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论文10篇

网络金融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网络金融论文篇2

网络金融是指在因特网上实现的金融流动,它不同于传统的依赖于物资形态存在的金融流动,是存在于虚拟空间的金融流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它是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技术与金融理论、金融管理以及金融实务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网络经济以及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而发生的网络时期的金融运行模式。网络金融的内容不但包含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支付与结算等网络金融实务,还包含网络金融理论、网络金融管理以及网络金融监管等。

网络金融的经济性是指网络金融流动效益显着,投入少而产出高,这是网络经济自身的特色抉择的。网络技术利用于金融业后,采取了开放技术而同享软件,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产品的开发费用以及金融系统的保护费用,经营本钱较传统金融企业降低许多。网络金融的科技性是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广泛运用于金融业的实践,并对于现代金融业发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传递以及资源同享突破了原本的时间概念以及空间界线,将原来的2维市场变成没有地舆束缚以及空间限制的3维市场。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金融业“e”化的意味。网络金融的信息性是指网络金融是金融信息搜集、收拾、加工、传输、反馈的载体,同时也是金融信息化的产物。货泉流通、资金清理、股市行情、保险、投资信托等金融信息的发生以及变化都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网络金融的人为性是指网络金融以人为本。在网络金融流动中,虽然强调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起症结作用的仍是人。网络技术的制造发明、网络金融的利用、效果的实现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必需强调人在网络金融中的抉择性作用。网络金融的立异性,为了知足网络经济前提下客户新的需求,增强其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需进行业务立异。网络机构的内部管理也必然履行管理立异,走向网络化管理,网络金融机构必需调剂其战略管理思想,注重与其它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站、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以实现多赢的目的。网络金融前提下,金融监管必然走自由化以及国际合作与调和的道路。

2、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构成的1种新的金融形态,是网络技术***推进下所产生的最首要的经济变革之1。传统金融市场的发展及金融理论的成熟是网络金融发生以及发展的基础,而网络金融在推进了金融立异的同时,也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对于传统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

一、网络金融比传统金融更能吸引客户。首先,互联网打破了金融服务的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扭转了交易的方式,使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可以联络到更多的交易对于象,找到更多的交易机会。网络金融拉近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距离。其次互联网动态双向沟通的特性,使动态的交易互动成为可能。1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自动即时生成客户信息数据库,通过及时的客户需求分析,有效的细分客户,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依据目标客户群的特色制订本身的发展战略;另外一方面,客户可以1改在传统金融下被动接受服务的模式,依照自己的需求在互联网上轻松地货比3家,寻觅到适合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而且还可以随时向金融机构反馈意见以及建议。再次,互联网加重了资本以及信息的活动速度,为寻觅资源最优化配置及动态均衡提供有效途径。通过互联网快速的、散布式的处理,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搜寻、传递金融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远距离资金的划拨。最后,网络金融施展信息技术的同时,提供了比传统金融更利便、更快捷、更便宜的服务。

二、网络金融更能知足金融服务提供者的逐利原则。第1,如前面所述,网络金融更能吸引客户,因而可取得更多的销售收入。第2,金融企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网络金融,可大大降低其经营本钱。在网络金融前提下,金融企业不管自有资本是不是雄厚,在互联网都是同等的,因而庞大物理网点的优势将消失,金融企业的经营本钱将大大降低。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金融企业可以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增进企业树立更公道科学的组织机构。此外,信息网络技术促使金融企业重组传统的工作流程,从而进1步提高效力,降低经营本钱。

总之,网络金融立异了金融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模式,降低了运营本钱,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了收入。任何1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企业都将被潜伏的高额利润驱动,融入并推进网络金融。长远来看,网络金融的首要性将超过传统金融。

3、国内外网络金融发展概况

网络金融论文篇3

1.网络金融安全分析

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进行都是依靠互联网上的电子数据进行传输,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依靠电子信息传输这个特点,也成为了风险高发的原因之一。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本身的变幻不定以及需要足够的信用作为保证,再加上一般各个方面之间的资金网络互相连通,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往往牵扯到整个资金链,从而导致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而网络金融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其通道和联系都是建立在电子数据方面的,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的资金融通,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因为不容易追责),而更加快速的资金流动和不稳定的网络状况,也进一步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金融一方面提高了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也给了更有技术的人进行投机行为的空间。而金融活动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一旦连续出现断裂和坏账的情况(网络金融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由于违法成本更低),也必然的会给操作者难以承受的后果[1]。

2.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

2.1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风险。硬件方面是指一般性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的频繁,往往为了能够运转新开发的软件导致不过几年前的硬件淘汰过时。而现在进行网络金融操作的计算机理论上基本合理运转的比较多,但是比较陈旧的也不少,硬件的不过关可能导致金融软件的运行不畅,从而增加危险。而且当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导致正在进行的网络金融活动瞬间中断,乃至于出现可能被他人利用的可乘之机,而且突然地中断对于业务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了,因此也是不可能不谨慎对待的问题。

2.2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金融软件进行操作的,而软件本身就是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的(这个是天然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对于金融软件而言,一方面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高手来说,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也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而其所依托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所有的软件的损坏[2]。更何况运行过程之中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的克服软件风险的过程中,一旦运行中发生数据错误,那么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对于网络金融而言,软件方面可能的风险,还要更大。

2.3网络情况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是全球联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数据即使经过加密,也完全可能被有心人搞得到,更何况全球性也注定了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是注定的防不胜防。在交易和结算方面,因为完全依靠电子数据传输,其覆盖面和风险比较大,而正因为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脆弱性,也容易由于范围过于广泛而受到损害,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大片区域的问题。对于网络风险而言,传染性的网络病毒和特定的网络攻击都是很难完全抵挡得住的,对于这些东西而言,网络安全措施往往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动得难以完全抗衡。因此,在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网络风险为其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一环。

2.4交易操作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交易和操作都在网上进行,因而其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虚拟下的操作不容易进行更好的追责,从而降低了信用违法的成本。在网络金融中的许多风险案例中,信用危机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环节一旦有问题就是全面的崩盘。网络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不够透明,信息交换程度更不对称,因此优势方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对方往往根本没有反应和追究的机会,即使能够做到,也一般只能承受更大的损失(敢于信用违约,自然是看到了违约的损失小于其收益而已)。

3.针对网络金融安全进行风险控制

3.1完善立法,加强***策调控。网络金融风险之所以屡屡出现人为因素,主要还是钻法律的空子,针对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地方有部分规定又不能统一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完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规定,制定健全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完善网络金融参与者们明确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对于责任的判定能够切实的执行。同时应当适当的引入***策的调控,固然***策多变,而且***治调控多了也影响正常运行。但是在规范化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下,适当的进行***策调控,对于网络金融秩序的保障,也未必没有好处。

3.2改进技术,防控信息技术漏洞。同样针对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风险,则是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来避免过于频繁的遭受侵害。而硬件方面,则是需要尽快的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技术漏洞的填补一般而言都是亡羊补牢,但是补上总比不补强,完善已经出现问题防御,自然就是为了避免在已有的风险上再次出错,能够有这样的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大部分问题了[3]。

3.3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出现网络金融风险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不稳定,也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进行针对建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操作者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用心去避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而在企业内部显然需要有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需要自身专门的针对,然后配合外部的监控防治体系,才能够在其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避免问题,也需要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落实责任问题,进而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才是从自身做起的最好方式。

4.结语

网络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网络金融 业务创新 经营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创新

与互联网的交叉融合,日益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点。这种趋势不仅给金融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挑战的方面表现在:监管力度不足、监管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缺失,业务模式缺乏创新等。理论研究的匮乏使得这些挑战日益突出。金融机构、消费者、投资者和***府这四个主体对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既满心期盼,又心存疑虑。因此,对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网络金融内涵相关文献综述

根据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网络金融时至今日尚未有一个业界公认的定义。王雷(2003)指出网络金融作为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孔繁强(2010)认为网络金融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因特网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吴晓光(2011)提出网络金融是网络技术和金融的相互结合,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笔者认为,网络金融是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具有高度交互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种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新型金融形式。

网络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一) 网络金融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狄卫平、梁洪泽(2000),舒志***(2000),尹龙(2002)都提到了网络安全问题,这关系到消费者信心以及网络金融的发展前景。网络空间数据量庞大,数据容易泄漏,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是很重要的一环,这对金融网站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站管理的力度。近些年,由于数据的泄漏导致网站以及用户损失重大的案例时有发生,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是各个国家网络金融机构长期的课题。其次,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网络金融业务的种类和规模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但是却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生纠纷,很难确定相关责任。而网络用户量庞大也使这种纠纷发生的几率增加,这不仅有损于网络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减缓了网络金融的发展速度。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网络金融的监管出现了很多漏洞,监管体系也急需完善。最后,还有网络金融服务方面的问题。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但网站配套的服务却没有跟上,无论是流程中的服务还是售后服务。很多国外的网站,如BeatThat 的服务流程十分人性化,流畅、清晰,并且提供了专家帮助消费者分析,服务周到。这方面我国的很多金融网站还做得远远不够。

(二) 网络金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内目前关于网络金融的理论研究不多,而在这些网络金融理论研究中,又以研究国内网络金融发展现状和未来大体趋势的居多,研究网上银行的也有很多,而通过研究单个金融网站并以其作为案例探索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其次,国内对于国外网络金融的研究和借鉴也很少,但其实对比国内和国外的网络金融发展轨迹有助于发现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缺陷。另外,参考各国不同的法律法规和不同的国情以及不同的发展理念有助于建立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策略的基本框架。最后,我国学者对国外网络金融发展案例关注较少,对于国外典型金融网站的业务、模式的关注不够,借鉴国外典型案例分析国内网络金融发展方向、趋势的研究不多。

