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1
2、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读讲第三自然段,学习其写景方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课时(预习一课时除外)
(一)导入新课
[此括号中的内容为教师引导、讲授语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冬天,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季节。冬天,一说到它,我们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冰天雪地的景象。这是我们这儿的冬天。那有“泉城”之称的我国山东省的济南市的冬天是不是这样的呢?好,让我们来欣赏我国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优美散文《济南的冬天》,从中寻找答案吧!]
(二)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
[同学们看看,作者把济南的冬天和哪些地方的冬天作了比较?]
学生说。
[对!把济南的冬天和不刮风便是奇迹的北平的冬天作了比较,还和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怪的伦敦的冬天作了比较。通过这两个比较,作者说明了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说道“响晴”,作者又把它和热带“毒”的日光相比。]
[作者通过三个比较,写出了济南冬天天气总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对,是“响晴”。因为天“温晴”,所以作者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由此看来,课文第一段在结构上起了总括的作用。]
[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就紧紧围绕“温晴”这一主旨,由全景到分景地对济南冬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细致而又生动的描绘。是怎样描绘的呢?]
(三)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这一段是写济南冬天的全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
学生回答:山、阳光。
[作者写山,没有精雕细刻,只是从整体上写出了山的形态。说“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是济南出现暖冬的地理原因。
作者写出这样的原因,不是用的学者的口吻,而是文学家新巧的比喻。]
[把这一圈小山比喻成什么?——小摇篮。]
[“山”是小摇篮。那么,“摇篮”里睡的是谁呢?]
学生回答。
[睡的是济南。济南谁在摇篮里面,她感到怎样呢?]
[婴儿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当然是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哼着催眠曲呢: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因而,在济南人的眼里,冬天丝毫没有严肃的面孔,倒反是笑容可掬、慈善可亲。]
[“慈善”怎么讲呢?慈爱和善。爷爷奶奶对我们是慈善的,爸爸妈妈对我们是慈善的。]
[小山像小摇篮,是理想的境界。真够美了、真够妙的了。可这是不是最美最妙的景色呢?]
[那么,最美最妙的景色是什么呢?]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济南的热爱之情。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写这篇文章,是刚从伦敦归来,因此,对济南倍加亲切,本来就美的济南在他的眼里显得更加亲切了。这种感情,在文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教师范读。
[多么美妙的景色啊!作者是怎样描写出这“最妙”的景色的呢?]
1、讲顺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写景要注意描写顺序。]
2、讲描写方法
[怎样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呢?]
[先看写山上矮松的句子。]
学生齐读。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所描写的实景是“树尖上落着一团雪”,可作者不说“落”而说“顶”,使树人格化了;不说“一团”而说“一髻儿”,足见雪小;不说“雪”,而说“白花”,使其形象化。作者正是看到矮松这样的形象,才想啊,想到了什么?——日本看护妇。]
[看护妇,就是护士,她们的头上戴着一顶小白帽,挺漂亮的,就如一朵小白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描写景物还要善于由实景实物而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联想所得“好像日本看护妇”表现出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因为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所以语言才这样生动、这样形象。可见,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
[再看写山尖的句子。]
[再看写山坡的句子。]
学生齐读这一句。
[作者把什么比喻成“花衣”?——把雪白的山景比成花衣。怎么还带“水纹”呢?“水纹”指什么?]
学生回答。
[指因小雪而形成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作者正是由这“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山色,想啊,想啊,想到了美丽的花衣,才这样比喻。正因为如此,语言才如此生动形象。]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写出了山景的动态美,以激发读者观赏山景的情思。]
[下面看写山腰的句子。]
学生齐读这一句。
[说“薄雪”害了羞,雪会害羞吗?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薄雪害了羞,这里面该有多少情趣啊!]
[最后一句是小结。请大家读一遍。]
[难道“济南真得不下大雪吗?”不是。“就是下小雪吧!充满热爱祈求的口吻,只不过是作者的愿望而已。因为他太爱济南的山了,他怕那些秀气的上受不住大雪的侵扰。]
[下面我们把这一段课文品读一遍,像品茶一样,细细品出其中的味道。]
学生小声品读课文。
[现在我们再分组读一遍,每一组读一句,注意衔接好。]
学生分组朗读。
[下面我们试着背诵背诵。背的时候,可以看着上面的提示。]
学生齐声背诵。
[细细观赏了上面的景致,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了狭窄的城内、宽敞的城外,又转向了卧在山坡上的小村庄和卧在小村庄房顶上的那点雪。观赏之后,他顿时感到这整个的雪后山景就犹如一幅画。这幅画叫什么呢?]
