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论文开题10篇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1

关键词:提高 体育教师 体育能力

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是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加快体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体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一、体育教师体育能力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上述能力在个人有意识地不断学习中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亲自动手中锻炼;在组织群众活动中不断提高。目前,根据我们对无锡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

二、找好有效途径培养体育教师体育的能力

进入"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因此得到不断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来重点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意识,让他们了解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使他们初步具备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之,我们在继续教育培训时,要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科研理论和课程理论,突出安排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重点进行科研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使体育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有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

体育专家和学者不但站在了体育科研的最前沿,而且他们也具有很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聘请他们来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能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不但可以在体育科研上少走弯路,而且可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从他们的成功中借鉴经验;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体育教师可以和他们直接交流和探讨自己在体育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和他们保持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接受他们在体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三、体育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师 科研能力

1.前言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同志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作为21世纪的教师,尤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这是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取得良好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的科研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对此,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因为体育教师是广大教师群体中的一分子,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和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启蒙者,是学校体育组织领导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咨询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人类健美的工程师,所以要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创新人才,广大体育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体育教育体系。体育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体育科研能力,逐渐由教书匠向体育教育家转移。

2.体育科研能力与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2.1 体育科研能力的内涵

学校体育是一项探索性的事业,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献身精神,还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体育科研理论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只有具备体育科研能力才不愧为开拓型的体育教师。因此,体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体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具体指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理论和各专项运动技术(含专项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知识,具有搜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敬业精神等。

2.2 新世纪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具备体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体育教育理论,而且具有时代对广大体育教师的要求。传统体育观认为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体育教师。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体育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体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体育教师参与体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体育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新观念;三是可以形成自己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娴熟地运用体育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训练育人。

3.培养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基本策略

3.1 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

多年来,在学校体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体育教师能否从事体育科研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学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而有些体育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体育科研神秘观”,即把体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体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体育科研无用论”,认为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训练,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有些人则把体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体育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宣传体育科研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就是:体育教师是体育科研的主力***,从事体育科研是每一位体育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搞科研的体育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体育教师。

3.2 对体育教师进行体育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

有人说,搞体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体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在此主要介绍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3.2.1 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把体育科研的整个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步骤,并把这些阶段和步骤按照不同的时间、空间及各自不同的任务与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使之既有次序,又有密切的联系,即称之为体育科研程序。它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四个基本阶段和步骤。它们既有***的含义,有各自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的,可以说每一个程序都是上一个程序的发展和下一个程序的引导(见附***)。四个程序有时又是交叉的或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如,常常把提出问题时产生假说;在验证假说过程中,有时会修改假说,有时会产生某种结论。因此,我们应把程序看成是统一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是提出问题,即选择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体育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体育科研不排除抽象的纯理论研究,但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应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这样既可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特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体育教学的现实需要。当前体育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体育创新观念、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各运动项目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体育健康课实施等。

第二个阶段是建立假说。假说是人们在科研中根据不同的事实材料,运用已有的科学原理对某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来的一种初步的假设或解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一方面是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建立假说提供素材;另一方面是获得更多的此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为下一步的验证假说奠定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验证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就是将预期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相比较。如果结果一致,那么该假设可以成立;如果除了和结果一致外还能借此预见新的事实现象,而且在新的科学实验中被证实,该假说就有可能转化为科学理论。如果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不一致,经检查实验设计又没问题,则该假说就应该被否定。为了可靠地验证假说,该实验观察事先要经过周密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目的:为什么选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达到什么目的?(2)课题的价值:所选课题的意义、作用、理论依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等;(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自身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优势及经费预算等;(4)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设计(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选择,等等。

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即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科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就是把科研的全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不一定要遵照某种固定的格式,但一定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1)论文题目;(2)前言(或序论、绪言、问题的提出等);(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正文部分(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5)结论与建议;(7)参考文献等。

3.2.2 常用的体育科研方法。在具体实施阶段,主要采用的科研方法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在此主要谈谈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是指在体育理论指导下以专家访谈、电话采访、设计问卷现场考查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的方法。调查法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1)研究目的、背景、意义;(2)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还是座谈走访);(3)研究对象或抽样情况;(4)设计指标体系(这是中心环节,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是科学的、有体育专业理论依据);(5)设计问卷的访谈提纲;(6)结果的整理、分析,即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法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体育教师欢迎。另一种方法是行动参与研究法,它是一种由科研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共同参与,谋求在工作环境中当前问题的解决、评价和改正行动过程的研究方法。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与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切不可为研究而研究。行动参与研究法的实施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开始行动进行评价,即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可行有效即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如果计划方案有不妥,应立即修正计划、改正行动,直到可行有效。就目前而言,我们广大的体育教师参与的体育教学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行动参与研究,也有的人称之为“试验”。可以说,行动参与研究法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参与学校体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3.3 学校领导要为体育教师创设体育科研的氛围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鼓励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活动,为他们从事教改、教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干涉或要求体育教师按某种模式行事;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科研活动。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教师之间、系科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不同的学派和学术观点,可以自由讨论和争论。切不可文人相轻、学科相轻、学派相轻。”因此学校应本着这一宗旨,做好如下工作,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向体育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体育教育理论,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和指导体育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同时对于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体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使体育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1999-06-15.

[2] 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3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研究的意义:

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XX年度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文章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出自http://gkstk/article/wk-449285829265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and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triangulartheoryoflove)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⑨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⑩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WiseMedia

总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研究方法: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2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3文献#from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来自学优网http://gkstk/end#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进度安排:

年6月27201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2、2015年9月201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3、2015年12月底2015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参考文献:

[1]、[古罗马]昆体良著,任钟印选译:《昆体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5]、[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目: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xx年xx月xx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上***)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如2015年4月26日或2015-04-2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1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年2月2015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年3月2015年4月:论文修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15年12月第1版。

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

WiseMedia

广州:花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2015年第6期第140页。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15年第4期第38页。

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第54页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6期,第33页。

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2期,第39页。

何蓓《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2015年第1期第204页。

《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院(系)审查意见

院系(公章):

年月日

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三)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WiseMedia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WiseMedia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优秀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工作报告。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4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整合; 社会分化; 系统性; 理论性; 内部化

中***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39-04

思想***治教育整合是在科学的原则以及方法指导下对思想***治教育系统诸要素进行的调整、组合以及优化的实践活动。探讨思想***治教育整合是现代社会背景下对思想***治教育发展状态及其实效性关注的结果,具有现实与理论的双重根据。从社会现实看,分化与整合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分化(既有的分工)和整合(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将分化的结构联系起来)互相作用的过程”[1]。社会分化引起思想***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分化,进而弱化了思想***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就为思想***治教育整合提供了必要性。从理论上看,现代知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同时又走向整体化、协同化,整合也成为现代科学知识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思想***治教育应关注不同学科、知识资源以及理论创建之间的整合问题。

一、关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文献回顾

尽管学术界不同程度地关注到整合在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以及实践领域中的重要性,但整合问题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态势,进而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论题。笔者以“思想***治教育整合”、“思想***治教育+整合”为题名和主题分别查阅到的文献为34篇和46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甄别、筛选和处理,尝试对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描述。目前,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思想***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将思想***治教育放置社会系统中考察其对社会系统所发挥的整合功能。李辽宁曾专门讨论过思想***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并提出思想***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软权力”的论断。思想***治教育发挥着社会整合的功能,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民心、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刘惠也指出思想***治教育是执******进行社会整合的软权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社会整合的作用。[3]周如俊、苏云升针对经济、文化的分化发展态势及其社会发展的网络化对思想***治教育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优化思想***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采取新的整合方式(分层、规范、强制以及网络四种整合方式)。[4]潘玉腾在论及思想***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当承担的职能时,指出应当发挥思想***治教育的整合职能,以增强价值认同感。[5]