国外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

(一)案例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的网络金融起步较早,并迅速的成为了供应商和客户所推崇的主流。这主要归功于它快捷方便的操作和灵活的自由度,使人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金融服务,也省去了传统银行业务办理的繁琐程序。相对于实体银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金融网站的建立大大节省了成本,这也是网络金融成为大势所趋的原因之一。据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统计,到2011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1亿人。先进的网络技术、人们对于资金和金融的观念、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策促进了网络金融的蓬勃发展。而BeatThat 作为国外一个成功的金融网站,其经营的业务和模式都值得国内的网络金融机构进行参考和借鉴。BeatThat 是约翰·帕里奥梅莱斯在2005年2月推出上线的,网站的总部设在伦敦。这是一个金融价格服务的B2C网站,是国外网络金融创新的突出代表。其主要经营业务如表1所示。

表1说明:首先,该网站经营业务丰富,但是债券和投资业务类型却不多,只是按照风险程度的不同分成了高中低风险三种投资。同时,不同的风险程度对应了不同的回报率,具体的投资则是由专门的资金管理者操作,类似于基金。但其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ISA,也是英国独特的金融产品,一种特殊的储蓄账户。当年满16岁的人持有这张ISA卡之后便可以对其进行投资,方式类似于存款,但与其他投资不同的是,投资所得的收益是免缴所得税的,并且没有投资金额和取款时间的限制。其次,虽然该网站抵押贷款的抵押品只有不动产,但是抵押贷款业务的种类细分了很多种。住房抵押贷款、购买转让贷款、转抵押贷款、***府廉租房购买贷款、资本释放房产抵押贷款、商务抵押贷款。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如下原因:住房问题是长久以来困扰英国的一个民生问题,1985年英国房价每套平均31000英镑,而到了2006年涨到了每套平均18万到22万英镑。所以***府非常重视住房问题,使用了很多行***手段以及经济手段,例如购买转让贷款的推行(鼓励市民住私人出租房)、***府廉租房购买贷款(鼓励市民住公租房)。同时,作为一个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该网站提供价格比较服务,最大的特点就是优惠、节省,因此网站的业务项目更贴合实际,该网站所有的业务项目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也是该网站为何能成功吸引大量用户并拥有很高的客户忠诚度的原因。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和保险业务,该网站引入的公共事业业务更加体现了这一点。最后,从盈利模式上来看,该网站也与一般的金融网站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金融咨询网站是靠流量、访问量和点击率来吸引广告投资,金融信息数据服务类型的网站则依赖信息、数据、客户端的服务费。作为价格比较金融网站不同于其他类型,其盈利模式主要依靠佣金收入,当用户通过该网站提供的数据中选择了相应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后,该公司会付给网站相应的推荐佣金。另外,当用户通过网站的推荐接受了专家顾问的服务后,网站也会从专家顾问处抽取佣金。

以往的金融服务平台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金融信息服务机构, 现在,丰富了金融服务平台的内容。作为价格比较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各类产品按照价格、利率等重要项目的大小、高低等方法排列,性价比的排名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方便用户做比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是基于消费者对于网络支付环节的便捷和信用的需求,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则是由于消费者对于融资便捷和高利率回报的需求,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看中了用户对特定领域信息的需求,而价格比较平台则满足了用户对于快捷性、参考排名的需求。在数据量庞大的网络时代,这种平台的出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二)网络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1.网络金融业务创新。网络时代的金融业务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发展规律,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此,网络金融服务中存在大量的交易和结算,由此滋生了网上支付结算业务。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金融信息,对此进行整合和筛选推出的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网络金融业务新领域的探索将是各个金融服务提供商长期的课题之一。从来看,其业务创新的表现在于:第一,重视个人金融信息服务。如今网络使用者与日剧增,而这其中大部分用户属于个人用户,在今后网络金融的发展当中,个人网络金融业务将会更加丰富、多样化,同时更加细化、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第二,加强关联业务发展。该网站提供公共事业服务这类贴近生活的服务是难能可贵的。而由于生活中的需要用户更可能去关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金融服务,这类业务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业务流程更加人性化。该网站版面清晰,所有业务一目了然。用户在享受业务的时候十分方便,需要填的资料提示清楚,步骤明确。这种人性化的流程带来了很好的用户体验,有利于提高客户忠诚度。

2.网络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网络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离不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和金融业务的变化密不可分,但是真正决定其经营模式发展方向的是金融业的经营导向。最初国外很多国家都是以金融机构的盈利及便利为经营导向,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从事多种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为了盈利进行内幕交易、股市操纵,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残局难以收拾。一些国家通过分业经营的模式作为过渡并最终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和便利为经营导向的混业经营模式。这对于网络金融时代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尤其重要,因为在网络时代,网络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成本大大降低,导致行业进入门槛下降,竞争更加激烈,客户的可选择性大大增加,所以只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消费者谋求便利才能给金融服务提供商带来盈利和发展。以为例,该网站提供的所有业务都体现了以消费者需求和便利为经营导向的混业经营模式;除了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还增加了公共服务,方便了普通人群对电费、煤气费、网费、电话费的缴纳,并且这些业务都提供价格比较服务。这也是该网站能够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价格比较服务网站的原因。由此可见,以消费者需求和便利为经营导向的混业经营模式是我国网络金融经营模式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

3.网络金融盈利模式创新。网络金融盈利模式的发展与各国传统金融盈利模式的发展息息相关却又迥然相异。传统金融的业务大致可以分成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盈利模式又有利息收入,保险金,以及各种中介费、费等。国外采用混业经营模式,经营多种互相渗透的业务,商业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在盈利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个人金融服务盈利增加。这也正是国外网络金融盈利模式的发展方向,由于网络金融面向的是所有人群,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个人,导致了个人服务费和中介费为主的盈利模式成为主流。以为例,该网站主要盈利模式为个人金融服务的佣金收入,而采用这种盈利模式的网站不在少数。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中介费用。

我国与国外的传统金融盈利模式则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在传统的银行业我国盈利来源主要靠存贷利差,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大,中介费和费的盈利比重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存贷款利率差别大,储蓄规模大,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导致的。在网络金融发展方面,国内外服务对象相同,主要面向个人金融服务,所以以服务费和中介费为主的盈利模式也是国内网站的发展趋势。

(三)国内外网络金融发展比较

1.个人文化观念差异与网络金融服务宣传。国外文化观念相对开放,对财富的认识更加深刻,会主动购买理财和投资产品,对网络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同时也得益于国外比较完善的信用机制。而我国大部分人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对财富的认识还停留在现金和储蓄的概念上,对投资和理财的观念还未转变。由于普通群众对于投资理财以及网络金融的认知程度不够,各类金融网站才应该做出更好的服务和宣传,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金融网站在这一点上做的还不到位。登录页面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该网站的所有业务,同时还会有接受本网站金融服务后节省的金额。接受服务时需要填写和选择的项目也清楚明了,结束还会有专家给出参考建议。而国内的很多金融门户网站则页面信息过多,版面混乱,重点不突出,例如金融界、中国金融网等。

2.金融业经营体制区别。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发展,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综合性更强的混业经营体制的转变,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善的金融体制,出现了很多创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衍生品,尤其网络个人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更加多样化、细化、人性化。我国金融业则是采用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虽然对每个***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但不利于更多品种丰富的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以为例,该网站同时经营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业务,甚至还有公共事业服务,这不仅使其盈利点增加,同时也方便了客户对各种产品的需求。而我国很多金融网站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经营风险集中,客户范围受限。

纵观全球,混业经营的经营模式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国很多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实现其混业经营的目的,这对于处在过渡阶段的我国金融业而言是最合适的选择,这种模式具有协同效应、风险分散和业务多元化的特点。而对于网络金融来说则应该逐步放开,从传统的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络保险到更具综合性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

3.金融监管体制差距。面对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发展中的金融体制和监管体系存在较大差距。国外采用混业经营体制已久,金融监管体制日趋成熟,而我国则处于发展期,正在从传统的分业经营逐步过渡到混业经营,监管体制能否跟上还是疑问,加上网络金融和微型金融等新兴金融类型的不断发展,国内监管以及金融立法等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大多通过控股其下设子公司来实现混业经营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在现有的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下加强对每个***金融领域的监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之间加强交流与协调,在需要的情况下加设分化职能部门,加大对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管力度。第二种则是建立一个大型综合监管体系进行统一监管,其监管类型和国外监管发展趋势相接轨,从“机构监管型”转向“功能监管型”,其关注的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并依此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而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明确混业经营体制下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从而避免监管不到位和重复监管等问题。从长远方向来看,第二种模式无疑是我国监管体制发展的大方向。但就短期过渡而言,第一种方式是我国目前的金融经营体制适合的模式。除此之外,随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联系不断加强,为了保障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金融监管也逐渐趋向于区域化、国际化。

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建议

培养网络金融服务品牌化。目前我国采用严格的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虽然存在金融控股公司类型的混业经营,但是单个金融主体的经营业务仍然比较单一。这也导致了我国很多金融网站都以其在某个金融业务领域的声誉为人们所熟知,现阶段国内多数用户都倾向于接受品牌公司的金融服务。这些公司建立起来的信誉基础将是带动我国网络金融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网络营销模式多样化。作为网络金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营销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金融网站盈利能力的强弱。而国内缺少多种业务并存的金融网站,也缺乏价格比较类的网络平台,所以网络营销的手段和方法对金融网站的发展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目前除了常见的搜索引擎营销、许可Email营销,还有病毒性营销、博客营销、社区营销等营销方式。而现在的社交网络包含了大量的网络信息,客户对于用户体验的要求大大增加,针对网站交互性以及用户体验而创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将对网络金融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改善我国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理念。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客户的可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对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网络金融服务提供商应更加重视以客户为主的服务理念,加强对网站的设计、业务流程的设计以及对售后服务等环节的重视,使版面更加清晰,流程更加流畅和人性化,这些方面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论

