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1
任何金融产品都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金融市场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互联网金融所改变的是传统金融的方式而不是金融本身,无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如何虚拟化和技术化,核心是金融而不是互联网技术,因此互联网金融产品同样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的关键也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市场较传统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防范。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主要来自制度设计缺失、交易过程失控、风控手段缺乏和互联网应对方案缺位四个方面。
(一)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缺失1、未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特点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都是基于传统金融而制定的,已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求,如为控制传统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而设定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规定,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较弱;对于P2P贷款、众筹融资等新的融资类业务无相关法律文件可循;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网上支付业务的管理体系,但在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支付等新兴领域,很多***策仍处于空白阶段。互联网金融市场一旦发生经济案件,投资者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维护自身权益。2、监管主体处于多头和部分监管真空状态。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第三方支付由央行监管,互联网基金理财由证监会监管,互联网保险由保监会监管,市场处于分业监管状态,并且没有形成互动协调机制;现在互联网企业多为跨界经营,涵盖支付、信贷、担保、保险、基金理财等多个领域,各业务之间存在着大量关联和交易,由于各监管部门只负责相应职责,因此对于业务之间的关联和交易存在监管真空;同时P2P借贷、众筹融资、网络货币等新业态尚未明确监管主体,监管信用风险更无从谈起。
(二)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的监控手段薄弱1、对参与主体的合规性没有设定有效验证,加大了交易信息不对称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都在虚拟的电子世界中进行,使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很大。加之对于主体身份识别、信用违约记录、交易目的核查等信用风险评价要素并未设立系统的验证方案,更加大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信用风险。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办理大额资金汇划时无需使用必要的安全校验工具;P2P网贷平台风险准备金不足的违规性问题无系统核查、也没有资本约束设置,目前已发生过多起卷款潜逃事件。2、对互联网滞留资金没有实现有效跟踪,导致信用风险积聚。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交易时,首先必须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开设账户,之后资金才能在互联网上流转。虽然在资金的调拨过程中,依旧离不开银行的底层服务,但从业务性质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事实上从事了与银行结算类似的业务。沉淀资金往往会在第三方处滞留一两天甚至一两周不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担保和监管,大量的资金沉淀会导致其信用风险积聚;当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各银行系统账户轧差结算时,每笔客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变得更为复杂,又相当于屏蔽了外部对资金流向的识别,使得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注册虚拟账户的任意主体,都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如网络洗钱)。
(三)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缺乏互联网金融市场由多边信用共同建立,网络节点交互联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整个网络。由于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隐蔽性强,关联度高,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手段。1、未与央行征信系统关联,信用风险识别手段单一。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互联网公司尚无法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相互之间也没有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目前互联网公司信用风险审核主要依托其网络平台,信用风险识别手段单一,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凭借各自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互联网公司作为互联网金融市场多边信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技术风险以及平台的脆弱性对整个金融网络的影响不容忽视。2、面对互联网海量信息,传统信用风险分析方法难以运用。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具有无限性、广泛性、无序性等特点,海量的信用交易数据储存在网络后端的Access、Oracle、SQLServer等数据库中,在提取数据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不可避免地被大量无用信息所困扰,造成工作量大、分析效率低下,难以作出有效分析和判断。
(四)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各种非预期事件没有系统化应对方案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市场面对的是开放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健全的网络监管、各种非预期的电脑黑客以及不成熟的电子身份识别技术和机密技术,存在着巨大安全隐患,若爆发系统性故障或遭受大范围攻击,将可能导致各类金融资料泄露和交易记录损失。另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基础架构所使用的大部分软硬件系统均是国外研发,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互联网金融设备较为匮乏,使得我国整体互联网金融安全面临一定威胁。而对于上述因素对金融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化应对方案。
二、国际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经验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在全世界都面临挑战。因为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而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对各类金融业务的监管体制相对健全,体系内各类法律法规协调配合机制较为完善,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不存在明显的监管空白,通过分析总结他们的管理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参考借鉴。
(一)美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美国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的发源国,一直致力于改造和完善风险管控体系,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更加重视对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这一新渠道业务,美国***府从宏观到微观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1、根据互联网金融特点迅速补充出台相关***策法规。对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的风险控制方面,从网络信息安全、电子签名、电子交易等方面补充出台了《网络信息安全稳健操作指南》、《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安全与稳健程序》等系列规则。如《国际国内电子商务签名法》中规定,必须事前向消费者充分说明其享有的权利及撤销同意的权利、条件及后果等;消费者有调取和保存电子记录的权利,消费者享有无条件撤销同意的权利。2、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并建立互相协作机制。以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为例,出台了《爱国者法》、《电子资金转移法》、《诚实借贷法》等法案,并要求联邦和州两个层面,采用现场和非现场核查手段重点对交易过程进行严密监管,最大限度减少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如《爱国者法》中规定,将第三方支付平台定位为货币服务企业,要在美国***的金融犯罪执行网络注册,并及时汇报可疑交易,保存所有交易记录。3、设立专门信息平台,对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各类需求。随着大量金融业务迁至互联网上交易,各类高科技网络诈骗花样百出,对此,美国***府设立专栏网站,实时更新互联网诈骗、消费者权益受损等案例,开展广泛的互联网消费权益警示教育,促进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旨在降低互联网金融消费损失;此外,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白领犯罪中心联合组建了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消费者一旦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电话、电邮和上门等多渠道进行投诉。4、微观审慎的监管。根据互联网金融市场变化,对新推出的各类产品制定详细完善的监管规则。比如对于市场新推出的众筹业务,主要是从防范风险、保护投资人的角度进行规定:首先是对项目融资总规模限制,每个项目在12个月内的融资规模不超过100万美元;其次是投资人投资规模限制,根据每个投资人的财务情况对融资规模有一定限制,比如投资人年收入或净值低于10万美元,总投资额不能超过2000美元或其总收入的5%。
(二)英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英国除了像美国一样,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内、补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外,还进行了一些有特点的尝试。1、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监管职能。英国英格兰银行的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当然也包括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但因该部门制定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法规流程较长,在具体法规流程未出台前,允许自律性较强的行业协会承担相关监管职能。如英国成立了全球第一家P2P小额贷款行业协会,已发展成为良好的行业自律组织,协会章程对借款人设立了最低标准要求,对整个行业规范、良性竞争及消费者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充分结合现有征信体系,促进信用信息双向沟通。英国利用市场化的征信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征信体系,可提供准确的信用记录,实现机构与客户间对称、双向的信息获取;同时与多家银行实现征信数据共享,将客户信用等级与系统中的信用评分挂钩,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事前资料分享、事中信息数据交互、事后信用约束服务,降低互联网交易不透明风险。
三、管理体系构建的建议
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现状,参考国际管理经验,建议从完善制度体系、丰富风控手段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标准三方面构建管理体系。
(一)在现有框架下,补充完善互联网金融法规及监管体系1、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速度,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互联网参与主体进行约束,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制定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征制定市场准入机制;对金融交易过程加大风险控制,建立交易过程监控法规,通过现场和非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互联网滞留资金实行有效跟踪,对于电子交易合法性、安全性加快立法速度,出台数字签名以及电子凭证有效性的条件和标准;针对网络金融犯罪加大惩治力度,以降低网络金融犯罪案的发生几率。2、根据参与主体特征,建立分工明确的监管框架。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传统业务向互联网的延伸,对其监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其风险主要来自网络建设和运营等方面,因此,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可监管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建设和互联网金融运营业务;互联网企业利用成熟的互联网运营手段和技术将金融业务嫁接于互联网,其风险主要来自金融业务相关方面,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要对其强化金融关联业务的监管,并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真空地带。3、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功能。2013年12月3日,央行下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与75家机构共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这被认为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最高水准的行业自律机构,被视为互联网金融迈向行业监管的过渡性举措。行业协会可根据创新业务特点,在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前,先行设定行业标准,规范相关业务发展,在促进新业务发展的同时也防止和缓冲风险影响。