2.关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基础理论与历史研究

张耀灿、马奇柯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机制。他们认为,思想***治教育整合,就是把思想***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一是把系统内各要素通过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的最大功能;二是在保持其性质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与其他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从而既能够使思想***治教育维持其作为思想***治教育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思想***治教育获得更高级的适应能力。[6]谢传仓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基本要点,认为价值认同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整合机制的关键;组织整合是构建整合机制的重要保证;教学整合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基本途径;队伍整合是大学生思想***治教育高效运行的主体力量。[7]白立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讨论了高校思想***治教育整合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围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整合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确立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正确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思想***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8]

3.关于思想***治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进行整合的研究

在此论域下,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之间的整合问题。孔晓东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属于教育工作中不同的实践,但又有着共同的思想起源、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的教育和研究对象,以及相互交叉的教育内容和相似的教育途径与教育方法,可以在目标、方法、队伍建设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9]此外,罗一娴、***苇莹讨论了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10]王学青提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治教育进行机构、人员、课程等有机整合。[11]刘国习、陈丽华论及高校思想***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整合,并提出了整合路径:提升思想***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公民教育意识,构建思想***治教育整合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及营造良好的高校公民教育环境。[12]

4.关于思想***治教育与相关技术、载体的整合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主要将一些技术、载体等运用到思想***治教育中并加以整合,以提升思想***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罗建华、张治国讨论了如何利用高校网络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思想***治教育,认为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深入探讨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困境,总结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治教育理念、思***队伍和德育课程的整合策略,可以为高校利用网络文化开辟思想***治教育新阵地提供参考和借鉴。[13]王珏、王丽丹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探索和思考,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14]杨乃鹏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治教育中,论述了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提出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理念与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治教育。[15]

5.关于不同领域的思想***治教育之间的整合研究

这一研究趋向主要论及某一特定领域(如,网络领域、社区领域)中思想***治教育的整合问题,它是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微观化的表现。杜苏等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治教育的整合创新提出了思考,用主体论厘定了网络思想***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运用社会学的“戏剧论”、经济学的“成本理论”等讨论网络环境的思想***治教育实现过程。[16]肖耀根阐述了社区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内涵、要素和途径,认为居民社区思想***治教育整合是指把社区思想***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内各要素通过联系、渗透、互补和重组综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实现社区思想***治教育的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社区思想***治教育整合包括七个要素:意识形态整合、利益整合、情感整合、组织整合、文化整合、功能整合以及资源整合。社区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实现应当贯彻于结构设计、运行设计以及社会系统运行当中。[17]

二、关于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评价

总的来说,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五个方面,它们从多视角揭示思想***治教育整合问题,使之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理论话题,并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见,取得了以下值得肯定的成就:

首先,整合问题将日渐成为思想***治教育学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尽管从总量上看,思想***治教育整合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但从趋势上看,它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思想***治教育整合问题引起关注源于该命题自身的价值,推动这一命题研究的动力是它背后鲜活的社会现实。在“***治挂帅”的传统社会中,思想***治教育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广大社会成员。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中,***治往往是与经济、社会、***事混合在一起的”[18],整个社会领域呈现出高度的***治性,***治成为整合社会的重要方式。而进入到现代社会,社会分化为***治、经济、文化以及***的领域,与传统社会相一致的整体化的思想***治教育走向了分化,思想***治教育的内容、对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分化,它需要面对不同阶层的群众,多元异质的社会思潮以及多样化的传播媒介,这就需要对思想***治教育系统的不同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克服社会分化对思想***治教育系统产生的冲击,提升现代社会条件思想***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治教育整合直接指向的是思想***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究竟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

其次,整合成为思想***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的重要途径。整合作为一种方式逐渐地为思想***治教育所接受,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思想***治教育实践领域。从理论上看,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知识领域由分化的专业化逐渐走向整体性,单一的理论视角和学术资源均无法完整而有力地加以应对,整合成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重要路径。目前,在思想***治教育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整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资源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从实践来看,整合也成为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重要方法。一是整合贯穿于思想***治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表现为对思想***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资源、载体、方式、组织环境等的整合。二是将思想***治教育与其他形态的教育、技术手段、信息媒介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对思想***治教育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从而提升思想***治教育的系统合力,增进思想***治教育有效性。现有的文献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指认了整合对于思想***治教育的应用价值,整合将逐渐成为开展思想***治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

然而,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毕竟才刚刚起步,研究文献总量少,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献不多,许多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以及深刻的论证。我们在肯定学界在这一命题上取得的研究进展的同时,也应当揭示出相关研究存在以下诸多不足:

首先,思想***治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从文献统计看,在笔者所掌握的34篇直接相关的文献当中,仅仅只有张耀灿、马奇柯的《论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机制》以及谢传仓的《构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整合机制的几点思考》两篇论文直接触及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基本理论,对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内涵、对象、机制进行了阐述。其他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实践领域中如何将思想***治教育与其他形态的教育、技术、载体进行整合。从中可见,学界集中于从实践层面对思想***治教育整合进行讨论,而弱化了对思想***治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随着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逐渐引起关注,对于“思想***治教育整合”这一核心概念需要做出深刻的讨论和界定,对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原因、内涵、要素、运行以及测评都应当展开系统的讨论。

其次,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内涵在界定上存在混淆。作为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来说,思想***治教育整合理应得到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阐释。然而,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界定不清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当界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治教育整合:“对外整合”与“对内整合”。思想***治教育的“对外整合”指的是思想***治教育与社会系统其他子要素相互之间协调、合作共同促进社会整合的过程。而思想***治教育的“对内整合”主要是指思想***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要素进行的整合。在前者情况下,思想***治教育成为社会整合的一种方式,思想***治教育整合被理解为“用思想***治教育对社会进行整合”;而在后者情况下,思想***治教育成为亟待整合的对象,思想***治教育整合被理解为“对思想***治教育内部进行整合”。从研究取向上看,现阶段关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思想***治教育“对外整合”,并且未能区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整合。实际上,从论域上看,思想***治教育的“对外整合”应当放置在思想***治教育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理论中加以考察更为适宜。将“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内涵限定于思想***治教育的“对内整合”之中,可以避免概念内涵理解上的混乱。

最后,未能揭示思想***治教育整合产生的社会根源。当下,在揭示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原因时,几乎所有文献都指向对思想***治教育有效性的关注,从思想***治教育现实开展的“解题低效”入手,论证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其实不然,思想***治教育提出整合的必要性是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转型对思想***治教育产生影响的结果。可以说,现代社会变迁的“冲击波”“震碎”了传统的整体化的思想***治教育,引发了思想***治教育系统的内部分化。在分化的社会背景下,要想有效地开展思想***治教育活动就必然要将多元主体、分散领域、多样载体、异质思潮等整合起来。然而,当下关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研究由于脱离了其背后的社会语境,未能触及思想***治教育整合深层次根源。

三、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深化路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以及思想***治教育科学化的大力推进,思想***治教育整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求解思想***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一项理论命题,思想***治教育整合也必定在思想***治教育科学化的引领下得到科学、合理以及有力的研究。笔者以为,应当采取如下途径深化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

1.加强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系统性

思想***治教育整合的研究不仅需要关注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本体、价值以及具体操作的方法,而且需要揭示思想***治教育为何需要整合以及思想***治教育整合与现时代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亟须注意如下两点:一是要结合社会背景,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揭示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根本动力,分析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社会元素”;二是要注重对思想***治教育系统分化的研究。整合与分化是一体两面,思想***治教育整合正是基于社会分化引发思想***治教育分化这一前提。思想***治教育的分化与整合问题是社会分化与整合对思想***治教育领域产生作用的具体体现。思想***治教育整合离不开对思想***治教育分化的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完满地对思想***治教育整合展开研究,也才能全面地把握现代社会中思想***治教育的全貌。