本文在有关网络金融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文献基础上,以国外网站为具体案例,研究并分析了国外网络金融发展的模式及趋势。同时和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做了对比,说明我国网络金融潜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我国网络金融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本文的研究首先对于国内网络金融服务提供商具有借鉴意义。国外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作为国内网络金融业务、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发展的参考。其次,本文为消费者在网上进行合理消费决策提供了理论借鉴。本文中网络金融的一些新的消费形式、新的业务类型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了解网络金融并做出更加正确的消费决策。最后,在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策的制订中,本文可作为参考。通过分析国外网络金融和***策的结合,发现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一些法律法规及***策的限制和不足,本文对相关法律法规、***策的制订提供了未来可能的网络金融发展方向的理论指导。除此之外,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选用的案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国内外网络金融对比分析仍可继续挖掘。由于国内的一些网络金融发展条件限制,对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建议可行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

2.舒志***.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J].国际金融研究,2000(6)

3.尹龙.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网络金融理论初探[D].西南财经大学,2002

4.王雷.网络金融的国际比较和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03

网络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 网络金融 监管状况 防范措施

一、研究背景

当下我国网络金融行业已处于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它引发了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对于这一新兴业态,我们当然是持鼓励创新的态度。但是,如何提升网络金融的安全性和规范性,确保整个网络金融行业平稳有序前进已经成为摆在监管当局面前的迫切使命。2016年8月4-7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互联网+金融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这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他包含网络金融博览会和高峰论坛会两部分。此次在供给侧改革下的网络金融发展的高峰论坛,邀请到了***府主管机构、知名媒体、财经专家、行业企业人等相关行内人士,共同讨论供给侧改革下的网络金融的发展,以及在全新的监管环境下,网络金融公司的生存与进步之法。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浙江省网络金融产业排名数一数二,杭州也因此成为全国网络金融的三大中心之一,在这样一个对网络金融敞开怀抱的地区举办这样一个论坛,展现了网络金融蓬勃的生机,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定是各个方面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监管制度落后,风险难以控制等种种缺陷成为了当下网络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

其实早在2015年,网络金融行业就在国内呈现指数式的增长。2016年8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对平台之前常见的一些缺陷不足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鼓励发展守法公正的企业,强烈打击违规营私企业。聚宝珠市场总监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网络金融行业仍在快速发展中,即使是在越来越规范的监管保障下,金融平台也要约束自身,规范行为,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现存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其监管体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之处,对此,本文从全方面探讨了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状况并且对于某些缺陷提出了相对应的防范措施。

二、现状分析

本文认为,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网络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亟待完善与规范;网络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监管过度;网络金融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一)网络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亟待完善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金融行业各式各样,但是它的立法工作又比较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监管的决策产生影响。第一,我国还未出台特地针对网络金融管制的法律条令,现行的《公司法》、《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等均对像P2P及众筹等网络业务设计的相关领域有所约束与禁止,但是现有的这些法律并没有针对网络金融的执行标准。第二,网络金融确立的是分类监管,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金融法律条令未对网络信用风险管理、市场交易主体、网络金融的交易边界、主体的准入退出等做出相应法律规章,这就使得在现实的网络金融监管操作中缺少应有的明文条款。第三,我国金融安全监管立法主要是质量较低的条例或者规章以下的文件,高等级的立法十分少,一些重要领域不符合要求,金融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一些立法质量不高,制定后完全无法使用,更有甚者立法完全是一个摆设;一些立法更多在意的是如何维护秩序、管理等方面,未能它的监管给予同等考虑,不利于提升国家整体,不利于构建新型网络金融;一些法律拟定周期较长,耗费时间大,大部分明显已经不适应网络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金融安全监管***部门职责权限边界模糊,普遍看中事发前的审查与审批工作、轻视事件当中的监管,随意滥用现存社会管理方法,拥有的权利过大,而其制约能力匮乏,大大增加了守法成本,***威严及有效性不足,违法犯罪行为难以及时遏制;对于金融安全监管有关争议以及各种新劣势,现存法律制度在实施上面临条文制约,法律条文主体功能得不到重视。

(二)网络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监管过度

监管当局面临的一个十分具有考验性的难题在于如何控制好网络金融监管和改革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见》明确了不同类管理的基本结构,确定了适度监管的基础,但从目前央行、保监会最新制定的相关法制体系来看,它仅仅拘泥于监管,为了监管而监管,以至于我国网络金融圈在某些方面监管过于严格。就拿第三方支付来说,7月31日,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开设账户、限额规定、密码验证,密码修改等方面全盘否定了之前第三方支付程序,转账的条件过分严格,金额更是加上了限制条件。而这,在我看来,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网络金融改革创新,更有可能影响整个网络金融业的前程。

(三)网络金融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网络金融带来的新型技术为监管当局现行的监管手段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金融在现有的交易程序设计、交易产品设计等方面实际具有较高的技术,现有的监管体系很难进行的从真正意义上下手监管。其次是网络金融以网络作为交易的平台,一般是是远程式和虚拟化交易,这就使得监管当局在获取证据方面面临技术性窘境。再次,网络金融实质上形成的是混合经营的模式,而目前对于网络金融的监管仍旧是单独监管的体系,因而上形成了监管模式与经营模式的不协调,无法相互配合,监管难度大大增加。此外,在网络金融热中,互联网公司利用平台优势对消费者进行地毯式宣传,宣传时金融产品的风险向来被减弱甚至是遗忘。一位消费者谈到,互联网公司擅长饥饿营销,在这种状况下,大部分消费者已经不关心不在乎购买的产品是否具有风险,而是只要拥有了就好。例如,前段时间百度和华夏基金合作发行的百发,其盈利额远高于其他理财产品,而且还高呼其只赚不赔。不用说无疑是百度公司自掏腰包对消费者的补贴,而这恰是法律所禁止的。然而在现有的监管法令下,证监会监测该类理财产品销售的环节均由销售公司完成,网络公司只负责流量导入,认为该理财产品的销售并未出现违规行为。交银施罗德副总经理谢卫表示,目前存在非常多的网络金融公司严重缺乏网络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在宣传时隐藏风险、违规虚增收益,通过红包、补贴、返现等方式虚增收益,或采取抽奖、送实物等形式诱导消费者,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引发无序竞争。而通过这种打球的方式,网络金融产品避开了监管,并且线上线下统一规则不同。

三、防范措施

在防范措施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监管方法。譬如美国,他们根据网络银行的特点,补充了新的法律条令,使得原有的监管规则适用于网络化的电子环境。在执照申请、监管***策以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方面,网络金融与传统的金融规则相似,但在监管措施方面采取审慎宽松的***策,强调网络和交易安全,维护网络金融经营稳健和对银行客户的保护。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优化互联网金融交易环境;开拓创新监管手段,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握监管力度同时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一)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制体系

(1)加快制定网络金融监管基本法律的步伐。从整个网络金融系统的规章制度建设上入手,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实现和其他各行业一样的有法可依。同时,加速对现存不适用于网络金融发展的法制体系的修改与废止,建立高等级的网络金融法立法,结合网络金融的不透明以及不存在实物交易的特点,积极启动相关的立法工作,明确网络金融的主要行为,推动网络金融立法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更要加快对网络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消费者应有的利益。

(2)优化网络金融***体制与机制。改革与完善网络金融***体制,建立专门从事以及专门管理防范信息化犯罪的相关队伍,落实相应的特别组织机构。对于现存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盘的更改,建立健全各项网络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各类业务的实施流程;加强要害部门的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有效利用市场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效果;最重要的是形成网络金融使用者自觉自律等社会治理机制,开创网络社会多种治理格局。调整***程序,使其规范化,明确裁量准则,强化***监督监管,并通过严格的行******责任追究,切实解决***不公等现象。

(二)优化网络金融交易环境

由于网络金融交易极易出现信用缺失和道德风险,因此,必须优化互联网金融交易环境。一是监管当局要重视整个网络金融的市场诚信建设,在其系统内要形成自觉守法经营的交易环境;二是要依靠大数据技术建立和健全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体系,为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双方提供信息及技术支持,确保交易的可信度;三是要依照法律大力打击网络金融的欺诈犯罪行为,建造一个良好的、透明的网络金融交易的环境。

(三)开拓创新监管手段,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金融在监管层面上应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监管层面所具有的作用。一是运用大数据、云处理等网络技术整个跟踪互联网金融系统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新风险,并建立特别的与之相关的金融管理体系;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网络金融产品评估体系,监管部门现应深挖和分析网络金融数据,针对网络金融产品使用者的信用形成特有的信用评价体系,并针对产品本身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建立预防机制,充分保护网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三是要逐步解决现存的"内忧外患"问题,设置纠纷解决前期程序、投诉处理制度,一定要做好赔偿和善后工作。同时也要优化个人征信体系、个人信用体系、电子签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法律,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部门规章和国家标准制定,如支付技术、客户识别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为网络金融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指导以及为网络金融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现有法律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实用效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好现存立法资源;通过***方式的改革与技术创新,建立实时监测,推动过程的监管,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里应外合。

(四)把握监管力度同时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银监会、保监会、央行等相关的监管部门在出台相关的监管细则时,建议牢牢把握适度监管的原则,并且我认为应该着重达到以下几点目标:一是支持和鼓励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开展各种各样满足人们需求,并且依法合法的金融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人人受惠的益处,激发整个网络金融市场活力;二是要防范高风险,完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好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并坚决打击以网络金融为名的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应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特别注重保护消费者的金钱以及资料安全。同时,加强网络社会自觉守法意识的宣传与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化法律宣传教育,提倡诚信上网、文明上网、合法经营、规范***,规避选择性***现象。最后,应该要尽快启动制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法制建设实施纲要》这个条文。网络金融安全法制的建设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相关问题复杂,需要看重大局,细致规划,适应时展的需求,一步一步实施,切不可急求结果。

【参考文献】

[1] 赖娟.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

[2] 商瑾.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财***科学研究所,2012.