(二)建立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1、丰富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数据库,加快配套征信系统建设。一方面,创建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全面采集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互联网征信体系数据库,同时关联央行征信系统,对比完善互联网金融数据;另一方面,将互联网金融市场信息传递给央行征信系统,实时更新征信信息,全面共享数据库信息,为客观评价企业和个人信用提供良好的数据保障。2、设立互联网金融投诉平台,掌握一手信用违约数据。可以参照美国***府的做法,由央行、***等部门联合成立互联网金融犯罪投诉中心,接受消费者多渠道投诉,掌握市场真实信用风险状况。同时设立专门网站,实时更新诈骗案例,进行互联网消费权益警示教育,促进公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建立面向互联网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一方面,以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平台为基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甄选价值信息,并与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结合,开发综合型信用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评分机制和信用审核机制;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参与主体多为非专业金融机构和人士,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可在数据库平台上增加信用风险自评模块,方便互联网企业通过平台数据监测自身风险能力、改进业务营运环境,完善金融网络多边信用环境。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风险;长尾风险;功能监管
中***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38-05
一、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发展,尤其是2013年以后呈现井喷式发展,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2015年互联网金融客户数量已可与传统银行“比肩”。据《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计,2016年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7.8万亿元。然而,互联网金融在爆发式增长的同时风险不断集聚。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国内问题P2P平台占比高达1/3。如P2P平台“e租宝”,涉案金额达500亿、牵涉90万人。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被推到风口浪尖。
自2007年国内第一家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网贷发展距今已有9年历史。2011年国内最早的众筹网站“点名时间”成立,距今已5年。1999年,最早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首易信成立。互联网金融仅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人民银行2010年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其做出了一些规范,但仅为部门规章, P2P、众筹、网络银行等新兴领域均接近于监管真空。这一状况直到2015年7月才被打破,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初步明确了“第三方支付由央行负责监管,P2P网贷由银监会负责监管,众筹由证监会负责监管,互联网保险由保监会负责监管”。2014年末中国证券业协会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因为争议较大,目前正式的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只在2015年9月纳入备案管理。2015年末《P2P监管细则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截至目前正式稿尚未落地。除2015年7月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外,总体上具体的监管细则均未出台,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仍然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不成熟。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风险和有效监管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将从厘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出发,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风险,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的监管建议。
二、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和模式
目前,学界和业界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本质的理解仍存在较大争议。谢平(2012)是国内较早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融资模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具有融通资金的成本优势(王汉君,2013)。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渠道意义上的创新,其产品结构、产品设计与传统金融产品没有区别,其没有改变交易各方的跨期价值交换和信用交换这一金融交易的本质。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其风险和传统金融风险类似(吴晓求,2015;许小年,2016)。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看来,互联网金融利用了现代技术,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范围、人数、金额和环境,但其本质仍是金融。因此,本文较赞同以陈志武教授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具有传统金融所具有的所有风险。
目前学界对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也尚未有统一的划分标准。王达(2014)把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分为七类,即第三方支付、“余额宝”模式、大数据金融、点对点(P2P)网络信贷、互联网金融门户、信息化金融机构以及众筹融资。郑联盛(2014)把互联网金融分为金融机构信息网络化、第三方支付、网络信用业务以及虚拟货币等四大类业务模式。吴晓求(2015)把互联网金融大体归于四类:(1)第三方支付。(2)网络融资:一是基于平台客户信息和云数据的小微贷款和消费贷款,二是P2P 平台贷款,三是众筹(Crowd Funding)模式。(3)网络投资:一是P2P和众筹平台融资的资金提供者,二是网上货币市场基金。(4)网络货币。
以上学者的划分标准不一。本文从新业态和监管角度出发进行划分,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网络支付、以P2P为代表的网络借贷、以人人投为代表的众筹融资和以网商银行为代表的网络银行。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主要是渠道上的革新,风险可控,监管也比较明确,不包括在其中。网络货币在我国禁止流通,不包括在其中。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剖析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质在于处理风险。互联网金融利用了现代技术,不仅具有传统金融风险所具有的突发性、传染性等,而且其风险比传统金融更具综合性和复杂性。互联网金融属于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业务的耦合,风险源发生了转型或变异,风险类型更加复合(吴晓求,2015)。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金融以及二者合成之后的三重风险,其碎片化、跨界性和传染性可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王汉君,2013)。互联网技术使金融服务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和法律风险更加凸显(杨群华,201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金融和互联网两个维度出发把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两类:传统风险和特有风险。
(一)传统风险
除市场风险外,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均显著高于传统金融机构。
1. 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金融中依旧比较显著,信用风险依旧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大部分客户为银行等正规金融体系筛选过后的“次优客户”,风险等级较高。其次,长尾客户大多为“草根”阶层,收入及还款能力良莠不齐。再次,互联网金融尚未对接国家征信平台,对客户的身份认证、金融信息和生活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均存在高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最后,以P2P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资金成本较高,正规P2P平台的客户年化收益率一般为8%―12%左右,远远高于银行3%―4%的资金成本。在资金成本高企情况下,贷款利率更高,加之经济下行,借款企业违约风险增大,个人违约率提高。
2. 从互联网技术风险角度制定监管标准。互联网金融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从技术安全角度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一些网贷平台设定技术门槛。对网络银行,应从安全体系、准入标准、身份和权限认证、法制体系和技术体系入手,防范互联网金融的独特风险(陈丹青,2009)。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如对操作系统、防火墙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设定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如服务器必须设在国内等,可追溯其记录以达到有效监管。在金融交易的信息安全方面,加强基本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应用标准与协议三大层次的技术支撑(洪娟等,2014)。
3. 从金融风险角度构建监管原则。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潘功胜,2016),因此应注意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监管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谢平,2014)。一方面,从金融风险的角度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从防范系统性风险与保护消费者角度加强互联网金融审慎监管,如资本充足率、风险准备金等要求。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内控制度做出相应的要求,并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另一方面,要坚持监管一致性,防止监管套利。对相同的金融业务,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应采用相同的监管原则和业务标准。只有坚持监管规则的公平性,才能保证不同市场主体的公平、有序竞争。此外,加快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目前,除第三方支付领域有2010年人民银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其做出了一些规范且仅为部门规章外,P2P、众筹、网络银行等新兴领域的细则均未正式出台。法律层面的规定更是空白。我国初步构建的第三方支付监管框架较薄弱,在立法层次、分类监管、备付金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大问题上需进一步完善和突破(巴曙松、杨彪,2013)。
4.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市场自治的作用。长期来看,我国应建立***监管、行业自律和市场自治三级监管架构。***监管亟待出台措施,行业自律协会初步建立,市场自治尚有待培育。以英国为例,P2P监管以行业自律为主,P2P金融协会制定的《P2P融资平台操作指引》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经过两年的筹备,2016年4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成立。一是行业协会应尽快出台行业相关规范和约束惩戒机制,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互联网本身的平等、自由、开放基因,决定了行业自律比***府监管更加有效,其灵活性更高、反应更快。二是大力培育市场自治。借鉴电商平台,培育公共评价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主体行为,提升交易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总之,***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自治应保持动态平衡,应高度重视和发挥行业自律及市场自治作用,维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经营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整个行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注:
①2014年1月***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
参考文献:
[1]Allen,H.,Hawkins,J.,and Sato,S. 2001. Electronic Tr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ystems[R].BIS Papers Chapters with Number 07-04,November.
[2]Anguelov,C. E.,Hilgert,M. A.,and Hogarth,J. M. U.S. 2004. Consumers and Electronic Banking,1995-2003[R].Federal Reserve Bulletin,Winter.
[3]Chen,L. 2008. A Model of Consumer Acceptance of Mobile Pay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6(1).
[4]安邦坤,阮金阳.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法律准则[J].金融监管研究,2014,(3).
[5]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研究,2012,(4).
[6]李真.互联网金融:内生性风险与法律监管逻辑[J].海南金融,2014,(4).
[7]刘士余.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清华金融评论,2014,(2).
[8]鲁***委.互联网金融监管: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镜鉴[N/OL].http:///a/20140505/12263885_0.
shtml,2014.
[9]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7).
[10]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
[11]谢平.互联网金融的现实与未来[J].新金融,2014,(4).
[12]王汉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挑战[J].中国金融,2013,(24).
[13]王达.影子银行演进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引发的冲击[J].东北亚论坛,2014,(4).
[14]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15]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16]陈志武.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新金融,2014,(4).
[17]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8]欧阳卫民.非金融机构支付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J].中国金融,2011,(2).
[19]高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法制监管[J].中州学刊,2014,(2).