2.提升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理论性

思想***治教育整合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崭新的理论命题,成为近年来思想***治教育新的学术生长点。目前,关于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讨论具体的操作上,其理论厚度不足,而且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未能触及并说透。因而,加强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就应当对其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出深刻的揭示。从目前来看,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至少可以开放出如下理论空间,而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所忽视的。一是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发生学研究,主要揭示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发生逻辑;二是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本体论研究,主要论述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内涵、要素、原则、方式以及运行等;三是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范式以及方***研究,主要讨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范式研究思想***治教育整合,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应当遵循哪些具体的方法;四是思想***治教育整合的微观研究,这涉及如何对思想***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进行具体有效的整合。

3.推进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的内部化

所谓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内部化,即主张思想***治教育整合研究由停留于思想***治教育外部转变为着眼于思想***治教育内部,对思想***治教育自身进行研究,探讨思想***治教育自身规律,揭示思想***治教育本质和机制,推进思想***治教育科学化。[19]思想***治教育内部化研究是思想***治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体现,也是今后思想***治教育深度研究的趋向。笔者认为,思想***治教育整合内部化研究应当涵纳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宏观、准确地把握思想***治教育系统的属性与特征,这是思想***治教育进行有效整合的前提;二是要全面掌握与分析思想***治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思想***治教育整合是对其内部的系统要素进行的调整与组合,因而,熟悉思想***治教育系统内部的要素是对其整合的重要准备;三是选择恰适的分析范式。在认识思想***治教育及其内部要素之后,应当选择有效的分析范式,思索以何种理论框架认识并处理思想***治教育系统;四是在上述基础上探索出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斯梅尔塞.变迁的机制和适应变迁的机制[J].国外社会科学,1993(2):24-28.

[2] 李辽宁.思想***治教育学科定位的社会学视角[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6(8):27-30.

[3] 刘 惠.思想***治教育:执******社会整合的软权力[J].求实,2009(7):76-79.

[4] 周如俊,苏云升.优化思想***治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J].******论坛,2006(2):36-37.

[5] 潘玉腾.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思想***治教育职能[J].科学社会主义,2006(2):74-76.

[6] 张耀灿,马奇柯.论思想***治教育的整合机制[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5(4):29-33.

[7] 谢传仓.构建大学生思想***治教育整合机制的几点思考[J].思想***治教育研究,2011(2):43-46.

[8] 白立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高校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整合发展[J].教育探索,2007(4):4-6.

[9] 孔晓东.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9(3):67-68.

[10] 罗一娴,***玮莹.试论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J].理论观察,2008(1):95-96.

[11] 王学青.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治教育的整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65-67.

[12] 刘国习,陈丽华.论高校思想***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整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27-28.

[13] 罗建华,张治国.高校网络文化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152-153.

[14] 王珏,王丽丹.信息技术与思想***治教育整合的探索和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125-127.

[15] 杨乃鹏.试论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思想***治教育的整合[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75-77.

[16] 杜苏,杨福章,张彦同.网络思想***治教育的整合创新[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76.

[17] 肖耀根.论居民社区思想***治教育的整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17.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5

 

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是省教育厅开展的一项常规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已开展多年。2010—2012年,评选活动共收到参评论文1237份,初审淘汰132份(超范围),符合评选条件的论文1105份,获奖637份,平均获奖率57.6%。总体上看,论文评选反映出如下特征:

 

1.参评论文数量开始回升,社会对成人教育工作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由于受职称评审条件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参加全省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数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工作中,_些地方对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提高,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了相应的研究成果,论文数量开始增加。

 

2. 论文题材广泛,涉及成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选题情况看,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围绕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和工作实际进行选题,体现了理论研究反映工作实际,实际工作推动理论研究的科研规律。从参评论文题材看,成人教育理论—直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数量最多。2010—2012年成人教育理论课题的论文占当年参评论文总数的1/3左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一直是成教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三年来,有关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成人学校建设方面的论文合计有336份,数量上处于第二。各类成人中初等学校教师是成教工作者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所以参评论文中数量位于第三的是教学类论文。近年来,职工教育、社区教育逐渐被重视,有关研究论文逐年增加。2011年10月8曰,***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成人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

 

3. 参评作者反映成人教育队伍现状,获奖情况与研究水平基本对称。从作者来源看,大致分为六类:一是农村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二是成人中专、职业学校教师;三是高校教师;四是教育行***和教研部门工作者;五是企业从事职工教育的人员;六是一些中小学教师。具体分布情况见表3。从获奖比例看,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获奖比例最高,达到89.7%,原因在于来自企业的作者,撰写的论文能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受到评审专家的赞赏。其次是各类中专学校的作者,平均获奖率为77.7%,中专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科教学有着深刻的领悟和独特的见解,所以撰写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

 

再次是教育行***部门和教研单位的作者,平均获奖率为75%,教育行***部门和教研单位的作者,理论视野开阔,***策意识强,选题能切合成人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透彻,论文水平相对较高。乡镇成人学校教师平均获奖率为50.5%。原因在于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研究水平不高,不少作者选题大而空,所以获奖比率相对较低。而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人员,平均获奖率为30.1%。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人员了解成人教育实际不够,撰写的文章要么偏离主题,要么触及不到问题实质,质量相对较差。

 

2. 论文评选工作日益规范,论文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为搞好成人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省教育厅一方面及早下发评选工作通知,列出论文参评范围、撰写要求、参考课题等,宣传动员广大成教工作者参加评选活动;另一方面严格规范评选程序,反馈评选结果,对超范围和作弊论文一票否决。经过努力,近年来论文质量逐年提高:_是超范围(非成人教育)以及作弊论文逐年减少。超范围论文由2010年的70份减少到2012年的11份,作弊论文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23.4%下降到2012年的17.2%;二是论文格式逐步规范。

 

2010年不规范论文(写作格式不符合要求)占参评论文总数的35%,2011年下降到21%,2012年进一步减少到11%;三是涌现出一批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成人教育和教学改革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郑州市2012年城镇下岗职工与城镇低收入人群文化状况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郑州市民法律意识状况调查及今后的普法对策》、《平顶山市发展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林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的思考》等。

 

二、当前基层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多年参与河南省成人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作者发现,当前的基层(主要指农村成人学校、成人中专学校)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研究队伍薄弱,成教工作者参加理论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不高。《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河南省成人学校教职工4129人,成人初等学校教职工5172人,合计9301人。但是2010—2012年参加省级评选的成人教育论文只有1237份,年均412份,每年人均参与率仅为4.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是基层成人教育工作者对理论研究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不少成人中初等学校对教职工的科研业绩也无硬性规定,年度考核也不重视,导致教师只有在评定职称时才关注课题研究和论文。而职称评定条件对论文的要求以CN学术期刊为主,不少老师认为参加论文评选活动意义不大。同时由于现行的职称评定中没有成人教育系列,农村成人学校没有编制,教师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兼任,撰写的成人教育论文即使获奖,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也不认可。

 

这是导致不少成教工作者没有科研动力的主要因素。二是成人教育工作缺少***策保障机制,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不少地方农村成人学校处于无编制、无经费、无阵地、无工作的“四无”状态;社区教育工作在全省只有平顶山是全市联动,其他地方基本上是星星点灯,没有形成气候;职工教育在效益好的大型企业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职工教育难以落实。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落后是造成理论研究薄弱的客观因素。

 

2. 选题扎堆现象突出,对成人教育新形势关注不够。在参评论文中,农村成人教育、学科教学类论文偏多,干部教育、职工教育、社区教育类文章偏少;理论文章、经验总结性论文偏多,调查性论文、定量分析性论文偏少。2010—2012年,实际参评论文1105份,其中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论文369份,占参评论文的33.4%;成人教学类的论文259份,占参评论文的23.4%;涉及职工教育的论文55份,占参评论文的4.9%;有关社区教育类论文26份,占参评论文的2.4%;调查报告类的成果仅10份,占参评论文的0.9%。