[3] 李响玲.论新趋势下的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D].华东***法大学,2012.

网络金融论文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和各级***府普遍以开明的态度鼓励创业。但资金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设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新创企业相对于规模较大和发育较成熟的企业来说缺乏相应的物资抵押、经营活动记录等,融资渠道极其狭窄,融资更加困难。如今基于社会网络的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形态之一,越来越多的新创企业开始依托社会网络持续、有效、合理地开展创业活动。在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方面,国内外许多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有研究结果也均肯定了社会网络在新创企业融资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从理论角度进行的分析,实证调查不多,而对网络特征如何影响新创企业的融资能力更是较少涉足。本文试***对社会网络及其特征与新创企业融资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论证,以期有效指导新创企业依托社会网络开展创业活动。

二、文献综述

格兰诺维特(1985)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研究经济现象,都必须考察经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具体互动,这种关系结构制约着经济行为。研究发现,在新创企业融资活动中,其外源融资主要来自创业者既有的社会网络成员。全球创业观察GEM2007年报告显示,在 42个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新创企业的外部资金提供者有49.4% 来自紧密的家庭成员,26.4% 来自朋友和邻居,7.9% 来自同事,8.9% 是其他亲戚。从调查来看,家庭成员、亲属、朋友、邻居、同事和熟人是新创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然后是金融机构,其次是***府支持,对于创业者,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亲人融资和熟人融资,即在创业者周围认识的人中去获取资金。国外学者MosheSharir、MiriLerner(2006)在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时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网络、初期资金基础以及创业风险接受能力等,其中社会网络是创业融资能力最大的推动因素。由此可见,社会网络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创企业的融资能力,而社会网络理论已经成为解释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有力工具。

TimothyBates(1997)通过研究中国和韩国的外来新创企业融资案例,发现新创企业融资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位置以及网络利用效率。以上观点主要是从社会网络帮助新创企业克服困难、脱离束缚、打破瓶颈等方面肯定了社会网络对企业融资能力的积极影响,提出的关于新创企业合理利用社会网络开展创业融资活动的建议亦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RobertBaron和GideonMarkman(2003)通过对比化妆品与高科技两个不同产业的新创企业研究发现,新创企业融资成败的关键在于新创企业社会网络所承担的角色和具备的能力,并且新创企业在创业初期考虑到投资数额及行业进入门槛的诸多限制和障碍,而更倾向于通过社会网络实现突破。

上述学者用不同的案例阐述了社会网络与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关系,肯定了社会网络对于新创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现有研究很少关注具体网络特征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对于社会网络如何影响新创企业融资并没有给予明确合理的解释与验证。因此,本文在中国企业创业活动的情景下,对不同的社会网络特征如何影响新创企业融资能力进行分析。

三、研究假设

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网络特征既是对社会网络的进一步形象描述,也是具体计量企业利用网络规模和密度的重要指标。在现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社会网络特征划分为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关系信任三个特征。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不同特征的社会网络,其建立基础、背景不同,网络规模及密度不同,网络资源获取及作用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会引致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差异。

(一)网络规模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社会网络规模是指在创业活动中通过一定方式帮助创业者使其完成创业活动的人或经济主体的数量。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往往由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成员组成。创业初期,由于新创企业的经营规模小、风险大、绩效不稳定等因素,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提供资金来源,创业者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储蓄的自有资金以及亲戚朋友和企业成员提供的资金作为创业资金的来源。从亲戚朋友、企业成员处融资作为民间性质的集资,完全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担保,网络规模比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强关系”的联接上。这种靠情感信任形成的融资能力是相对有限的。随着网络关系数量的增加和关系范围的扩大,创业者的交际范围逐渐扩大,创业者会发现资金获取机会也越来越多。随着企业的成长,银行等金融中介这些“弱关系”也逐步纳入了企业的社会网络之中。伴随这一现象出现的效应是:企业融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企业信用担保能力也越来越强,企业融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因此提出:

H1:网络规模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具有正影响

(二)关系强度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关系强度体现在长期性、频繁性和密切性三个方面。新创企业的成功创建与创业者的信息和资金获取能力直接相关,而创业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创业资金获得都与创业者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联系的强度密不可分。在新企业创建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由于其自身资源禀赋的局限性,创业者主要从联系密切的内部关系网络成员中(亲戚朋友、同事等)获取资金来源信息。企业成长阶段,内部融资已无法满足企业高速成长的需求,企业需要依靠外部网络关系成员(银行、***府、投资者、合作伙伴等)获取资金,企业与这些成员关系越紧密,越容易获取成长所需资金。这些关系形成了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源”,为创业者进行融资提供来源。Granovetter从关系嵌入角度研究了网络成员间的有效互动对创业融资的影响,他认为,当创业者与外部融资机构或者风险投资者之间互相了解并互相支持时,新创企业便容易获得外部资金的支持。当创业者能够与外部融资机构实现有效地互动并保持强联系时,创业者便更易得到充足的信息和资源,这些对创业者成功融资均产生重要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系强度对于创业融资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关系的互动直接获得融资,另一方面是获取关于融资方面的信息或者通过桥梁关系获取资金。这些作用会随着关系强度的增加而增强。(三)关系信任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信任是目前网络研究的热点与焦点之一。信任是关系间稳定性的重要表现,新创企业网络成员间存在的关系信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系信任程度一般随着交往和熟悉程度的增加而提升。在新创企业刚成立的初期,社会网络关系信任仅局限于有亲属、朋友关系的“强关系”网络之间。新创企业融资也大多集中在与“强关系”展开的资金筹集活动上,但这类资金筹集的规模是有限的。当进入初步成长的新创企业转向银行这些“弱关系”网络需求资金支持的时候,在新创企业普遍缺乏优质担保资产的约束下,新创企业取得银行等金融中介的信任程度越高,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提出:

H3:关系信任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具有正影响

四、研究设计

(二)变量描述 在本文研究当中,结构规模用来衡量企业创业网络的“广泛程度”,主要通过网络中与企业保持联系的家人、供应商、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以及其他企业的数量进行衡量;关系强度用来衡量企业创业网络的“密切程度”,主要用来衡量创业者与家人和已建立起密切关系的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对企业“强关系”的描述;关系信任则侧重对新创企业与合作企业之间在承诺信任、信息传递、共同协作等方面的衡量。

五、实证检验

(二)回归分析 为检验上述3个假设,分别以企业规模、行业作为控制变量,以关系强度、网络规模以及关系信任为自变量,以创业融资能力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社会网络与创业融资能力的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模型1、2、3分别解释关系强度、网络规模、关系信任对创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六、结论与启示

验证结果表明,网络关系强度、网络规模、关系信任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都具有正影响。

H1获得支持,即网络规模能够促进新创企业获取资金支持。因此,创业者应该积极地维持并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规模,通过社会网络无形的信息传输平台及时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资金获取的可能性。新创企业本身具有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征,但随着创业者社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充,创业者网络联系的经济主体数目会不断增加,新创企业资金需求信息的传播规模与速度也将逐渐扩大。

H2获得支持,即关系强度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具有正影响。所以创业者扩充网络规模的同时应注重关系的维系,建立联系紧密的外部网络,与网络中的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接触。与外部网络成员联系得越紧密、接触越频繁、维系时间越长、互动关系越好,越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必要资源,提升企业的资金获取能力。

H3获得支持,即新创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可以促进资金的获取。这表明,创业者也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规模的拓展、关系的维护、新创企业融资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信任作用于社会网络中的每一个支点和每一条传输渠道,其贯穿于新创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只有社会网络中融资各方相互信任,才能实现社会网络的互利性,才有利于新创企业顺利开展融资活动。因此,新创企业要想快速成长,除了要努力获取、维系“强关系”网络的信任,确保获取少量而稳定的资金支持。更要放眼未来,初期阶段应注意多积累,不断增强实力。这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容易给银行等“弱关系”网络一个“靠得住”的印象,因而更容易得到“弱关系”网络的资金支持。

本研究因限于人力、物力上的不足,调查样本偏小,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取样不足,只针对江西省部分中小企业进行取样调查。因此,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会对研究结论的广泛适用性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此外,本研究只考虑了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融资能力的积极作用。事实上,社会网络对新创企业获取资金的正向影响并不总是成立的。当一个企业过度嵌入到社会网络中时,可能会导致企业忽略了正规的融资成本更小的融资方式,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充分考虑企业社会网络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网络金融论文篇7

互联网金融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赵辉.草根金融时代下的网络借贷之路[J].报林,2009,9:025.

[2]王艳,陈小辉,邢增艺.网络借贷中的监管空白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24):46-47.

[3]张立杰.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的对策思考[J].黑龙江金融,2010(011):28-30.

[4]丁婕,古永红,陈冬宇.交易信任,心理感知与出借意愿——P2P***借贷平台的出借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0.

[5]***敏,王锦.网络借贷的发展及中国实践展望研究[J].华北金融,2011(2):54-55.

[6]刘文雅,晏钢.我国发展P2P网络信贷问题探究[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1(14):90-92.

[7]王紫薇,袁中华,钟鑫.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研究[J][J].新金融,2012(2).

[8]唐强强.浅析P2P安全问题及防御体系建设[J].消费电子,2012(07X):99-99.

[9]李雪静.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7):101-104.

[10]王小丽,丁博.P2P网络借贷的分析及其策略建议[J].国际金融,2013(3):30-35.

[11]蒋琳,李万业.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问题及建议[J].时代经贸:下旬,2013(8):38-38.