学生回答。
[对,小水墨画。水墨画是指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它用墨绘成,色彩素静。]
[从这幅小水墨画里,我们可以看出济南雪后的山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三、四段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回答:
[秀气]
[从这里我们得到启示:描写景物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
[作者在写了济南的雪后的山景之后,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
[写了水。这是分景之一。]
(五)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
指定一学生读。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由水面、绿萍、水藻,写到水上垂柳,写到空中、半空中,天上,最后又由天上写回水里。水天相映,构成“空灵的蓝水晶***”。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济南的水有何特点?——清亮。]
[老舍先生就是这样,以导游者的身份,引导我们观赏冬天的济南:先指点我们仰望温暖的太阳,接着让我们俯视全城,再带我们细细观赏雪后山景,最后把我们带到垂柳岸边。当我们饱览了泉城的美妙景色之后,老舍先生似乎伸出手臂,指着秀丽的山川,颇带骄傲而又满怀深情地说了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们把这一句连读两遍。]
教师
总结:[济南的冬天,上有阳光,下有像摇篮的小山,使人们觉得度冬如春,即使是下雪,也只是小雪,不但不给人带来寒冷,反而给人们更多的山色。要不是暖冬,济南冬天的水怎么舍不得结冰,倒还冒热气呢!这样的冬天,难道不是“温晴”的吗?济南的冬天,这样温晴!冬天的济南当然就是一块“宝地”!]
[冬天的济南是宝地。我们祖国处处是宝地,庐山就是一块宝地,她有迷人的风光,特别是庐山瀑布。]
教师出示《庐山三叠泉》画。
[同学们,看看这幅画上面有些什么景物?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征?]
[按怎样的顺序观察这些景物呢?——可以先看瀑布,后看四周;也可以后看瀑布;如果在远处可以从上往下看,如果在近处,可以从下往上看。]
教师宣布:[我们来一场看画说景比赛:要求有四点:1、注意顺序;抓住特征;3、展开联想;4、语言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背诵李白诗:
[说到写瀑布,我们会想起古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能背吗?]
[李白把瀑布比成“疑是银河落九天”,想象奇特。我们也要写瀑布,我们敢李白比一比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点。
[是谁丢下两条白练,飘动的白练?哦,是那点山岩!不,不是那山岩——山岩头上也飘着同样的白练,一条宽幅的白练。这宽幅的白练上头仍有白练隐约可见。白练尽头,是绿树掩映的山涧。这才怪呢!白练从何而来?哦,我知道了,这白练是下凡仙女的飘带,飘带悠悠飘来,被山岩挂住,又被山岩争抢拉扯成三段。在阳光照耀下,这白练分外洁白、分外耀眼!
白练,迷人的飘带,使高洁的苍松翠柏深深陶醉,使有气的映山红笑逐颜开,使本来带着浓浓兴致来观赏奇山异石的游客流连忘返!
啊,迷人的庐山三叠泉!]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祖国的宝地之中。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美。有美的自然风光,有美的社会生活。同学们,请留心观察,精心思考,用我们优美的文笔,用我们美的心灵,写出美的篇章!]
(冬天的)济南的冬天 老舍(语言大师)
阳光下的山:小摇篮——慈善
山{宝地{ 小雪后的山:水墨画——秀气 }温晴
水—— 天 : 蓝水晶——清亮
热爱、赞美
看***说景
要求:1、注意顺序;
2、抓住特征;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2
一、“两结合”,即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始终将“单元说明”“思考与练习”相结合
1.结合单元说明
语文教材中的单元说明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单元说明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版)为例,本单元说明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和篇章背诵;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教本单元的《济南的冬天》时: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从文章的结构上理解济南的城、山、水、人所展现出来的舒适、秀美、多情、踏实,把济南当做一个少女来对待,城、山、水与人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灵气,读来和背诵也就充满了感情。
其次,要指导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在自主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景物处处充满着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一是直接赞美、抒情。如:“在北中国的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等。二是创设优美的意境,境中饱含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天底下晒太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三是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景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十分可爱。如把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野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水面、天空比作“空灵的蓝水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而将景物拟人化,更令人感到亲切。还有写色彩、薄雪、垂柳的,一个个都写得情态可鞠。通过对这些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同时让学生养成“读书摘要”的习惯,对语言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精彩片段摘录在专用的笔记本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结合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中包含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方面的习题,针对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利用工具书完成,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抓住习题中的关键词试着领会“文章写了些什么”“应该掌握些什么”。所以说“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理解课文内容后完成“课后练习”的陈规,将课文的练习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用作“前置练习”。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思考与练习”中,第一题“作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这个问题学生可通过学习知道文章突出写济南冬天的“温情”,赞誉它是个“宝地”。“温情”二字统领全文,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这样让学生结合课文完成“前置练习”并在课文中进行圈画,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二、“三利用”。即有效利用工具书、板书和《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1.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自主学习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工具书,何况学生。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求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在课外完成,而且必须要养成习惯,这是一种能力。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些基本的工具书。
2.利用板书
现代的课堂教学大量使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传统的板书往往被忽视,孰不知科学、规范、简明、美观的板书对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板书时,要紧紧联系教材内容,力求简明扼要、科学美观。如:《济南的冬天》板书可为如下设计:
教师板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结构,即总写—分写,分写的内容很明确地表明从城、山、水和人落笔,而且能让学生迅速地检查自己自主学习时的“前置练习”是否完成得正确。特别是板书中的关键词对弄清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有提纲挈领之功效。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即能体现课文思路,也能反映课文的特色,而且对突出教学重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利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
这本练习册,是我省教学科所专门编写的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学生辅助学习教材。其内容设计科,练习册按课文内容精心编排了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与学法的问题。我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考虑到充分利用。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或作检测试题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脑、动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并运用知识技能有十分好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使用《课堂同步基础训练》,在课外还可要求学生多读教辅类的课外书,像《初中生导刊》对扩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就有很大的帮助。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建议
初中散文阅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散文作品,并且有自己的切身情感体验,能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悟。学生要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对作品呈现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感知,对作品中感动的情景和人物的形象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认真品读作品中富有特色和表现力的语言。为达到以上效果,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初中散文阅读理解