 

尽管出现了妇女教育、市民法律教育、弱势群体教育等新题材文章,但是下岗职工教育、城市外来人口教育、干部教育、老年教育、城镇化中的新市民教育等内容题材的论文缺乏。有关研究成果缺少,说明现阶段成人教育工作基础薄弱,相关教育实践活动发展不均衡,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及时触及到社会对成人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3. 研究者心态浮躁,基层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每年基层报送论文都会出现两大问题:_是超范围(非成人教育研究成果)论文,二是作弊论文。出现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部分作者心态浮躁,不注意观察问题、研究工作、收集素材,存在侥幸心理,写作时直接从网上***、拼凑。每年参评论文90%的作弊论文都是从网上***或拼凑的论文。其次是在基层论文评选工作中,有的地方对论文评选活动不重视、不发动、不把关,报送的论文数量少、质量低,出现了不少超范围和作弊论文。

 

4. 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科研能力欠佳、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农村成人学校教师是论文评选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他们的总体写作水平偏低,在选题、构思、问题界定、文献综述、资料收集、观点提炼、论证方法等方面比较薄弱,知识更新慢,对国家的新***策、新举措和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了解不够,引用的资料比较陈旧。在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参评论文中,写作方面存在三个问题是不会选题。不少作者不会选题,不是从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6

“小学生角色教育实验研究”,是全国德育先进校----吉林省临江市建国小学主持的“八五”和“九五”县、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该科研项目运行15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先后发表了理论文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等报刊陆续发表了20多篇经验文章。1990年前后,学校***支部先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和中共白山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组织;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德育先进校.被誉为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面红旗。随着媒体深入广泛的报道以及各级***府多次的表彰奖励.建国小学角色教育的经验和做法已广为人知.但始终没有把“角色教育”整合成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理论体系。2001年,当角色教育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课题组对前十年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我们认为以往的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缺少开发理论和创新理论。我们感到,若想让角色教育这一道德教育模式得到理论界的承认。使其在新时期道德教育模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其具备与角色教育相匹配的理论体系。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把“十五”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小学角色教育模式构建”上,在整体模式的构建中又把理论体系的研究放在首位,作为“十五”期间课题研究的难点,其目的就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角色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运用文献法指导课题实验。通过实验开发建立角色教育基础理论

课题组根据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产生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历史文献中的有关理论.对具有丰富角色教育资源的矿藏进行有效地开发,提取其中有价值的元素,然后通过课题实验的提炼、整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角色教育基础理论。

1知行学说中的角色教育资源

通过对历史文献认真研究分析发现,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我国孔子的《论语》、苟子的《劝学》一直到***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都蕴藏着丰富的角色教育资源。 [1]根据知行学说.课题组在一个实验班选出10人进行实验:将10人分成知、行甲乙两个组各执一词开展辩论。就在两组各说各的理,相持不下的时候,一名男同学勇敢地走到***台中间,用两手分别抓住甲乙组长的双手然后高高举起,全班同学见此情景报以热烈的掌声。指导教师指着高高耸起的四只手构建的“立交桥”因势利导地说,知行两组观点之所以能统一,关键是这“立交桥”发挥了衔接的角色作用。立交桥的角色就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角色,显然立交桥的角色要由建桥工人来扮演,而建桥工人又必须要具备应知应会技能和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缺少建桥工人有技术、有道德的角色,载车载人的立交桥质量不合格就会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就这样,学生、教师、课题组三者共同在知行学说中开发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角色教育资源。在这一自主开发过程中,课题组从实验中不仅看到了学生在角色承担中的主体意识和角色扮演中的主人翁责任;同时发现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仅能超越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还具有创造新角色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正如戚万学教授所讲“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要充分考虑并试***努力解决知、行统一这一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棘手的道德教育问题,就必须预制一种与认知主义互补的教育形式。这就是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教育资源

当把视野从国内文献转移到国外文献时,同样发现在上个世纪 20年代初期,皮亚杰、柯尔伯格等关于“道德在认知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一个人对角色的理解、采择和承担的新概念”。杜威在其《教育中的道德原理》、赛尔曼在其《社会认知》、柯尔伯格在其《道德阶段和道德化》等著作中,关于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期待和社会角色等概念的论述,同样具有丰富的角色教育价值。课题组根据上述有关理论.在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和外校同年级的非实验班做了对比实验:让一名男生扮演一个乞丐在车站乞讨,同时在实验班选出五名男生和五名女生分别以***人、大学生、警察、干部、个体户的角色。非实验班十名同学以普通乘客的身份,陆续从乞讨者身边走过。结果是赋有角色承担的十名男女同学中有七人分别给了乞讨者钱或食品:而非实验班无角色的十名过路同学,不仅没有任何物质上的表示,而且行为和表情呈麻木状态。课题组从实验结果中看到“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实践”等角色行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亲合社会的爱心和情感。所以我们认为,教育社会学和社会心理中的角色理论是角色教育可借鉴的资源之一。

3活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教育资源

我国当代道德教育模式之一的 “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理论”。对角色教育理论构建也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根据活动道德教育理论,课题组同样进行了对比实验:把《中小学生守则》第七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礼貌待人”作为三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考评内容。考评时间为四个星期,实验班的学生是以社会角色中的父亲、儿子、教师、校长为角色落实第七条内容,非实验班的同学和平常一样以学校普通小学生的身份落实第七条内容。四周后县督学把从社会有关部门考核到的情况和分数经过综合分析后,得出令人吃惊的结果:非实验班学生三项平均为65分,实验班即扮演儿子父亲等角色的学生平均为95分。而且做到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一个样。实验结果使课题组相信,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不仅可以学到社会有关职业角色的技能和相应的职业规范,而且还可以主动获取一些社会职业常识。自主掌握社会职业角色生存的技能。由此可见,活动道德教育理论也是角色教育理论中可借鉴的有价值的资源。

课题组在 “八五”期间,以上述历史文献为借鉴,一方面对挖掘开发出的角色教育资源进行反复论证与证伪,一方面又通过实验使角色教育理论第一次从有关母体理论中剥离出来,形成角色教育自己的基础理论:角色教育是通过小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承担、角色实践等过程,让儿童身临其境地体验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社会角色,培养其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角色能力,或通过儿童采择、扮演另一种社会角色体验其心理感受,从而形成某种职业习惯、改变对其它角色认识态度的一种以知导行的有效方法。角色教育实验表明,小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体验等角色模拟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儿童对角色行为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关心体谅他人的情感.纠正某些不端正态度和行为,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理论之一。

二、运用科际整合法指导课题实践.通过实践开发探索角色教育应用理论

“科际整合法意味着,持有不同观点的一群人可以相互补益.共同创建一种比任何一个小组单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更有价值,更为综合的成果”。课题组运用科际整合法,以搜集到的国内外关于青少年道德研究的“生活德育论”、“人性化德育论”、“主体性德育论”等前沿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导向。在对角色教育基础理论的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论证后,又对如下理论观念进行了全方位多学科的论证。具体包括:角色扮演使基础理论向实践转向、角色期待使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等阶段性研究成果。符合小学生德性由小到大、由认知到实践、由家庭到社会循序渐进的形成规律。是坐而论与起而行、科学化与实证化结合的道德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可化解‘德育首位与无位'、‘德育万能与无能'、‘大德育与小德育'等矛盾。在确认这一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挖掘其形成的理论基础:第一,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的载体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第二,其运作过程历经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第三.其内容是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组成;第四,在角色教育过程中角色扮演、角色认知、角色创新等是由低到高递进出现的。这种主体多元、目标一致、利益共存的,以类别为纬、以若干部门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运作的格局,使角色教育理论有了源于实验的科学依据和源于实践的理论基础。在科际整合法和课题实践的作用下,“九五”期间课题组研究总结出角色教育的应用理论:“角色教育是以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超越、角色创新和角色冲突等为方法,解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团体和个体相互影响个体行为的一种道德教育的新理论.使个体通过社会化体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人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使儿童成为一个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运用理论研究法指导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成果探索角色教育开发理论