[12]娄飞鹏.国内外P2P网络借贷平台比较分析及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13(9):64-68.

[13]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

[14]张晓芬,张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3(12).

[15]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11).

[16]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011):4-8.

[17]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86-88.

[18]陈明昭.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19-120.

[19]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3(8):73-83.

[20]王光宇.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业[J].银行家,2014(1).

[21]吴旭光.当银行遇上互联网金融[J].卓越理财,2014(1).

[22][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1).

[23]吴思.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前景--专访德地立人[J].中国经济报告,2014(1).

[24]陈健.论互联网金融创新--基于第三方支付支付宝视角[J].中国市场,2014(2).

[25]诸悦.前车之鉴:美国版余额宝PayPal的倒掉[J].大众理财顾问,2014(1).

[26]徐天舒.互联网金融热背后的冷思考[J].股市动态分析,2014(3).

[27]刘亮.互联网金融现状及趋势研究[J][J].时代金融,2013(7).

[28]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互联网金融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钟静萍.国有商业银行培训管理刍议[J].经济知识.2013.

[2]田俊国.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M]北京联合出版社.2013.

[3]张贵益.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

[4]黄勋敬.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建设[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06:46-51.

[5]梁健洪.对农业银行培训工作的调研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0.

[6]张翔.以岗位任职条件为本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建设[J].了望.2007.17:4.

[7]范海鸿.ERM框架下人民银行培训中心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纵横.2012.

[8]弗农汉弗莱.全组织的培训[J].培训与发展季刊.1990.

[9]孙炳新.商业银行员工培训对基层人民银行培训工作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0.

[10]吴程彧.欧洲银行人才培训管理经验值得借鉴[J].现代商业.2012.

[11]杨群华.金融培训需求新变化与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2013.

[12]罗伯特.韦兰.保罗.科尔着.走进客户的心[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

[13]薛婧.国有商业银行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

[14]孔赞春.对优化基层人民银行培训效果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0.

[15]刘敏.龙江银行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

[16]王浵世着.步步为赢:从职场新人到银行行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6.01.

[17]张敏.关于优化商业银行员工内部培训的思考与建议[J].金融经济.2010.

[18]贺苗,苌花荣,袁晓***.外资银行本土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9.

[19]乐志成.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研究[D].广西大学.2012.

[20]孙良子.银行培训中的需求分析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1]李湘萍.在职培训经典研究文献评述--基于在职培训研究视角、方法与发现的评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5:13-16.

[22]马克.詹金斯着.施昌奎译.以顾客为中心的战略-从战略的高度对客户进行思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互联网金融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倪仕水.不同租赁模式及其战略选择[J].建筑机械,2009,(3):36-38.

[2]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融资租赁公约[Z].1988-5-28.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一租赁[Z].2011-1-1.

[4]闵一民,王忆华.略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J].金融教学与研究,1986,(1):3-4.

[5]陈伯施.铁路运输装备融资租赁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6]陈建中.融资租赁理论与业务创新研究P].湖南:中南大学.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Z].1999-3-1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Z].1993-12-27.

[9]姜仲勤.融资租赁在中国问题与解答[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杜.2008.

[10]余蝉杉.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融资租赁保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24):6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租赁[Z].2006-10-2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Z].2005-2-3.

[1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Z].2000-6-30.

网络金融论文篇8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科技的发展之不断加快,中国市场经济的网络金融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其原生创新和国际借鉴皆有发展。话虽如此,综合考量目前状况依然可以发现网络金融行业现状并不能称之为十分成熟,所以当下业内从业者和行业研究者应该认真分析相关问题,找出解决之道。下文就将针对网络金融在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发展进程已经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讨论,并积极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保证网络金融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博得更良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网络金融;现状及其发展;未来趋势

0 引言

纵观我国现行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网络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行业发展分支众多,无论在哪种类型的金融业务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伴随如今国内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金融发展态势,网络金融将持续进行高效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市场份额也将不断拓展,最终全面融入我国各个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去,成为与传统金融通道相抗衡的新型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 网络金融的兴起

说到网络金融的兴起,可以说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电子金融,这种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向广大客户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正因为这种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大量借助了网络平台,因此更具有全面性和高效性,让客户的业务要求可以基本达到有求必应,实现了一体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要求。从各个国家对网络金融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从经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网络金融都占很大比重,在金融行业已然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模式进发。纵观未来,这种发展态势将会更加激烈,渐渐占领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市场份额。这种现实情况的发展提醒我国各个金融行业发展人,务必迅速将网络金融与世界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理清,真正将网络金融重视起来,让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挥更加有利的积极作用,以紧跟世界金融发展步伐,展现我国金融发展的巨大潜力。

2 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

2.1 网络金融发展的源动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之间,世界金融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利用很多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了金融发展的变革,例如金融法律大幅改变、金融管制程度开始放松、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等发展模式,这些金融变革的发展无不向世人展现一个事实: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渗透到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去,并潜移默化地引领着金融行业向一体化进程发展,世界银行也将改变固有发展模式而转向全能银行的发展模式。而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与金融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平台更多的应用到了金融交易中来,各个金融行业之间的业务发展也将因为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实现更加良好的金融合作。

2.2 网络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普及

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带到普通大众家里之后,网络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因为网络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态势良好,所以如今的电子商务也乘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之风被带上了轨道,将由如今的初级发展阶段走向更新一步的变革和发展,现在的网银和网上支付使用的支付宝这两种交易模式就是良好的经济改革的体现。网上交易模式从发展之初就备受争议,这不仅考验着银行交易系统的完善性,更考验着虚拟网络世界的安全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更要求以往拥有固定经营模式的银行和金融网络服务平台要达到完美的结合,让客户在利用网络交易工具的时候能够放心,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适应地发展自身业务,相互推动地提高网上交易模式的可靠性,让网络金融模式在新兴的挑战和多变的环境下寻得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2.3 网络金融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高速发展,普通的计算机网络用户是深有体会的,而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对千家万户具有深远影响,更对金融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它让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以百倍提高,网络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更让金融业务实现了网上操作,让虚拟的世界成为现实交易的良好平台。具体分析可以将其益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这种网络金融业务处理功能不仅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劳动量,更降低了人为金融业务操作的错误率,而且简化了业务处理程序和操作流程,在时间上取得巨大优势;第二、业务处理潜能可创造性。网络金融技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虚拟业务处理的便捷性,而网上业务处理还可以发掘更多更方便的业务处理功能,技术研发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潜能不断创新出适宜于金融行业业务发展的网络工具;第三、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金融行业使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实现网络金融业务处理的高效性,更推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两者相互推动,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金融行业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共同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3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3.1 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技术中包括数据库和各项数据处理在内的各项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为如今网络金融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平台。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如今的发展成效,而是应该趁势头正好,利用这些越来越完善和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并通过金融企业人睿智的市场洞察力和发展眼光,发现客户的越来越多变的要求,从而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让网络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快速前进。 [3] 此时,如何把握现在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变化,就是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

3.2 各种金融服务品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由于网络金融模式的服务在广大客户中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在不远的将来,这种金融模式将占领金融服务的大多数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网络金融服务的工作者和行业领导者也将越来越多。虽然这种发展态势是优良的,但同样少不了的是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和越来越专业的要求,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严格甄选,因此,在严格的市场选择之下,网络金融服务业的品牌效应将逐渐展现出来,各种金融服务品牌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品牌效应的产生可以让客户从众多金融服务提供者中辨别出更加安全可靠、信誉度更高的提供者。

3.3 网络金融服务逐渐趋于标准化和个性化

由于网络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方式较传统方式有巨大的改革,其工作环境十分特殊,需要服务的客户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其业务操作就具有很强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网络金融服务业提供者在服务于不同客户时要依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量身定做具有个性的产品。通过这种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流程可以让网络金融服务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客户产生信任和长期合作意愿。[3]

4 对我国现行网络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

4.1 打造网络金融服务的品牌效应

我国现行金融行业发展模式有多个不同的分支,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在内的多种金融模式共同竞争市场份额,但是金融行业的企业发展仍然保持单一的金融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金融模式的企业金融品牌,这种方法很好地为自身建立金融业务的业内名誉。网络金融模式的金融行业发展也同样需要打造网络金融服务品牌,让自身的企业信誉迅速提高,带领其他网络金融服务也逐步成长。

4.2 培养网络营销服务的多样化

如今网络营销方式是网络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种经营方式,它的营销状况决定着金融网站利润走向。在现行的金融网站业务处理状况中大都缺少统一法定的服务定价,这种情况考验着金融网站的网络营销手段和能力。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寻找高要求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客户的社交信息,通过发展和创新更符合客户体验要求的金融服务项目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从而促进网络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

4.3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理念

随着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信息化,互联网这个共享的平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更考验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巨大信息量的把控和对顾客越来越高要求的满足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金融服务业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信誉和服务效益,更要从服务理念出发,针对整个业务流程和后期的售后服务与客户的体验感受,对网站各项功能创新出更加现代化、人性化的操作平台和服务方法。只有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趋势双向考虑,宏观把控好顾客走向和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的网络金融服务优势。

5 总结

总之,我国网络金融服务业应该紧跟时展步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双管齐下,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要在基于现有技术基础的服务之同时,紧跟技术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03)

[2]祁敬宇.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一体化问题——兼论***府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J].《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2011(10)