[20]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
[21]吴晓灵.互联网金融应分类监管区别对待[J].IT 时代周刊,2013,(21).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安全审计;内部威胁
中***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64 -03
2014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召开,******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互联网金融。2015年3月,***在***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了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迅猛发展,其门槛低、交易便捷且成本低,为个人投资者及小微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2013年下半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倒闭、跑路、丑闻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审计工作提出很大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特殊性,审计机构、审计人员都面临较大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审计
(一)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遵循“平等、开放、协作、共享”原则,将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关联,呈现低成本、易操作、高透明、高参与的特点。近几年,***府工作报告经常提及互联网金融。恒大集团副总裁刘永灼(2016)曾指出,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I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7.8万亿,未来5年行业年均增速约为24.67%,预计2020年规模将会达到43万亿,而我国目前拥有超过1000万家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未来市场巨大。相比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14年年底,当时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为10万亿,P2P网贷平台1500家,半年成交额为1000亿,已超过2013年度全年成交额,P2P网贷从业人员人数39万人,服务企业超200万家,相关行业从业人数超过6000万人。第三方支付、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多元化模式逐渐形成。传统金融业为迎接互联网金融发展,建行推出“善融商务”,工行推出“融e购”,浦发银行将***、银行卡、地铁卡三卡合一,交行推出基于网络应用平台的远程理财服务。与此同时,传统审计业务也发生重大转变。
(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审计
根据IAASB的审计准则,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的是在审计工作开展以前,被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误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有关,也包括与报表认定相关的错报风险。其一,微观角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股权结构过于集中会使得董事会听命于大股东,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管理层可能会操纵财务报表。其二,宏观层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府工作报告,但会议制定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较为宽泛,对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相关规定过于笼统,一些处于初创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为获得发展,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监管的空白粉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会因此增大。检查风险的存在与审计人员风险识别能力及业务判断能力密切相关。其一,互联网金融是多学科综合体,涉及审计、计算机、金融、统计学等行业技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审计人员传统知识结构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要求。其二,审计准则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传统金融审计理论缺少互联网金融审计准则,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审计依据的缺失。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
(一)互联网本身固有信息风险
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主要包括两种:信息安全风险、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病毒入侵、泄露信息、黑客攻击及操作系统漏洞。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信息数据传播速度非常快,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此外,信息技术虚拟性的存在使得常规审计检测难以查出潜在风险,这些都加重了风险未知性及隐蔽性。有数据资料显示,2015年80%以上网贷公司都有过黑客攻击情况,164家P2P平台曾陷于瘫痪,数据被窃取,资产被盗用,资料被外泄,身份被盗用,客户利益受到非常大之损失。
(二)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即金融行为中,私人收益或成本向第三方溢出造成的经济效应。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金融外部性加剧,而这种外部性影响很大,极有可能会再次引发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造成不可估量之后果。
(三)资金供需双方交易损失的风险
在互联网时代,资金供需双方不再局限于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媒介,取而代之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化中介机构。但双方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本身具有普惠性特点,其面向的是专业知识较为欠缺的“长尾”群体。这种群体一般风险识别能力较弱,这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埋下伏笔。以P2P网贷和众筹为例,借贷双方直接依托网络发生业务联系。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共享,但也有借款者为达到借款目的,刻意隐瞒不良资产或虚假信息,同时,贷款者因为自己专业知识欠缺,对信息存在误读情况。这就导致借款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贷款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道德风险的存在成为必然。资金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资金筹集运用的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不稳定,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对审计工作之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
互联网金融为新兴行业,我国***府对其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原则与内部控制规范,但其法律基础仍是传统金融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不完全匹配,互联网金融创新性要远大于传统企业,新业务、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但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却缺少相应的参照标准,此外,审计人员依据现有规范给出的意见,一旦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审计人员意见就有可能转为不恰当审计意见。
(二)审计线索隐蔽性使得三方审计难以开展
三方审计即***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其一,互联网时代,审计证据及其轨迹呈现电子化网络化趋势,设计系统人员、操作员、拥有管理权限的后台管理人员、电脑黑客都有可能越过防火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对电子数据进行删除、修改,而且这种行为往往难以查证。这会使得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其二,即使审计人员获取了数字化审计证据,在海量数据信息中提取审计线索也不是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其三,互联网金融企业系高新技术企业,业务在互联网上完成,日常资料实现电子化存储即云存储,大数据特征明显。即数据规模大、类型多样、高频动态。某些数据存储载体不再局限于肉眼可以观测到的服务器物理设备,这都增加了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三)审计人员技术能力弱化
审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会计、计算机、金融等相关知识,如果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欠缺,无疑会增加审计难度。此外,互联网金融交易都是线上操作,如何查证计算机程序是审计人员必须攻克的难题,传统审计软件在面对大数据时,暴露出其弱点:抓取证据准确性低、速度慢、处理效率偏低、误判。
四、基于威胁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审计工作构想
(一)建立完善相关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
要积极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国家金融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主导作用。在已经指导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策法规的漏洞及薄弱环节,制定出针对互联网金融(如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互联网保险(第三方保险网络平台)、互联网证券(如余额宝)、互联网混合业务(如金融咨询、比价)的审计规范。为审计工作开展创建***策依据。
(二)构建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如下***所示:
***1 四位一体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构想***
***府金融审计应居于主导地位。其***性、强制性、***策性特点决定了其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一,***府金融审计能凭借优势使得互联网金融与其他社会生产领域结合,从宏观上识别防范金融风险。其二,***府金融审计属于强制性审计,并且***于金融系统,不仅可以对互联网金融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还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再监督。
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是保障。其组成人员可以包括***府审计人员、互联网金融企业代表、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专家、内部审计专家。这个监督机构可以将各方信息综合,类似于自律组织,以出台规范模式来更好监督互联网金融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是主力。其特点是业务广、专业强。其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储备了大量深谙会计、审计、金融、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依托其专业知识可以识别潜在风险与错报。其二,注册会计师审计覆盖面广的优势可以弥补***审计的盲区,更关注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
内部审计是核心。其特点是内向性、广泛性、及时性。相对于其他部门,其对本机构情况知根知底,可以通过及时详细信息来识别防范风险,能够形成持续性防护体系,应将内部控制设置的合理性,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的内部控制作为重点。
(三)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
为进一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应对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做重大调整。其一,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相关审计人员计算机能力培训,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多关注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参加互联网金融讲座。其二,学校在审计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应加入互联网金融案例知识。其三,注册会计师考试可以适当增加互联网金融相关内容。其四,开展互联网金融审计,也可以多借助其他专业人士知识,如风险控制专家、信息系统安全专家、网络工程师等。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对审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下转第40页),(上接第65页)本文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入手,通过系统论证现代风险导向互联网金融审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系统安全风险如互联网本身固有风险、负外部性、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希望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四位一体审计体系,培养复合型互联网金融审计人才模式,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刘国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内部威胁的“知识发现”与“内控管理”[J].山东社会科学,2016,(07).
[2]赵丹,张红英.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 财会月刊, 2015,(25).
[3]刘国城,杨丽丽.面向内部威胁的中观信息系统内控管理研究[J].计与经济研究,2014,(06).
[4]刘国城.基于过程的电子***务云安全审计模式研究[J].***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5]刘国城,王会金.基于AHP和熵权的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16,(01).
作者简介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发展现状 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近两年,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也正在向金融领域不断延伸和深入。从业务类型来看,互联网企业涉足的金融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第三方支付,这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其目前规模巨大,仅2012年一年交易规模就超过了10万亿元;二是金融产品销售渠道业务,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销售天弘基金的货币基金、铜板街网站销售银行理财产品等;三是互联网信贷,以P2P贷款为代表,如宜信。在提供P2P贷款服务的网站中,有的只是作为纯粹的信息中介,提供一个平台;有的以自有资金提供担保服务;还有的先筹集信贷资金再寻找客户和项目提供贷款。可见,不同类型的互联网信贷网站对金融业务的渗透程度也有深有浅;四是现在流行的众筹模式,即通过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项目募集公众资金实现融资。
互联网金融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展如此之快,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外在原因来看,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失给予了互联网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关于监管问题在下文中再展开说明。从内在原因来看,其一,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人,用户基数多,客户基础大,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手段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巨大的认同,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其二,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有其固有的交易成本低、客户服务口径扩大等优势。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在其背后不容回避地存在一定问题。2015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处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境地,其中P2P“跑路”成为关键词。大多数企业背离了金融本质,造势、炒作、包装等问题造就了“伪互联网金融”及风险。
笔者大致列了一下几类问题。第一是流动性风险。“第三方支付加基金类”的产品不断涌现,比如余额宝,但当中也蕴藏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第二是信用风险。由于网上“刷信用”、“改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另外,部门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2013年,活跃的P2P平台超过350家,全年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但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第三是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机构用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推出高收益、实则也有风险的产品,但却不如实揭露风险,甚至误导消费者;第四是信息泄露风险。一些交易平台并未建立保护客户信息的完善机制,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保护力度不够;第五是技术安全风险,即IT系统安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管理漏洞、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都会引起技术安全风险。
三、强化监管必将回归正轨
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府要加快当前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对有关互联网金融***策法规的制定,理顺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这才是保证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最为重要的方面。