角色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对课题的感性材料和感性认知,进行归纳和演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在验证应用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学说。以及知行学说、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活动道德教育等理论资源.同时依据中共中央***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原则。对课题研究取得的“凡是有角色的生活、有角色的活动、有角色的实践和有角色的体验的学生。其道德的形成和道德素质要比无角色的常规活动高出许多”这一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证。论证结果表明,这一阶段性成果产生的动因,源于个体(即学生)角色扮演的目的和利益与团体即(家庭、教师、社会有关部门)角色期待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需求、目的和利益的一致性。角色扮演和角色期待需求、目的和利益的互动、互惠和共赢所激发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中关于理论与实践、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统一的关键要素。在这一关键要素的拉动下,“十五”期间,角色教育的开发理论应运而生,即角色教育是一种道德形成的新理论。通过个体的角色扮演、团体的角色期待、角色承担、角色实践和社会角色等角色活动,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角色动机、角色认知、角色品质,从而形成团体所期待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

四、运用报刊网络开放式评价法,保持角色教育理论的前沿性和实效性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7

[关键词]思想***治教育方法;发展阶段;基本评价;拓展思路

一、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发展阶段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使思想***治教育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对思想***治教育的一些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在全******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把***治工作的理论形态——关于***治工作的学说看作一门科学。随后,理论界在报刊和学术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尤其是1983年以后,在***中央的领导下,就思想***治教育学科如何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4年,经***批准,思想***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思想***治教育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检索从1984年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的思想***治教育方法的教材、专著和研究论文,经对成果内容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

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思想***治教育学科刚刚建立,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式多为搜集、罗列和实践总结,侧重对具体方法的经验研究,成果内容以介绍各种方法为主要形式。例如:张洪华、杨亚平的《思想工作方法纵横谈》,范印华等的《艺术·快感·磁力:思想工作方法谈》,刘国彬、张运德的《古今思想工作方法例析》,姚毅的《基层思想***治工作方法集锦》等。这一阶段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事例集锦、方法介绍、以实践经验概括为主要内容。值得指出的是,198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思想***治教育方***》,是这一时期一部不多见的理论研究著述。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共有9章:思想信息的获取、分析、决策、实施、综合教育、检查总结等,形成了以思想***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框架的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思路,为之后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形成与开拓阶段(1990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理论研究形成与发展的标志是:在学界形成了一个广为认同的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框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199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思想***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治教育方***》。全书共设12章,其内容更加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思想***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该书以“节”和一级标题阐述的主要方法约五十余种。一本是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郑永廷教授主编的《思想***治教育方***》。全书分为五篇十四章,按概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提高方法五篇构建的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其内容更为丰富、方法之间整合更为合理,使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该书是当时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对以后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起了理论的引领作用。这一时期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在一些教材中也有讨论。199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戴耀荣教授编著的《思想***治工作学比较研究》,分别按与教育主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客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介体相关的方法,与教育环体相关的方法,构筑了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基本结构。1992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邹学荣教授主编的《思想***治教育学》,以思想***治教育方法的作用功能作为分类标准,分别以理性教育法、感性教育法、行为激励法和自我教育法为线索对思想***治教育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1998年由中共中央***校出版社出版,韩玉芳、林泉主编的《思想***治工作方法教程》,按工作决策、工作方法、工作艺术、工作形式、工作途径、工作载体、方法的综合运用、工作方法效果的评估等对思想***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

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二十余年辛勤耕耘,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蓉生教授的《当代思想***治教育方***研究》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看法:“方***”应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方面研究。主要有方法的价值、方法的理论依据、方法的科学原则、方法的应用理论、方法的操作系统、方法理论的未来走向等。这本专著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思想***治教育“方***”的体系。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新庚教授的《现代思想***治教育方***》突出了“现代”特色,秉承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注重实效性、经验性、开放性的研究逻辑,着力论述了现代社会思想***治教育的新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思想***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方式、步骤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从信息方法、网络方法、调控方法等现代手段上丰富了各种现代方法的具体运用程序,对传统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承传和发扬。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万美容博士的《思想***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是近年来在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中出现的一本非教材类的专题性专著,对现代思想***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主要内容、发展的实践根源、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方法发展的具体样态,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讨论,提出了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继承发展、借鉴发展、理论转化发展、实践探索发展,揭示了思想***治教育方法发展方式的规律性问题。

二、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的成果与不足

以“思想***治教育方法”和“思想***治工作方法”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从所获得的各种论文和书籍的发表情况来看,可作如下基本分析:

1.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范围逐步扩展、数量逐年增加

1984年至1989年是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最初六年,这一时期出版了大约11本有关思想***治教育(工作)方***的书籍,发表的有关文章约24篇,直接阐述“思想***治教育方法”的文章只有2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理论形成与开拓时期,公开出版了大约18本有关思想***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158篇。新世纪到目前为止,大约出版了15本有关思想***治教育(工作)方***书籍,发表有关文章约350余篇。可以看出,有关思想***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科研成果数量上增长迅速。从公开发表的成果可以看出,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的范围和视阈,从一开始的实际工作领域逐渐扩展到理论研究领域;在深入探讨思想***治教育方法内涵的基础上,逐渐丰富了方法的外延研究,不仅有对中国***思想***治教育方法的梳理,而且开拓了国外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不仅承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而且对新时期、新领域、新方法给予了充分的理论关注。[1]

2.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

随着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关于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研究逐步由故事型、事例型、经验型向理论型、研究型、学科型转变;研究内容抽象层次提高,许多专著不仅仅阐述思想***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而且对方法的产生条件、作用功能、类型特点、层次结构、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探索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在质量上从粗疏到细密、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其理论发展不断由浅入深、从相对不完善走向相对完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增加,理论研究不断科学化和学科化,体现出理论研究质量上的明显提升。

在二十余年短暂的学科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治教育方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遵循原则;思想***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创新的趋势;思想***治教育方法的价值、作用;思想***治教育方法评估体系的设置等。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模式采取以思想***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和框架的建构思路,成为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建构的主导性思路。由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不可倒错的顺序性,与事物进行发展性相联系的不可重复性以及事物特定环节区分的特殊性,以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立的方法体系具有自然顺畅、概括全面、便于理解接受的特点而为大多数学者采用,这是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论共识。[2]

3.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需充分的理论争鸣

由于学科建立时间尚短,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未进行充分的争鸣与讨论。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所以,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忙于“开荒建设”,无暇旁顾别人的“庄稼”。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最近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从长远来看,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必然会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无庸讳言,教师每年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被长期搁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讨论和对学术的不同见解,无论在学术杂志的讨论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还没有达到更深入的层面,这可从思想***治教育方***的研究对象窥见一斑。1985年出版的《思想***治教育方***》和1999年出版的《思想***治教育方***》都认为,思想***治教育方***的研究对象是“探讨人们如何掌握和应用思想***治教育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的规律”,2000年版《当代思想***治教育方***研究》提出,思想***治教育方***的研究对象是“侧重关于方法的理论研究”,2006年版《现代思想***治教育方***》提出,“现代思想***治教育方***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思想***治教育的方法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可见,大家对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值得提出的是上述著作中对确立思想***治教育方***研究对象的理论前提是一致的,都认为思想***治教育方***是关于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或学说。但是,对于方***研究对象的具体阐述却不同。对思想***治教育方***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介入这一领域研究的首要问题,它对思想***治教育方***研究有重要意义,但这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并没有引起学界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阐释。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具有三种情况:一是创造出以前没有的理论学说,二是对以往理论的修正,三是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的升华提高。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从“无学”到“有学”,以思想***治教育活动过程为逻辑线索建构的体系模式,使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实现了重要的理论飞跃。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使中国***发展中关于思想***治教育工作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促进了人们对思想***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认识,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思想***治教育方法奠定了基础。