我觉得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就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就要培养学生有创意地、多角度地阅读,通过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出来的内容来开拓思维,提升阅读质量。
散文之所以这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它的魅力在于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背后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没有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像诗歌那么牵动人心、一唱三叹的韵律节调。它不过是作者平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随想随感,只是它的结构与想法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又巧妙。很多学生都欣赏作者的文笔,但是往往因为诸多负面因素而止步于对它的兴趣。但是散文的作用又决定着散文不可被忽视的地位。
二、提高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
要提高初中生在散文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出建议:
1.从老师的角度。教师对散文整体的理解与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散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倾向。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钻研散文作品,在这基础上再对该文的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和情感认真解读和领悟。这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苏教版初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首先教师要反复诵读这篇课文,理解文本后,再结合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练的文笔,来感悟这篇写景散文。他所写的山、水、城、雪都会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老舍先生紧抓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虽然济南位于北方,但是冬天却独有显著的“温晴”,接着,后面的景物处处跟“温晴”紧紧相联,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全文的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教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整体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欣赏文章的设计
思路。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有三种意识:(1)独特意识,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文思独特,情感唯一。学生在学习时要潜心领会作者所呈现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深掘作品独有的情思,悟出作者的个性特点。(2)鉴赏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随着理解―感受―鉴赏的步骤循序渐进。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的相关课件***片,同时配备音乐朗诵,让学生理解感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奇思妙想,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观赏和欣赏后的感悟,这就是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3)语言意识,教师要抓住作品中有欣赏价值、教学价值的语言让学生加以咀嚼,最有代表性的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的“让”“赶趟儿”“眨”“逼”等词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春天百花争艳的繁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等不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还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春”这一主题,熟练运用鉴赏语言,表达抒情。
2.从学生的角度。初中生刚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水平还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思维在***性和批判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会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要抓好文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与文章描写的景象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共鸣,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如《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问题:冬天是怎样的季节?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特色?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入课文。把本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对比,感受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别样的美。
提高初中生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多媒体的运用、测评手段的运用等。在此,我们只就这两个角度来讨论,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必然不难。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4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济南”吗?它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我们这儿的冬天又如何呢?同时利用多媒体制作北方大雪纷飞和南方如春的冬天进行比较,让学生自我感知:“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北方的冬天似乎更寒冷。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等。那么,济南的冬天呢?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情境、直观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学生积极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二、设计短剧,构筑情境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我在教《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中举时的场景,同时制作了现代学子考上名校后举家欢庆的场面进行比较,用以拉近时代的距离。当然,教材不是影视文学,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之产生与影视产生的直接效果相同的感染力,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1、设计角色,置身情境。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表演了范进和胡屠户这样两个人物,其他学生扮演群众,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
2、设疑想象,感受情境。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问:太阳什么时候距离我们近呢?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两位学生分角色进行辩论,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观点;之后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最后,归纳终极答案。
三、交流探讨,激发动力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于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5
一、开门见山式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导入法,教师通过准确精炼的语言描述,教具演示或者人物表演直接进入教学内容的简洁明快的切题技巧。
1.用激情语言引入
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笔者先播放一支钢琴曲,随着舒缓、悠扬又略带忧伤的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人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欢乐与忧愁,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该怎么办?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给你指点迷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通过三言两语,以诗歌背景力量作为教学导入,再配以相应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兴趣盎然,探究气氛浓烈。
2.借助多媒体***片引入
多媒体引入,妙在直观,易于引起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如《苏州园林》,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片(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片),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大小园林数量之多、造诣之精,世所罕见,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就让我们跟着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这种导入,简捷自然,直切主题,毫无桥揉造作,瞬息就将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教学情境中,既符合教学导入的导控性,又符合教学导入的审美性。
二、以旧带新式
