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与实务论文题目,审计原理与实务论文。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

学习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案例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案例分析100例,审计真实案例分析论文2000字。2.经营成果方面的差异:(1)净利润差异。三家上市银行2000年度净利润境内审计数都大于境外审计数,其平均差异率为33%;(2)每股收益差异。除发展银行

学习

审计质量控制论文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质量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质量提高论文,审计质量评价论文怎么写。

学习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内部控制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审计论文2000字,审计论文什么方向好写。(二)文献回顾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财务报

学习

审计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毕业论文如何发表,审计实务方向毕业论文。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