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想***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的、崭新的理论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但无庸讳言,对学科建设的很多重要问题讨论还不充分;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为解决思想***治教育教学实践和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问题,而以梳理学科发展轨迹、厘定学科概念、探索学科本身发展为主旨的成果还显得十分缺乏。

三、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应从以下四方面拓展: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的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1.基本概念需进一步精准

目前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些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科学的界定,大家往往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同一个概念。有些基本概念关乎对学科整体的理解,如果内涵不清,外延不确定,将影响学科的整体建设。“方***”这一概念就是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需要尽精微考量而致整个系统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界定是:“方***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根据这一界定,思想***治教育方***即关于思想***治教育方法的学说或理论。思想***治教育方***是对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诸多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和概括的理论形态,是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方法的体系。其内容包括方法的内在结构、方法的本质特征、方法的来源和发展、方法的分类、价值、方法的功能评价、理论依据、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

对方***还有另一种界定,方***即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这个界定告诉我们:方***是人们运用相对抽象的理论形成一种观察认识事物的视角。比如系统理论提供给我们对事物的系统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所以,一切理论都具有方***的意义。理论提供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角,运用这种理论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时,这种理论就转化为方***。

按照这个理解,思想***治教育方***应该被解释为是思想***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统一。一种方法不足以影响一门学科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主流,方***则体现的是方法系统背后的理论宗旨,方***的取向可能会根本改变学科的方向。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作为方***它们彰显着中国***思想***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对思想***治教育方***的两种理解可能会使思想***治教育方***体系结构的构建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析方法不发达,理论阐述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用词多歧义,没有明确界说,缺乏详细的论证。因此,在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中,“方***”等一批基本概念的确定意义需要讨论、规范,并取得学界的共识。

2.基本理论要更加深化

(1)关于方法的层次。在整理、分析、评估各种方法在思想***治教育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作用、性质的基础上,确定它们在思想***治教育方***中的位置和层次是研究的重要方面,它涉及思想***治教育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当前研究中冠以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的界限不很明确。

(2)思想***治教育方法的遵循“原则”,涉及确定原则的标准问题,对是否所有方法都必须遵循才能成为思想***治教育的原则这一标准的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对方法所遵循原则的讨论有泛化趋势。

(3)思想***治教育方法的价值、功能、作用研究,涉及三个相邻概念的区别及在思想***治教育方法中如何进行分析和进行比对。

(4)思想***治教育方法的形成基础、发展方式、运行条件涉及思想***治教育相关因素和规律研究。

(5)思想***治教育方法实践效果的评估体系,涉及思想***治教育如何科学地设置评估体系的要素和权重,提出公平、简单、便于操作和易于普及的思想***治教育的评估方法问题。

(6)关于思想***治教育方法系统,其内容是否可以划分为思想***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思想***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操作程序、技巧等,如思想***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评估方法)、思想***治教育方***(方法的研究对象、理论依据、方法的本质、方法的层次建构、方法的原则、方法功能的实现条件、方法的生成基础和发展方式及发展趋势,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和思想***治教育的研究方法等。

3.研究领域需继续开拓

(1)对思想***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因其突然性、复杂性、危害性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给思想***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如何采取合理方法预防和解决这些事件,是当今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薄弱点之一,应成为未来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2)对思想***治教育途径的新开发。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网络的集成性、自由性、自主性、开放性、快速性、变幻性等特点决定了思想***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研究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断发展性,对思想***治教育网络教育方法的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是当前思想***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的趋势。

(3)对思想***治教育载体的新认识。有研究者进行了体育运动的思想***治教育资源研究,使人耳目一新。由此,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主题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活动的运用还大有研究和开拓的空间。

(4)对思想***治教育方式的新把握。如心理咨询方法虽然在思想***治教育的早期已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纳入思想***治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心理咨询法的工作模式、特点还缺乏思想***治教育的专业性论证,未能进行系统性、学科性研究,研究成果还带有浓重的学科借鉴痕迹。

4.研究方法应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

思想***治教育学及方法的研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的层次;一个是具体的、实证的层次。抽象的理论层次研究是需要的,作为一个学科体系,需要对在学科发展总体进程中的某些问题做“形而上”的反思,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致陷于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只有清晰的理论思考才能使研究真正跻身于学科之林,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思想***治教育及方法必须贴近现实的需求,非如此,思想***治教育及方法的研究就没有实际意义。但目前具体实证层次的研究缺少问题意识和实证分析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应然色彩较浓,单纯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设“普遍性”的情况还经常出现。占有第一手资料,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思想***治教育方法研究需要把理论的、抽象的、学院式研究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总之,思想***治教育方法作为思想***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它与思想***治教育实践不能分离的事实,决定了思想***治教育方法的理论研究应该成为今后思想***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学术讨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思想***治教育方***[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2]郑永廷,等.思想***治教育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蓉生.当代思想***治教育方***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罗洪铁,董娅.思想***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刘新庚.现代思想***治教育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美育 和谐发展人

缺少和谐的教育是有缺憾的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中美育的价值是和谐发展人。1999年6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把美育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中国高等教育若能把美育从国家方针的宏观层面切实推进到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及教材建设等具体实施层面,把美育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这对促进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升精神素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意义十分明显。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美育现状令人关注,然而,其中潜藏哪些问题,问题的瓶颈在哪里,又该如何具体解决,学界对此虽有一些争鸣,但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文拟从高校美育现状展开讨论。

“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青年形象。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愿挺身反抗;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实际行动,最终成了多余的人和无用的人。用“多余人”来形容美育在目前中国教育体制中可有可无的处境,形象而贴切。自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引介“美育”以来,美育已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和“美育当代性问题研究”的立项,也表明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中美育的“多余人”现状仍难以改变。

1.高校课程设置鲜有专门的美育课程,此类情况在理工类高校尤甚。国内一般理工类高校多数要求学生选修两三门人文社会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法制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文学欣赏》、《电影美学》、《大学语文》等。有些理工类高校则干脆取消此类课程。至于美育理论知识,则多以《美学基本原理》、《文学概论》、《艺术学》或具体的艺术类、鉴赏类等相关课程取而代之。尽管出版过一些《美育教程》之类的教材,但由于对如何合理设置美育课程没有系统考量,美育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地位不明”现象相当严重。除艺术类和师范类院校由于其特殊性相对完善外,尽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一些美育课程,但大多是选修课,学生可选可不选,致使这类选修课常变为“选休课”,成为名副其实的鸡肋。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高等教育应有***的追求,学校课程不能一味地迎合社会,扬社会价值而弃人文价值不顾。从本质上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非彼此对立、相互敌视,而是互补和兼容的。学科设置顾此失彼,将造成美育课程“候补”甚至“缺场”的命运。

2.高校美育教材,特别是美育理论教材,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偏于说教。目前有代表性的高校美育理论教材有仇春霖主编的《大学美育》(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推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范川凤和邱小捷合著的《大学美育教程》(大学素质教育丛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蒋国忠编著的《新编大学美育》(大学通用基础教材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这些美育教材基本按照美论、美感论和范畴论等典型的美学教材的方式来编排,过于逻辑优先,重形式胜于重内容,学生甚感枯燥。美是“活的形象”。美在现实生活中是丰富的、活态的、生气勃勃的,它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情感穿透力。高校美育理论教材,虽为教学方便,需要条理化、清晰化、规范化,但内容和形式应尽量丰富化和多样化,要适应时展需要。高校除传授必要的美育、美学基本知识外,还可开设美育鉴赏课、美育实践课、美育讨论课等,授课的地点和场所也不限于课堂,尽可能情境化,让学生在自然的教学过程中体验美和感受美,让教材“活”起来。