随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及《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作用日渐深入,互联网金融的的发展正变得有章可循。总体来看,上述两个文件是一个基本完善,操作性强,分工已经非常明确的好***策措施。接下来可以直接进入落实阶段。除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制定细则外,针对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等具体业态不必要再制定任何实施细则。防止***出多头,相互打架。如果对一个互联网金融业态一哄而起出台多种监管***策,背离了放权于市场的改革方向。诞生于市场和民间资本的互联网金融,终将随着市场机制去大浪淘沙、优胜劣汰。
四、结论
作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密不可分的互联网金融,是促进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府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社会公众风险意识大的提升,互联网金融必将回归正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胜***. 互联网金融回归正道[J].国家财经周刊,2016.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
中***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3
一、互联网金融的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谢平和邹传伟[1] (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因此可以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他们从拉尔瓦斯均衡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谱系的概念,互联网金融谱系的两端,一端是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场,而另一端则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中介情形,介于两端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都是互联网金融。
从金融模式角度出发,互联网金融是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大数据是核心资源,云计算是核心技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有着重大的区别,互联网金融对现存的金融体系在理念、标准、商业模式、运行结构、风险定义和风险管控诸多方面都提出全面挑战,是一种“基因变革”,既是传统金融的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因而也是整个金融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而金融互联网并不是对金融体系的变革,而是借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对于金融体系本身的变革力远逊于互联网金融。
2.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质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然为金融,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
谢平等[2] (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仍是在不确定环境中时间和空间配置,以金融为核心功能,具体表现在: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为实现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解决激励问题。
张晓朴[3] (2014)认为,互联网变革的只是金融的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银行借助这些媒介从事服务跟银行的传统服务,没有根本区别,也没有消除金融的固有风险;围绕互联网的创新也同样要遵守金融规律,即所有从事金融业的企业都必须把风险控制作为立身之本,互联网企业也不例外。
孙宝文[4] (2014)则认为,互联网金融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对传统金融的运营模式进行创新,依然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支付、投融资、财富管理)发展来的,没有改变金融的核心特征(货币流通、信用、持续效用),但是对金融五要素(对象、方式、机构、市场及制度、调控机制)进行了重塑。
3.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的分类,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
谢平和邹传伟(2012)按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三大支柱上的差异,将照互联网金融形态划分为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或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六种主要类型。
吴晓灵[5] (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电商相结合的结算业务,即第三方支付;二是基于销售信息的小微贷款业务,以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为典型;三是基于支付账户的标准化金融产品销售,如余额宝;四是借贷双方的信息平台,以P2P平台为典型。第一种与货币运动密切相关,也是受到了严格监管的领域,后三种是银行传统业务的拆分和延伸,没有创造存款的功能,只是单纯的吸收存款,目前还没有受到严格监管。
皮天雷和赵铁[6] (2014)依据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受互联网影响深度、信息生产的方式,将其分为三种典型模式:互联网渠道金融、互联网小微金融和纯互联网金融三种。
罗明雄[7]等(2014)将互联网金融分为六大模式,分别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
芮晓武和刘烈宏(2014)从金融功能角度,将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所有网络金融形式,包括严格互联网金融模式和金融互联网泛在形式进行了归类,他还指出,目前国内发展程度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六种:互联网银行(网络银行和网上银行)、网络微贷、P2P贷款、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网上银行业务层次较低,业务量集中度高,许多功能只是传统银行业务在网上的“翻版”,创新较少。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
1.互联网金融理论分析框架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框架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首先,大数据、云计算、搜索技术、社交网络、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对未来金融创新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其次,产业融合理论、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声誉理论、长尾理论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体现了产业整合理论所描述的一些重要特征,是一种新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企业提高了金融交易搜索匹配的成功率,互联网金融业态将对未来我国整个金融业的格局产生影响。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长尾市场”,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对信息、数据、声誉和信用等进行科学计算,可以有效甄别不同个体的信誉水平和声誉状况,减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最后,金融创新理论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基础。本课题采用他的框架,增添了新的内容。
2.互联网金融对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1)长尾理论
最早由Chris Anderson在2004年的“The Long Tail”一文中提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足够便捷、成本极低时,需求极低的产品形成的众多小市场汇聚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较为准确和完整的含义表述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技术革新和放松管制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原因。其中,技术革新是内在原因,其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技术路线和消费特征,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带来新的市场空间。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原因,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企业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传统金融关注的是20%的高净值优质客户,而互联网金融关注的是众多在传统金融下得不到满足的“80%”的草根客户,互联网平台上,那些无法在传统金融机构上获得的融资得以实现,因此,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互联网金融活动的长尾基础。互联网以其灵活性、便捷性和可得性等特征,为传统金融行业的“长尾市场”(中小客户群体和小微资金融资需求)寻求突破方式,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和深度。
在中国信贷体系中,所有的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都以企业的申请信息为考核基础决定放贷,申请信息可以划分为硬信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比如企业财务状况、抵押资产价值、信用级别等)和软信息(难以证实表达和传递的,例如企业主的素质、品格、技能等人格化特征),虽然小银行比大银行在软信息方面更有优势,而且金融监管部门对此市场定位也有行***要求,但是软信息进行决策的关系型贷款要求银行将更多权力赋予最能获得软信息的信贷人员,但由此却会带来银行内部复杂的委托问题(Berger and Udell,2002),监管部门通过行***命令强迫的方式却不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则。
(2)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Gurley and Shaw(1956)的研究表明,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信用创造或是在促使储蓄者和贷款者之间的信贷循环上起着关键作用。
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能降低资金融通的交易成本。第二,由于金融活动存在着事前和事后两种信息不对称,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化解风险可能带来的评估成本、监督成本,金融中介的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恰在此有优势。后来的研究表明,金融中介与金融创新具有紧密的联系。
金融中介带来的金融创新,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价格波动和参与者流动,金融创新会带来加剧市场价格的波动甚至崩盘。相反,创新只引起较低水平的波幅,参与者流动表现在新产品的进入能为投资者提供新的转移和分散风险方式和投机工具,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供给,对原有资产的价格产生冲击,从而带来原资产投资者退出市场或者是转向创新产品的投资。
(3)金融深化理论
爱德华q肖在1973年提出。他提出:金融机制会促使被抑制经济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领域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如果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被扭曲,金融抑制会缩小或者压低传统金融部门之外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实际增长率。相反,金融自由化战略则会不断地促进经济发展。他指出,***府放弃对金融经济发展的过度干预,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可以使得金融业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能够有效反映资金供求,提高到均衡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与金融创新的要求相适应,因此成了失去金融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
互联网金融促进了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深化。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典型双边市场,吸引一方的主体越多,对平台另一方主体的效用就越大,另一方主体参与联台活动的积极性就越强
(4)金融创新理论
最早由熊彼特在1912年于《金融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包括五种情形: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行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他强调生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技术进步带来“创新性的破坏”,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的结构,这种过程就是“产业突变”。
从云计算在加速商业创新和竞争的角度,云计算减少了进入ICT(信息交流技术)领域的固定进入资本,因此,***府应该增加对于这些建立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的资助。
从金融功能而非仅金融部门的视角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入手,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构建了模型,将金融效率切分为分置效率、转化效率和配置效率等三个方面,然后基于1985-2007年间GNP、C(消费)、K(资本)、L(劳动力)的数据,得到了平衡增长速率的公式,测算出了金融效率。
(5)互联网经济学理论
起源于McKnic and Baley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互联网经济学》,其强调“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具有边际成本递减且接近于零,边际收益却很高且不断递增的典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聚集冷门商品的分散用户,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打开无数的利基市场这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显著的不同。
(6)声誉理论
最著名的为1982年的KMRW声誉模型(Kreps,Milgrom,Roberts and Wilson, 1982),其对有限重复博弈中信誉效应(既合作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该理论建立在重复博弈的基础上,其认为如果上一阶段的声誉能够影响到下一阶段,则声誉会主体的行为产生约束。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来自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的海量数据被保存下来,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对行为人的行为模式和声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贷款的金额、期限和利率等关键变量,互联网金融领域的P2P和众筹网站等承担着信息中介的作用,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制以保障信息低成本快速传播。交易方行为可置信从动态博弈视角可分为可置信承诺和可置信威胁,因为上一期的声誉通常影响下一期以及以后多期的效应。这种信誉效应保证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通过虚拟现实信息技术'虚拟化的金融机构可以实现虚拟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的增设'扩展虚拟化的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由于互联网金融中的一切业务活动,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都在由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因此金融机构的物理结构和服务网点等实物资产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得益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的虚拟性,交易双方不需直接见面'只需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这样虽然可以克服地理空间的障碍,但同时也使得对交易者身份、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增大。交易者之间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进而导致信息风险加剧。
1.资金流向的信息掌控风险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的结合促进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贷的迅速发展。出于资金流环 节对支付的便捷性要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买卖双方整 合了众多银行卡支付方式,提升了买卖双方支付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企业为银行 整合了零售电子商务,小额信贷的结算业务,节约了银行的营销成本。然而,第三方支付平台 的资金运作却很容易成为监管盲区,形成无法掌控的风险。
首先从交易过程上看,供求双方在完成交易前,必须在第三发支付平台上开设账户,资金 支付只有通过公共的第三方平台才能流转。在资金的调拨过程中,虽然依旧离不开银行的底层服务,但从业务性质上看'第三方支付企业事实上已经从事了与银行结算类似的业务。在第三方支付企业基本承担起银行在电子商务里中小规模的支付结算业务后'作为支付中介的一般存款账户实际成为银行无法控制的内部账户。其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贷平台的资金转账过程中'资金并不是由出借人的账户直接转入借款人账户,而是必须通过网络平台才能实现周转。实际上,大多数的网络信贷平台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形式来完成的。由于网络借贷平台具有性、匿名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因此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模式下资金流向的追踪就变得更加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方支付企业利用其在银行开立的账户屏蔽了银行对资金流向的识别。当第三方支付企业各银行系统账户轧差清算时,对于局外人(包括银行)而言,每笔客户资金的来龙去脉将变得更为复杂。正是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这种特殊模式,使得在第三方支付企业注册了虚拟账户的任意主体,都可以轻松地实现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移。
2.放款者决策的信息风险
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不同'网络借贷是在借款人和放款人之间直接进行的,属于直接融资而非间接融资。这其中,第三方平台只起到撮合交易的作用,并不直接从事借贷活动,因此并不属于金融机构。这种交易没有金融机构的直接参与,一般借贷的额度不高,也没有抵押担保,实质是一种信用借贷。而信用借贷也就意味着风险主要由借款者承担。虽然在网络借贷模式下,凭借平台积累的注册信息、销售额现金流和历史成交记录等信息,能为放款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但仍无法消除放款者的决策风险。