网络金融论文篇9

    居民为了预防未来收支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如果同时存在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将进一步增强①(迪顿,2003)。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显著存在流动性约束与预防性储蓄动机(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2003;杭斌、申春兰,2005;Giles and Yoo, 2007;易行健、王俊海、易君健,2008),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显著存在为加速发展正规金融及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经验证据,但是中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尚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关系型社会,家庭的社会网络②能够提供互惠的帮助,社会关系越多的家庭在遭受冲击时往往越容易寻求并获得帮助(王铭铭,1997),以应对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社会网络在消费保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以及创办自营工商业等方面的作用部分得到了证实(Rosenzweig and Binswanger, 1993; Fafchamps and Lund, 2003; Dehejia、DeLeire and Lutter, 2007;张爽、陆铭、章元,2007;马小勇、白永秀,2009;章元、陆铭,2009;马光荣、杨恩艳,2011)。但是到目前为止尚少有文献研究社会网络对居民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将就家庭社会网络对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储蓄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检验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作用与家庭收入水平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家庭社会网络的保障功能是否会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正规金融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显著减弱。

    本文其他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并提出理论假说;第三部分是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与稳健性分析;第五部分是扩展讨论;第六部分是结论、***策建议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假说

    (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文献回顾

    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与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模型由于理论上良好的逻辑一致性、易处理性、可检验性及可拓展性(Browning and Carossley, 2001),成为研究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的主要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揭示了消费者在生命周期内平滑其消费的动机。但是大量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理论框架并不像先前认为的那样具有普遍性,因此后来的研究从多个方面对标准模型进行了扩展与实证检验。迪顿(2003)认为预防性储蓄与流动性约束这两个专题成为超越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核心主题,其中预防性储蓄理论强调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冲击而进行的额外储蓄;而流动性约束则强调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与消费的赊借能力对消费者在生命周期内实现平滑消费的约束(Hall et al., 1982; Hayashi, 1985; Zeldes, 1989)。后来Deaton(1991)与Carroll等(1992)结合预防性储蓄与流动性约束假说,提出了储蓄的缓冲存货模型,并且认为如果同时存在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将进一步增强。

    对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人们,特别是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村民,其收入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疾病、自然灾害的影响,存在极大的风险,从而需要通过正式的保险市场或一系列非正式的转移支付实现社区之内的风险统筹(Risk-pooling),或者通过储蓄和信贷市场来作为完全风险统筹的替代物实现跨时消费平滑(巴德汉、尤迪,2002)。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市场即便存在,也很不完善,因此农户往往采用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Scott(1976)讨论了传统社会中农户以礼金互赠、共享耕牛、一起吃饭、相互帮工等形式来互惠互助以降低个人风险,并实现了一个“道德经济体”(Moral Economy)。Townsend(1995)综述了农村居民消费保险的有关文献,提出了进行消费保险的几条途径:储存粮食、细碎化土地、变卖资产、家庭与朋友提供的隐含保险、向金融机构借贷。Deaton(1992)利用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模型检验了科特迪瓦的村庄和种族内部是否存在风险分担,结论表明在村庄内部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分担的证据,但是在种族集团内部发现了较强的证据来证明风险分担的存在。另外,Coate和Ravallian(1993)研究结果表明越是在贫困的地区,正规保险机制越是缺失,而农户间相互保险越是活跃。Fafchamps和Lund(2003)利用详细的礼品赠送、借贷与资产出售数据检验了菲律宾农村居民之间的风险分担网络,结论表明农村居民面对收入或支出冲击时会出现礼品往来以及非正规借贷,但是较少发生牲畜与粮食出售,并且这种互助保险主要通过亲戚和朋友网络发生作用,而在整个村庄层面发生较少。Yang和Choi(2007)利用菲律宾的家庭数据检验了国外汇款是否对接受国外汇款的家庭具有保障作用,结论表明在居民家庭受到外生冲击时,所接收的国外汇款显著增加,即国外汇款的保障功能非常明显,国外的亲友网络分担了风险。Dehejia、DeLeire和Lutter(2007)分别利用美国消费者支出调查数据(CEX)以及全国家庭与住户调查数据(NS—FH)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与宗教组织具有显著的消费保险与快乐保险的功效。

    而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与借贷能力的限制使得农村居民常常面临流动性约束,即使是在美国和日本这样的高水平发达国家,其微观数据也表明消费者常常受到流动性约束(Hayashi, 1985b)。Carroll与Kimhall(2001)通过求解数值解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流动性约束将显著增强预防性储蓄动机,尤其是对资产较少的居民。Rosenzweig与Binswanger(1993)使用不同的经济计量方法对印度的农村家庭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较贫困的家庭受到的流动性约束较多。Lee(2005)在Dynan(1993)的模型框架下引入外生的流动性约束以区分不确定性,证实存在流动性约束的巴基斯坦农村家庭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会进一步增加。Tsai(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受到***府管制,非正规金融在发展中国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遭受收入冲击或预期收支不确定时,通过家庭社会网络获得非正规信贷的能力对居民家庭缓解流动性约束、降低预防性储蓄、进而实现消费平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我国农户储蓄行为与社会网络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与流动性约束状况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Yoo与Giles(2002)运用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CRE)1986~1991年4个省44个村近3400个农村家庭数据对从事 农业的家庭在进行消费和储蓄决策中是否存在预防性动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村家庭的消费与储蓄决定背后存在预防性动机。万广华等(2003)采用5个省市1995~2000年的大样本农户家庭调查资料,发现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工业化等对农户储蓄率的上升贡献相当大。Giles与Yoo(2007)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低于贫困线的农村居民而言,有15%的储蓄归因于预防性动机。易行健等(2008)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GMM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度及其地区差异、时序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存在很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杭斌(2009)在缓冲储备储蓄理论中引入了消费习惯因素,并利用1992~2005年中国25个省份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都是影响中国农户消费行为的重要解释变量。甘犁、徐立新与姚洋(2007)认为考虑到正规金融在信息方面的局限性和严格的抵押要求,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在缓解农村居民流动性约束方面的作用孰大孰小是不确定的。金烨和李宏彬(2008)指出非正规金融的灵活担保机制和贷款用途差异,使得收入较低的家庭更多地选择非正规金融融资。

    关于我国农村家庭社会网络在消费保险、促进就业、减少贫困以及创办自营工商业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实证检验,张爽等(2007)利用樊纲和王小鲁(2004)所构造的中国市场化指数③与社会资本变量做交叉放入模型中,结果表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社会资本对于减少农村贫困的作用总体上是减少的。马小勇与白永秀(2009)对来自陕西1151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在正规风险应对机制缺失的背景下,中国农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社会网络④进行风险分担,而且亲友网络越广泛、亲友相处状况越好及亲友中富裕者越多,在遭遇收入风险时农户越能实现消费平滑;并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推进,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市场力量的作用可能会下降;伴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跨期消费平滑机制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正规金融的发展很可能会减弱非正规金融在信贷上的作用。杨汝岱、陈斌开与朱诗娥(2011)使用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利用Heckman两步法分析表明社会网络对于家庭能否获得私人借贷以及获得私人借贷的数量都有显著影响,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基于社会网络的私人借贷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弱。马光荣、杨恩艳(2011)利用中国的农村调查数据,发现拥有更多社会网络的农民,会有更多的民间借贷渠道,从而更有可能创办自营工商业,并且在正规金融越不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对农民创办自营工商业所发挥的作用越大。

    总之,社会网络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一方面,通过礼品馈赠及收入转移等形式实现当期横截面上的风险统筹,降低居民收支不确定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社会网络增加网络内部的借贷供给,实现跨期借贷,缓解流动性约束,这两方面均能减弱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居民家庭储蓄率。根据上面的综述与分析,本文提出以下3个假说进行实证检验:(1)社会网络将显著减弱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家庭储蓄率;(2)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作用将在较低收入家庭中更为显著;(3)随着经济转型、居民收入增加、正规金融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的推进,社会网络对家庭储蓄率的作用将逐步减弱。

    在下面的实证检验部分,我们将对上述3个假说进行验证。与以往文献相比较,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以往文献要么强调社会网络的风险统筹机制及其应对外生冲击实现平滑消费的作用,要么强调社会网络通过跨期借贷减缓贫困的作用效果,而本文将居民家庭储蓄率置于中心位置,结合社会网络应对收支不确定冲击和缓解流动性约束的作用机理,深入探讨社会网络对居民储蓄率的作用;第二,通过分样本回归,考察在较低收入阶层中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的作用是否更大,并且进一步通过分位数回归考察在不同的储蓄率条件分布上,社会网络对储蓄率作用的大小;第三,通过利用社会网络与家庭收入、正规金融环境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交叉项,深入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作用是否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减弱?

    三、数据来源、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样本涉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省、中部的湖南省及西部的云南省这3个比较有代表性省份的9个县81个村庄1951个农户家庭。其中问卷的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情况、人口、收入与消费、民间借贷和金融环境等信息。

    本文使用的调查数据详细记载了农户的借贷情况,样本中的农户主要以非正规金融⑤的融资方式为主。在所有被调查的1951个家庭中,有借贷行为的家庭为958个,其中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家庭远远超过选择正规金融的家庭。从选择非正规金融的家庭情况来看,其家庭人均收入显著低于选择正规金融家庭的人均收入,但送出的礼金额却显著高于选择正规金融的家庭,同时能够借钱给自己的亲友则比选择正规金融的家庭多⑥。可见,在被调查的我国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相对正规金融而言更为普遍且规模更大,是大多数农户进行借贷时的首选。当家庭的社会网络越广,社会网络的支持能力也就越强,农户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借贷来缓解流动性约束,减少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同时我国农村居民还通过礼金的互赠来实现横截面上的风险分担,进而减缓收支不确定性的冲击,有效减少预防性储蓄需求。

    由于“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具有减轻调查户负担和提高调查户配合程度等优点,但同样存在调查户回忆性误差较大等缺点。因此,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清理,将其按人均收入分为5个阶层,计算出家庭人均的伙食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及储蓄率,并且通过与《中国统计年鉴2009》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的伙食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及储蓄率这两个加总数据进行比较,剔除了原始数据中伙食消费占纯收入比重异常及储蓄率异常的样本及相关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得到用于实证分析的样本容量为937个⑦。