教师通过联系回顾相关旧知,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前提,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的同时还能巩固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在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这样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感受了春的美景,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萧杀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观赏冬天的景象,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再给出一个评判。”
三、设疑引思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有疑者需要无疑,无疑者需要有疑,到这里方为长进。”这里启示我们,应在导入环节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思维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背景中学习。这种方法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
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是这样导入:“范仲淹的《醉翁亭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这篇散文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醉翁亭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启发思维式
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快速进入教学状态。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参与课堂。如教授《春》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草绿如茵、鸟语花香、万木萌发。自古以来春天是许多文人墨客描写、赞颂的对象,白居易有一首《忆江南》,同学们还记得吗?”(学生齐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笔者又提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呢?”(学生又齐背:“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课一开始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与即将学的朱自清的《春》的内容相吻合的。趁学生兴致正浓之际顺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写春天景物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入,以优美的古诗词引入,极其自然地与即将学习的课文联系起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6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了解他们学习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
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向我们显示着全新的信息,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一特点才有可能将语文课讲“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国语,要使他们能够掌握适应种种目的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第三,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
二、灵活使用教材,激活课堂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歌曲、***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派发动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
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为文章结尾部分“升华”主题埋下伏笔。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另外,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总之,教学一种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一要规范,教师要用普通话,切忌将方言、土语、口头禅带进课堂;二,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三,要富有美感,语文教师要适当选词,善于修辞,巧妙组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四,要抑扬顿挫,讲到哀痛处要用慢速降调,讲到激愤处要用快速升调,讲到一般叙述处则用中速平调。例如在设计《回忆我的母亲》一课的导入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人文性与工具性
中***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15-01
1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一些计算机知识比较薄弱的教师担心自己会在多媒体播放和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把一些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的,在教学中只是随手一按。但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会造成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的调动,而是跟着计算机在程序化上课听课,失去了语文课真正的实效性,课堂呈现呆板、僵硬的特征。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之外还有人文性,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体味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泛滥,使课堂充斥各种***片和音响,学生没有时间去读课文,品味文字,扼杀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空间。比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这样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就单单这一句中的“钻”字,不是用多媒体技术所展现出来的,它还需要学生在多读细品中感受小草的生命力。
2 信息技术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
2.1 恰当选材,根据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合理、恰当,当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时,可以借“他山之石”取得“攻玉”之效。例如,教授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时,本文字、词、句的教学也是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生词和新句,最基本的方法是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和体味,进而突破教学重点。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觉是寒风呼啸、冰天雪地的北方冬天的景象,然而作者笔下的冬天散发着暖暖的春意,济南的冬天到底多么温柔,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美丽冬天在学生脑海里是很难真正体味到的,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课堂3分钟时间播放济南的下雪天,从远到近,引导学生观察雪景的温柔和寂静。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刚才观察到的真实的济南雪景,再读课文,想象雪中景物的状态,并在句段的空白处做备注和思考,如句子“……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对照的课件,把小摇篮和雪景放在一个视频画面中,让学生体味相互映衬的效果,从而轻松理解了句子。
2.2 把握教学,增强对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实施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关键的一环。教师设计教学时,要以教学对象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教学。而对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占据课堂主角,即使对课件的制作也要恰到好处。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导入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而且结合课文内容,有位教师选取了《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最吸引人的视频片段,播放仅用2分钟,导课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从这个片段中就能初步感受对鲁提辖这个好汉的性格。这样的导入是成功的,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平铺直叙,而是选用短而精的视频,达到了推动课堂教学新授的目的。
2.3 转化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如何制作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课件,成为一大部分教师无法攻克的难题。由此,要运用好新技术来辅助教学,就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操作和创新的现代技术水平,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真正的助手。例如,《三峡》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通过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和课件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课件进行二次加工编辑,删减自己所不需要的内容,增加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带入语文课堂,或以作家、游人等身份,给学生介绍三峡,或者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来自己介绍三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钻研和体味文本语言的主动学习的潜在能力,而且使课堂显得轻松愉悦,给学生朗读和体会语言文字留足了空间,使教学有张有弛,效果明显。
2.4 自主学习,选择信息技术辅助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严格的要求。多读多品,进而写作,才能使语文真正回归原本,体现语文学科的品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起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能过多,要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音乐背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发挥想象用自己的笔画一画,或者写一写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对田园诗有更多的收集和掌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查找和搜集有关田园古诗,进行整理和积累,把自己喜欢的古诗句,进行标注或者记忆,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魅力。