对于P2P网络信贷而言,一方面,网络信贷企业或个人无法通过第三方来获取借款人客 观的信用历史数据。虽然很多网贷公司采取了诸如手机绑定、身份验证、收人证明、视频面谈等手段,但如果更为关键的借款人征信记录、财务状况、借款用途等资料无法充分获得的话,仅凭借借款人自身提供的一些基本资料,很难构建起客观全面的信用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在各个网络借贷平台信息相互隔绝的条件下,一家平台在对借款人进行审核时,无法得知该用户是否在其他网络借贷平台也申请了贷款。因此,一旦借款人故意隐瞒相关信息,而审核人却按正常流程审核并放出贷款,就可能形成不可避免的风险。
对于电商小贷而言,尽管可以根据自身积累的用户交易,售后以及客户评价等信息对贷款申请者进行更有效的信用评判,但这种模式依然不能完全消除放款者的决策风险。从电商信用体系建立的机制上看,历史的记录并不能充分地模拟和预测未来,而且贷款申请者也完全可以通过构造虚假交易、提高交易频率以及获取更多好评来提高其信用评价,在信用体系中伪造出较高的信用评级,进而获得更好的信贷与交易优势。
最后,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服务提供者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特征,所以在交易者身份的确认和信用评价等信息方面往往会产生明显的不对称性。在实际业务中,出借人不可能对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而网络借贷平台又不可能像商业银行一样对贷款的使用进行审查,因此借款人很容易通过隐瞒他们的一些信息,做出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者和放款者的决策'从而使放款人在选择客户时处于更加不利地位。此外,一旦资金出现损失,放款人还往往会陷入无法有效进行追讨的困境。因此,在互联网金融中,放款者决策的风险需要得到重视。
3.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数据总量的爆发式增长,在带来数据挖掘与分析便利的同时,也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首先,信息收集的成本在提高。包括软硬件设施在内的前期投人,是信息收集面临的第一项成本。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记录、存储设备的价格变得不再高不可及,但对于一般企业或个人,这种信息收集的前期成本仍不可忽略。除了有形成本外,信息的收集还需要付出时间。一方面,大数据的形成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收集领域,最先进人者有先发的竞争优势。早在2003年就成立的阿里巴巴电商集团,直到2013年才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商业数据的时间积累。而阿里金融之所以虽被普遍看好却难以复制的关键,也在于其积累了先发优势,后来者要重新积累这些消费者的交易与信用数据将是十分困难的。
其次,有效信息获取的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不可否认,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间信息沟通的规模和速率大大增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用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迅捷和容易。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无限性、广泛性、廉价性、共享性、无序性等特点,使用户在获得有用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被大量的虚假信息、无用信息所困扰。信息大爆炸造成的信息环境污染和“噪音信息”的蔓延,增加了人们识别、判定和利用有效信息的困难。二是信息解读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增加了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传统搜索引擎搜索到的信息只是互联网的表层信息,层次更加丰富、更加专业的深层信息,则通常储存在网络检索界面无法触及的后端,存储在Access、Oracle、SQLServer、DB2等数据库中。这部分数据的 读取必须使用网站的搜索工具进行直接交互式查询。由于当前搜索引擎的信息抓取程序还不具 备在交互式检索窗体中填写或选择所需字段信息的能力,无法向数据库提交检索关键字,因此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来说,是无法直接获取的。
再次,信息噪音带来的交易风险在提高。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中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金融资产价格也更易受到网上突发信息的影响。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给长尾客户带来了便利,从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利率市场化,使得普惠金融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存在的多种风险,而且其风险承担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传统金融机构的特定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更低,因此对其风险性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应该在鼓励金融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的目标上,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209-216.
[3]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6-17.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流通的服务模式。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模式,更加现代、高效,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规制既能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益,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体系。可见,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概述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基础是云计算、大数据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内容仍是传统金融。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概念:所谓狭义概念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平面的一种全新的金融发展模式。所谓广义概念是指金融发展模式、市场等发展环境。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能够带给用户方便、快捷的使用感受,并打破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限制,从而实现现代化金融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无论如何定义,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刺激了传统金融市场,并改变了传统的经营和交易模式。当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也发生了改变。准确地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包括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所谓法律风险是指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完善,跟不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监管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存在跨界性。而且传统的监管模式主要是以分业监管为主,并不适用信息量大、虚拟性强的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则是在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无故障。况且互联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增加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难度。网路安全风险是指互联网容易遭受到各种安全威胁,影响到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之所以会造成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法律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互联网金融本身的特性所决定以及互联网诚信的缺失。总的来说,若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则应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入手。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路径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
我国应当重视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并依据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制定针对性、高效地规章制度,保证消费者权益,真正做到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规范、有序。我国也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法律管理制度,并结合我国国情完善法律体系。比如美国对于众筹融资方式,先是承认众筹方式的合法性,而后针对众筹平台缺乏监管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地说主要是从众筹融资平台管理入手,做好投资人的权益保护和业务风险监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近期批准了对众筹融资进行监管的草案,面向公众的众筹融资在2012年年初得到《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案》(JumpstartOurBusinessStartupsAct,简称JOBS法案)的认可。即在互联网上为各种项目、事业甚至公司筹集资金得到法律确认。当然,互联网金融并非是只是以这一种形式存在。此外,还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小额信贷等。若要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也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仍以众筹融资来说,虽然美国的额法律监管体系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参考。但是实际上,我国众筹融资的法律体仍然不够完善。之所以造成这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容细则的协商存在争论。比如说众筹融资的上限、项目人数上限、每人投资的上限等。二是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互联网金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此,我国在完善这方面的法律体系时,就可以结合问题制定法律法规。例如如果容易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成功则及时退还筹款。或者说可以允许用户在一定的时间内推出融资,以引导用户理性消费。我国在2015年曾推出了公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就股权众筹监管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包括股权众筹非公开发行的性质、股权众筹平台的定位、投资者的界定和保护、融资者的义务等。其中明确规定了股权众筹应当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并通过一系列自律管理要求以满足《证券法》第10条对非公开发行的相关规定:一是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经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符合《管理办法》中规定条件的实名注册用户;二是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三是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总之,由点到面,我国应该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并加强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以真正规范我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自从2005年,互联网与金融结合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后,我国网络借贷、P2P发展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兴起,直至2013年互联网金融得到最快的发展。众筹融资、网络保险公司等以银行、网商等为基础的业务模式也进入了新纪元。但是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并不够完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遵循金融行业的经济实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能脱离互联网金融的实体经济。比如说在加强网络借贷的监管时要始终贯彻电子商务发展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在加强众筹融资的监管时要保证众筹平台的基本功能,杜绝非法集资,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二是要加强互联网的监管要服务国家宏观调控。具体的说就是要保证互联网的监管能够提高资源配置了,维护金融行业稳定。同时还应当利于央行的宏观经济调控,避免因为互联网金融危机导致国家经济波动,影响社会稳定。三是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仅是要促进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维护国家经济稳定,还要保证消费者的权益不被侵犯。比如说可以要求金融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并杜绝任何机构以任务方式误导消费者。四是要维护社会市场秩序的稳定。在市场竞争体制下,公平竞争是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维持经济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金融中也应当如此,无论是何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均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竞争者应当合法参与竞争,不得采用一切违法手段破坏竞争,尤其是不允许存在不合理的合同条款。五是要处理好***府监管和自我管理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根据现有的监管状况,组织专门的监管部门。比如2016年***办公厅正式《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贷风险专项整治方案。同月21日,***制定了《互联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第一批,试行版)》,互联网金融部分行为被列入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市场准入事项。2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正式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显然,这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不仅会影响网贷金融业务,还会进一步促使我国收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从而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
(三)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质量
若要真正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质量可以从市场、用户等方面入手。尤其是要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风险意识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水平两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维护经济稳定。首先,我国应当重视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准入机制和推出机制,提高门槛限制,保证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企业都具备一定的资金能力、信誉等,同时还要提高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形式较多。我国要注意审查金融产品是否具有合格,是否为违反了法规,并针对经营中的金融企业进行监管,保证金融市场的良好运行。同时,要提升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管理,对企业进行监控和审查,并加强企业信息的披露。其次,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风险可以从加强***和提高公民防范意识两方面入手。对于一些违法行为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必须严格惩处。尤其是对于一些球的融合行为更要加强管理和***。而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可以通过建立消费者和金融企业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和行业标准来实现。同时要加强及时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并熟练掌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方法,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如建立自律规范和约束惩戒机制,在经营资格、业务运转、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行业自律规则,建立信誉机制,接受公众监督,开展自律管理。并完善和补充社会征信体系,提高网络平台用户的信息披露质量。总的来说,应当重视不断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质量,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三、总结
综上所述,若要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既要重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加大件监管力度,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国家、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共同努力,不断拓展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制路径,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03:80-97.
[2]陈成.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及其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5,32:15-16.
[3]严鹤.论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全国商情,2016,18:75-76.