    我们参照Loayza等(2000)与万广华等(2003)的方法,本文将农户储蓄率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建模,自变量的选择按照理论的关联性和数据可用性原则,拟建立如下计量模型来考察农村居民家庭 储蓄率的决定因素:

    

    其中农户储蓄率saving_rate是被解释变量⑧,lnincome是农户收入的对数,文中主要关注的解释变量是家庭社会网络,我们借鉴杨汝岱等(2011)和马光荣、杨恩艳(2011)的方法将家庭送出礼金数额giftout的对数作为社会网络snw的替代变量。因为与亲友及其他社会网络之间的互动直接体现在礼金的收支上,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礼金收入具有数额较大、收受礼金家庭占比较小的特征;而礼金的支出则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家庭赠送给亲友的礼品或金钱可以被看做是对于家庭社会网络的投资和维持,而且很好地体现了马小勇等(2009)提出的关于社会网络的3个特点:亲友网络的规模、亲友网络的紧密程度及亲友网络的支持能力。根据假说1我们预期社会网络变量的符号为负,即发达的社会网络会降低农户储蓄率。

    其他的控制变量X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户主特征变量与家庭特征变量。户主特征变量包括户主是否是***员或村干部的虚拟变量、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的年龄以及年龄的平方项⑨;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财富变量与家庭人口特征变量,其中用家庭拥有的土地量作为家庭财富的替代变量,而家庭人口特征用家庭人口总数、少儿抚养人口以及老年抚养人口占家庭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其中将少年抚养人口分为0~15岁和16~22岁两个阶段⑩,老年抚养人口与宏观定义一致,设定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第二,正规金融环境变量。由于正规金融借贷将缓解居民的流动性约束,进而降低居民储蓄,这里我们需要对正规金融环境进行控制。正规金融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村庄两个层面:村庄层面是指村庄所在乡镇上的正规金融机构的数量,家庭层面是指住所与最近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距离。第三,社会保障体制变量。因为社会保障能够为遭遇外部冲击的农户提供风险统筹,降低居民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预期社会保障将降低农村居民储蓄率。农户的社会保障体制变量主要包括家庭是否购买了养老保险、农业保险以及户主是否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险的虚拟变量。另外,我们还控制了省级区域虚拟变量。相关变量的定义与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四、实证检验

    (一)基本回归

    本部分就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进行基本的回归分析。为了详细地检验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并验证其稳健性,我们在回归方程(1)中仅控制收入对数,在回归方程(2)中加入社会网络变量,在回归方程(3)中加入家庭和户主特征变量,在回归方程(4)中继续加入正规金融环境变量,在回归方程(5)中再进一步加入社会保障体制变量,另外,所有模型均控制了省级区域虚拟变量。从回归方程(1)~(5)的回归结果来看,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逐步加入其他因素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定,这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负效应稳定存在。另外,我们设定回归方程(5)为基准回归。

    从回归方程(1)~(5)的其他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出:收入对数前的系数显著为正,收入越多储蓄率越高;户主是***员或村干部时,储蓄率会增加,但并不显著;户主教育程度达到高中后,会降低农户储蓄率。15岁以下人口占比增加会增加农村居民储蓄率,但不显著,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九年义务教育对学杂费的减免减轻了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负担。而当15~22岁人口占比增加时,储蓄率显著降低,这可能与高中、高职及高等教育支出负担较重有关,而老年人口越多,家庭储蓄率越高,但不显著,并且与经典理论不符,但与Chamon等(2010)及Wei和Zhang(2011)等对我国的研究结果一致。户主年龄及年龄平方对储蓄率影响分别为正和负,但均不显著,这一结果与高梦滔(2010)结果一致。家庭人员越多储蓄率越高;与收入一样,财富的替代变量土地越多储蓄率越高。在正规金融环境方面,距最近金融机构的距离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为正,并不显著,而村庄所在乡镇的金融机构越多家庭储蓄率越低且显著,这些都表明家庭正规金融环境越好,则越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家庭参与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农业保险及户主参与医疗保险均会降低居民储蓄率,但并不显著。

    (二)稳健性检验

    家庭社会网络的变量很多,为防止家庭社会网络变量只使用礼金支出额而可能存在测量误差,或礼金支出负担直接导致家庭储蓄率的降低,最终导致实证检验结果不稳健,我们在这里分别选取礼品收支总额对数snw1、礼品支出与收入之比snw2、可以借钱给自己的亲友数的对数snw3、可以借钱给自己的亲友中办企业、做小生意或有正式工作的人数对数snw4分别作为社会网络的替代变量,以进一步考察结论的稳健性。另外,之前模型只对省级区域虚拟变量进行控制,我们进一步对村级虚拟变量进行控制,观察这一改变后的结果是否与基准回归有所差异。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回归方程(1)~(4)是分别加入4种不同社会网络替代变量的结果,回归方程(5)控制了村级虚拟变量。结果表明所有回归方程中社会网络的替代变量前系数均为负,除回归方程(3)外,其余回归方程这一系数均显著,剩余解释变量或控制变量的系数与基准回归基本一致。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我们对假说1的检验结果比较稳健。

    

    

    

    五、扩展讨论与检验

    (一)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是否在较低收入家庭更有效?

    依据前文分析,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作用可能在较低收入家庭更显著。为此,本部分首先依据家庭人均收入的大小,等量地将所有样本划分为较低收入家庭和较高收入家庭两个阶层,然后分别对两个不同收入阶层样本进行回归,以考察两个不同收入阶层其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差异。回归结果如表4方程(1)与方程(2)所示,其中方程(1)是针对较低收入家庭进行回归的实证结果,方程(2)针对较低收入家庭进行回归的实证结果。结果显示方程(1)中社会网络变量的系数为-0.021,并且显著;方程(2)中该系数为0.004,且不显著。因此,相对较高收入家庭而言,社会网络对较低收入农户储蓄率的影响显著有效。

    另外,我们也运用了分位数回归,以考察在不同的储蓄率条件分布上,社会网络对储蓄率作用的大小。回归结果如表4方程(3)~(6)所示,其中方程(3)~(6)分别表示储蓄率分布在20%、40%、60%、80%处的结果,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储蓄率条件分布的左端影响大于右端影响,存在组群效应,系数只在20%与40%的分位数处显著,且在20%处社 会网络的影响最大也最显著。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对储蓄率越低的家庭影响越大,且非常显著。这一方面说明储蓄率较高的农村家庭能够较好地应对各种收支风险及流动性冲击,因此对社会网络的依赖并不强;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储蓄率越低的家庭往往收入也越低(易行健、张波,2011),这也间接表明社会网络在收入越低的家庭中对储蓄率的作用越大且越显著。

    以上结果验证了假说2的内容,即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在较低收入家庭更为显著。

    (二)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是否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减弱?

    社会网络对较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作用较小,且并不显著。而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上升,社会网络对家庭储蓄率的显著负效应是否也会相应减弱呢?如表5回归方程(1)所示,我们在基准回归中加入收入和社会网络的交叉项,结果表明收入与社会网络交叉项显著为正,即随着收入上升,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负效应会逐步下降,正效应逐步上升,当lnincome=11左右时,即家庭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时,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的负效应会消失。

    伴随着经济发展,正规金融的覆盖面将越来越广,为了探讨正规金融是否对基于社会网络的非正规金融有挤出效应,在表5回归方程(2)和方程(3)中,我们将分别添加住所距最近正规金融机构的距离与社会网络的交叉项以及村所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个数与社会网络的交叉项,结果表明交叉项的符号分别为负和正,但不显著。这表明家庭离正规金融距离越近,村所在乡镇的金融机构个数越多,即正规金融对农村地区的进一步覆盖,会降低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负效应。

    

    另外,张爽、陆铭等(2007)认为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社会网络对减少贫困的作用会减弱。那么伴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化的深入,社会网络对居民家庭储蓄率的作用是否会下降?樊纲等(2004)构造了中国的市场化指数,但只计算出省级数据,很难应用于微观数据中。实际上,从家庭视角而言,每个家庭参与市场的程度有很大差异,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反映了市场化程度,而专业化分工会使得农村居民更依赖市场而非自给自足,因此本文利用“1-自产伙食/总伙食费”来表示家庭参与市场的程度,我们同时将市场化及市场化与社会网络的交叉项放入模型中。结果如表5回归方程(4)所示,市场化本身对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表明市场化能够显著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而市场化与社会网络的交叉对储蓄率的影响虽然不显著,但为正,这表明随着市场化的推进社会网络降低居民家庭储蓄率的作用会减弱。

    以上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的提高,正规金融环境的改善及市场化的推进将导致社会网络对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的负效应减弱,假说3得到验证。

    六、主要结论、***策建议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使用中国农村的家庭调查数据,就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做了较为规范的实证检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家庭社会网络确实能够显著降低农户储蓄率,并且在依次增加控制变量以及考虑测量性偏误后,结果依然保持稳健;(2)通过对高低收入阶层的分别考察及分位数回归表明,社会网络只能显著降低较低收入农户的储蓄率,并且这一效应在收入越低的家庭中作用越大;(3)伴随着经济发展、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市场化的推进,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负效应会显著下降。