3.高校美育学科建设和专职师资配备情况堪忧。美育涉及到诸多学科,与德育、智育和体育密切相关,美育与它们的关系也已经得到很多理论家的论述。纵观国内各大高校,虽然有些建立了美育研究所,但鲜有***的美育教研室,其要么隶属于美学理论教研室,要么隶属于文艺学教研室。美育还远未形成一个完整和***的学科体系,这与当前社会对美育的巨大需求极不相称。美育师资多以美学或教育学领域里的老师兼授为主,尤其在一些有中文系科的院校,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些普通院校更是由于师资限制,人文社会类选修课开设很少,徒作点缀,遑论美育学科建设。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美育学科的附属地位、美育师资的不足,是导致美育“多余人”现状的根源之一。

4.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美育理论研究还很薄弱。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成立,1999年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以来,美育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这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如何从美育的角度进行艺术教育”、“高校美育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及“如何加强高校美育建设”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高校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依然潜藏着很多问题,有的院校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有的把艺术教育课程降格为娱乐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调节和补充。这不能说与高等教育领域内美育理论研究的不足无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秘书长王旭晓在2004年美育研究会上的发言中强调:“研究会要在理论上加以提高,现在‘泛美育’的现象比较多。我们要让学生对美丑的概念能分辨,对美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一论断击中了目前高校美育研究的积弊。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美育“多余人”的现状,既有高校体制建设滞后的历史性因素,又有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性因素;既有影响高教发展的外部因素,又有高教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高教领域内美育研究的“外热内冷”现象,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当前高校美育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何在?

1.美育体制建设上的非连续性。在我国,***府明确提出把美育纳入到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195C年。这一时期所召开的有关会议、所颁发的有关文件,都提倡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从1957年后,各种教育学著作、教材、讲义都把美育从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去掉了,甚至谁若倡导和开展美育活动,就有可能被扣上“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类的***治帽子。第二个时期是1986年至今。1986年***制定的《七五计划》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美育作了专门论述。1999年美育被正式列入到国家教育方针中。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断断续续、时有时无,不仅会影响美育制度和美育***策的连续性,而且难以确保美育学科的***地位。这种教育方针和***策的非连续性,不可避免地带来美育学科建设迟滞。没有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高校就很难系统有效地开展美育,更无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从根本上讲,美育学科的合法性既需要取得体制内的认同,又需要得到学理上的论证。

2.高等教育中美育理论研究的欠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美育理论属于美育基础理论的一部分,与美育基础理论的关系是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教领域内的美育问题也引起了关注。1979年4月成立的“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后来该名为“中国教育学会”,下设11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教育哲学、美育和教育社会学等,其中美育专业委员会已召开22届年会。1991年成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也已召开十多次会议。许多省份亦相继设立了高校艺术教育研究会。但是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恰恰说明高等教育中美育理论研究的薄弱,中国高等教育中美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以作为美育理论著作的教材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本高校美育课本外,一些具有划时代的、高屋建瓴式的论著很少,高校艺术教育方面的单篇论文很多,但真正从理论的高度论述高校美育特殊性的还不多。多数研究文章只是简单地把美育视为艺术教育,这不仅削弱了美育的地位,而且有取消美育的危险。当前对高等教育与美育的相关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对高校体制与美育的复杂性关系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对美育与重建大学精神的关系、美育与构建当代大学生健康精神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研究还不充分,对高等教育中美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尚不到位。基础理论尚且如此,美育课程在高校体制中的尴尬、游离局面也就不可避免了。

3.高等教育中大学精神的失落与日渐增强的实用主义知识观。现代知识观所具有的实用性特征造成了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带来了美育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思想。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这种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已经广泛地被高等院校所接受。19世纪下半叶,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范。海斯认为:“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按照这种实用主义观点,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社会公民、造就专业人才,主张专业设置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就业结构而变动,并服务于后者。他们认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这种分工严密的专业教育,忽视了美育培养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使命,使学生变成“工具人”、“经济人”和“单面人”,这恰恰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多变的社会。迷失于实用主义情结之中的高等教育,将包括美育在内的一切教育降低为单纯的知识教育,从而导致大学精神的日渐扭曲与失落,高校的办学理念亦日益投向趋利的实用主义怀抱。

4.高等教育中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失衡。我国高等教育中美育缺失的深层原因是高校建设中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失衡。价值追求是高等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动因,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等教育文化价值的两个方面。高等院校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和创新的中心,它不仅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任,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准。理想的高等教育应当是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由于目前社会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高等教育陷入了“智育第一”的误区,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一套教育体系和制度,长期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此相应,美育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受到冷落,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开始失衡。前几年,某一高校出现的“马家爵”事件充分折射出高校人文价值追求的弱化。未来的人才应当是德才兼备的、既具有丰富知识又具有高尚精神的、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的人才。加强美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21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美育的危机,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危机。在以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人的处境如18世纪初德国戏剧家席勒所描述的那样:“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以至于“人成为高等教育遗忘的‘存在”’。现代知识的“箱格化”体系,导致人的单一化、扁平化、专门化,人丧生了和谐的本性。

要通过“更高的艺术”来恢复我们天性中的完整性,我们必须恢复美育的本源性价值——和谐发展人。马克思“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命题的真义,对美育而言,不是培养一个全知全能的人,那不可能也不现实,而在于“和谐发展人”,即人以一种和谐的方式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人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两个层面:(1)人的各种内在能力的和谐发展;(2)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应地,美育的本源性价值表现为,一方面促进人的各种内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一方面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育的这种本源性价值是由美的本性所决定的。我国著名美学家周来祥说,美是和谐。美育的价值,就因它能够使个体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高校意识到和谐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高等教育中美育本源性价值——和谐发展人——的回归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性问题。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要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美育本源性价值的回归:

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美育本源性价值的回归首先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近些年,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方针对高校美育学科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但是这还不够,我们还需把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就要求每个高校都要结合各自的情况,建立和健全美育方面的教学制度、教学大纲,建立相应的美育教研室,确保美育的实施。

第二,要有教材和师资保障。这几年,我们出版了一大批素质教育丛书,其内容涉及到文学、音乐、绘画及建筑等各方面,但是关于审美教育理论方面的教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均相形见绌,其内容基本还是沿袭美学教材的编排方法,新意不足。总体而言,鉴赏性教材多、理论性教材少,描述性教材多、系统性教材少。美育的师资方面也显局促,对此必须加强对美育师资的培养。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9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学校体育学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规范;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缺乏系统性,学科名称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没有阐明其本质功能,而是将体育的本质功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等。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83年至今,走过了24个春秋。在此期间,学校体育学经历了学科的初创、发展和成熟过程,一直到今天被弱化。说它被弱化,原因是在2003年6月19日之前,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或主干课,但在2003年6月19日“***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中,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通知”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说明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而并不一定要开设学校体育学。另外,据调查,我国有一部分体育院系中现开设体育课程论或体育教学论来代替学校体育学。从全国范围来看,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关注。