[4]朱博,史金宝,庞斌斌.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5:44.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097
1引言
互联网融资的不断发展为企业融资增加了新途径,有利于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然而,互联网融资也为企业带来了诸如基于信息技术导致的平台风险、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等与传统融资风险有所区别的风险。互联网融资的金融风险诱因更加复杂,且由于互联网的运作,使得风险的传播更加迅速。因而,加强对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评价的研究尤其是风险的量化对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变得尤其重要。
2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评价因素分析和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致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则,参照CAMELS风险评价模型,并根据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因素,文章选取了七个方面19项指标,见表1。
表1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监测指标用途
资产充足性指标资本资产比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反映平台风险
管理状况评价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公司经营活动的重视程度,对未知风险的防范能力,风险控制***策的有效度反映操作风险及平台风险
资产质量指标不良资产率,资产周转率反映信用风险
盈利性指标资产收益率,营利利润增长率反映信用风险
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超速动比率,应收贷款周转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系统安全性指标风险控制团队能力,数据保护系统有效度,网络系统有效度反映安全性风险
合规性指标国家监管力度,监事会监管力度,对法律重视程度反映法律合规性风险
3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
31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相对权重
311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将上一层A的子层次的准则层元素按照其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aij[***))]n×n。具体的重要程度数值可根据“相对重要程度取值表”理性获得。
312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W=[***((]w1,w2,…,wn[***))]T即该特征向量标志要素B1,B2,…,Bn对于上一层因素A的重要程度,对wi=[KF(S]n[][DD(]n[]i=1[DD)]aij[KF)],i=1,2,…,n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矩阵W。
313一致性检验
由于整个判断的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为使判断结果更科学,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判断矩阵记为:
A=[***((]aij[***))]n×n=[***([][HL(5]w1/w1[]w1/w2[]…[]w1/wn
w2/w1[]w2/w2[]…[]w2/wn
wn/w1[]wn/w2[]…[]wn/wn[HL)][***)]]
AW=A[***([][HL(1]w1
w2
wn[HL)][***)]]=λ[***([][HL(1]w1
w2
wn[HL)][***)]]=λW
其中,λ为特征值。CR=CI/RI,RI(见表2)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当CR01时,则有必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和修正。
运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得到二级指标各因素的权重量,根据之前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得准则层的权重为:w=[***((]w1,w2,w3,w4,w5,w6,w7[***))]=(0314,0043,0314,0127,0127,0038,0039)。
32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互联网融资风险进行量化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将事物量化进而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对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的量化过程如下。
321建立评价因素集及评价集合
影响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的评判因素集分为两级,一级指标即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型,二级指标为监测指标。文章中建立的评价集为:V={V1、V2、V3、V4、V5}={极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极低风险}。
322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
邀请k位对互联网金融有所了解或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对所列的风险因素进行打分,得到各风险因素的打分情况,构成各个模块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323进行一级综合评价
使用加权平均法,根据公式Bj=wi・Ri,其中wi为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进而得到准则层的评判向量。
324进行二级综合评价
根据准则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和准则层评判向量对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矩阵R为:
根据公式B=W×R得第二级评判向量为:B=(03843,02805,01360,01649,00343)。
325量化二级评判向量
将二级评判向量进一步量化,得到一个关于互联网融资金融风险状态评价的具体数值。假设评判等级对应的区间及其中位数如表3所示。
则最终综合评价值Dt=B・CT。其中,C=(97,92,82,67,30)。
由上,可得综合得分为:D=863124,可判断出我国当前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正处于潜在非安全状态。
4结论
文章结合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定量分析,δ壳拔夜企业互联网融资所面临的融资风险做出了综合评价。由二级评判向量B可知,最大权重为03843,对应的风险等级为极高风险。也就是说,互联网为企业融资拓宽渠道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极高风险。由权重比例可知,目前我国互联网融资面临的最大风险为平台风险,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也是所面临风险的重要部分。二级评判向量的量化结果显示,我国互联网融资的总风险正处于潜在非安全状态,为了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需要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让互联网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为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洁我国融资租赁企业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曹玲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8
互联网通过巨大的粘合作用和信息整合作用,不仅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面整合,而且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并正从结构层面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为“互联网+”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互联网金融,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拓展渗透范围、增加参与人数、扩大消费增量和盘活消费存量,全面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传统运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客户消费模式,因而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多方位的冲击。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1)第三方支付牌照。从2011年央行发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至今,已有270家企业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3家被注销)。2015年我国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263 730亿元,同比增长57.4%,预计2017年市场总体交易规模将突破50万亿元。(2)网络借贷。不仅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网络借贷也迎来了爆发期。2015年我国网络借贷行业交易规模突破8 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2%,预计至2019年突破3.7万亿元人民币。(3)网络资管。网络理财市场在余额宝之后,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2016年,除了余额宝之外,理财通、平安盈、现金快线、南方现金宝、活期通、百度百赚、添益宝、微财富存钱罐、如意宝登上了十大互联网理财产品排行榜。2015年我国网络资管规模达到17 983亿元,同比增长57.3%,预估2016年将接近2.8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目前主要显现为分流了银行存款和借贷资金以及银行支付、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那么未来商业银行是被互联网金融颠覆还是与之共生?商业银行实施哪些发展策略才能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共赢?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趋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贡献为:(1)区别于长期以来的颠覆还是并存之争,本文将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格局具体化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2)从打造智慧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二、 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的最终结果,在国内外存在颠覆论(取代)、并存论以及工具论等不同观点。
1. 国外。国外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作用,但对于最终影响结果则有取代论和并存论之争。(1)取代论。互联网金融是不同于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金融模式(Manuchehr Shahrokhi,2008),必将取代传统金融中介。(2)并存论。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无法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Furst et al.,2002),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是竞争与融合并存关系(De Young,2001)。
2. 国内。国内主要存在颠覆论、并存论与工具?三种观点。(1)颠覆论。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吴晓求(2015)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第三种金融业态。(2)并存论。王达(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会颠覆传统金融,而是竞争与融合并存。(3)工具论。陈志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渠道创新;王国刚等(2015)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交易实质,没有改变金融系统功能,只是改变了金融功能的实现方式。当然,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初期,评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刘士余,2014)。
分析上述文献,发现国内外理论界虽然持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并存的观点,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并存模式下的具体结构与关系。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全面触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但两者既不是有你无我的替代式竞争,也不是彼此***的并行式共存,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这种共生状态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更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
三、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博迪和莫顿(2013)将金融系统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划分为六项功能,即:资源配置;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提供激励机制。其中,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最基础的两大金融功能,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担,风险管理即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金融功能,与其他三项功能一起分别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承担。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小贷、众筹融资模式、P2B模式、P2P贷款、余额宝、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网商银行等,基本集中在支付、融资、理财等领域。因此,下面重点针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在支付、融资和理财领域的影响影响和比较优势,具体分析两者未来的关系模式。
1. 支付领域。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通过转移账户活期存款,为客户提供代办货币结算、收付、兑换等业务的金融服务,以解决人们在清偿债权债务活动中出现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匹配。Fama(1980)认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职能,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支付中心。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中心地位的冲击,主要为:(1)第三方支付在收付、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方面挤压了商业银行市场,分流了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2)第三方支付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主要是银行活期存款转化为第三方支付已收代付的沉淀资金,分流银行沉淀资金的利差收入;(3)第三方支付带走了商业银行的庞大客户群,并为支付平台奠定了大数据分析基础。
第三方支付之所以对商业银行形成上述冲击,主要是因为其同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在支付结算方面,具有周期短、操作便捷、支付方式多样、创新能力强、支持多家银行等特点;在小额转账业务方面,操作便捷、到账及时、手续费低;在公共事业费代扣代缴业务方面,几乎支持所有银行全天候不间断服务,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到柜台排队,业务不断丰富,方便客户管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正反馈机制通常发挥主导作用,金融机构一旦形成某种优势或劣势,该优势或劣势就会不断自行强化,进而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我国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方面占主导地位;而***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中,为确保资金安全则主要依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可以合理预测,双方的上述比较优势,将在未来支付体系中转化为马太效应。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社会秩序,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颠覆性变化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中心地位和比较优势不可能自行消失或被取代。由此分析,在未来支付体系中,商业银行支付功能不会被互联网金融颠覆,也不会与互联网金融***并存,主导模式将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状态,即第三方支付基于其在零售客户和小额支付结算中的优势地位而专注于此类业务,商业银行则基于其***下存取款、支票或大额支付业务的优势地位而侧重于这类业务。