    本文结论的***策含义如下:(1)既然家庭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扮演了降低收支不确定性与缓解流动性约束的角色,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需要重视和谐社区建设,有效发挥农村家庭社会网络的保障功能;(2)由于低收入家庭对社会网络依赖较强,而相对富裕的家庭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需要加强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金融服务,比如小额信贷业务,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家庭的经济福利;(3)伴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社会网络的保障功能将逐步弱化,因此***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投入力度,这对稳定农村居民的收支预期,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都将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并没有识别出社会网络通过跨期的非正规借贷以及横向的资金互助这两种机制分别对储蓄率的作用。如何设计更为巧妙的实证思路,将这两种机制分离并得出其各自的影响,可能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年中国农村金融调查”的数据支持,感谢香港科技大学钟宁桦博士、芝加哥大学易君健博士给出的评论与修订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①Deaton(1991)与Carroll等(1992)结合预防性储蓄与流动性约束假说,提出了储蓄的缓冲存货模型,该类模型假设消费者进行储蓄的目的在于使消费免受未预期到的收入波动的影响,当然从严格的理论上说,预防性储蓄因为与流动性约束形成的“缓冲存货”储蓄存在区别,但两者表现出来的效果却极为类似,通常在经验研究中要将两者进行严格区分非常困难。

    ②社会网络与社会规则、信任一起被认为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Putnam et al., 1993),它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亲戚、朋友、同事或邻居等构成的关系网络,居民通过家庭社会网络拥有的社会网络获取资源,从而影响就业、福利和贫困(Grootaert, 1999; Knight and Yueh, 2002)。

    ③该指数通过***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数据加权而成。

    ④该文用社会网络的广度变量(亲友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网络的紧密程度变量(用亲友的交往状况来度量)以及亲友网络的支持能力(用亲友中相对富裕家庭的多少来衡量)来作为社会网络内的风险分担类变量;而用家庭人均收入、正式信贷市场发育程度与非正式信贷市场的发育程度来作为跨时期消费平滑类变量。

    ⑤这里非正规金融的融资方式主要是指向亲戚朋友的借款、民间金融组织及其他有息借款;正规金融的融资方式主要指银行、信用社及邮***储蓄借款。

    ⑥该数据基于问卷中“当你需要借钱时,你觉得会有多少亲友会借钱给你?”。

    ⑦为了验证数据清理结果的准确性,我们把清理后的样本按照5个收入阶层计算伙食费占纯收入的比重及储蓄率均值,得出的结果与《中国统计年鉴20 09》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数据的相应数据比较接近。

    ⑧储蓄率定义为1-(伙食费+其他消费)/可支配收入。其中本数据库仅有2009年的伙食费统计,我们将所有的调查住户按人均收入五等分,再计算出2008~2009年宏观数据中的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伙食费的增长率,把本数据库中家庭2009年的伙食费通过这一增长率折算至2008年。

    ⑨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户主年龄与储蓄率会呈现出倒“U”型特征(Attanasio, 1998),但针对我国农村居民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却并不一致(高梦滔,2010;谢勇,2011),因此我们在这里加入平方项。

网络金融论文篇10

【关键词】网络金融 创新 监管

一、网络金融的创新特点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体现的创新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金融的运行方式和服务理念的变化。具体来说,网络金融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具体来说:货币可以看作是反映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可以看作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咨询和中介服务可以也可以看作是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成为一个信息市场,而且加强了金融市场的虚拟性。金融机构的经营地点已经不同于以前传统的方式,现在金融机构可以拥有一个虚拟化的网络地址以及一个虚拟的经营空间。网络金融的业务创新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方面,这种业务创新在金融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比如银行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消费信贷、房屋抵押信贷和信用卡信贷,第三方支付等等,这些大多都是通过虚拟的电子货币和网络来实现的。同时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也都通过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来实现,通过虚拟网络来解决所有问题。

(二)经济性与高效性

网络金融的发展使金融信息交流和业务处理更加方便快捷,突破了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客户直接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与以前柜台式服务相比,网络金融的服务方式不仅节省了信息获取的时间,而且虚拟化的网络金融节省了经营场所的费用开支,显著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性。而且随着信息的采集和收集传播更加快捷,整个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和透明,整个金融市场的供求双方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对中介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少,脱媒现象越来越明显。

二、网络金融的发展对当前金融体系的影响

(一)给当前金融体系带来挑战

无论是从企业生命周期、抗风险能力角度还是内部财务管理角度来看,传统商业银行倾向于与***府部门或者大中型企业合作,将信贷资源投给这些实力雄厚的主体,而占据金融市场大量比重的小型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互联网金融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方式,迅速抢占小微市场,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被迫缩小,必须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创新以应对网络金融的发展。

由于网络金融的发展,大量微型投资者都普遍参与到金融市场,整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相比传统金融市场更加大众,资金的供需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现和匹配,金融中介的地位被削弱,交易成本也降低。金融脱媒现象加剧,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造成冲击。

(二)网络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

由于互联网挑战了以往传统金融机构的地位,商业银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为客户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加强,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加强客户体验和参与,从经营管理到业务操作,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变革和优化,这样才能留住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同时,商业银行也必须利用虚拟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跨界经营,构建新的价值网络,拓宽发展渠道,与其他网络平台展开合作,提高盈利能力。

网络金融和大数据技术为信用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方法和相关数据。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庞大的“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社会可以捕捉很多客户的信息和人际关系资料,使小微客户的信用信息更加透明。在信息更加充分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被降低,有效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网络金融发展中监管的面临主要问题

(一)对网络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虚拟的金融市场,传统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用于网络金融市场,对于网络金融的创新,传统金融的监管手段已经落后。网络金融遇到的问题,传统金融的监管手段可能无法解决。比如,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交易双方出现的交易纠纷,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此进行仲裁;对于破坏网络银行系统的恶意行为,没有可以依据的法规进行处理,也没有明确的机构可以对其绳之以法。

(二)“统一监管”难度加大

现行的监管制度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是这种监管制度已经受到很大的挑战。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使得整个金融市场正在呈现一体化的趋势,混业经营已经是一个趋势,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已经趋同,这也要求监管制度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过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将会被“全能经营,统一监管”取代。这意味着传统金融市场上的严格的专业分工现象将会发生改变,传统的金融市场分工将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无法满足网络金融发展对监管的需求。

四、网络金融的监管建议

(一)建立一个全面的现代化的金融法制监管体系

我国应该尽快建立针对电子货币的监管体系,在制定货币***策是应该把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区分开来,单独对电子货币进行监管。适时放松对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这样才能促进网络金融的创新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应当考虑允许非金融机构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货币产品,以增强我国电子货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快制定网络金融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在注重对技术风险监管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管;在完善内部监管的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对第三方的监管机制。及时对现有法律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和补充,及时出台新的适用于网络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做到预测和控制未来风险,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先行立法保护。

(二)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金融论文10篇

学习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设公司内部审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公司治理的要求差距很大。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仅仅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核,缺乏与职业相适应的敏锐洞察

学习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论文提纲,审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二、风险因素分析注册会计师要想明了审计活动所面临的全部风险,首要任务便是寻找与审计自身活动和环境相联系的风险因素。这点在目前并没

学习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论文,计算机审计实操论文。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逐步实现审计管理工作从手工转变为系统化;二是逐步实现从手工查账的审

学习

金融论坛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论坛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坛论文,金融毕业论文精选8篇。2015年6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欢迎晚宴上宣布,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周文重

学习

金融评论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评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评论论文,对金融的认识论文范文。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财***赤字的货币化,假定***府为解决财***赤字问题而大量

学习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题目。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论文有案例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论文题目。2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分析2.1内部审计外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就

学习

企业年度工作总结模板

阅读(10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年度工作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年度工作总结ppt模板,年度工作总结app模板。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注重发挥职工代表作用,维护职工的利益,江天总经办(08)第001号文中严格依据新《劳动法》的规定,重新制定了加

学习

消费金融论文10篇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消费金融论文,消费金融论文3000字。曾经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含辛茹苦地过了大半辈子,终于在临终前攒够了买房子的钱,搬进去只住了一天,就死了。而一位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贷款

学习

会计审计方面论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审计方面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论文什么方向好写,审计论文题目哪个好写。工业***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

学习

审计专业毕业论文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专业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专业优秀审计毕业论文十篇,审计专业毕业论文。学号导师姓名职称课题名称序号评审项目指标满分评分1报告内容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概念清楚,论点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分析归纳合理;结论有应用价值。4

学习

汽车金融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金融论文10篇,内容包括汽车金融论文1000字,汽车金融方面论文题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汽车产业发展更加迅速,与汽车生产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也日益得到重视,特别是***府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汽车市场上的相关主体

学习

工程造价实习工作报告模板

阅读(38)

一年来共完成施工合同告知49项,施工合同告知审查表已列入建设工程项目申请施工许可证必备材料之一,同时景德镇市各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结算也必须要求委托方提供施工合同告知审查表,并根据表中审查意见结合相关资料做出

学习

金融道德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道德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道德论文,金融论文大全。让我从股票交易中提出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上面的论点。在美国流行的网上股票交易商当中,明确地规定了所谓“跳一价位”(stickup)制度。就是说,当股票交易的委癠方向方发

学习

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公司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新设公司内部审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公司治理的要求差距很大。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师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仅仅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核,缺乏与职业相适应的敏锐洞察

学习

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风险研究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论文提纲,审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二、风险因素分析注册会计师要想明了审计活动所面临的全部风险,首要任务便是寻找与审计自身活动和环境相联系的风险因素。这点在目前并没

学习

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论文,计算机审计实操论文。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一是逐步实现审计管理工作从手工转变为系统化;二是逐步实现从手工查账的审

学习

金融论坛论文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论坛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论坛论文,金融毕业论文精选8篇。2015年6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会议欢迎晚宴上宣布,博鳌亚洲论坛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周文重

学习

金融评论论文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金融评论论文10篇,内容包括金融评论论文,对金融的认识论文范文。1、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财***赤字的货币化,假定***府为解决财***赤字问题而大量

学习

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效益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经济效益审计毕业论文题目。国家审计署在2003年推出的审计工作五年规划中就曾明确规定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

学习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内部审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内部审计论文有案例的,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论文题目。2内部审计外包的原因分析2.1内部审计外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就

学习

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审计理论实务论文10篇,内容包括审计理论与实务论文题目,审计原理与实务论文。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