1历史回顾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前身是体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理论的有关章节。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人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从此之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体育理论讲义,作为各体育院系的教材,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理论讲义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问世,在全国体育院系试用,被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填补了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一项空白。从此以后,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人,极大地促进了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1986年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高师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大部分专家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议,会后,以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1991年6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校体育学被列为11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并于1993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根据基本要求的精神,由国家直接领导、金钦昌教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问世。19%年国家教委组织,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牵头以课题组形式,对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起草拟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后经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年9月年会上进行了审议和修订,修订后的方案经国家教委审定并于1997年2月正式颁布试行根据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按照“纲要”要求,一批新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专著问世,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6月19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人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在“方案”中的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中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1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方案”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种现象说明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开始被弱化,这种被弱化的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学校体育学学科进行思考。

2有关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的出现,与学校体育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包括: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畴、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2. 1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但是很多学校体育学教材中并没有对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明确的解释,即使有的教材中进行了解释,但仍不尽如人意。在有关教材中,对学校体育现象的认识采用的是相对静止的观点,而不是动态的观点,没有回答如何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这一基本问题。潘绍伟先生,”曾在其《关于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未能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而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我国在教育学科分类中,体育学隶属教育学门类,学校体育学隶属于体育学,这说明学校体育学属于教育学科。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涵义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文字界定方面有重合之处,未能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根本上否定学校体育学存在的现象。

2. 2学校体育学学科性质

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的性质,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就是《学校体育学));有的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有的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新兴学科。这说明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样界定学校体育学的性质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定位模糊。如果说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那么共有的部分是否就是《学校体育学》?如果说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学科,应该是体育教学论。这说明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定位较为模糊。

第二,界定不规范。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本教材,在用语上一定要规范,然而学校体育学“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什么叫基本上?这样的界定显然不符合逻辑学的法则。

2. 3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

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有十多本,这些教材中有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畴,大致包含以下5部分’2-..,: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概述。基本包括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基本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发展学生体能,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第三部分,课外体育。基本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及竞赛;

第四部分,学校体育管理:基本包括学校体育管理概述、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法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与评估;

第五部分,学校体育科研。

这样的研究范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在有关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的第一部分中,绝大部分是体育史的内容;在第二部分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中,阐述的绝大多数内容应属于体育教学论和体育课程论;在第三部分中,绝大多数属于训练学的内容;在第四部分中,绝大多数属于体育管理学的内容;在第五部分中,绝大多数属于体育科研中的内容。这说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畴没有很好的与“学校”结合,没有把这些内容“内化”成为自己的内容,致使其缺乏系统性。

第二,学科名称一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在其研究范畴中阐明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在确定本质之后,才能在本质的基础上阐述其他相关内容从资料来看,有关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阐述学校体育的本质这说明学校体育学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2. 4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在有关教材中,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的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功能。另一类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功能、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这样的论述会产生如下问题:

第一,正如上面所说,没有阐明学校体育的本质,那么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从何而来?

第二,事物的本质功能是事物本质属性的表现。暂且不管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就其本质功能来说,这不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表现,而是体育本质属性的表现。在杨文轩和杨霆先生‘川编写的《体育概论》中,将体育的功能划分为3个层次: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和系统质功能。属于体育自然质功能的是: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功能。属于体育结构质功能的是: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的娱乐功能:属于体育的系统质功能的是: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的***治功能若按照这3种划分,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可以归属为体育的自然质功能、结构质功能,也就是说。这是体育的功能,而不是学校体育的功能。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学校体育学被弱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对学校体育学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机遇。因此,学校体育学要勇敢面对挑战,抓住机遇,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获得更大的发展。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篇10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框架***、关系***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体育教育论文开题10篇

学习

优秀总结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总结10篇,内容包括各类总结范例大全,优秀的总结范文。一、思想***治方面在思想上,我认真学习***思想、***理论、以及领导的***路线方针***策精神,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有

学习

学习方法总结班会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方法总结班会10篇,内容包括学习经验分享班会主题,学***验与方法交流班会总结。身为一名班主任,不仅仅要时时刻刻教好学生,精神十足,还要努力的和学生保持好关系,照顾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而尽量不要去心思放

学习

改善总结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改善总结10篇,内容包括改善总结怎么写,改善后总结范文。(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我县水利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切实加强领导,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迅速召开动员会。3月24日上午,局召开深入学习

学习

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历史8下知识点总结10篇,内容包括历史8上知识点总结,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1.内隐性问题:这种类型问题一般提示语为:“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指出……)”如:2008全国卷37(2)10分,2010新课标43(1)8分,这种题型需要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总结

学习

精品课程汇报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精品课程汇报10篇,内容包括特色课程汇报稿,精品课程建设的自评报告。二、促读第一阶段课堂导读,学生课余精读。在每周固定的阅读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草房子》内容导读。选取杜小康这一人物故事作为了解本书的一个窗户,并品读精

学习

大一总结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大一总结10篇,内容包括大一总结感悟100字,大一总结正确范文。记得身边的朋友经常说:有些东西错过了,就一辈子错过了;有些时光溜走了,就再也追不回来了。是的,我们身边的环境在不断地更新着,人也在不断成长、变化。时光飞逝,转眼之

学习

化学小结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小结10篇,内容包括化学一周总结模板,化学每日小结怎么写。在我国,从古至今,算术教学也一直倍受重视,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2年到1983年这30年之间,算术就作为小学生在校学习的一门主要科目,直到后来用“数学”来代替“算术”

学习

初三化学难题归纳10篇

阅读(88)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化学难题归纳10篇,内容包括初三化学问题汇总100题,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知识体系庞杂、内容丰富、抽象性强是数学学科中十分重要的特点,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总结,则会导致知识点混乱,在应对问

学习

部门述职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部门述职10篇,内容包括部门述职ppt,部门述职内容怎么写。,***支部领导班子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和发展统揽全局,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班子战斗力得到了不断增强。以落

学习

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10篇

阅读(156)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工作者的扶贫总结10篇,内容包括教师教育扶贫工作总结6篇,教育工作者扶贫心得体会。近年来,面对该“连片区”教育扶贫中返贫现象不断、乡村学生扮演率居高不下和在校学生贫困救助、教育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学习

工作总结教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总结教学10篇,内容包括工作总结教学,学期教师工作总结十篇。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

学习

国培总结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国培总结10篇,内容包括国培总结感悟一句话,国培十年总结。感触之三:只要付出,就有回报,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教学工作更是,就拿本次国培来说吧,刚开始,我总以为完成国培任务很难,但通过努力,不仅顺利完成各项培训,完成所有作业,而且学到了

学习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0篇

阅读(6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化学考试反思300字,初三化学考试反思。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是对教材作大的调整。如前后相隔几节课对调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复习带来不便。

学习

劳动小结10篇

阅读(74)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小结10篇,内容包括劳动小结,劳动小结100字以上。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

学习

找教学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找教学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写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多篇。二、在实践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养成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体育教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有的甚至长达几十年,在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

学习

数学家论文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家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家介绍1000字论文,数学家发表的论文。“分层教学”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改造。它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内在品质,使教学既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又能促进学生共同提高的教学组织方式。而家庭作

学习

大学生写论文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写论文10篇,内容包括产品管理论文十篇,大学生写100篇论文。二、大学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原因虽然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今天,它并没有得到众多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医学论文写作课程

学习

大学生类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类论文10篇,内容包括本科学生论文10篇,大学生商业类论文发表哪些刊物。(1)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他

学习

数学老师论文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老师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老师发表论文,数学老师写论文怎么投稿。一、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

学习

数学杂志论文10篇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杂志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论文杂志推荐,数学方面的论文和期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1.2统计方法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

学习

数学简史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简史论文10篇,内容包括数学发展简史2000字论文,数学简史心得体会小论文。2013-10-1914:30-17:002013-10-2009:00-11:302013-10-2014:30-17:00010/050114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专科)00529文学概论(一)#03706

学习

写本科毕业论文10篇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写本科毕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地理学毕业论文十篇,学法律毕业论文十篇。3.撰写提纲,并递交导师审定。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4.写作初稿。写作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