2. 融资领域。融资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其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为社会公众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功能上的优势地位,主要在于能够克服借贷资金在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协调、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能够分散和转移融资风险等问题。
目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有阿里小贷、众筹模式、P2B模式、P2P贷款等,这些网络融资模式具有交易成本较低、审批流程简单、贷款速度较快、信息更全面、产品更丰富等优势,更适合小微金融,主要冲击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业务,如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等。另外,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高利率吸引了一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理财资金造成一定影响。
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金额、期限和审批程序上比商业银行贷款更为灵活,因而对银行融资业务造成一定冲击,但网络融资在贷款利率和资金风险上都高于商业银行,因此冲击程度比较有限。利率低、体量大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优势,对于资信较好或有中长期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客户,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具有绝对优势。低风险是商业银行存款的优势,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具有绝对优势。而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更适合资信较低、融资规模小、资金使用期限短以及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按照与上相同的理论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在未来的关系定位应该也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性竞争关系而非替代关系,即二者各自基于上述比较优势,各自分层次、分对象、分等级地服务于其优势领域的客户。
3. 理财领域。商业银行通常为银行理财产品设定了较高的最低准入门槛,而将小额资金拒之门外,并且规定了较长的存续期,一般不允许中途退出,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流动性。
?对这些限制,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理财模式开发了若干新型理财产品,使小额资金也能享受商业银行中高端客户的收益率,并且做到了随时赎回和及时到账,提高了流动性。互联网金融在银行理财模式上的优势主要有:扩大客户群覆盖面;提供功能丰富、低成本、便捷便利的产品营销网络;推动余额资金的财富化等。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侵蚀了商业银行主渠道地位,分流了银行手续费收入,吸纳了部分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如“余额宝”,货币基金收益加上随时***支付、小额转账取现和信用卡还款,打破了商业银行余额资金储蓄化的格律。再如陆金所理财产品,安全性与商业银行理财相当,收益率却高于商业银行理财,其结果必然是抢占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特别是年轻客户、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
目前余额宝、陆金所在理财领域与商业银行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余额宝及陆金所凭借产品收益高、投资门槛较低、流动性较好等优势持续争夺银行存款和理财资金,而商业银行则试***通过提高理财收益、降低投资门槛等手段守护主导地位。未来当存款利率放开后,余额宝及陆金所等收益率优势将被逐步抵消,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将逐渐由战略防御地位转为战略相持状态。由此分析,未来在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也是互补性竞争关系或者竞争性合作关系。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降低代销费率、缩短赎回到账时间、自建综合理财网销平台等措施,同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扩大与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的合作,将自有的理财产品投放到第三方理财销售平台销售。换言之,在未来的理财领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也将呈现为基于比较优势的共生模式。
综上,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劣势。商业银行关注大客户、大众市场、主流业务,难以满足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开放、互动的特性,以及数据重构、云计算、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有效提高金融效率,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有助于解决金融需求的“长尾”问题,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投机风险、信息与安全风险、声誉风险、监管风险和融资成本。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和马太效应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未来格局应该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共生共赢”模式。
四、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本身优势并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点,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市场竞争力,抵御外部冲击力,以实现共生共赢的均衡状态。本文认为,有效对策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智慧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品牌体系和金融创新实验区。
1. 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是指以客户为中心,将感应度量、互联互通、智能洞察能力有机融入银行的业务与技术层面中,为客户提供智慧化的金融服务。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建立客户导向的智慧银行既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商业银行抗衡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其解决方案主要为:(1)前端。银行前台需要通过多元智能技术和工具,快捷、方便和全面地获取客户信息,敏锐地洞察客户显现和潜在的金融需求。(2)中后端。银行中间环节和后台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实现业务决策及其处理与客户需求的无缝对接和客户服务的完美体验。(3)集成式风险管理。在前中后台转型过程中以及未来运营服务中,银行业务线、管理线和监督线进行集成式风险管理,以统一协调并高效灵活地将业务层面风险和银行层面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和总体风险容量之内。
2. ***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了配合智能银行的功能要求,在目前阶段商业银行应该基于新旧金融业务和现行金融模式,全面提升网上银行的基础服务能力,培养业务创新能力,改造业务流程,及时完成金融产品的***安全迁移和无缝对接,将网上银行打造为准智慧银行,即升级为集成客户体验、标准交易、战略伙伴合作与风险管理功能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3. 一体化品牌体系。商业银行应以协同服务为出发点,以渠道融合为核心战略,推动银行网络渠道的融合发展,建立由“八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品牌体系。“八统一”,是指统一银行文化、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支持技术、统一客户体验、统一签约渠道,统一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定位,统一集成式风险管理体系。
4. 金融创新实验区。创新是银行生命力的源泉。商业银行应该在一体化品牌体系基础上,建立金融创新团队和创新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开辟金融创新实验区,随时关注、跟踪并自行研发金融新产品、新服务、新渠道和新技术,例如家居金融服务模式、自营和跨业销售平台、语音或视频银行服务等,积极探索和尝试超前性的研究、开发、实验和实践。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 融资支付风险 估值风险 资本结构
一、背景
在并购重组相关产业***策的刺激下,2013年我国并购市场异常活跃,并购案例数和并购金额都创历史新高,其中互联网领域并购异***突起,格外引人注目。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中国市场2013年共完成并购 1 232起,同比上升24.3%,涉及的并购金额达932.03亿美元,同比涨幅为83.6%。其中,中国广义互联网行业共发生并购交易317起,包括进行中及已完成交易,同比增长100.6%;披露金额的278起交易共涉及交易额143.4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4.5%。以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在并购市场风起云涌,2013年在并购金额排名前10位的并购案例中BAT就占据8席。互联网领域并购浪潮的到来、并购失败案例的增多使得我们对该领域并购财务风险的关注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13年发生的我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百度并购91无线为例,探讨了互联网行业并购财务风险特征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二、 互联网行业特点及其对并购财务风险的影响
与其他行业类似,互联网行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估值风险和融资支付风险两大方面。然而,互联网行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并购财务风险的行业独特性。
(一)轻资产行业
互联网行业属于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轻资产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技术研发、客户资源、品牌文化、供应和销售渠道等“轻资产”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特别重视非财务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尽量降低固定资产、存货等投资(戴天婧等,2012)。由于企业轻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很大比例,且这些资产绝大部分都难以通过会计计量手段等进入财务报表,因此实际上大量有价值的无形资产都游离于财务报表外,这使得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困难重重。
(二)产业融合加剧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这也是其并购异常活跃的重要原因,竞争加剧直接导致了互联网行业内部和外部的产业融合加速。从互联网行业内部来看,行业细分越来越模糊,最突出的表现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与传统的PC互联网领域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从互联网行业外部来看,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加快形成,如传统新闻媒体行业、银行、电信行业等逐渐与互联网企业融合,视频、影视、游戏等彼此渗透。产业融合的结果使得互联网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大规模投资显著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并购后企业整合的难度。
(三)独特的融资结构
互联网企业高投入、高风险、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融资结构,即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一方面,我国金融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使互联网行业很难通过间接融资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传统的融资模式无法满足其大量的资本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行业风险大、信息不对称、担保体系较弱等原因,使得银行不愿向高科技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因此,互联网企业普遍选择了与国际风险资本合作,私募(PE)和风险投资(VC)成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这样的融资结构使其资产负债率很低,随着并购投资规模增大,企业往往会快速增加其负债,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财务风险逐渐增大,但也为资本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
(四)独特的现金流结构
互联网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往往具有不同的现金流分布。在企业初期和成长期往往具有较少的现金收入,由于研发支出、市场开拓等的刚性需求使得现金支出巨大,这时企业最关注的是其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等非财务指标。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重要一点,淘宝网、打车软件的发展历程是极好的佐证。等到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才会逐渐开始出现正的现金流,但在此之前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挑战。互联网行业高风险、高技术也决定了其现金流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增长的不确定性。
三、百度并购91无线的案例分析
(一)并购概况
1.百度、91无线的概况。百度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此外还涉及其他众多互联网领域,近些年并购投资活跃。91无线是网龙网络有限公司(代码:777.HK)的控股子公司,其无线平台是集成91手机助手、91移动开放平台、安卓网、安卓市场、91手机娱乐、91熊猫看书等丰富完整的移动互联应用产品群的移动端口,同时也是国内最具影响力、最大的智能手机服务平台。
2.并购背景与过程。近些年,互联网领域激烈的竞争使百度传统的搜索业务面临发展瓶颈,同时,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并快速渗透到大家的日常生活。百度并购91无线最主要的意***也是为了战略布局移动互联网领域,借助91无线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以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13年7月16日,百度***宣布百度与网龙网络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向网龙收购其持有的91无线网络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同时,百度表示将出资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已发行的全部股本。2013年10月1日,百度宣布正式顺利完成对91无线100%股权的收购,91无线成为百度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并保持***运营。
(二)估值风险
该并购案例争论的一个焦点是91无线的估值问题,舆论普遍认为百度对91无线的估值过高,蕴含较大的财务风险。根据凤凰网对4 098位网民的***调查显示有64.30%的网民认为91无线不值19亿美元,对其估值太高。导致估值过高的原因,本文认为有三点:首先,百度急于在移动互联网进行战略布局导致了较高的时间溢价。相比腾讯、阿里两家公司,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处于劣势,为了能够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百度不惜高价进行收购。其次,91无线业已形成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导致了较高协同溢价。由于轻资产企业估值难度很大,91无线在移动端市场、技术、人才、品牌等效应都可能导致较高的战略价值。最后,腾讯、阿里巴巴搅局抬价效应和91无线欲分拆上市的广告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融资支付风险
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百度公司2011、2012年度的投资活动净现金流是2010年的约14倍和13倍,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同时,2011、2012年度融资活动的净现金流是2010年的约20倍和90倍。这说明百度公司从2011年开始通过大规模的融资活动支持了其近年大量的投资收购活动,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百度2012年底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19亿元,而百度在2013年仅并购91无线(19亿美元)、PPS(3.7亿美元)、糯米网(1.6亿美元)三家公司共计支出约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这还不包括其他大量的投资活动。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百度近几年大规模的投资并购活动使得其财务风险迅速增加。这一点也可以从百度公司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负债占息税前利润比两个指标变化看出,如下页***1所示(资料由笔者根据百度公司财务报表整理绘制而成)。