3 结语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8
一、把握学生差异与认知风格,促进学生资源优化整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与不同认知风格,这是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之一。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后,教师可引导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学习后,我们知道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篇写景散文,课文围绕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将笔下的山、水、城、人和“温晴”天气密切相联系,融合为一幅晴朗温暖的济南冬天***景。请回忆本文内容,说说自己所喜欢的、记忆深刻的是哪部分内容,通过自己擅长的、喜欢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而后进行汇报。如爱好资料收集的学生,可分享课前收集的与冬天相关的资料与***片等;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用笔画出文章描绘的冬天美景;擅长表达、喜欢文字的学生,可运用自己的话语来描绘济南的冬景;擅长朗读的学生,则可有感情的读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等。到规定的时间之后,学生基本上整理好了汇报材料,进行学习汇报。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差异性与不同的认知风格,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相对稳定的、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这就为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可以使每位同学自主选择不同方式来展现学习成果,于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汇报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二、重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有效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也是可加以开发与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意识,使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在深入探究文本时,某教师充分开发与利用了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巧妙合成为教学资源。具体如下: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若不找出与之相应的意象加以表现,则会空泛而平庸。在本诗歌中,作者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典型意象来载情,这些意象和关情对象相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从而抒发无法捕捉的思家恋国之情绪,传达出漂泊之感、隔离之感、诀别与望而不可归的别恨离愁。请依托上述意象,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已有知识,想象诗歌中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故事,将其编为一段话。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交流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于是学生用自己的话精彩地表述了一个个小故事,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是教学难点之一,往往由不同意象组合而成,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不是很容易就可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若单纯靠教师讲解,学生还是难以深刻理解文本。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则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对文本的理解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述诗词教学中,该教师则开发与利用了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依托于意象,联系生活阅历与知识,发挥丰富想象,联想诗歌中所隐含的故事,则可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仿佛眼前出现了四幅美丽而凄婉的画面,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文本内涵。
三、把握课堂教学方法,捕捉即时动态生成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资源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及时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通过多项互动来实现课程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如下方法来把握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创设教学情景。如《人民百万大***横渡长江》属于新闻体裁,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与新闻相关的资料。这样,可为新知学习提供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评价范进,学生会因此形成动态性学习资源。如有些同学认为范进非常可怜,值得同情;有的学生认为范进十分可笑;有些学生认为他不值得同情等。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比如,为什么说他可怜?为什么说他可笑?为什么说他不值得同情等。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9
一、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巧妙的开始,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的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因此,教师一上课,不仅要有风趣的语言而且要有饱满的激情,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感情,时刻保持愉快的心境,一走进教室就要进入角色,情绪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济南的冬天》的导人: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着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着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在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之后,昂扬的激情就会在师生之间顿时弥漫开来。
二、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业务素质的标准。传统的一根粉笔,三寸讲台,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广大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将文本、***片、音频、视频等融为一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更加生动和形象。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提高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背景和表达的中心思想。
多媒体弥补了教学手段的单一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密度,最大限度发挥了时间效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多媒体创造出一个***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手段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表现了丰富的内涵和主体感受,是一门立体教学艺术,为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篇10
一、知识型激趣法。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凤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形象直观法。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记一两纺车》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播放《南泥湾》)。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呢?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派发动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宁边区,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没鞋穿,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民热烈响应,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学生听得恹恹欲睡,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收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再如教授《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
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四、情感感染法。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可以用以下导语:
【沉痛的语调】同学们,1944年2月25日,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挽联很多,***中央、、都写了挽联,其中***中央的这幅挽联是:“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之光。”上联歌颂同志的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也表明伟大的***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在这次公祭之前,同志已经深情地写下了《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感人肺腑的叙事散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0篇