由***1可知,百度公司近四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78%、10.70%、26.15%、27.91%,呈现明显的上升。负债占息税前利润比更是从2010年的2%快速增长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137%。由此可分析出,公司负债率的大幅增加正是公司大规模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财务风险控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无线,综合各方面来看蕴藏很大的高估值风险;百度通过大规模举债支持近年来公司频繁的投资并购活动,这一方面使得公司的现金及等价物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陡然升高,百度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快速增加。然而,这是否说明百度公司的财务风险已经不可控制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对于高估值的财务风险百度显然是采取了风险容忍策略。对91无限的高估值尽管引发了各界的争论,但收购91无线从百度战略布局的角度来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应当强调服从企业的战略安排,企业正确的战略制定是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源头。因此,虽然存在高估值风险,但也是势在必行,降低高估值的有效办法包括发挥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的作用。
另一方面,百度公司融资支付风险的本质是其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问题。百度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尽管提高了其财务风险,但也有有利的一方面,如债务抵税、信号传递等。从经典的MM定理到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再到资本结构的信号理论,尽管资本结构仍被称之为“谜”,但资本结构优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百度公司基本没有负债,随着负债的逐渐提高百度公司可以利用负债带来的抵税效应和债务的收益,当其现值在边际上等于破产成本和债务成本现值时公司价值最大(Modigliani & Miller,1963;Jensen & Meckling,1976)。此外,在2013年7月16日百度宣布与网龙公司达成收购91无线谅解备忘录当天其股价大涨4.04%,成交量实现翻倍,此后股价持续上涨,表明这一并购行为向市场传递了好的信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价值。
四、结语
在互联网企业并购盛行的背景下研究其并购的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互联网行业具有轻资产、产业融合加剧、独特的融资结构和现金流结构等行业特点,这些特点对互联网行业并购中的估值风险和融资支付风险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估值的风险主要来自轻资产难以可靠计量、未来现金流的波动性和增长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采用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的建议等。而融资支付风险本质上是资本结构优化问题,互联网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为其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提供了条件,方向就是适当提高互联网企业的负债率以使企业享受债务抵税效应和债务的收益,同时还可以向市场传递良好的信号,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影响
中***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34-04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从2012 年下半年以来,形式多样、功能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2013年更是呈现出一种超预期的发展势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快,将来一定会成为促进我国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一股强大力量。并且,***在两次***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成长,在现有监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健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这足以表明我国格外关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当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期间必然有许多问题相继而来,例如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以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等等。本文在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我国下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创新提供借鉴。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模式
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尚不清晰,而且也没有取得广泛认同,对此,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自从谢平和邹传伟(2012)初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许多学者就从去中介化、普惠性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互联网金融根本上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或者说金融运行方式,而非传统金融技术的升级(赵南岳,2013)。互联网金融把计算机技术和资金融通业务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不依靠中介机构的新的金融业态(刘力臻,2015);它的业务效率不断提高,节省了人们的时间,逐渐向金融的民主性靠拢,并逐步形成普惠金融,它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让社会经济中的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并享受金融服务(李耀东、李***,2014)。也有学者把互联网技术、思维和精神相结合,通过分析其对金融业的影响来界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邓舒仁(2014)觉得互联网金融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运用娴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思维为依附,让互联网产业主动融合金融实体产业,开发许许多多金融创新,从而产生新的金融产品、模式和机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主要凭借计算机、移动通讯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合作,实现融资、支付、财富管理等功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牛强、胡艺,2015;苏颖、芮正云,2015)。综合这一方面各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地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具有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云数据整合为基础,从互联网的思考方式对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从而形成的新型的拥有相应金融功能链的金融业态(吴晓求,2015)。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的互联网化并在两者的对比中来界说,认为它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在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服务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方面与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是有所不同的(杨东,2014)。总结各学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互联网金融可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精神以及思维)为基础,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结合来实现资金供给的具有去中介性、普惠性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
文献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分类,大家也莫衷一是,同样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许艺琼(2014)将其分为第三方支付、P2P 网络贷款、阿里小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货币六种类型。谢平、邹传伟、⒑6(2014)则认为不包括阿里小贷和互联网金融门户而包括金融互联网化和基于大数据的征信。王曙光、张春霞( 2014) 从业务功能角度将其分为支付平台型、融资平台型、理财平台型和服务平台型。周雷(2015)从发展阶段的角度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四种主要业态:第一,基础业态,即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第二,整合业态,就是电商与金融的结合模式;第三,创新业态,主要以P2P和众筹为代表;第四,支持业态,即互联网为传统金融提供的信息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此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支付方式创新(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渠道创新(利用互联网来销售传统金融产品)、机构创新(互联网公司通过一些方式探索新的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投融资方式创新(去中介化、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四个方面(郭文超,2015)。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交易,其虚拟性可以使资金流向从“一对一”转变为“多对多”,实现自主化的业务匹配,而且其动态互动的沟通方式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最终实现双向沟通(董微微,2015);这种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24小时跨市场、跨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满足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宗良,2015);同时互联网金融拓展了市场交易边界,可以节省人的劳动时间(何龙,2015)。通过总结文献,互联网金融最首要的创新当属融资方式的创新即去中介化,也就是互联网金融脱媒(李瑞雪,2015)。综上所述,各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研究是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分析,但其实异曲同工。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其风险不能忽视,它不仅面临着跟传统金融同样的风险,还面临着传统金融不存在的特殊风险。整合文献发现,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宏观上,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现状来分析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失灵导致的金融泡沫风险、利率即将下降的风险、市场结构重组的风险以及相关法律空缺和监管滞后的风险(刘力臻,2014)。张丽娟(2014)同意以上说法,并且补充到:由于互联网金融不能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所以无法应对大规模资金提取的风险。葛亮(2016)则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质带来的经济风险。微观上,因为互联网金融拥有多种多样的业态,而且风险特点的差别比较大,所以有些作者是从互联网金融某个单独业态来研究其风险特点的。P2P 网贷平台操作不规范,具有***策和市场双重风险,而且缺乏法律约束,存在法律真空,致使其有卷款跑路行为,具有法律风险;近年来P2P网贷公司数量疯长,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具有连锁风险。互联网基金理财销售行为不规范,商家看在民众不懂金融片面强调基金产品的高收益而对于风险揭示一带而过。互联网金融中网络支付的诈骗风险将大大增加(赵晓英,2015)。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以下风险:法律风险,国家缺少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体制,存在真空状态;经营风险,新型经营模式可能经验不足而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而被淘汰;信息技术安全风险,由于计算机具有虚拟性,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病毒入侵、数据毁损等本身存在的相应问题;职业操守风险,立法和监管不当导致职员的道德风险(钟伊慧,2015);集体非理性风险,当互联网金融动荡时,其所具有的“长尾效应”很容易引发集体非理(石松、孙谦,2015)。
其次,监管路径的选择也很重要。第一,监管主体的界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监管中的主体地位,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对互联网金融中的相关业务具体负责、相互协调,辅助央行加强整体监管;成立网络金融监管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互联网金融民间自律组织的设立,有效控制行业有序发展(王施诗、陈梦乔,2015)。第二,监管边界的确定。完善法律,画出红线,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打补丁”,明确其法律定位和业务边界(贺靖贻,2014)。
六、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近些年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但在它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风险层次不齐,各种良莠不齐的参与者也开始涌现,如果只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忽略监管创新的发展,那么传统金融的监管就很难应对互联网金融现行发展的局面。但是如果加强金融监管,可能会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扼制创新的积极性,所以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以逐步放松管制、鼓励金融创新为前提,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发展经验,建立在我国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Eric C. Chaffee,Geoffrey C. Rapp, Regulating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Aftermath of Dodd-Frank: In Search
of an Evolving Regulatory Regime for an Evolving Industry[J].W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2012,(69):485-533.
[2]Giancarlo Giudici,Riccardo Nava, Cristina Rossi Lamastra&Chiara Verecondo, Crowdfunding:The New Frontier for
Financing Entrepreneurship?[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2,(10):1-13.
[3]Lars Hornuf &Armin Schwienbacher,Should securities regulation promote crowdinvesting[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5,(6):1-44.
[4]Sebastian C.Moenninghoff and Axel Wieandt,The Future of Peer-to Peer Finance[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4,
(5):466-487.
[5]邓舒仁.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文献研究[J].金融纵横,2014,(11):41-48。
[6]董薇薇.基于异质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构建[J].金融与经济,2015,(2):79-82。
[7]何龙.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及其监管探讨[J].华北金融,2015,(4):57-61。
[8]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创新[J].L白学刊,2014,(1):80-87。
[9]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10]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1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2]杨东.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探析[J].中国金融,2014,(8):45-46。
The Innovation, Influence and Regul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Finance
――The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WEI Hua WANG Xueqing
(School of Financ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10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